中医健康网

艾滋 肥胖(艾滋病人胖的可能性)

新疆天同公益 0
文章目录:

艾滋病抗病毒药物被证实会增加患者体重

在上周的逆转录病毒和机会性感染大会上,泰诺福韦阿拉芬酰胺(Tenofovir alafenamide)以下简称“TAF”被发现和体重增加有关。数据来自三个与HIV治疗方案更换有关的大型研究。

有关艾滋患者体重增加的情况已被报道多次。少数人在开始治疗后体重增加很多,体重增加可能会提高患者得心脏病、高血压、肾病和癌症的风险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简·奥哈洛伦(Jane O’Halloran)博士在一次有关体重增加的会议上说,在开始使用现代三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体重增加了约2公斤,但这之中约30%的人没有体重增加,还有五分之一的人体重增加了至少10%。

这些研究在上周的逆转录病毒和机会性感染大会上给出了进一步的证据,并展示了其中三个大型研究。伦敦大学学院的Loveleen Bansi-Matharu博士说,临床医生和艾滋患者应该意识到度鲁特韦(dolutegravir)和TAF与体重增加之间的潜在影响。

研究一

度鲁特韦(dolutegravir)和TAF均会导致体重增加

最大的研究是“RESPOND ”,来自国际传染病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结果研究小组。该研究分析涵盖了14703名在欧洲和澳大利亚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观察了新抗病毒药物与使用新疗法后体重增加了至少7%体质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中有39%的患者在基线时服用了整合酶抑制剂。

研究中参与的患者主要为男性(74%)、白人(91%),并有治疗史(80%在基线时接受抗病毒治疗)。参与者接受了平均为期2.6年的随访,随访期间平均进行了4次体重测量。

54%的参与者在随访期间有过至少7%BMI的体重增加。多因素分析显示,四种抗病毒药物与体重增加机率相关:整合酶抑制剂度鲁特韦(dolutegravir)(OR 1.28, 95% CI 1.18-1.39),整合酶抑制剂雷特格韦(raltegravir) (OR 1.38, 95% CI 1.21-1.58),TAF(OR 1.43, 95% CI 1.27-1.60)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依特韦林(etravirine) (OR 1.33, 95% CI 1.9 -1.61)。

体重增加至少7%BMI也与基线时体重过轻(OR 2.10, 95% CI 1.91-2.31)和黑人种族(OR 1.59, 95% CI 1.45-1.74)有关。当度鲁特韦和TAF同时使用时,体重增加的几率更高(DTG TAF vs DTG: OR 1.73 vs 1.20; TAF DTG vs TAF 单独使用: OR 1.63 vs 1.30)。

度鲁特韦和TAF均与体重增加至少30%BMI的高机率独立相关。尽管未报告这种结果的总体发生频率,但每个药物都会使增加体重的风险提高一倍。

研究二

整合酶抑制剂之间没有区别,而TAF导致体重增加

为了研究先前使用泰诺福韦,或从TDF转向TAF对服用整合酶抑制剂人群体重增加的影响,Grace McComsey教授和、同事研究了在美国和伦敦大诊所中接受HIV治疗的2272人。所有患者都受到病毒学抑制,并改用新的整合酶抑制剂方案,包括以前曾使用过不同整合酶抑制剂的患者(64%)。同时,47%的人从TDF转向TAF。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转而使用依维戈韦elvitegravir(39%)、比昔格韦bictegravir(31%)、多洛格韦dolutegravir(51%)或雷格列韦raltegravir(2%)。与其他药物相比,服用多洛格韦dolutegravir的患者中女性或非裔美国人的比例更高,且以前服用整合酶抑制剂的可能性更低。服用依维戈韦elvitegravir的患者中,以前服用TDF或TAF的患者更常见。服用每种整合酶抑制剂的患者中,至少有60%在基线时超重或肥胖。

参与者改用新方案后的一年中平均增重1.3公斤,平均增重在不同方案之间没有差异。然而,与比昔格韦bictegravir相比,服用依维戈韦elvitegravir的患者体重增加至少3%的频率更高(41% vs 35%,p=0.031)。与比昔格韦bictegravir相比,服用多洛格韦dolutegravir的患者体重增加至少10%更常见(10% vs 6%,p=0.03)。

多变量分析调整了基线特征,之前的治疗和TDF到TAF的更换显示,从整合酶抑制剂看体重增加没有差异。女性更有可能体重增加至少10%(调整率比为2.2,95% CI 1.5-3.2),基线时体重不足或体重正常的人(aRR 2.3, 95% CI 1.7 - -3.1),之前选择非整合酶抑制剂方案的人(aRR 2.2, 95% CI 1.2–4.1),选择从TDF转至TAF的人 (aRR 1.6, 95% CI 1.1-2.4)。

研究人员表示,在考虑整合酶抑制剂对体重的影响时,主要是看人口特征,并将TDF转换为TAF。

研究三

HIV门诊患者研究:新疗法中由整合酶抑制剂导致的早期体重增加

然而,一项HIV门诊患者的研究分析发现,改用至整合酶抑制剂与体重增加独立相关,并且改用后的前8个月体重增加最多此后,进一步的体重增加主要归因于TAF的使用。

艾滋患者门诊研究覆盖了美国的8个临床中心。弗兰克·帕莱拉(Frank Palella)博士的观察分析了患者的体重变化,这些患者都是在2007至2008年之间,采用原疗法达到病毒抑制至少一年后转至新疗法。

该分析包括了736名改用整合酶抑制剂或TAF或两者兼用的患者。约20%为女性,26%为黑人,平均年龄为51岁。

参与者在改用新方案后接受了平均2.5年的随访。在使用整合酶抑制剂的患者中,40%使用雷特格韦raltegravir,32%使用度鲁特韦dolutegravir, 25%使用依维戈韦elvitegravir。42%的患者选择了含TAF的方案,其中25%的患者同时选择了整合酶抑制剂和TAF。

在改用新方案后的前8个月,同时使用整合酶抑制剂和TAF方案的患者体重增加最多(p

在之前的研究中,整合酶抑制剂之间的增重率没有显著差异。人口统计学因素或基线体重对增重率没有影响。

各项研究都提出不同问题,研究设计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得出了相同结论: TAF会导致有治疗史的人在开始服用该药时体重增加。有关它如何导致体重增加,以及为什么会与整合酶抑制剂,特别是度鲁特韦dolutegravir 相互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感染HIV后我变胖了!艾滋病与体重增加

在医学不断攻克难题、为 HIV 感染者点亮生存希望之光的当下,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已然成为延缓疾病进程、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手段。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个棘手问题愈发凸显 —— 不少 HIV 感染者在开启 ART 治疗后,体重呈现出过度增加态势,肥胖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关乎外在身形改变,更悄然给他们的健康埋下诸多隐患,亟待引起各方重视。

体重增加现象的凸显与趋势

研究表明,有60%的携带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一到两年内体重增加至少10%。

回首过往三十年,HIV 感染者群体中肥胖问题如 “滚雪球” 般愈发严重。起初,医疗团队将目光聚焦于抗病毒疗效,力求压制 HIV 病毒复制、重建免疫系统;彼时,体重变化未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但随着时间推移、临床样本积累,越来越多接受 ART 治疗的感染者身形日渐臃肿,统计数据更是直观地呈现出肥胖发病率的上扬曲线。刚踏上 ART 治疗旅程的感染者,在最初两年体重飙升最为显著,部分人 BMI(身体质量指数)快速跨进超重甚至肥胖区间,给本就脆弱的身体代谢系统带来沉重负担。

复杂成因探寻:多因素交织下的身体 “变局”病毒与免疫系统的 “后效应”

HIV 病毒长期肆虐人体免疫系统,致使机体代谢陷入紊乱。当 ART 成功抑制病毒,免疫系统艰难重启修复工程,代谢功能逐步恢复的过程却 “用力过猛”。原本因感染消耗殆尽的脂肪、肌肉组织开启快速囤积模式,如同干涸土地遭遇暴雨,毫无节制地吸收养分,以弥补过往亏空,体重顺势上扬。加之免疫重建炎症反应,身体持续处于低度炎症状态,干扰内分泌平衡,进一步助推脂肪合成、阻碍分解代谢。

药物的潜在 “催化” 作用

ART 药物虽为 “救命稻草”,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副作用。部分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干扰人体脂质代谢通路,上调脂肪生成基因表达,促使肝脏等器官源源不断产出脂肪;同时抑制脂肪代谢关键酶活性,让机体 “减脂” 能力大打折扣。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则可能影响线粒体功能,降低细胞能量产出效率,身体为维持日常耗能,代偿性增加食欲,摄入远超消耗,多余热量化为赘肉堆积起来。

生活方式 “剧变” 的推波助澜

确诊 HIV 之初,感染者往往身心俱疲,食不知味、眠不安寝;ART 治疗扭转病情后,生活重拾希望,心态放松之余,饮食习惯悄然改变。高热量、高脂肪快餐频繁上桌,蔬果摄入占比锐减;运动量也近乎归零,慵懒度日取代往昔奔波。作息同样失调,熬夜追剧、刷手机成常态,生物钟紊乱干扰激素分泌,影响新陈代谢节奏,为体重攀升大开 “方便之门”。

健康隐患:隐匿在肥胖背后的 “暗礁”

过度增加的体重绝非仅是外观困扰,实则为 HIV 感染者健康航道布满 “暗礁”。首当其冲的便是心血管系统承压,肥胖裹挟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 “三高” 问题纷至沓来,动脉粥样硬化加速,血管壁增厚、弹性丧失,心梗、脑梗风险飙升,犹如一颗颗 “定时炸弹”,随时威胁生命。再者,代谢综合征趁虚而入,胰岛素抵抗加剧,血糖失控,II 型糖尿病悄然上身;脂肪异位沉积,肝脏首当其冲,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从单纯脂肪堆积逐步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损害肝脏正常解毒、合成功能。

应对良策:全方位守护 HIV 感染者健康精细化药物管理

医疗团队应依患者个体差异 “量体裁衣”,挑选低代谢风险 ART 药物组合;定期监测血脂、血糖、体重指标,一旦发现异常波动,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权衡抗病毒疗效与副作用天平,必要时辅以降脂、降糖辅助药物,稳住代谢 “船头”。

生活方式重塑

营养师介入定制低脂、高纤维、均衡膳食计划,增加全谷物、新鲜蔬果、优质蛋白摄入,严格把控热量 “关口”;健身教练量身打造适度运动方案,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双管齐下,慢跑、游泳唤醒身体活力,抗阻训练重塑肌肉线条,提升基础代谢;心理医生同步疏导,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纠正不良作息,全方位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生活范式。

定期健康监测

建立完善 HIV 感染者健康追踪体系,除常规病毒载量、CD4 T 细胞计数检测外,将体重变化曲线、心血管功能评估、代谢指标列为必检项目,借助大数据分析提前预判健康风险,精准干预,防患未然。

HIV 感染者在 ART 治疗路上的体重增加难题,是医学征程中遭遇的复杂挑战。唯有医患携手、多学科协同作战,深挖成因、精准施策,方能在对抗 HIV 同时,驱散肥胖 “阴霾”,护航感染者迈向健康未来,让重生希望不因体重困扰而黯淡无光。

研究发现:不同肥胖类型在HIV感染者中普遍存在,通过 CT 成像可以识别肥胖类型

背景介绍

文章原名为《HIV感染者中不同肥胖表型的心脏代谢特征》,作者为Alison Z Swartz等人。文章于2024年7月8日发表在《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上。

本研究发现,不同肥胖类型在 HIV 感染者中非常普遍,每种类型都具有独特的心脏代谢风险因素。通过 CT 成像识别这些肥胖类型,可以更好地进行个性化医疗护理和风险评估。虽然不同肥胖类型之间存在重叠,但每种类型都有特定的健康风险,需要早期监测和干预来改善 HIV 感染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摘要

在普通人群中,脂肪堆积会增加心脏和代谢疾病的风险。肥胖、 HIV 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结合使得 HIV 感染者(PWH)风险更高。肥胖的类型多种多样,确定 HIV 感染者中具体的肥胖类型及其特点对于个性化医疗护理非常重要。

通过对 L3 椎体进行 CT 扫描分割,利用预设标准确定内脏肥胖(VO)、肌少症性肥胖(SO)、肌肉脂肪变性肥胖(MO)、肝脂肪变性肥胖(HO)和代谢健康肥胖(MHO)表型。在控制年龄、性别、种族和 BMI 的基础上,采用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包含人体测量、临床生物标志物和炎症因子。

在 187 名 HIV 感染者中,86% 为男性,平均年龄 51.2 岁,BMI 为 32.6 kg/m2。59% 具有内脏肥胖(VO),11% 具有肌少症性肥胖(SO),25% 具有肌肉脂肪变性肥胖(MO),9% 具有肝脂肪变性肥胖(HO),32% 具有代谢健康肥胖(MHO)。

VO 的主要预测因素是升高的 TG比率。皮下脂肪增加、腰围和 HDL-胆固醇是 SO 的预测因素。糖尿病状态、升高的 IL-6、腰围和 HDL-胆固醇预测 MO。增加的 CD4 计数和降低的 VAT比率预测 HO,但仅解释了 HO 变异性的 28%。MHO 参与者平均年轻 10 岁,HDL 较高,TG比率较低,CD4 计数较低。

研究表明,HIV 感染者中不同的肥胖类型非常普遍,并具有特定的风险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单纯测量 BMI 所不能反映的。这些发现可以用于风险评估和优化个性化治疗方案。

导言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状况,会增加多种心脏代谢疾病的风险。在 HIV 感染者(PWH)中,肥胖的影响因病毒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而加剧。PWH 中的肥胖比普通人群出现得更早,通常导致内脏脂肪增加和代谢紊乱。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可以识别出不同的肥胖表型,如内脏肥胖、肌少症性肥胖、肌肉脂肪变性肥胖和肝脂肪变性肥胖。每种表型都带有独特的心脏代谢疾病风险。

内脏肥胖,即使在 BMI 正常的人群中,也显著增加心血管风险。此外,肌少症性肥胖和肌肉脂肪变性肥胖表型与身体功能障碍和炎症增加有关。识别这些表型对于 PWH 的个性化护理和有效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研究结果

参与者的基本特征:在 187 名参与者中,160 人(86%)为男性,46% 自认为是非洲裔美国人,54% 自认为是白人或其他种族。平均 CD4 计数为 807 细胞/µl,77% 的参与者正在接受基于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

平均年龄为 51.2 ± 12.3 岁,平均 BMI 为 32.6 ± 6.3 kg/m2,27.3% 的参与者符合 II 类或 III 类肥胖的 BMI 标准。三分之一的参与者符合临床前糖尿病的标准(空腹血糖 100-125 mg/dL 和/或 HbA1c 5.7-6.4%),三分之一符合 2 型糖尿病的标准(空腹血糖 ≥ 126 mg/dL 和/或 HbA1c ≥ 6.5%)。

HIV 感染者中的肥胖表型及特征:使用基于 CT 的测量确定的肥胖相关代谢表型显示,111 名(59%)参与者具有内脏肥胖(VO),46 名(25%)具有肌肉脂肪变性肥胖(MO),20 名(11%)具有肌少症性肥胖(SO),16 名(9%)具有肝脂肪变性肥胖(HO),60 名(32%)具有代谢健康肥胖(MHO)。

在符合 VO 标准的参与者中,54% 不符合其他任何表型标准。在符合 MO 或 SO 标准的参与者中,14% 同时符合 MO 和 SO 标准。在 HO 标准的参与者中,75% 也符合 VO 标准。在每种肥胖表型中,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在 VO 和 SO 中最低。具有 VO 的参与者空腹胰岛素水平最高。具有 VO 或 HO 的参与者 HDL-胆固醇水平较低,TG比率较高。

具有 SO 的参与者主要为男性(95%)和白人(80%),BMI 较低,TG 水平较高。具有 MO 的参与者年龄较大(P < 0.001),女性比例较高(24%),BMI 和腰围较高。

各表型的预测因素:

  • VO 的最强预测因素是升高的 TG比率。
  • 增加的皮下脂肪、腰围和 HDL-胆固醇是 SO 的预测因素。
  • 糖尿病状态、升高的 IL-6、腰围和 HDL-胆固醇预测 MO。
  • 增加的 CD4 计数和降低的 VAT比率预测 HO,但这些因素仅解释了 HO 变异性的 28%。

结果讨论

肥胖并非单一状况,不同部位的脂肪组织对代谢健康有不同影响。本研究发现 HIV 感染成人中存在多种肥胖表型,通过 CT 成像进行形态学分析,确定了这些表型之间的重叠及其相关的心脏代谢风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脂肪组织是储存能量的主要部位。当脂肪储存能力超出时,自由脂肪酸会积聚在内脏等部位。内脏肥胖是 59% 参与者的主要表型,与脂毒性状态相关,表现为较高的 TG

比率。

肌少症性肥胖在 11% 的参与者中存在,HIV 感染者尽管体重增加,但经历了较高的肌肉质量流失率。14% 的参与者同时具有肌肉脂肪变性和肌少症性肥胖,表明脂肪浸润和肌肉功能受损可能是肌少症的前兆。

不同肥胖表型在 HIV 感染者中高度普遍,且相互重叠。早期监测内脏肥胖、肌肉脂肪变性和肌少症非常重要。利用 CT 成像结合自动分割技术,可以更全面地进行风险筛查和早期干预。

尽管用于区分肥胖表型的术语已广泛使用,但定义、临界点和方法仍存在差异,需要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来确定预测表型的能力。由于本研究大多数参与者为男性,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女性 HIV 感染者。

注释: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PWH:HIV 感染者(Persons with HIV)。

ART: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CT: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VO:内脏肥胖(Visceral Obesity)。

SO:肌少症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

MO:肌肉脂肪变性肥胖(Myosteatotic Obesity)。

HO:肝脂肪变性肥胖(Hepatosteatotic Obesity)。

MHO:代谢健康肥胖(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

BMI: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T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

H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VAT: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

SAT:皮下脂肪组织(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HU:Hounsfield 单位(Hounsfield Units),用于 CT 成像中的密度测量。

CD4:CD4 T 淋巴细胞,一种免疫细胞,用于衡量免疫功能。

IL-6:白介素-6(Interleukin-6),一种炎症因子。

CRP: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一种炎症标志物。

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一种炎症因子。

IFN-γ:干扰素-γ(Interferon-γ),一种炎症因子。

INSTI: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tegrase Strand Transfer Inhibitor)。

HOMA-IR: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评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

信息来源:Cardio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Obesity Phenotypes in Persons with HIV 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 ofae376, https://doi.org/10.1093/ofid/ofae376 Published: 08 July 2024

编译:松鼠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