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与肥胖(压力与肥胖的关系)
压力让人变胖!除了外部因素,这种激素异常也会让你吃得更多!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感到压力很大。
不管是因为工作,还是家庭,当你因为压力感到焦虑、压抑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正成为导致你肥胖的诱因。
压力本身并不会让人变胖,但很多人会因为压力出现非必要的、异常的饮食行为,专业上称之为安慰性进食。
应激导致安慰性进食
应激是人体的自然反应。家人的健康、工作压力、人际冲突、环境剧烈变化等原因都会让人产生应激反应。
适度的应激有利于战胜恐惧和提高动力,但长期、慢性的压力所导致的应激则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伤害。
这种压力会导致应激性激素,特别是皮质醇水平的上升。
皮质醇是糖皮质激素的一种,也被称为压力荷尔蒙。当这种激素的水平上升时,会给身体发出“需要补充储备能量”的信号,尤其会提高对碳水、脂肪等供能物质的需求,从而打破身体的能量需求和消耗之间的平衡。
在这方面,男女之间有所差异,女性的安慰性食物以甜食为主,嗜好碳水;男性则更偏好肉类等脂肪类食物。
当这种信号出现后,会让人的食欲增加。胃口大开,热量摄入增加的同时,也促进热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导致体重增加。
如果判断安慰性进食
为缓解压力而产生的进食行为,因为不是身体所必需的,经常是在正常的进餐时间之外,额外摄入的能量,更容易储存成多余的脂肪。
如果你近期压力很大,又出现了下面这些情形,就要警惕安慰性进食的发生了。
安慰性进食表现
1► 饥饿感来得很突然,一下子就很饿想要马上吃到食物。
2► 想吃得都是甜食,或是口味重的食物,如冰淇淋、奶油蛋糕、油炸食品、烤串、火锅等。
3►这种疯狂进食的饥饿感经常伴随着焦躁、孤独等负面情绪。
4►吃饱了也不想停下来,满足感持续时间很短,又会充满悔恨和罪恶感。
正确摆脱安慰性进食
当你出现上面这些情况,就需要警惕这种异常饮食行为的恶化了。
因为安慰性进食过后,压力的根源并未消失,依然会觉得焦虑,而且很快又进入到下一轮安慰性进食之中,循环往复,很容易造成体重的快速增加。
想要避免安慰性进食,从根本上解决压力的来源,当然是最理想的。但很多压力源是靠个人无法完全解决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健康、正向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根据个人的喜好和情况,听音乐、写日记、运动、旅游,找人倾诉,严重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提供帮助,都能够比较有效地缓解压力,而不是通过吃来解决问题。
另外,通过一些方式调节皮质醇的分泌水平,也对远离安慰性进食很有益处。
适量的运动,比如力量训练,除了能促进肌肉生长,还能调节皮质醇的释放,为体内脂肪燃烧创造更好的环境。
晚上按时睡觉也是调节皮质醇分泌的一个有效手段。熬夜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皮质醇,因为肾上腺控制着人的昼夜节奏。晚上该睡不睡,白天该起不起,皮质醇就会分泌不停。
饮食是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高碳水包括豆粕,会引起胰岛素的升高,导致脂肪堆积,同时还会刺激皮质醇的升高。过量的咖啡因类食品,会促进脂肪代谢,但也会让皮质醇水平的迅速升高。
因此,拒绝咖啡因、酒精、含有反式脂肪酸的加工食品,选择吃一些新鲜蔬果,和藜麦、小米等无麸质谷物,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恢复体内的激素平衡。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
如何减轻压力造成的伤害?
参考消息网6月4日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杂志6月号刊登题为《科研人员能“解决”压力吗?他们在尝试》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由于当代压力逐渐提升,研究人员正努力进一步了解压力影响身心的确切机制。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破解压力如何发挥生理作用,找到预防压力对人体造成永久伤害的办法。
过去50年,科研人员已经确切无疑地证明,持续的压力会损害健康。除了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外,压力与肥胖和糖尿病也有一定关系,还会削弱免疫系统,让我们更容易患上传染病。你可以很快从急性压力中恢复——例如,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演讲而感到的压力。而长期压力害处更大,在紧绷环境中几乎没有机会恢复正常,这样的例子包括资金紧张、受到老板霸凌、被社会孤立。
如今,鉴于人们需要努力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迅速变化,长期压力似乎在世界各地都在增加。美国心理学工作者协会2023年开展的一项全国调查发现,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压力造成严重影响,慢性疾病和心理健康疾病的发病率大幅上升,尤其是在35岁至44岁人群中。
到目前为止,科研人员的一大重要认识是,压力会伤害我们所有人,方式各异影响很大。有没有办法可以预防——或者至少更快恢复?一些研究为未来带来希望。
研究表明,早年的压力会在大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人员奥妮科·克勒希一直在小鼠身上实验,试图揭示早年压力与大脑发育之间的联系。克勒希说:“早年的长期压力影响更严重、更持久,因为那正是大脑中大量连接建立的时候。”
克勒希发现,压力与此后大脑的营养构成之间或许存在惊人联系。她和同事注意到,小鼠幼崽如果在出生后第一周暴露在压力中——比如被带离母亲的照护并被关进笼子,大脑中某些脂肪酸和氨基酸水平会低于生长在无压力环境下的小鼠幼崽。
克勒希想知道,对于压力环境下的幼崽,通过喂食其大脑缺乏的特定营养物质,是否有可能让其发育恢复正常。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员首先在母鼠饮食中添加补剂,让幼崽通过母乳吸收;幼崽断奶后,在饲料中添加补剂继续喂养两周。几个月后,幼崽成年,研究人员测试其学习和记忆能力。这些小鼠没有表现出认知能力减弱,与同处压力环境下、但从未接受过强化饮食的小鼠不同。
克勒希说:“我很吃惊,仅靠改变营养就能有如此强大的效果,这是多么容易的干预措施。”
她说,如果进一步研究能为营养疗法提供更多证据,那么就有充分依据建议生活在重压之下的母亲,为她们的婴儿提供强化饮食。
美国俄勒冈大学心理学者凯蒂·麦克劳克林正在研究青少年为何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处在即将成年的过渡期,正经历人生中一个特别脆弱的阶段。
她和同事仍在收集数据。但一项规模较小的初步研究跟踪了30名青少年,能为以下问题带来线索:研究人员可能发现什么,研究结果怎么能帮助研究人员在压力变得无法承受之前及时识别压力。
麦克劳克林在研究中发现,受试者在前往实验室前一个月所经受的压力会改变他们大脑面对调动情感的信息时(如看到一张充满威胁面孔的照片)所作出的反应。如果受试者此前经受的压力较大,实验中其大脑前额叶皮层(帮助调节情绪)会表现得活跃度较低。
麦克劳克林乐观地认为,这项研究有助于认定,哪些行为变化和大脑活动变化可能预示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她说,这有助于开发靶向干预方法,在恰当时机向青少年实施。例如,如果确定的压力标志是睡眠时间突然缩短或社会交往急剧减少,就把干预措施推送到青少年的智能手机上。
麦克劳克林解释说:“比如,提醒良好睡眠很重要,或者该去联系学校辅导员,谈谈生活中发生了什么。”
深入了解压力如何影响免疫系统,有助于找到方法扭转这种影响。
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者贾尼丝·基科尔特-格拉泽和她的丈夫、病毒学者罗纳德·格拉泽开始研究,压力如何从生理上影响两个尤其容易承压的社会群体:医学生和老年人的陪护者。研究人员发现,学生的免疫系统在参加考试期间不如非考试期间强健,压力会改变身体对疫苗的反应。
然后,研究人员为痴呆症患者的配偶接种了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参加考试的医学生可能只是短期压力过大,而前者经受的是无法缓解的压力。接种后一段时间的检查显示,前者体内的抗体要少于对照组,也就是说他们无法维持自身的防护反应。基科尔特-格拉泽现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荣休教授,她说:“这充分证明压力带来的变化具有生物学意义。”
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荣休教授谢尔登·科恩带领的研究人员把感冒病毒送入英国大约400名成年志愿者的鼻孔。科恩说:“他们报告说自己在接触病毒前的压力越大,患感冒的风险就越高。”压力的持续时间和类型至关重要:长期的经济或人际关系压力是真正的高风险因素——而且时间越长,患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科恩和同事还了解到,长期承受压力的人一旦接触病毒,往往会产生过量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充当免疫系统信使的蛋白质,它们前往感染和受伤部位,激活炎症和其他细胞来保护身体。过多的细胞因子会导致过度发炎。
对于压力如何改变免疫系统调控细胞因子的能力,研究人员仍然缺乏足够了解,还找不出干预措施来缓解炎症。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发现指明了希望:有待完成的更多工作有了明确目标。
理解和对抗压力的关键可能在于我们的脱氧核糖核酸(DNA)。
2023年,美国塔夫茨大学博士在读生乌尔苏拉·贝蒂和同事发现,可能可以证明压力会压垮DNA的修复机制。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反复用笔敲打麻雀笼子、大声播放广播,还作出其他旨在制造痛苦但不会直接伤害身体的行为。麻雀经历三周这样的遭遇后,血液和组织样本显示其DNA被损伤。贝蒂说:“就好比把两根绳子扭在一起,DNA就是这样,然后拿剪刀从中剪断。”
不管是麻雀还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物种,DNA的双链断裂一直都在发生,但这种损伤通常能通过自我修复机制来逆转。贝蒂解释说,在长期压力环境下,“修复机制不堪重负,于是我们就看到DNA的损伤累积起来”。她还说,鸟类的损伤似乎是肝脏细胞表现得最严重,这表明压力伤害人类的程度和类型可能也因身体组织而异。
此外,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基科尔特-格拉泽和心理学者莉萨·克里斯蒂安正在开展纵向研究,确定长期压力是否让人老得更快。如果一项规模较小的早先研究结果得到支持,那么长期承受压力的陪护者不仅更有可能生病、康复得更慢,还会表现出加速衰老的迹象。
我们还在研究压力能在多大程度上侵袭我们的身体。以上这些探索性的发现,意味着距离解决压力这一难题越来越近,也预示着未来人们有望更好地应对持续不断的变革和变化。(编译/张熠柠)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6月号封面
精神压力大、肥胖、代谢异常......高血压还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
10月8日是第27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体重,理想血压”。据调查,我国大约有2.45亿高血压病患者,且发病率呈继续上升趋势。专家提醒,预防高血压,要从健康生活做起。
患高血压20多年,身体不适情绪“暴走”
近日,75岁的徐爷爷出现明显的四肢乏力,前往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血钾仅有2.4mmol/L,经治疗后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血压收缩压也一直在180—190mmHg。因患高血压20余年,且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徐爷爷不仅身体上有明显不适,9年前发作过急性脑出血,1年前开始出现反复流鼻血的症状,最近他的精神也备受折磨,情绪急躁易怒,还出现失眠多梦等。
后经人介绍,徐爷爷慕名找到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科谷明林主任医师。经筛查发现,徐爷爷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能性较大。谷主任介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一般是由于患者肾上腺结节分泌过多醛固酮激素引起。”之后经过双侧肾上腺静脉采血手术,确定了徐爷爷的问题出在左侧肾上腺结节,一般建议手术治疗。
结合病因,高血压多学科团队成员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周翔为孙爷爷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带领团队施行“腹腔镜下左侧肾上腺结节切除术”,病理结果显示肾上腺腺瘤。术后,徐爷爷恢复良好,相比于此前要服用3—4种药,现在仅需要服用一种降压药,血压就得到有效控制。
当血压数值降下来后,专家又针对徐爷爷平时情绪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问题,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给予心血管科特色中药方剂、耳穴压豆等治疗,徐爷爷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高血压往往还与精神压力大、肥胖等因素密切相关
据了解,高血压现代医学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将患者血压数值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以减少心、脑、肾的靶器官损害。专家指出,但临床上逐渐发现,很多高血压患者虽然血压已经达标,但机体依然处于不健康的状态,其核心往往与患者精神压力大、肥胖、代谢异常、高交感神经张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专家提醒,日常预防高血压,要从健康生活做起,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避免精神紧张等。
在临床治疗上,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王新东介绍,对于肥胖相关性高血压、高血压眩晕、围绝经期高血压、高血压高交感张力状态等,科室研发的“化湿平阳方”“芪泽降压方”“平肝潜阳方”等协定方剂,通过特色中药方剂与中医特色技术,针对高血压患者不同体态,可以进行目标靶态调节。此外,十余年前,科室就已经开展了经皮去肾交感神经术的探索性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未来,还将稳定推进经皮去肾交感神经术的实施,这将给难治性高血压和服药依从性差的高血压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通讯员 殷舒月 许小进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