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堆
胖人要注重调气血
很多肥胖的人都对“吃”爱恨交加,一方面抵挡不住美味诱惑,另一方面又视“吃”为大敌。在他们的观念中,“吃”是导致身体肥胖,影响美观甚至健康的罪魁祸首。其实,在中医看来,这种认识有失偏颇。
中医学认为,如果一个人气血平衡,运化功能旺盛,摄入食物后,该吸收的营养物质吸收了,该排泄的排泄了,他的身体就会不胖不瘦。反之,一个人若气血虚亏,身体内能量的转化和新陈代谢功能降低,不仅会产生未代谢完的营养物质(即过剩营养物质),这些尚未代谢完的“过剩营养物质”不能被及时运走,滞留在体内,还会形成大量脂肪。所以说,气血不足才是肥胖的真正原因。
既然知道了肥胖的根源,该怎么正确减肥呢?那就是补养气血。由于肥胖人群气血虚亏,代谢能力差,堆在体内的脂肪很难排出体外。所以只有靠补益气血,加速代谢,才能将这些脂肪分解并及时运走。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既能快速健脾益气而又不会产生赘肉的食物,比如山药、薏米、芡实、红豆等,另外再搭配一些黑豆、红枣、桂圆、牛肉等补血益气的食物。也可以多补充一些补气利水的蔬菜(黄瓜、白萝卜、冬瓜、绿豆芽等)、水果及少量坚果。
这里教给大家一个深呼吸的方法:每天早晨醒来后,慢慢地做大约5次深呼吸,或者长时间用一个姿势伏案工作,肠道活动变得迟缓时,也可以做做深呼吸。注意,呼气时要吐净气体,将手放在腹部,一边吐气直至感觉腹部瘪塌下去为止;然后再将手放在腹部,用鼻孔吸气,想象着清新的空气充满了身体,直至感觉腹部鼓起来。
另外还要多做一些有氧运动,比如健步走,这样不仅提高身体消耗脂肪的能力,也可补血补气,让面色变得红润起来,使身体更有活力。平时,还可以通过睡前按摩帮助畅通气血,化解气滞,促进新陈代谢。具体方法是:每天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手握空拳,来回敲打自己的腰部左右两侧,用力适中,100下左右即可。这样坚持做下来,可有效“拍打掉”腰部赘肉,对便秘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为了追求快速瘦身,青睐节食、疯狂运动,中医不提倡这样做。饿着肚子去健身房跑步练操,只会加剧气血衰败。苗条的身材不是靠“饥饿”造就的,肥胖也不是单纯通过服用几盒减肥药就能立刻见效,关键是要饮食适宜、锻炼有度,让我们体内的气血充盈,运化正常,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健康而苗条的身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主任医师 彭玉清)
来源: 人民网
一百种减肥方法对你都没用:也许是怪你小时候“睡眠不足”导致的
我摸着性感的小肚子,一天超过两顿饭就鼓得跟吹皮球似的,忍受整个部门减肥的舆论,感慨着一个刻骨铭心的领悟:再不敢随便吃饭了。如果工作能像长胖那么容易,就好了。
听说你也试过一百种减肥方法,但都失败了?也许是你的体质在找你茬。
一 、 怎么都胖的体质(易胖不易瘦体质,悲剧往往都是自己造成的)
自我诊断:是不是爱吃爱吃爱吃 无饱腹感 小时候睡眠不足?
原因:小时候睡眠不足,瘦素受体水平低下,导致成年后肥胖。
鹅爹个人的观点是:瘦素(肥胖荷尔蒙、瘦蛋白、抗肥胖因子)是由脂肪组织分泌(所以越胖,瘦素就越多)的信息物质,与其受体结合后,会给身体一个“能量充足,可以停止进食”的信号,但根据最新研究,小时候睡眠不足的人,由于生长激素分泌不足,除了影响身高之外,最大的影响就是导致瘦素的受体不足,所以体内积攒了一大堆瘦素仍然没有饱腹感。
这也是为什么越胖的人瘦素越多的原因——停止进食的开关坏掉了!
解决方案:科学家在去年的研究表明,在婴儿时期摄取瘦素,可能可以固定大脑对食欲的反应,进而一生都不会过度饮食。另外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能忽视的早餐、饮食规律吃够基础代谢,是成年人减肥该干的事。
瘦素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对脂肪及体重的调控:
1、抑制食欲:瘦素可使人类进食明显减少,体重和体脂含量下降。
2、增加能量消耗:瘦素可作用于中枢,增加交感神经活性,使大量贮存的能量转变成热能释放。
3、对脂肪合成的影响:瘦素可直接抑制脂肪合成,促进其分解,也有人认为可促进脂肪细胞成熟。
4、对内分泌的影响:胰岛素可促进瘦素的分泌,反过来瘦素对胰岛素的合成、分泌发挥负反馈调节。
二. “节食”也不瘦的体质(一天只吃一顿饭了,怎么还不瘦?)
自我诊断:是不是经常节食 一天只吃一顿饭,也并不太饿?
原因:和遗传有关,节食可以轻易瘦下来的人,一定很饿。节食很轻松的人,往往瘦不了。
鹅爹个人的观点是:节食的时候,身体会按血糖-糖原-蛋白质-脂肪的顺序分解供能,不吃饭所以血糖很容易消耗掉,长期节食导致肝糖原消耗干净了,你猜身体会先分解肌肉供能还是先分解脂肪供能?高中生物课本上写得很清楚,会优先分解蛋白质……
节食也不瘦,小心肝病找你玩!而且如果你只节食而不运动,那么你会瘦肌肉,真的,不骗你~
三. “越睡越胖”的体质(有人怀疑,难道不是所有人都越睡越胖吗?不是,不信你看看医院的病人……)
自我诊断:总觉得很累 总是睡不醒 虽然不明显但每天都更胖了;
原因:睡眠时新陈代谢速率慢,睡前又吃得太多。这种人有一个专有名词“虚胖”。(猪 = 吃饭 睡觉)
鹅爹个人的观点是:有人听说熬夜会变胖,就拼命睡,结果……更胖了!因为他不知道:睡多了也会胖!!!研究发现,每晚睡9-11小时的人发胖的机率会更大!
当你过度睡眠时,生物钟被打乱,能量分配也就会被打乱,所以你早餐不吃,午餐也就吃得更多,也就难逃胖了。
(体力精力不足,胃肠状态不佳,各种负面buff的加成,导致一个虚弱的胖子缓缓膨胀。)
四. “运动”也不瘦的体质(每天十万步也瘦不下来?是我运动的姿势不对吗?)
自我诊断:是不是不活动时心率很低(静息心率原因:身体底子曾经不错,心肺耐力较高,运动后心率提高有限。
鹅爹个人的观点是:心率低说明代谢低,越是爱运动的人,一般越容易胖。即便是国家运动员也不例外。心肺耐力好的人,静息心率甚至可以低于60次/分,当你肌肉发达的时候,所有肌肉都在消耗能量,往往不容易胖,但当肌肉少了,代谢很低的“前运动员”食量又不减小,不胖才怪!
不过,运动虽然不是决定你减重的关键,但对你的健康还是绝对有益的!
知道了运动不能帮你瘦的各种原因,所以运动对减重就真的一点帮助也没有了吗?
当然不是!无谓的增加运动时间、运动量,的确不能提高热量消耗帮你瘦;关键在于:你要从改变本质、改变身体的调节机制开始!
而这个关键,就在于运动强度。
不用减肥的人生,我觉得有必要分享一下:
一. 越睡越瘦体质(不用怀疑,鹅爹用人格担保,这世界上真的有这种体质。)
自我诊断:戴一个心率检测手环,如果平均睡眠心率>65次/分,恭喜你,躺着就能瘦。
原因:睡眠时新陈代谢快,越睡越瘦。醒了就要吃饭,瘦的反而慢。
鹅爹个人的观点是:睡眠时代谢高,也往往意味着睡眠质量并不是特别好,经常熬夜工作的人往往都不会太胖,不为别的,累的啊~
睡觉减肥法是一项据医学研究表明的减肥方法,主要是通过睡眠时间和睡眠的质量来影响荷尔蒙的分泌来分解脂肪,使其燃烧,促进新陈代谢消除浮肿、刺激生长激素,指导身体把脂肪转化为能量,这可是爱睡觉却不节食的瘦女孩常保窈窕的小秘诀。
二. 怎样都瘦体质(易瘦不易胖体质,这种体质是病,需要赶紧治疗~)
自我诊断:是不是经常心慌 不活动的时候测心率也很快(静息心率>85次/分) 不爱运动?
原因:新陈代谢速率快,虽然比别人吃的更多,但仍然胖不起来,至少没有那么肥。
鹅爹个人的观点是:新陈代谢的速度与年龄、体重和心率有关,这里主要和心率有关,如果不活动的时候心率也超过100,差不多是普通人的1.5倍,所以即便吃别人的1.5倍的饭,也不会胖(但吃太多还是会胖的)。
解决方案:心率过快的人心脏的代偿能力低,应对意外状况的能力不足,要注意预防心血管意外哦~(换成人话就是,心率本来就很快了,稍微动一下更快,运动起来简直要死,万一受了惊吓或者便秘用力过猛,都很容易爆血管,这种体制往往是“zuo”出来的,少熬夜,可能就可以恢复正常。)
科学研究发现,吃不胖的人FTO基因是正常的。基因组中的FTO基因,掌管着人体的胖瘦奥秘,两条FTO基因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拥有两条正常FTO基因的人,肌肉和脂肪比例合适,食欲正常,不会吃太多,也不会吃太少。发生变异的FTO基因会失去维持肌肉和脂肪比例的功能,造成代谢紊乱,同时会让人失去“饱腹感”严重者甚至引起“贪食症”。假如其中一条发生突变,肥胖概率增加30%;假如两条FTO基因都发生突变,肥胖概率增加70%。
总的来说,FTO基因决定了吃不胖人群的饮食喜好,管理着他们的食欲。拥有FTO基因的人,只要他们吃饱了。鸡排烧烤小龙虾对他们来说,都没有一点吸引力。而胖的人摄食欲望都偏高。那些说自己“狂吃不胖”的人,虽然号称不忌口却并不是每天都吃很多。瘦子这种人没办法进行暴饮暴食,因为他们的身体不允许。哪怕他们很想吃可一旦热量摄入超过了限度,他们就会开始呕吐。
每个人都有FTO基因(也叫肥胖基因)主要看是否突变:“FTO基因不突变的人”容易有饱腹感(就是瘦子);“FTO基因突变的人”饱腹感缺失(突变的就容易变成胖子);
给胖的你,建议直接做个肥胖基因检测。减不下去,或许真的不怪你不努力。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10年沈阳500斤小伙被医生“判死刑”,母亲不离不弃让他多活七年
文|九月
编辑|九月
沈阳23岁小伙张航郡体重超500斤,洗澡要7个人抬,6年没出过门。
医生断言他活不过16岁,却在母亲马晓秋的照料下续命7年。
他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母亲23年的守候又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呢?
这位伟大的母亲名叫马晓秋,辽宁沈阳人。
她本来有着一段浪漫的校园爱情。
马晓秋与丈夫是大学同学,他们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在晚会上一起搭档表演,每次丈夫弹琴时,马晓秋就在一旁唱歌,一来二去之下两人互生情愫,相恋多年后于1991年结婚,组成了幸福的小家庭。
1994年,马晓秋发现自己怀孕了,这让一家人都喜出望外,当听说是双胞胎后,马晓秋夫妇俩愈发期待孩子们的到来,早早就为孩子置办好了衣服和其他生活用品。
然而马晓秋在生产时却出了意外。
由于早产加难产,使得这对双胞胎生下来的时候很虚弱。
还未来得及品尝初为人母的喜悦,马晓秋就收到了一个惊人的噩耗。
双胞胎出生后没多久,大儿子张航郡就表现出了脑瘫症状,医生说是因为脑乏氧导致的,当时马晓秋还不知道什么是脑瘫,她想着脑乏氧,多吸点氧就好了。
后来她才渐渐明白脑瘫意味着什么。
马晓秋夫妻俩为了给儿子治病,跑遍了北京、上海的大医院,花费上万元,但儿子的病情却一直没有好转。
随后医生的一句话,让她彻底心寒了。
医生对马晓秋说,张航郡恐怕很难活过16岁。
这句话就像一根刺一样,一直扎在马晓秋的心里。
渐渐地,夫妻俩选择接受现实。
虽然医生已经给儿子判了“死刑”,但马晓想着毕竟是自己辛苦生下的孩子,怎么说也是一条生命,来到世上走一趟不容易,即便活不长久,也要好好对待孩子。
然而没过多久,不幸再次降临在这个苦命的家庭。
小儿子张原郡说话晚,连简单的计算题都答不上来。
送到幼儿园后,能哭上一整天,别人都在玩玩具的时候,他自己一个人在抠墙、扣电门。
换了好多家幼儿园都被劝退,最后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做出了善意的提醒,“大姐,我说句话你别不爱听,你这孩子可能有病。”
马晓秋听了园长的话后,又带着小儿子去医院,确诊结果为中度脑瘫和轻度的自闭症。
马晓秋的妈妈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受不住打击,连着几天都以泪洗面,后来也尝试了烧香拜佛,但都无济于事。
让马晓秋欣慰的是,小儿子张原郡的病症较轻,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她为了能够专心照顾两个生病的儿子,辞去了国企的工作。
马晓秋在家照看孩子,丈夫就在外挣钱养家,夫妻俩互相支撑起这个充满苦难的家。
然而命运又和马晓秋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马晓秋离婚后重新振作2006年,马晓秋的丈夫被确诊为抑郁症,他成天胡思乱想,睡也睡不着觉,只能靠吃药延缓病症,最严重时更是三天三夜没合眼。
两个身患残疾的孩子,本就给了这个家庭很大的压力,丈夫生病后更是雪上加霜。
同事、邻居的闲言碎语,都让丈夫感到十分自卑,他觉得自己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丈夫已经自顾不暇,对两个儿子更是有心无力。
看着丈夫如此的痛苦,她决定独自一人抗下这一切。
马晓秋主动提出了离婚,她说今后这两个孩子就交给自己照顾。
马晓秋自始至终没有埋怨过丈夫,她明白丈夫多年来一直承受着外界的压力,但丈夫心里一直深爱着两个孩子。
后来知道小儿子弹琴得了奖,丈夫还发短信给马晓秋“感谢你对孩子的培养”。
2007年,与丈夫离婚后的马晓秋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刚回家的那半年,她的精神状态很不好,常常独自站在阳台边向下望去,她总觉得下面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呼唤她,叫她跳下去。
就在她感到无比绝望,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时,一件事让她重新做出选择。
马晓秋听说了自己一位同学轻生的消息,原本活生生的人说没就没了,这让马晓秋有些恍惚,看着悲痛欲绝的同学父母,她忽然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惧。
是啊,跳下去后自己是一了百了,但她两个生着病的儿子后半生就没了依靠,父母也无人赡养。
她决定为了孩子坚强起来。
但是在长期的身心疲劳下,马晓秋也出现了代谢紊乱,重症肌无力等病症。
马晓秋最大的愿望就是“比孩子多活一天”。
马晓秋重新振作后,申请了针对残疾人的廉租房。
她带着两个孩子搬到沈阳郊区,搬家时还叫来了7名消防战士帮忙将张航郡抬到床上。
新家的邻居们都很友好,有时还会给马晓秋送些自家种的蔬菜,这让马晓秋感到十分温暖。
大家都有着相似的经历,更是惺惺相惜,马晓秋也经常会和其他残疾人的父母,一起交流照顾孩子的经验,
虽然照顾两个生病的孩子很辛苦,但马晓秋认为自己享受到的快乐远比承受的痛苦要多。
马晓秋的大儿子患有重度脑瘫,20岁的年龄,智力却犹如两三岁的孩童。
张航郡无法正常说话,只有马晓秋能听懂儿子的密语。
他也不会走路,由于下肢肌肉已经变形,6岁后基本没有下过床,妈妈每天都要为儿子擦7、 8次身子。
儿子无法正常走去卫生间,马晓秋就在他的床边安装了一个简易的便凳。
为了防止儿子长出褥疮,每天她还要为儿子涂抹爽身粉。
张航郡最喜欢的就是吃,吃饭时需要一勺一勺地喂到他的嘴边。
他一顿饭能吃8个馒头、两大碗炖肉,还能再轻松吃下一斤蛋糕,体重也是明显超标。
马晓秋咨询医生后得知儿子不是单纯吃胖的,肯定还有继发性的病变。
因为担心儿子的健康问题,马晓秋也曾想帮儿子控制体重,但试了好几次都没有进展。
如果不给张航郡吃的,他就会哭闹不止,脾气也暴躁起来,还会做出咬手指、砸墙、撕床单等举动。
没办法,马晓秋只能放弃了给儿子减肥的想法。
就这样,张航郡以每年20斤的速度增长,一直长到了500斤。
9尺多的腰根本买不到合适的衣服,马晓秋就特意为他定制了一件大的斗篷式罩衫。
以前儿子300斤的时候,马晓秋还能背着他来回移动,后来体重不断增加,需要好几个人合力才能搬得动。
即便是洗漱、穿衣、行走,这样简单的动作,都离不开马晓秋的帮助。
每次给儿子洗澡的时候,都需要6、7个人一起出动,才能将他移到卫生间。
一坐在地上,张航郡身上的肥肉就堆出好几层,马晓秋就要一层一层地扒拉开冲洗。
每次给儿子洗完澡后,马晓秋都已经汗流浃背,她还患有腰脱,一番操作下来,她要缓上好久才能恢复。
除了脑瘫外,张航郡还有着严重的自闭症,生活上的一切流程,都要按固定的的套路来。
马晓秋说“自闭症孩子就是这样,喜欢重复一个动作,不愿意改变。”
张航郡的头发已经很短了,但他还是需要妈妈拿着推子在头上比划两下,要不就闹脾气,这样的一个动作每天要重复十几次。
风扇要放在床边常年吹着,电视要一直开着,房间的灯也要随时亮着。
张航郡身边放着一把琴,这把二手琴要从早到晚插着电,张航郡晚上醒了要摸着响才能接着睡。
缺乏安全感的他,每天都要拿着一个小猪的玩具,睡觉时也不离手,在张航郡心里,这就相当于是他的小宝宝。
小时候,马晓秋一直和儿子一起睡,随着儿子越来越胖,一张床也已经容不下母子二人,马晓秋只能在屋子里再支起一张小床。
睡觉时,马晓秋每隔十几分钟就要给儿子翻一次身,毕竟体重太大,不经常翻动身体,很容易会压迫心脏。
普通人翻一次身要几秒,马晓秋要花费15分钟。
为了让儿子睡好觉,马晓秋只能随时处于待机状态,张航郡一有动静,她就要马上过去。
马晓秋没有工作,一家三口只能靠着低保生活,马晓秋的父母也会时常过来接济。
每周马晓秋的小儿子都要去上钢琴课,为了能让女儿放心地带着外孙子去上课,
马晓秋79岁的老父亲每周都要带着菜、面等生活必需品,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赶来照看老大,毕竟吃饭就是一家人最大的开销。
每次想到父母,马晓秋都心生愧疚,自己不但没能尽孝,还要让年迈的父母为自己操心,但马晓秋的父母更多的是理解和心疼女儿。
在姥爷心里,两个孩子都是难得的宝贝,给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相较于大儿子的病症,二儿子张原郡的情况则要好很多。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晓秋发现老二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每天早上盯着小儿子练琴,就成了她一项重要的工作。
每次弟弟练琴时,哥哥也会变得很平静,还能够跟着一起哼唱,因此马晓秋也给哥哥买了一把二手琴给老大玩耍。
马晓秋惊奇地发现张航郡在唱歌时,某些歌词发音清晰,也让马晓秋十分惊喜。
从12岁起,马晓秋就开始教他唱歌,想借此教会他说话。
儿子开心的时候也愿意学,她就要像哄小孩子一样,时不时给他点糖果奖励,来巩固儿子的学习成果。
每次儿子学会了新的词语,马晓秋都会像第一次听到儿子喊妈妈时一样激动。
沈阳儿童活动中心每周三上午都会有一节面对残疾人群的免费音乐课,所以每次天还不亮的时候,马晓秋就带着老二,坐三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市中心的活动中心上课,堵车时就要花上三个半小时。
张原郡从不缺课,每次早到时,他都会在走廊的旧琴上练习曲子。
《烛光里的妈妈》是张原郡的拿手曲目,他每次演奏时,台下的观众都会感动落泪,
马晓秋更是听一次哭一次。
在一场关爱自闭症的活动上,张原郡结识了留学回来的钢琴老师罗扬。
罗扬看了张原郡的演出后,认为他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被他的歌声所打动。
不同与一般人眼中的精神疾病,在罗扬看来,自闭症的儿童都是难得的天才,只是需要加以引导和培育。
罗扬在了解过张原郡一家的情况后,她主动提出将自己考学用的钢琴送给张原郡。
这架外公送的钢琴,一直是她的心灵寄托,这次送给张原郡,也是希望将自己的好运和鼓励分享给他。
在罗扬眼里,张原郡是个体贴懂事的孩子,当然也离不开母亲的教育。
每次她上课时出汗了或者口渴了,张原郡都会说“老师,你不用说那么多话,你给我示范一遍,我弹就行了。”
随着钢琴课上的学习和一次次的登台演出,张原郡的演奏水平不断进步。
在音乐的熏陶下,张原郡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从前害怕与人沟通的他也能在交谈时落落大方。
音乐带给他的快乐和自信都是让马晓秋想不到的,他的成长也让马晓秋很感动。
马晓秋对孩子多年的付出和照顾,也算有了回报。
然而好景不长。
2017年11月30日晚,张航郡突然生病,咳嗽不止,喉咙都哑了,刚开始马晓秋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给他简单的喂了药,可没想到状况越来越严重。
几天后,张航郡呼吸困难,还咳出了血。
由于张航郡体重太大,行动不便,又害怕接触生人,在医院那样陌生的环境下,可能难以配合治疗。无法带他下楼去医院,只能邀请医生上门治疗。
得知了张航郡的病情后,不断有爱心人士和医护人员上门,结果因为脂肪太厚,别说心脏了,连肋骨都看不到,医生带来的仪器也没了作用。
后来又改成了血液化验,诊断结果是肺部感染,导致的心衰,
随后就一直在家里服药治疗,马晓秋还给儿子买来了雾化器,想要减轻儿子的痛苦。
12月18日晚上,张航郡不幸离开人世。张航郡临走前,还吃上了最爱的汉堡和蛋糕,也算是幸福安详的离去。
在19名志愿者的帮助下,张航郡的遗体被送往医疗机构。
马晓秋将儿子的遗体捐赠用作医疗研究,她也办理了自己的捐遗手续。
“我知道这孩子身体不好,我已经做好打算了,希望他走的那天,遗体能捐献。一方面他这么胖火化都困难,一方面我们一家人多年来受到社会各界许多的帮助,捐献遗体为社会做点贡献,也算是回报吧。”
如果通过对遗体的研究能够找出孩子患病的原因,那么治愈这种疾病的几率就会更大一分。
当地残联了解了马晓秋一家的情况后,为张原郡提供了公益岗位,一个月能有1200元的收入,未来说不定还能做钢琴老师,也算是有一门生存的技术。
哥哥去世后,张原郡害怕自己也会离妈妈而去,于是决心为了健康减肥,现在也有了显著的成效。
钢琴已经能够达到10级的水平,他还学习了美术和非洲鼓。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马晓秋一家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和支持,她也决心回报社会,不断的传递着爱和正能量。
马晓秋二十年如一日的照料让人敬佩,她从未觉得孩子是累赘。
如果说大儿子是她的精神支柱,那么小儿子就是她继续生活的力量源泉。
她是不幸的,两个儿子都身患疾病,日复一日的辛苦看护,常人无法体会。
同时她也是幸运的,享受了20多年的亲子时光,并懂得在痛苦中享受快乐。
她将苦难转化为生活前行的动力,独自一人支撑起这个家。
一次次的打击面前,她依然顽强不息。
我们赞叹她的无私奉献,也为她的坚持与坚强而感动。
希望马晓秋和小儿子的生活能够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