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什么是引起肥胖的原因(什么是造成肥胖的罪魁祸首)

蔓蔓生活 0
文章目录:

造成肥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呢?

最近身边的人都在说减肥,无论是新闻还是各个媒体平台都在推荐相关视频文件,但是在我们国内造成肥胖的原因是什么呢,该如何解决呢?

以下是主要成因的总结与分析:


1. 饮食结构变化与高热量摄入

加工食品与高糖饮料普及:现代饮食中高热量、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及含糖饮料摄入增加,导致能量过剩。青少年尤其偏爱奶茶、油炸食品等,进一步加剧肥胖风险。

传统饮食习惯的改变:部分地区的饮食逐渐偏向高碳水、高油脂,例如外卖文化盛行,增加了隐形热量的摄入。

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添加剂过多、激素残留等问题可能间接影响代谢,促进脂肪积累。


2. 久坐不动与能量消耗不足

体力活动减少:现代工作以久坐为主,日常通勤依赖交通工具,运动量大幅下降。数据显示,日常活动仅占总能量消耗的30%,而基础代谢占60%。

缺乏锻炼:工作压力导致久坐时间长,活动受限,甚至从上班开始到下班都走不到100步,进一步降低运动频率。

运动效果有限:即使进行高强度运动,能量消耗仅增加10%-20%,单纯依赖运动减重效果有限。


3. 社会环境与生活节奏压力

工作压力与作息紊乱:996工作制、熬夜等不规律作息扰乱代谢节律,刺激皮质醇分泌,促进脂肪堆积(尤其是腹型肥胖)。

社会“内卷”与时间匮乏:高强度竞争挤压休闲时间,导致缺乏运动机会和健康饮食准备时间。

城市化与便利性依赖:便捷的外卖、电梯取代楼梯等生活方式,减少了日常活动的消耗。


4. 遗传与病理因素

基因易感性:部分人群存在肥胖相关基因,导致代谢效率较低或脂肪更易堆积。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病理因素可能导致继发性肥胖,需通过医学诊断排除。


5. 文化认知与政策环境

对肥胖危害认知不足:许多人仅将肥胖视为美观问题,忽视其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200余种健康风险的关联45。

政策执行与公共健康资源:尽管国家推行“体重管理年”行动,但基层卫生服务对肥胖的针对性管理仍待加强,医保对肥胖相关干预的支持有限。


特殊人群与腹型肥胖的突出性

中国人群的肥胖特点:相较于西方人,中国人群更易出现腹型肥胖(内脏脂肪堆积),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即属高危,这与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直接相关。

青少年与老年群体:青少年因学业压力肥胖率攀升,老年人则因代谢减缓及慢性病累积更易超重。



总结与建议

肥胖的成因复杂,需通过多维度干预:

个人层面:调整饮食结构(如七分饱、低GI食物)、增加日常活动(如步行、减少久坐);

社会层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落实劳动法保障休息时间、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教育;

医疗支持:完善肥胖筛查与慢性病管理,探索药物(如GLP-1类药物)与生活方式结合的治疗方案

肥胖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社会系统性挑战,需多方协同治理以实现长远改善。

肥胖的根本原因:揭开真相,重塑健康

在现代社会,肥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影响着数亿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虽然我们常常将肥胖归因于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但实际上,肥胖的根本原因远比表面现象复杂。本文将深入探讨肥胖的多重成因,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这一问题。

1. 生物学因素

肥胖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代谢和荷尔蒙等。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在个体体重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某些基因可能会影响食欲、饱腹感以及能量代谢,使得一些人更容易发胖。此外,代谢率的差异也会导致个体在相同饮食和运动条件下,体重变化的不同。

荷尔蒙在调节食欲和能量平衡中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例如,胰岛素、瘦素和胃饥饿素等荷尔蒙的水平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对食物的渴望和饱腹感。如果这些荷尔蒙的分泌失调,可能会导致过度进食和脂肪储存,从而引发肥胖。

2. 环境因素

除了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便利的快餐文化和高热量的食品随处可见,使得人们更容易摄入过多的热量。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很多人缺乏足够的运动空间,导致身体活动量显著减少。

此外,社会经济状况也会影响饮食选择。低收入家庭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但热量高的食物,而健康的食品如新鲜水果和蔬菜则相对昂贵,导致营养摄入失衡。这种不均衡的饮食习惯是肥胖的一个重要推手。

3.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肥胖的形成中同样不可忽视。许多人在面对压力、焦虑或抑郁时,会通过进食来寻求安慰,这种“情绪性进食”往往导致热量摄入过多。此外,饮食习惯的养成也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对于某些人来说,食物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工具,更是情感寄托和社交活动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肥胖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问题,更是心理上的挑战。解决肥胖问题需要从心理层面入手,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念和生活方式。

4.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背景对肥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不同文化对身体形象的定义各异,有些文化可能会将肥胖视为富裕和健康的象征,而另一些文化则强调苗条的身材。这样的社会观念可能会影响个体的饮食选择和生活方式,进而导致肥胖的发生。

5. 综合应对策略

了解肥胖的根本原因后,我们应该采取综合的应对策略。首先,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选择低热量、高营养的食品,减少快餐和加工食品的摄入。其次,增加身体活动,培养规律的锻炼习惯,无论是步行、跑步还是参加健身课程,都能有效帮助控制体重。

同时,重视心理健康,寻找健康的情绪宣泄方式,避免通过进食来应对压力。此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也至关重要,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有助于个人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结语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生物学因素,也涵盖环境、心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只有全面理解这些因素,才能更有效地应对肥胖问题。让我们共同努力,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肥胖并非全因湿气重,多与气虚有关!药膳可温补脾肾,助力减肥

很多人认为,胖是由于湿气重造成的,减肥第一要义是祛湿,于是各种减肥祛湿产品应运而生,比如红豆薏米茶、暴汗服、美人鱼姜蒸等。但其实并非所有的肥胖都与“湿气重”有关。

肥胖多与气虚有关

肥胖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中便将人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类,认为“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即肉坚实、皮肤完满健好的,属肥型;肉不坚实,皮肤松弛的,属膏型;皮肉紧连不相分离的,属肉型。而其中膏型的人皮肤宽缓,腹肌松弛,脂肪聚积于腹部,导致腹部肥大下垂,类似现代常见的腹型肥胖。

至于肥胖产生的原因,《丹溪心法》中提出:“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景岳全书》认为:“肥人者,柔胜于刚,阴胜于阳者也。且肉以血成,总皆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石室秘录》记载:“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营运,故痰生之。则治痰焉可仅治痰哉,必须补其气,而后带消其痰为得耳。”可见,肥胖其实为本虚标实之候,虽常有痰湿偏盛的表现,但其本质与气虚有关。若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虚衰,则脾胃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出现体型肥胖、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腹大胀满、头沉胸闷等症状。或素体虚弱,肾气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导致体型肥胖、腰酸腿软、动则气喘、形寒肢冷、下肢浮肿等症状。

日常减肥有妙招

故而想要减肥,不应一味祛湿,而应重视补益脾肾之气。日常可以通过穴位按摩和药膳食补来温补脾肾,助力减肥。

穴位按摩

穴位推荐

按摩选穴主要以任脉及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为主。

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按压任脉的中脘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水分穴(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上)、关元穴(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可促进全身气血流通,尤其是按压腹部的任脉穴位,可健脾益胃,助力减肥。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按压脾经的大横穴(在上腹部,脐中旁开4寸)、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由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形成的凹陷中)及胃经的天枢穴(在上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丰隆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能有效促进脾的运化及胃的受纳功能,帮助健运脾胃功能,帮助减肥。

按摩方法

用拇指或食指和中指指腹按揉穴位,力度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

药膳食补

为预防和控制我国人群肥胖的发生发展,改善肥胖患者的体重状况,调整日常膳食结构,提高居民营养健康水平,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现摘录部分食谱如下。

黄芪橘皮饮

材料:黄芪10g,橘皮5g。

做法:将黄芪、橘皮洗净,一起放入炖盅中,加入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30分钟,代茶饮用,温热频服。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扁豆山药粥

材料:白扁豆30g,鲜山药100g,粳米30g。

做法: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片备用。将白扁豆洗净,清水浸泡2小时。将粳米洗净,加入鲜山药、 白扁豆,一同煮粥,煮至米、豆熟烂即可。

功效:补益脾胃。

山药黄芪炖鸭肉汤

材料:鲜山药100g,黄芪10g,生姜3~4片,鸭肉300g,板栗100g。

做法:鸭肉切成小块,放入沸水中焯水;板栗加适量清水煮熟凉后剥皮壳备用;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厚片备用。上述食材一同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大火烧沸后,再用小火煲1小时,放入少许精盐调味后即可。

功效:健脾益肾,补益气血。

人参核桃汤

材料:核桃仁3个,人参3g,生姜5片。

做法:将核桃仁捣碎备用,将人参放入砂锅中,加水煮20分钟后,加入核桃仁、生姜,继续煮20分钟即可。

功效:补脾益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