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概述(肥胖的概述)

生命时报 0
文章目录:

全球一半人将超重!新版“世界肥胖地图”点名10个国家

在慢慢长胖的路上,你不是一个人。

近日,世界肥胖联盟公布了最新版《世界肥胖地图》报告。数据显示,从2020年至2035年,全球肥胖/超重人数急剧上升。

肥胖让人看起来笨重臃肿,更重要的是,200多种病都“拴”在肥胖这根绳儿上,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多种癌症和抑郁症等。

合理的体重,就是一种长寿优势。《生命时报》结合该报告及专家观点,教你做好体重管理。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 袁振芳

新版肥胖地图点名10个国家

该报告对超重和肥胖的界定,采取的是体重指数BMI≥25kg/㎡和BMI≥30kg/㎡。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

报告称,预计到2035年,全球超重患病率将从2020年的38%升至51%,约40亿人超重;肥胖患病率从2020年的14%升至24%,人数近20亿。

报告公布了全球18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数据:

预测肥胖率较高的10个国家

预计到2035年,汤加、基里巴斯两国成年人肥胖率高达67%,为全球之最。

此外,萨摩亚(66%)、波西利亚(65%)、密克罗尼西亚(64%)、美国(58%)、沙特阿拉伯(57%)、波多黎各(57%)、约旦(56%)、土耳其(55%)等国也位列其中,预测成人肥胖率均超过55%。

预测肥胖率较低的10个国家

其中有不少亚洲国家,越南(7%)、日本(8%)、新加坡(9%)均低于10%,是预测肥胖率最低的三个国家。孟加拉国(11%)、印度(11%)、韩国(12%)、柬埔寨(12%)、埃塞俄比亚(12%)、尼泊尔(12%)、东帝汶(12%)等也位列其中。

报告还指出,预计到2035年,全球超重导致的经济影响将占全球GDP的2.9%(2020年为2.4%),将造成4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035年,中国预计肥胖率为18%

报告显示,2035年中国成人肥胖率预测为18%,属中等水平,但成人和儿童的年均增长肥胖率都比较高,分别为5.4%、6.6%。

报告评估认为,2035年中国成人肥胖对GDP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花费和因为劳动力超重产生的生产影响和过早死亡等)也较高,为3.1%。

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中国将因超重而在经济上损失4589亿1300万美元,占该年预估GDP的2.4%;在2020年,损失为2833亿美元左右。

亚洲国家及地区的肥胖率,几乎都在20%以下,与动辄超过40%甚至50%的美洲、欧洲国家截然不同,或许与其判定标准有关。

报告将超重和肥胖定义为BMI≥25kg/㎡、BMI≥30kg/㎡,这一标准更适应欧美人,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我国预测肥胖率不高就放松警惕。

肥胖与200多种病有关

肥胖不只是外在表现,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肥胖症」列为一种疾病。

我国对超重和肥胖的界定更为严格,其中BMI≥24kg/㎡为超重,BMI≥28kg/㎡为肥胖。

达到这两个临界点,肥胖相关的疾病发病率和过早死亡率,会出现拐点式上升,还会给个人和国家带来多方面重大损失。

胖与200多种疾病有关

肥胖与200多种疾病有关,而这些疾病本身的治疗过程可能会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胖会缩短寿命

经合组织此前分析,2020~2050年期间,肥胖和相关疾病将使经合组织、欧盟和二十国集团国家的预期寿命减少约3年。

另有研究显示,对男性青壮年来说,重度肥胖平均缩短寿命20年。

肥胖让你花费更多

此前有研究显示,肥胖人群处方数量是正常人的两倍多。

一项报告显示,平均而言,在英、美、法等38个国家,肥胖占糖尿病所有治疗费用的70%、心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23%和癌症治疗费用的9%。

管好体重是种长寿优势

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是防治肥胖的首选方案。

肥胖者如何科学地“吃”?

除了清淡饮食,少吃高脂食物,肥胖者还要控制好食物摄入总量,同时保持膳食均衡、丰富多样。

  • 少吃猪牛羊等脂肪含量较高的红肉,可用鸡肉、鱼肉等白肉代替。同时改掉暴饮暴食、爱吃零食的习惯。
  • 炒菜用油要少摄入饱和脂肪,如猪油、牛油;多吃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EPA、DHA等,可从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中获得。
  • 用豆类和薯类,来替代一部分精白米面。在主食里加点杂豆,能做到减热量而不减饱腹感。

肥胖者如何科学地“动”?

研究显示,慢跑、爬山、步行、快步走、跳舞、瑜伽,均可有效降低易胖体质人群的BMI。

体重较重的人运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膝关节,推荐游泳和骑车。

建议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以前很少运动的人可从每天走3000~5000步开始,逐步培养运动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减肥要循序渐进,世卫组织的建议是:每周减0.5~1公斤,一个月减1~3公斤,这种匀速减肥的方法,对身体损伤小且不易反弹。

肥胖就像一块滋生疾病的土壤,让很多慢性病生根发芽。控好体重不仅节省医疗费用,保持健康,更是拥有了一项长寿资本。是时候下定决心减肥了!▲

本期编辑:郑荣华 本文作者:生命时报记者 牛雨蕾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指南解读 | 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

全球肥胖发病率快速增长,新型减重药物正在不断问世,且肥胖症具有慢性及复发性的特征,肥胖症长期体重管理的规范亟待建立。基于此背景下,《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于2024年7月问世,这是中国首个关于肥胖长期体重管理的指南。

在2024年第四届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学习班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蔡晓凌教授对该指南进行了解读,深入总结了当前肥胖症的疾病认识、解析了长期体重管理的总体原则和诊疗路径,并深入讲解了药物诊疗部分及特殊人群管理。

肥胖症概述

蔡晓凌教授在报告开篇同步了对于肥胖症的总体认识,肥胖症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脂肪组织过度积累或分布、功能异常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疾病。日益增长的肥胖率,令人担忧的儿童、青少年高发病率,更大的合并症风险和更重的疾病风险体现着肥胖症严峻的现状。指南仍以体重指数(BMI)为标准诊断超重与肥胖,超重定义为BMI 24~27.9kg/m2,肥胖定义为BMI≥28kg/m2,但强调BMI之外的腰围、臀围、体脂率、内脏脂肪等指标对于肥胖综合评估的重要性,将腰高比≥0.5作为腹型肥胖的指标之一。指南也提出了一些分型分期方案,临床医生可根据实际需求采用不同方案。

肥胖症长期管理总体原则和诊疗路径

接下来,蔡晓凌教授解读了长期肥胖管理的总体原则和诊疗路径,传达了肥胖症诊疗的新理念,并详细介绍了临床诊疗路径。

指南中提出肥胖症长期管理的总体原则如下:

1.总目标:实现个体化最佳体重并长期维持,以谋求远期结局的改善,提供整体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2.治疗策略:分段治疗,阶段目标。长期体重管理包括强化治疗阶段和治疗维持阶段,针对同一肥胖个体,不同阶段应制定不同的治疗目标与策略,最终实现总目标。

3.行动有益:即使最终无法实现或长期维持治疗效果,减重仍会带来显著获益。

在总体原则的指导下,指南构建了一条科学可行的诊疗路径,并对每个步骤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一路径包括:患者识别-全身评估-综合诊断-制定目标-策略实施-随访评估-长期维持,详见图1。

图1. 肥胖患者长期体重管理诊疗路径

其中,蔡晓凌教授对于“减重策略”和“长期维持”这2个步骤实施过程中的总体原则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回答了何时开始干预,何时开始用药,何时考虑手术,何时终止治疗等临床关心的问题,也强调了与患者沟通达成共识、随访与评估的重要性。

1.关口前移:干预越早,获益越大,因此在体重出现上升时即起始体重管理计划,而非等到并发症出现甚至加重。

2.生活方式干预是长期体重管理的基石,包括饮食管理、运动干预、习惯养成和社会心理支持等。生活方式干预需贯穿长期体重管理的始终。

3.药物早期应用:在强化治疗期,建议对于所有达到肥胖或腹型肥胖标准的患者,或者存在肥胖相关合并症的患者,可联合减重药物起始治疗。对于尚处于超重且无合并症的患者,也可在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如3个月减重<5%或未达预期)后,尽早联合减重药物治疗。

4.必要时手术: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又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必要时可与减重外科专家探讨代谢手术的可能性。

5.长期维持体重仍需要持续的综合减重治疗。

6.患者中心:减重策略的实施须充分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与顾虑,帮助患者制定最适合且执行度较高的方案,并充分指导患者减重实施、自我监测、随访计划,以提高减重策略实施的效果。

7.随访评估:制定阶段性随访计划,及时评估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和促使减重目标的实现(图2)。

图2. 减重策略实施的总体原则

长期体重管理中的减重药物治疗

蔡晓凌教授深入讲解了长期体重管理中的减重药物治疗,其中着重提到了新型减重药物,即基于营养刺激激素(nutrient-stimulated hormone, NuSH)受体靶点研发的相关药物,此类药物为减重药物的探索带来曙光。

这类新型减重药物包括:(1)单靶点激动剂,主要是GLP-1受体单激动剂(GLP-1RAs),目前在我国获批体重管理适应证的有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和司美格鲁肽。(2)双靶点激动剂,例如新型减重药物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tirzepatide),减重幅度突破20%,2024年我国也批准其体重管理适应证。(3)三靶点激动剂,主要是GLP-1/GIP/GCG三受体激动剂,可能有着更为明显的减重潜能,尚处在3期临床试验中。这类药物不仅仅具有减重作用,同时带来代谢及合并症改善等多重减重外获益,如预防糖尿病、改善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及心肾获益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版指南不仅纳入了已上市的药物,也对即将上市的药物进行了总结,这对于提振体重管理者和患者的信心具有积极意义。指南也对于新型减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方案进行描述,对于药物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与药物调整予以指导,对于预防反弹、应对平台期等管理过程中的难点进行剖析和解决方案推荐,给予了常见合并症的用药建议,此外指南也展望了肥胖症的联合用药的未来。

特殊人群的治疗

最后,蔡晓凌教授梳理了儿童、围妊娠期妇女、老人、肝肾功能不全、代谢手术围手术期、肥胖综合征等人群长期体重管理的特殊之处。

儿童:首选生活方式干预,若药物治疗,须严格把握指征,选择小剂量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围妊娠期:妊娠前:可使用NuSH受体激动剂或奥利司他进行体重管理,若有妊娠计划或发现妊娠,应停止药物治疗。妊娠期:主要通过饮食和运动进行体重管理,不建议使用减重药物。产后:哺乳期不推荐使用减重药物。

老人:饮食以提高营养密度为主,运动以有氧与抗阻运动结合,避免瘦体重下降。药物选择应从简,注意监测不良反应。奥利司他和NuSH受体激动剂在老年人中使用较为安全,但需合理控制减重速度,预防营养不良和肌少症

代谢手术围手术期者:术前:可使用NuSH受体激动剂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但应在术前2周停药。术后:对于减重不足或复重的患者,术后药物干预可带来获益,首选NuSH受体激动剂,次选奥利司他。

肥胖综合征:肥胖综合征包括与神经发育障碍相关的肥胖综合征及单基因肥胖综合征,约占所有重度肥胖病例的5%。塞美拉肽和美曲普汀已被批准用于特定基因突变的肥胖综合征患者,目前在中国未获批。

专家简介

蔡晓凌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糖尿病药物治疗,1型糖尿病,肥胖症诊治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慧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内分泌代谢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糖尿病杂志编委

中华糖尿病杂志通讯编委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通讯编委

记住:肥胖不是无厘头!它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你!

肥胖的人群想要打造健康快速的减肥生活,那么就必须要明白导致自身的肥胖的原因,减肥是有窍门的,只要我们能够抓住减肥窍门,打造自己的减肥生活就不用再痛苦了,赶紧来看看你的肥胖原因是什么吧,打造有效减肥生活从这里开始!

肥胖概述

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当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产生的一种状态。由于吃得太多或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生理改变或潜伏。评定标准: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

肥胖分类

中医对于肥胖的认识很早以前有记载了,肥胖发生原因基本上都是跟“湿、痰、虚”有关。中医根据肥胖的成因把肥胖分为以下几类:

1、腹型肥胖:因肝气过剩引起,多伴有便秘以及高血压倾向。

2、虚胖:肾功能太强或太弱都会引起虚胖,多伴有月经不调、手脚冰凉等症状。

3、脂肪型肥胖:因血气过于旺盛引起,容易引发心脏病。

4、病态肥胖:因血气不足,脾脏阳气太盛引起,产后肥胖、激素性肥胖属于此类。

5、气胖:因三焦经异常引起,属精神压力型肥胖。

对于这些类型的肥胖,中医认为其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直接影响到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及体内酶的存活度。而中医则能够由内而外的调整人体,从调节内分泌入手、对肝、脾、肾、心脏、肺及三焦等进行调节,通过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的统一,达到减肥的目的。同时,中药无副作用,还能起到滋补和保健的作用。

中医认为肥胖病多为本虚标实之症。本虚以气虚为主,若兼阴阳失调,可有阳虚或气阴虚,病在脾、肾、肝、胆及心、肺,临床以脾肾气虚为主,肝胆疏泄失调亦可见。标实以膏脂、痰浊为主,常兼有水湿,亦不兼血淤、气滞者。标本虚实之间,可有侧重、错杂。临床应抓住重点,审证求因,精心遣药,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美丽身材的标准

从体质指数来看,最标准的身材BMI值在20-22之间,BMI是医生用来评判身体肥胖标准的一个指数。

体重指标 (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正常体重:18.2-22.9 过重:23-24.9 一级肥胖:25-29.9 二级肥胖:>30

上面就是关于导致人体肥胖的原因介绍,那么通过上面的分析,你知道导致你肥胖的原因是什么吗?既然知道了原因,那么想要减肥就轻而易举了,减肥不能够盲目,把握减肥窍门能够让你的减肥效率事半功倍哦!

更多快速减肥视频可加我微信号:aarr567 让你美美哒!每天分享达人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