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生长激素与肥胖(生长激素 胖)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肥胖易致儿童早发育 盯着身高不如管好体重

测算了孩子成年后身高只有172厘米,能打生长激素针让他长到180厘米吗?女儿八九岁就开始发育了,算早熟吗?能不能给开药抑制一下?8月22日上午,广东省首个儿童生长发育评估技术培训基地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正式揭牌。同期,连续举办了6届的“科学育儿嘉年华”再次开锣,记者随机采访现场家长,发现大家多少都有孩子生长发育方面的困惑和不同程度的焦虑。

面对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和家长的认识误区,儿童生长发育专业方面的医疗资源却相对匮乏。针对这一矛盾,儿童生长发育评估技术培训基地将为省内儿童生长发育专业从业人员提供系统化、同质化和标准化的监测评估诊疗培训,提高生长发育领域从业人员的整体能力,进而助力提高整个儿童群体的健康水准。

早熟多跟肥胖有关控制体重比药物更管用

珠江医院小儿门急诊主任、儿童保健专科负责人谢海瑞教授介绍,身高诚然是反映儿童健康与疾病状况的重要指标,“现在家长普遍关心两个问题,一个是身高达不到预期,一个是青春期发育太早。其实首先,身高不是你想要孩子长多高就能长多高,很多时候孩子没问题,是家长自己焦虑;而担心早熟,也不如先关注一下肥胖的问题。很多早熟都跟肥胖有关,控制体重比药物更管用。实际上现在孩子普遍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提前,家长也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拿自己小时候的生长情况来比照孩子。”谢海瑞说。

“即便诊断是矮小症或者早熟,也并不一定需要药物干预,对于生长发育来说,监测可能比药物治疗更重要。”谢海瑞提醒家长,如果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任何疑问,要仔细听取儿童生长发育专家的意见,接受专业检查和评估,不要使用道听途说的偏方、保健品。如果医生评估正常,不需要医疗手段的干预,平时最应该做的是保障充分的睡眠和运动,这是孩子健康成长最关键的两件事。

监测生长很重要

青春期应半年看一次儿保

谢海瑞说,在过度关注身高、发育的同时,不少家长对于科学育儿也存在其他误区。比如认为孩子上小学之后就不需要定期做儿保。其实定期监测、评估生长发育情况真的很重要。

“很多家长在孩子幼儿园后就不太去看儿保医生了,其实儿保应该贯穿整个儿童周期,3岁以上至青春期的孩子建议一年看一次,进入青春期后可半年看一次。而广泛流传的‘生长曲线表’仅能提供一定参考,不可过分依赖。”谢海瑞表示,“门诊中会有不少家长提出要给孩子‘打生长素’,甚至在一些基层医院家长也会得到类似的建议。实际上生长素也是药,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生长素还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引起甲状腺激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激发肿瘤等。所以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使用的。”(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伍晓丹、韩羽柔)

来源: 广州日报

滥用生长激素,可能会导致体重快速增加、血糖血脂异常

身高向来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尤其孩子的身高更是爸妈心头大事

总怕孩子长不高

尤其发现比同学矮半个头

家长就有些着急了

孩子还能长高吗?

需要去打生长激素吗?

家长能做点什么?

潘慧

北京协和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儿童滥用生长激素可导致严重后果

生长激素:通过现代基因重组技术和基因工程生产的一种肽类激素。其结构与人体内的生长激素几乎一致,可以促进软骨增长,从而助力孩子长高。

使用注意事项:

● 生长激素主要针对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症、特纳综合征等特殊疾病。

● 正常小朋友不建议使用生长激素,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体重快速增加、血糖血脂异常,甚至出现肢端肥大等副作用。

● 使用生长激素前,务必明确孩子是否真的矮小,以及矮小的原因,然后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一般来说儿童身材矮小是指:身高处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正常健康儿童生长曲线在第三个百分点以下或低于正常儿童平均身高的两个标准差。

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2023修订版)

另外,家长们在检测儿童身高是否达标时还需注意生长速率,如儿童生长速率出现下图情况,请及时就医咨询。

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的身高过度焦虑,但实际上,很多情况仅仅是因为个体发育的差异。如果家长真的非常担心,建议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专科门诊有严格的临床检查流程,能够科学评估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切记不要盲目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或随意购买营养品,以免对孩子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

● 遗传:身高约70%受遗传影响,但后天努力也能让孩子追上遗传身高。

男孩遗传靶身高(厘米):(父亲身高 母亲身高 13)2

女孩遗传靶身高(厘米):(父亲身高 母亲身高—13)2

注意:计算出的结果属于最终身高的供参考范围,上下浮动4~5厘米也属于正常。

● 疾病因素:如频繁感冒、肝炎、贫血、营养缺乏、哮喘等疾病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

● 营养不均衡: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营养不均衡,影响身高。

注意:肥胖会导致骨骺线提前闭合,

● 心理压力:焦虑、压力过大等情绪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从而影响身高。

● 睡眠与运动:充足睡眠和适当运动也对身高发育至关重要。睡眠时长足够,睡眠质量越好,生长激素分泌高峰、频率就越高,生长激素分泌越多。

不要随意购买营养品

有些营养品其实就是“智商税”,比如各种肽类产品,虽然听起来很高科技,但它们最终都会在体内被消化成氨基酸。

还有一些产品可能会添加不明成分。比如,曾经就有案例显示,一些产品中违规添加了性激素,导致孩子提前发育,虽然短时间内身高蹿升,但几年后骨骺线闭合,孩子的身高就停滞不前,最终可能只有1米4都不到。

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营养品,一定要冷静思考。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因为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这种情况下,应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不是盲目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

陪伴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关键

首先从饮食、运动、睡眠和情绪调整等方面入手,如确实需要使用生长激素等医疗干预手段,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

建议:家长陪伴孩子一起运动锻炼,做健康生活的表率。

身高焦虑要不得,耐心陪伴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才是关键。

健康小贴士

1.生长激素可以促进软骨增长,从而助力孩子长高,主要针对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症、特纳综合征等特殊疾病。

2.正常小朋友不建议使用生长激素,因为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体重快速增加、血糖血脂异常,甚至出现肢端肥大等副作用。

3.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遗传、疾病、营养不均衡、心理压力、睡眠不足、缺乏运动。

来源: CCTV生活圈

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注射后可能诱发肿瘤等疾病

小儿“科”

郑荣秀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主任

近年来,医学上主要用于治疗矮小症的“增高针”被部分家长奉为“长高神药”。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就有不少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咨询,想给孩子注射。

对此,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主任郑荣秀表示,所谓的“增高针”就是注射用人重组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不能乱用,不能因为孩子身高不理想就给孩子注射。随意注射该类激素,不但无法让孩子长高,还可能给孩子身体“埋”下健康隐患。

此激素非彼激素

“注射用人重组生长激素,是治疗儿童身材矮小的药物。”郑荣秀介绍,人工合成的重组生长激素是通过基因重组大肠杆菌分泌型表达技术生产的,在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结构上与人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一致。

一提到激素人们就想当然地认为,它会令身体发胖、骨质疏松......对此,郑荣秀解释,人体内已知的激素种类有1000多种,人们通常所说的激素一般是指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它确实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如肥胖、骨质疏松、抑制儿童生长等,这类激素不适宜长期给孩子使用。

而生长激素是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由191个氨基酸组成,可促进骨骼生长,促进机体合成代谢和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分解,是儿童身高增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激素。

“由此可见,生长激素虽然也叫激素,但无论从来源、化学结构,还是从生理、药理作用上来说,都与糖皮质激素完全不同,也不会产生上述副作用。”郑荣秀说。

既然生长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是不是就可以给孩子用了?

“对于符合适应症的身材矮小儿童,人重组生长激素能起到促进身高增长、改善成年身高的作用。”郑荣秀表示,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有赖于儿童矮身材的病因、治疗时的年龄、骨龄、遗传靶身高(说明本身的生长潜力)以及整体的身体健康水平,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严密监测,不断调整剂量,才能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

增高针不能想打就打

郑荣秀介绍,生长激素的促身高作用只对骨骺未闭合的儿童有效。当女孩骨龄达到14到15岁、男孩骨龄达到16到17岁、骨骺基本闭合时,即便注射生长激素也无济于事。

有些孩子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同时根据生长曲线预测孩子18岁身高大概在1.7米左右,但家长就是不满意,仍申请注射“增高针”。还有些家长,因为孩子未来要从事篮球、模特等对身高有特殊要求的职业,因此希望通过注射“增高针”让孩子再多长几厘米。

“从原理上来讲,若骨骺线未闭合,注射生长激素是可以再长高的。”郑荣秀表示,不过判断哪些人需要注射该类生长激素,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绝非想打就能打。

儿童的身高增长受很多因素影响,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因素等。医学上,对于判定身材矮小与否有严格的定义,并非是“比邻居家孩子矮半头”那么简单。此外,在评估身高时,还要看生长速率,3岁以下儿童每年身高增长不到7厘米、3岁到青春期前儿童每年身高增长不到5厘米、青春期儿童每年身高增长不到6厘米,才属于生长迟缓。

“若怀疑孩子身材矮小或生长迟缓,家长首先要带孩子去医院,请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充分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生长曲线、骨龄等信息,并做一系列检查,以确定造成矮小的原因。”郑荣秀说。

骨龄检查,即通过检测骨龄与实际年龄是否相符,来推断被测者是否有潜在疾病。正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龄会相应增加。性早熟患者,骨龄常明显超前。尽管其实际身高按年龄来看,明显高于同龄人,但若按其骨龄来评估,则身高又常常落后;青春期发育延迟或性腺功能低下症患者,其骨龄往往滞后数年。当实际年龄与骨龄不一致时,应依据骨龄来判断生长潜力和发育状态。

“如果通过专业检查,发现有明确的原发疾病,如各种全身慢性疾病(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过敏疾病)、甲状腺激素缺乏、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或增多等,应首先治疗这些疾病,再考虑身高的问题。”郑荣秀解释。

据介绍,目前儿科常见的可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的情况有: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身材、特纳综合征等。“即便是符合适应症的身材矮小儿童,也需在全面评估后,才能考虑应用生长激素。”郑荣秀表示,有些患者可能不适合应用生长激素或应用无效,甚至可能在注射该激素后诱发肿瘤。

资料显示,目前与生长激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有良性颅高压、糖代谢受影响、甲状腺功能低下、色素痣、手脚变大、局部红肿及皮疹、中耳炎等。还有的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后,会出现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现象。

据业内专家介绍,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因制剂不同、体重和敏感性不同,每月费用在3000元至15000元之间,往往需要注射2至5年。

生长发育要遵循客观规律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快快长高,但若不了解孩子的发育规律或过度催长,那么孩子不仅个子不会长高,还可能会造成性早熟,最终骨骺过早闭合,导致成人身材矮小。

“家长应了解儿童身高增长的正常规律,如出生时平均身长约50厘米,第一年平均增长25厘米、第二年约10厘米、第三年约8到9厘米,3岁以后到青春期前每年约5到6厘米,青春期发育后女孩每年约7到9厘米、男孩约8到10厘米。”郑荣秀介绍,如果发现孩子的生长偏离了轨道,或生长速率下降,应该首先到儿科内分泌科或生长发育专科门诊给孩子做全面检查,在确定病因后再进行治疗,千万不能盲目用药。

与身高焦虑型家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批信奉“二十三窜一窜”的家长。即使发现孩子身高比同龄人矮或身高不达标,他们也不带孩子就诊,总觉得自己的娃晚长,“过几年身高就能赶上来”。

对此,郑荣秀表示,孩子的生长发育确实存在个体差异,但目前由于孩子们的营养都比较充分,晚长的几率比较低,大部分孩子都会在相应的年龄里,长到相应的身高。特别是如果孩子不挑食、厌食,身高却比较矮,那么晚几年再长高的可能性就非常小。许多身材矮小孩子的家长,在孩子青春期发育完毕、身高停止增长时才带孩子来就诊,此时骨骺已经闭合,错过了治疗时机。

“虽然遗传是决定身高的主要因素,父母身高对孩子的身高影响很大,但后天因素同样很重要,合理的营养、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以及轻松愉快的环境都有利于儿童身高的正常增长。”郑荣秀建议,首先,要保证充足睡眠,尤其是在生长激素分泌旺盛期(夜间22时至次日凌晨3时),要让孩子处在深睡眠状态;其次,要保证膳食摄入充足且均衡,每日饮食中都要包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最后,应让孩子保持每天运动,每次至少20到40分钟。(记者 陈曦)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