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肥胖型糖尿病(非肥胖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从用药到逆转:糖尿病防治三要素(药物、饮食、菌群),降低风险
1、新型降糖药物与疗法Tirzepatide(替尔泊肽):一种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不仅能显著降糖(HbA1c降低2%以上),还可实现平均15%的体重减轻,部分患者甚至达到糖尿病缓解。
Retatrutide(GLP-1/GCGR/GIP三靶点激动剂):早期临床试验显示其降糖和减重效果优于现有药物,可能成为下一代代谢疾病治疗药物。
口服胰岛素进展:口服胰岛素胶囊(ORMD-0801)在Ⅲ期试验中取得积极结果,可能改变1型糖尿病患者的注射依赖现状。
2、糖尿病缓解与逆转低热量饮食干预
《柳叶刀》研究证实,通过短期(3-6个月)极低热量饮食(<800千卡/天)联合行为干预,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可实现长期缓解,尤其是病程较短、基线体重较高的患者。
代谢手术的长期效果
多项研究显示,胃旁路手术等代谢手术不仅能改善血糖,还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甚至对非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也有效。
3、1型糖尿病研究突破免疫治疗与预防
抗CD3单抗(Teplizumab)获FDA批准用于延缓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发病,可将发病时间推迟2年以上。
人工胰腺与闭环系统
动态血糖监测(CGM)与胰岛素泵的闭环系统(如Hybrid Closed Loop)在儿童和成人中均显示更稳定的血糖控制,减少低血糖风险。
多组学预测模型
通过血液代谢组、肠道微生物组和基因组数据建立AI模型,可提前5年预测2型糖尿病风险(《糖尿病护理》)。
胰岛自身抗体检测
针对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自身抗体筛查(如GAD抗体)已在多个国家推广,助力早期干预。
5、并发症管理SGLT-2抑制剂的心肾保护
恩格列净、达格列净等药物对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或心衰患者具有明确的器官保护作用,独立于降糖效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AI筛查
6、 新兴技术干细胞与胰岛移植
VX-880(干细胞衍生胰岛细胞)疗法在1型糖尿病试验中初步成功,部分患者脱离胰岛素注射。
肠道菌群调控
特定益生菌(如Akkermansia muciniphila)和粪便菌群移植(FMT)被证实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睡眠与糖尿病风险
大型队列研究表明,睡眠不足(<6小时/天)或昼夜节律紊乱会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尤其在年轻人中。
环境污染物影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PFAS)暴露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相关,机制涉及线粒体功能损伤。
8、糖尿病未来方向1. 个体化治疗:基于基因组和代谢组的精准分型。
2. 预防优先:针对糖尿病前期的社区干预(如数字健康工具)。
3. 治愈探索:基因编辑(如CRISPR)修复β细胞功能。
颠覆认知!2 型糖尿病不是一种病,而是6种,精准治疗迫在眉睫!
糖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的血糖水平,使用同样的降糖药,有些人血糖降得很理想,有些人血糖却纹丝不动?
其他慢性病则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比如高血压,同样的血压水平,使用同样的降压药,可能有些人效果好一点,有些人效果差一点,但不会差别太大。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一个很少人知道的真相:2型糖尿病其实不是一种病,而是6种!
很多糖友,甚至很多非专科的医生都不知道,“2型糖尿病”这个诊断其实并不精确,如果从发病机制上细分,2型糖尿病患者其实可以分为6种不同的亚型,不同亚型的病因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只有弄清楚自己是哪种亚型,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具体是哪6种呢?它们是:胰岛素缺乏型、肠促胰素缺乏型、胰岛素抵抗型、混合型、早发型、严重肥胖型。
下面咱们就来分别了解一下:
01
胰岛素缺乏型
这种类型糖友们比较熟悉,大概占所有2型糖尿病的25%左右。
胰岛素缺乏型的糖友一般有3个特点:病程长、年龄大、体型偏瘦。随着糖尿病的逐渐发展,胰岛β细胞逐渐凋亡,不能满足身体需要,就会表现为胰岛素缺乏。
这一型糖友的空腹C肽水平往往<1ng/ml,由于缺乏自身胰岛素,往往血糖波动较大,对磺脲类、格列奈类等促泌剂类的降糖药不敏感,一般需要联合使用胰岛素。
02
胰岛素抵抗型
这也是糖友们比较熟悉的一种类型,在2型糖尿病中所占比例与胰岛素缺乏型相当。
胰岛素抵抗型的糖友也有3个特点:病程短、腹型肥胖、伴有多种代谢性疾病(高血压、高血脂)。
与第一种类型相反,胰岛素抵抗型的糖友空腹C肽水平往往会比普通人更高:>2.5ng/ml。
这型糖友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内脏脂肪堆积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也就是胰岛素抵抗。所以,减重治疗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早期甚至能逆转病情。
03
肠促胰素缺乏型
这种类型的2型糖尿病人比例最高,大概占一半左右,但以前并不为人所知。
有些2型糖尿病人空腹胰岛素并不缺乏,胰岛素抵抗也不明显,但是却出现了餐后血糖升高,以前医生并不清楚具体的原因,近些年的研究发现,这类糖尿病人餐后血糖高,主要是由于肠促胰素缺乏。
肠促胰素是由肠道细胞分泌的两种激素的统称。这两种激素有保护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肠促胰素分泌不足,餐后胰岛素分泌就会减少,导致餐后血糖升高。
如果2型糖尿病人的空腹C肽水平在1.1~2.5ng/ml,就属于肠促胰素不足型。
这类患者使用肠促胰素类降糖药效果会比较好。常见的有两类: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等)、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
04
混合型
混合型不是一种独立的类型,而是指同时具有上述3种亚型的糖尿病人。常见的有2种:
①胰岛素缺乏型 胰岛素抵抗型
②肠促胰素缺乏型 胰岛素抵抗型
混合型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一般会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常用的药有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西格列他钠等)、SGLT-2i(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05
早发型
早发型指发病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
早发型2型糖尿病以前占比很低,但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年增长很快。据统计,中国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13年来增长了4倍!
我经常跟大家说,糖尿病发病越早,越容易出现并发症。与其他2型糖尿病相比,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大血管病变的风险更高,而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 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甚至高于1型糖尿病患者!
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衰竭更快,所以早期的饮食和运动管理比其他类型更重要。
治疗上,早发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更难控制,一般都需要联合用药。
06
严重肥胖型
严重肥胖,指体质指数(BMI)>35 (亚裔人群>32.5 )。比如,如果一个亚洲人身高170cm,那么体重>95kg就达到严重肥胖的标准。
严重肥胖型糖尿病人最关键的治疗是减重。包括但不限于生活方式管理、药物、减重手术等。
严重肥胖型糖尿病人的降糖药物可以选择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西格列他钠)、SGLT-2i(达格列净、恩格列净)、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药物联合治疗,一般不使用胰岛素。
以上就是2型糖尿病的6种亚型。糖友们,你是哪种类型呢?
手术治糖尿病,真能一劳永逸?“神术”大起底
最近,不少糖友被一条消息搅得心里直痒痒:一些医号称通过微创手术就能搞定糖尿病!这对长期受糖尿病困扰、每天和降糖药、胰岛素打交道的患者来说,简直像黑暗里照进的一束光。但这微创手术真有这么神吗?今天咱就来好好扒一扒。
这些主推的糖尿病微创手术,大多指胃肠旁路术、袖状胃切除术等。就拿胃肠旁路术来说,简单讲,是把胃分成两部分,再把小肠重新“连接”,让食物绕过一部分小肠,直接进入远端肠道 。为啥这么做呢?因为这样一来,肠道激素分泌“乱套”了,像GLP - 1(胰高血糖素样肽 - 1)这类胰岛素促进激素分泌增多,不仅刺激胰岛β细胞多分泌胰岛素,还能延缓胃排空,让人不容易饿,吃得少了,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也改善了,血糖自然就降下来了。袖状胃切除术则是把胃大弯侧纵向切除,让胃变小,食量跟着减少,体重下降,血糖也得到控制。
从一些患者反馈和医院宣传来看,效果还挺诱人。有的患者术后血糖迅速下降,原本大把吃降糖药、天天打胰岛素,术后药量大幅减少,甚至个别患者完全摆脱了药物,过上了“无药一身轻”的日子。而且,手术创伤小,腹部切口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听起来真挺完美。
真能彻底治愈糖尿病?别想得太简单!先泼盆冷水,糖尿病可不是靠个手术就能彻底“赶跑”的。目前医学上,糖尿病依旧是个“终身病”,手术只是一种治疗手段,不能说一劳永逸。
手术适用人群非常有限。主要针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得达到一定标准 ,一般BMI≥32.5是比较明确的手术指征。要是BMI低于这个数值,手术效果大打折扣不说,风险还会增加。像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原因是胰岛β细胞被免疫系统攻击,几乎不分泌胰岛素,这类手术对他们基本没用;还有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手术也不是首选。
手术也有风险。虽说打着“微创”旗号,但感染、出血、吻合口瘘等并发症还是有可能发生。就算手术顺利,术后也不代表就能高枕无忧。饮食习惯得大变样,得长期遵循低糖、高纤维饮食,要是还像以前胡吃海喝,血糖迟早会“反弹”。而且,肠道结构改变后,可能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得长期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从长期效果来看,手术不是做了就万事大吉。部分患者术后几年可能出现血糖“复发”,又得重新依靠药物控制,甚至有的患者手术效果压根不明显。
擦亮双眼,理性看待碰上宣传手术治糖尿病,大家一定要冷静、理性。先多了解手术原理、适应人群、风险和长期效果,多和医生沟通,也可以向做过手术的患者取经。
如果真考虑手术,务必选择正规大医院。正规医疗团队经验丰富,手术操作规范,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术后也有完善的随访、康复指导,能帮患者更好地管理血糖和健康。
糖尿病治疗是场“持久战”,不管是药物、生活方式干预,还是新兴的手术治疗,都要在医生专业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谨慎选择,别轻信那些“神乎其神”的宣传。健康没有捷径,脚踏实地管理,才能和糖尿病“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