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医内科学 肥胖(中医内科学肥胖)

广安门医院 0
文章目录:

肥胖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药防治肥胖病系列科普之五

肥胖,又称为肥胖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是一种疾病。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肥胖国,肥胖人数仅次于美国。第二届中国肥胖指数公布,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肥胖率急剧上升,导致4600万成人“肥胖”,3亿人“超重”……

广医科普中医药防治肥胖病系列科普之五——肥胖的中医辨证论治

古人的肥胖分型

肥胖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黄帝内经》将肥胖分为“膏人” “脂人” “肉人”3种类型,很好的体现了肥胖者体脂分布的差异。

“膏人”即“腹型肥胖”,脂膏集中于腹部,向心型肥胖,腰臀比大,心脑血管病高发体型;

“脂人”即“均一性肥胖”全身均肥胖,没有某一部位比例过大;

“肉人”指的是肌肉丰满,体格状实,肌肉发达,尽管体重超标,但属于健康体型。

肥胖的病因病机

我院内分泌科专家仝小林院士指出,肥胖作为 “脾瘅”的早期阶段,此时以“郁”态为主,机体尚处于代偿期,其他症状可不明显。肥胖可导致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增强胰岛素抵抗,因此其不仅是脾瘅的前期病理状态,同时也是脾瘅的中心环节,肥胖的病位在脾胃,主要由于过食和少动两种原因导致,中满是其核心病机。

中医中药治疗肥胖的方法

基于脾瘅理论治疗肥胖,应着眼于中焦,治疗中满,同时行气开郁,防止郁而化热。而肥胖又分两类,即实胖和虚胖。

  • 实胖 多由于脾胃功能亢进,食欲旺盛,饮食不节而致中焦气机壅滞,痰湿堆积脏腑,故发为肥胖。

临床上,实胖者以青壮年为主,肥胖程度较轻,形体较匀称,腹部比较坚实,精力充沛,苔腻脉滑,各种不适的症状均不突出,各种合并症较少。

  • 虚胖 则是由于后天之本不足,虽少食而脾胃虚弱无力运化,饮食聚于中焦,酿湿生痰进一步阻滞气机,经络不通,久则化热、生瘀。

临床常以腹型肥胖为主,肥胖程度较重,且年龄多偏大,以中老年居多。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肥胖的治疗多从阳明、太阴入手,而肥胖中满当治中焦脾胃。因此,调理脾胃,调畅气机,补虚泻实,以补气开郁消膏为大法,临床常用山楂、红曲、荷叶、五谷虫、佩兰等药物进行治疗。

另外,补虚常予健脾补气,脾病及肾,结合益气补肾。针对虚胖,仝小林院士临床常用生薏苡仁、茯苓、山药为基础方。该小方既能补气健脾利水,又能调节糖脂代谢,为虚胖合并糖脂代谢异常的态靶同调小方。

针对实胖,则常用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以祛除体内多余的痰浊、水湿等。对于痰湿郁热型肥胖症可用小陷胸汤开郁清热,决明子消脂,车前子与葶苈子利水,莱菔子消痰导滞,茺蔚子通络降压,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红曲 食疗两用的传统中药,《本草纲目》载其“消食活血,健脾养胃”,现代药理学明确证明红曲具有降血脂的活性成分;

山楂 消食积而能入血分化瘀滞,其消膏降脂作用强,并可消除及转化血中的浊邪,试验证明了其具有明确的降血脂作用;

荷叶 味苦涩而性平,能清热利湿,行清气而散瘀血,是消膏降浊之常用药物;

佩兰 芳香化湿,醒脾开胃。

薏苡仁 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生薏苡仁具有健脾、益气、渗湿的功效;

茯苓 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茯苓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等功效,对于水肿型虚胖效果尤佳;

山药 能平补脾胃之气,上三味药均性味甘平,安全性较高,亦可每日煮粥服用。

临床中,中医药治疗肥胖病的效果有目共睹,而对于运用中医药治疗肥胖症,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我院内分泌科采用内外兼治,药、食、动联合,多学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希望患者早日远离肥胖!

本文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陈 良、内分泌科 陈盈雪

内分泌科“肥胖及代谢综合征”出诊表

注:

1.“专题门诊”需挂“专题号”就诊;

2. “专题门诊”由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轮流出诊。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试用《黄帝内经》阴阳理论探讨肥胖的成因及减肥方法

点击上方 “光明微教育”可以订阅哦!

肥胖是指因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导致以形体发胖,超乎常人,并伴困倦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形体疾病。肥胖不仅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形体美观。《黄帝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若想从中医角度深刻认识和剖析肥胖,需求之于本,从阴阳出发。笔者尝试运用《黄帝内经》的阴阳理论来解释肥胖形成的原因,运用阴阳理论来指导人们科学合理的减肥,以发挥传统中医防病治病的能力,使祖国医学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中华儿女。

1

肥胖的成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化气,阴成形”,肥胖者主要表现为形体发胖,而其实为痰湿脂膏积聚,痰湿脂膏在阴阳属性上属阴,故直观地讲,肥胖是由于阴类物质堆积所致,而“阴胜则阳病”,阴气过重时,就制约了阳气功能的正常发挥,故肥胖患者常见困倦乏力等症状。反观我国社会现状,新中国现代化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前人们的饮食结构丰富多彩,然而却普遍存在着饮食过于油腻,口味过重,夜幕之后常多饮食的现象,加之西方饮食的入侵,部分人们常多食用不适合中国人胃的西方餐食,此外,当今社会多数人们户外活动减少,沐浴大自然阳气的机会减少,导致人们阴气较重而阳气相对不足,故肥胖多见。虽说大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而中医亦常强调因人制宜,部分人群的体质决定了其更容易出现肥胖。

1.1阴性食物摄入过多

阴性食物包括寒凉之品和肥甘厚味,寒凉之品是指温度较低的食物和本身性味寒凉的食物,肥甘厚味是指过于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和味道浓厚的食物,举例而言,阴性食物有冰镇饮料、凉拌菜、蜂蜜、酸奶、猪肉、海鲜、巧克力、多数水果、多种食物佐料、各种食用油等等。由于冷冻技术的发展、种植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各种冰镇、速冻食品,非当季水果、蔬菜,各种鲜美食物等,刺激着当代人们的味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寒气生浊”,“味伤形,气伤精”,故过多摄入寒凉之品和肥甘厚味,必然导致体内浊气横生,痰湿脂膏堆积,形体损伤。

1.2阴时摄食过多

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作发展的,昼夜更替、四季变换、阴阳消长,皆有法度。《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一日之中昼夜阴阳有其消长节律,而人体的阳气亦随着这种节律而消长,所以人的行为也应该符合这种节律。但是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快,时间紧,往往早餐随便吃甚至不吃,午餐凑合吃,下班之后,时间较充裕,晚餐就放开吃,然而人身之阳气多白昼运作,夜晚潜藏,所以晚上吃的食物多不能被机体完全运化吸收变化而成水谷精微,而是在体内堆积生成浊气,酿湿化痰,成为人体的负担。

1.3阴性行为较为突出

阴性行为包括喜静少动和夜晚活动较多。现代人们到田间耕作的比例大大减少,而由于工作繁忙又常常缺乏户外活动,一方面肢体少动,另一方面难得沐浴天之阳气。此外,现代人们不像从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因晚上亦可灯火通明,人们常常晚上加班工作或者进行一些娱乐活动,难免感受天之阴气。长此以往,人身阴气较重而阳气又不得伸展,阴阳不调,终酿成疾。

1.4阴性体质

《黄帝内经》按体型将人分为肥壮人、瘦人、肥瘦适中、壮士和婴儿五种。《灵枢·阴刚二十五人》将人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型,每一型中又分为五类,共二十五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土型之人与水型之人易得肥胖病,因为土型之人“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而水型之人“其为人黑色,面不平,人头,广胸,小肩,大腹,大手足”。土、水皆为阴类之物,再观土型人、水型人皆具阴之特点,故土型人、水型人皆为阴性体质。同气相求,同类相召,阴性体质的人阳气相对不足,更容易生痰生湿,导致痰湿脂膏积聚,形体肥胖。

2

减肥方法

从上述肥胖形成的原因可知,肥胖者体内阴类物质过多,阴气较重,然而阴阳可互相转化,寒极则会生热,人体是复杂的有机体,病因病机常有多个方面,病变表现亦复杂多样,如《素问·风论》所言“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可见肥胖者亦常见热中。此外,痰湿多困阻脾胃,阻遏阳气,肥胖者亦常见气虚、阳虚之证。肥胖之本是阴重,所以需要以化阴气为主,兼顾其他方面。主要措施有少食阴物,昼夜均衡饮食,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若自身调整效果不理想,当合理使用药物和针刺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2.1少食阴物

肥胖者当少食阴性食物,但也不能因此经常食用大辛大热之品,大吃补阳之物,肥胖人虽可见气虚、阳虚之症,但常常并非气、阳真虚,而是痰湿困遏所致,过用辛热反而会耗气散气,不利于痰湿的祛除。三餐饮食应以五谷杂粮为主,适当食用当季的瓜果蔬菜,口味不宜过重。五谷禀土气,养人之脾胃,脾胃健,则痰湿脂膏易去。

2.2昼夜均衡饮食

人体当顺应昼夜阴阳消长之变化,按时合理地进食,“平旦人气生”,当平心静气食用精致的早餐,以充养人身之阳气,“日中而阳气隆”,故午餐需要足够的能量供应机体的需要,“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故晚餐当少食、粗食,夜幕之后当不再进食。

2.3适当户外活动,减少夜间活动

肥胖人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散步、爬山等,但不应过于剧烈地活动,以免耗气散气。《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故当减少夜间活动,静养阳气。

2.4合理使用药物针刺

肥胖的治疗当从阳明、太阴入手,调理脾胃,调畅气机,补虚泻实,以补气开郁消膏为大法。[4]肥胖人又有肌肤强弱之辨,寒热之分。后人以《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为主,治疗肥胖偏寒者;以防风通圣散为主,治疗肥胖偏热者。虞抟《医学正传·妇人科上·月经》中说“津液稠粘,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可见肥胖之人因痰饮较盛,还常导致瘀血产生,而见痰瘀互阻,治疗时除化痰湿之外,还需活瘀血。《灵枢·逆顺肥瘦》中说“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故对于肥胖人针法应以深刺为主。

(作者学校:河南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医院“体重管理-肥胖症一体化诊疗中心”成立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7日电(记者侠克)3月17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体重管理-肥胖症一体化诊疗中心”成立。作为首都中医系统首个专注于肥胖症防治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平台,该中心整合针灸/康复/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营养科、外科、心身医学科、健康管理部等国家级重点学科资源,将为超重和肥胖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体重管理解决方案。

“体重问题需要科学系统地管理,专业医疗卫生机构应该发挥更大作用。体重管理-肥胖症一体化诊疗中心坚持中西医协同,发挥特色优势,将‘调气通浊’‘辨证施膳’等中医智慧与西医精准诊疗结合,从多学科角度出发,让更多肥胖患者享受到优质服务,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刘中勋表示,北京中医医院“体重管理-肥胖症一体化诊疗中心”将以“筛查-评估-治疗-管理”四步走为核心,充分发挥中医在肥胖症防治中的独特优势,实现患者全流程科学管理。

成立当天,该中心还发布了《肥胖症中西医协同防治方案》,将西医精准诊疗与中医辨证论治深度融合,形成中医体质辨识、精准检测、营养处方、运动指导、中医药适宜技术、院外管理“六位一体”的诊疗模式。方案中,“针灸调气通浊”“中药辨证协定处方”“穴位埋线减脂”等中医特色技术被纳入核心治疗手段。临床数据显示,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可使肥胖患者6个月内平均减重8%至12%。

记者了解到,营养科作为入口科室,在为患者进行筛查、评估后,将根据其身体状况、肥胖成因,帮助患者预约当日的内分泌科、针灸/康复/神经内科、心身医学科、普外/肿瘤外科、健康管理部等相关科室,进行多学科部门协作诊疗(MDT),实现中心内科室无障碍转诊,让患者少跑路。同时,运用中医“辨证施膳”及“药食同源”的理论优势,通过中西医结合营养治疗对肥胖症患者进行膳食指导,制定个性化饮食、运动处方,助力患者减重消脂,达到恢复并维持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