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肥胖(北方肥胖大于南方)
中国肥胖地图出炉,为什么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容易胖?
来源:澎湃新闻
9月1日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今年的主题是“‘三减三健’从我做起”(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谁都知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好,但坚持者寥寥,特别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遭遇肥胖危机的人近年来也愈来愈多。
根据中国人的体质,成年人的 BMI 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分别达到 24和 28时,就是超重和肥胖。基于这一标准,近期发表于学术期刊《糖尿病、肥胖与代谢》上的一篇名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 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论文,就统计出了中国的整体发胖情况:有 34.8% 的人超重,另外还有 14.1% 的人有更严重的肥胖问题。
这项调查由解放军总医院母义明教授团队所主导,样本来自全国 243 个城市的 2117 万名成年体检者(有效样本量 1557 万名),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关于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
变胖这件事,男女其实有别
相比以往别的调查,除了变胖的人变更多外,这次研究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超重/肥胖问题在男性群体中变得比女性更普遍。相比女性的超重率为 27.7%、肥胖率为 9.4%,男性的这两项数据分别达到了 41.1% 和 18.2%。
但是在过去很长时间,国内遇到体重问题最多的其实是女性,并且多是在老年时期。这是由于女性在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和孕激素降低,新陈代谢速率随之下降,因此发胖的比例整体变高了。
到了本世纪,国内男性超重的比例开始迅速增加,并最终反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逆转的情况,可能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有关。2013 年发表在《柳叶刀》的一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在欠发达地区,女性的肥胖率要高于男性,而在发达地区,情况则相反。
除了发胖率较高,男性变胖的年龄也更早。相比女性整体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在 70 岁后才到最高值,男性群体的这一峰值在 40 多岁就已到来。甚至根据此次母义明团队的调查,男性在迈入 30 岁的门槛后,就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体重——相比 18-29 岁的男性,30-34 岁男性的超重比例会从 28.7% 迅速攀升至 38.5%。
过快的工作节奏、不规律的饮食、喝酒等应酬文化、缺乏足够的运动锻炼,以及相比女性在职场中有身材管理的无形要求,社会对男性身材走样的包容度较高,都在让“中年发福”更容易出现在男性身上。
但最根本的影响因素,还是现在的人相比前几代人更容易摄入丰富的食品。不管有多晚,动动手指就能被送上门的外卖,让人们的饮食更加难以节制,而身体却因此动得更少了。
因此除了成年人,儿童的肥胖情况也同样不容忽视。根据国家卫健委在 2020 年发布最新一期《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与 1985 年时,中国 7 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仅 2.6% 比,现在的小朋友遭遇体重问题的比例也已经上升到了 19.0%。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有可能会伴随小朋友的终身。虽然很多人都说“长大后就会瘦下来”,但美国一项基于追踪 11591 名儿童 BMI 数据到长大成人后的研究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小时候胖的人,其中长大后继续胖的比例达到了 88%。
联合国 2018 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在建议部分也提醒道:“肥胖一旦发生,再减就很困难。”
在中国,哪里人更会长膘?
除性别、年龄上的差异外,肥胖率在地域分布上也有所不同。在很多人印象中,北方人比南方人都要大上一号。而《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这份研究也印证了这一印象——中国北方地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都高于南方地区,其中,内蒙古、山东和河北的两项数据都是位列全国前三,而广东、海南和江西则是全国瘦子最多的 3 个省。
这与清华大学发布的 2021 城市健康行为指数相吻合,其根据早睡、运动等多个指标,对全国 27 个中心城市和 53 个地级市进行生活习惯评分,成人体重肥胖人群比重最低的前十个城市——成都(2.65% 的肥胖率)、广州(2.89% 的肥胖率)等,无一例外均在南方。
为什么北方更容易出现超重的人?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京钟认为,这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多种客观因素相关。
比如南方人因为天气整体较热,人体的代谢速度也更快。
而 2022 年发表于 Nutrients 期刊的一项基于 3 万多名中国成年人饮食习惯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地域饮食模式的差异与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的关系,得出了和王京钟相似的观点。
该研究将中国的膳食模式依照被调查对象的情况,划分为了四大类型:以小麦为主的北方模式、以大米为主的南方模式、以大米为主的其他模式和多元化模式。其主要差别,就是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不同。
其中,北方膳食模式相对其他模式,有更多的能量是来自碳水化合物(超过 60%),研究认为这可能就导致了北方地区的超重和肥胖风险更高。
生活在北方,身体代谢本就相较南方更慢,而容易导致长胖的碳水摄入量又多,日积月累起来,想努力不变胖,北方人确实要比南方人难。
另外,这份研究还提到,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群体,饮食习惯也有所差异。选择更为健康的多元膳食模式的人群,集中分布在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并多为高学历和高收入群体所采用。
这也解释了母义明教授团队的研究中所提到的,GDP 较低的地区,超重/肥胖的比例也相对较高的现象。
不过,以上这些超重、肥胖主要基于 BMI 做评判,但这套公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只能粗略地评估身体整体情况,不能准确地测定脂肪的分布,容易遗漏腹型肥胖群体。也就是那些 BMI 指数本身可能并不高的人,但他们的脂肪聚集于腹部,因为会影响内脏,同样会带来健康风险。而中国人的身体特征,正是腹部更容易堆积脂肪。人到中年,一不留神,可能就有了啤酒肚。
2019年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一项研究按照国内通用标准——腹型肥胖被定义为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厘米——发现从2004年到2014年,中国腹部肥胖的患病率增加了50%以上,腹型肥胖率达到了31.5%。
而北方居民仍然是中国“腰最粗”的一群人。
体重健康,不仅事关身材
在 8 月初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肥胖大会(COC2023)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就提醒道:“预计到 2030 年,我国超重肥胖相关卫生支出将占到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 22% 左右。”
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国内的肥胖群体日益扩大,也和肥胖作为独立的慢性疾病及其他众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有关。大量医学研究表明,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诱因。与 BMI 正常者相比,超重/肥胖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更高,且 BMI 越高,并发症越多。因此,发胖这件事,增长的不只是肉,还有慢性病。
根据母义明团队的研究,在超重和肥胖的群体中,有至少1种慢性病的比例,分别在 70.7% 和89.1%,高于BMI 正常者的41.7%。
其中,肥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脂肪肝(34.9%)、糖尿病前期(27.6%)和血脂异常(24.9%)。而且因为肥胖,这些曾经人们眼中的“老年病”,如今慢慢也找上了体重较高的年轻人。
“营养转变”理论认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总体营养状况的变化将会依次经历饥饿减少、慢性病高发以及行为改变三个阶段,中国已跨过第一阶段,目前整体还处于第二阶段。
但也有不少机构、团体和个人已经注意到了肥胖的危害并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行动。最新的一个标志就是刚过去的8月,上海市疾控中心制定了《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试点应用及效果评估实施方案》,随后多个商超及便利店开始主动在饮料区悬挂“红橙绿”标识,提醒消费者注意到自己购买的含糖量过多的饮料。
减少超重和肥胖比例,不仅需要个人的自律和努力,也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打造“不致胖环境”。
酸了!南北肥胖数据大公开,为什么我国南方瘦子比较多?
还记得以前上大学走在校园里,虽然说不上来这个同学具体来自哪座城市,但是从他的体型来看,也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因为南方人大多是苗条纤细,说话还很温柔,而北方人大多是精壮健硕的,说话充满大胡子味儿。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胖,这到底是人们的错觉,还是确有其事?
来看看官方发布的数据
数据显示,北方地区肥胖率为35%,比南方地区高了8%,其中黑龙江、北京、河北、新疆、山东等地的肥胖人数最多,而福建、江西、两广、云南、贵州等地的肥胖率在4%-9%之间,让北方一众胖子羡慕不已。
为了瘦下来北方人拼了,他们想到了搬家。那么问题来了,北方人搬到南方能变瘦吗?
有位网友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己是北方人,高三毕业时体重160,大学考上了南方的一所学校,大学四年就像回炉重造,一年比一年瘦,等到毕业时家里人都快认不出了,足足瘦了30斤,父母还以为我受了什么委屈。毕业后回到北方城市,在父母安排下找了一份工作,不到一年,体重又重回160,甚至还有赶超趋势。难道,南方的水土真的养人,只要搬到南方生活就能变瘦?
为啥到了南方就瘦了?
首先,两地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北方吃饭分量多,油盐调料多,以肉食和面食为主,这些食物经常吃容易发胖。而南方吃饭分量少,吃的多是米饭、蔬菜、水产,而且放的调味料很少,吃起来很健康。而且南方人很注重养生,经常喝茶、煲汤,饭桌上很少看到煎炸的食品。
其次,两地的环境不一样,不能怪北方人爱吃肉、饭量大,因为当地很冷,多吃点才能存储脂肪,而且天一冷人就不想动弹,整天闭门不出,身材就容易发胖。南方比北方暖和,室外有太阳更暖和,所以人们更愿意到室外活动取暖。
北方人搬到南方后,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身体容易变瘦,但是也没那么容易,若是想“吃不胖”,可以学学广东人的饮食习惯。
广东人肥胖率4%-9%,他们的三餐是怎么吃的?
一天三顿都吃蔬菜,多是绿色蔬菜
柳叶刀曾经指出,中国人蔬菜摄入量不达标,指南建议每天吃300-500克,但是国人只达到了270克,距离“优秀”两字还差了一截。但是,广东人却达标了,超过了300克,这一点他们做得非常好。国人便秘率达到4%-6%,常吃绿色蔬菜对肠道有好处,能帮助你清除肠道垃圾,减少脂肪堆积,不容易发胖。
讲究清淡烹调,追求原料的本味
在广东人的餐桌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盘什么配料都没有的清炒蔬菜,或者是什么配料都没有的整只鸡、鱼,旁边有一小碟酱油或醋,想吃的时候就自己蘸一点。他们的火锅也很清淡,基本上都是清汤锅底,里面还有红枣、玉米、枸杞等辅菜,非常养生。清淡的烹饪方式减少了油盐糖的摄入量,也控制了总体热量,相对于北方人的做菜习惯来说,产生的脂肪更少。
喜欢喝汤、喝茶,注重养生保健
他们爱喝汤,尤其是小火慢炖的老火靓汤,里面放入中药材,有食补的功效,非常滋养。在吃饭前喝上一碗,既能垫肚子控制饭量,还能促进食欲,真是一举两得。只要把汤做得清淡一点,多喝点也没关系。他们非常爱喝茶,一年要喝掉25万吨茶叶,人均饮茶量全国第一,长期喝茶有益血管健康,降低糖尿病死亡风险,相同体重的两个人,经常喝茶的人更容易保持健康体重。
南方瘦子比较多,主要和饮食、生活环境有关,值得其他地区人们学习。其实北方人里面也有瘦子,他们大多懂得保持饮食健康,平时还会抽时间去运动,所以,不要把肥胖归结于地域差异,而是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办法怎么保持苗条和健康。
中国肥胖地理,有你吗?
最新数据显示,
我国超一半成年人正在和体重较劲,
北方人尤其“亚历山大”——
肥胖率普遍高于南方地区。
更扎心的是,专家预测到2030年,
如果不加以控制,
这个数字可能突破70%!
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
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宣布:
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
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体重管理
“国家喊你减肥”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搜
所以,今天你减肥了吗?
中国哪里的人最容易胖?
谈到胖瘦,这就绕不开一个指标BMI,用你的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到的指数。
根据中国成人(18岁及以上)体重标准:
过瘦:BMI<18.5
健康:18.5≤BMI<24
超重:24≤BMI<28
肥胖:BMI≥28
※中国BMI分类标准是国内学者基于中国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后提出更符合国人体质及健康营养管理的分类标准,比WHO通用普遍低一些。
如今判断健康与超重的分水岭就是BMI 24,小伙伴们可以算一算自己的BMI指数,看看数值在什么区间呢?
图源:央视新闻
肥胖不只是“身材走形”,它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对健康存在多方面危害,不仅增加疾病风险,影响骨骼关节,还会损害心理健康等问题。
事实上,体重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现象。因为全世界都在发胖,不止你一个人。
重庆大熊猫“叠猫猫” 悠闲享熊生
根据《2025世界肥胖地图》预测,全球肥胖成年人口数量将从2010年的5.24亿增加至2030年的11.3亿,增幅超过115%。
中国也不例外,在2004年至2018年间,国内专家学者先后进行了六次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参与人数超过74万人,这期间中国人的平均BMI从2004年的22.7,上升至2018年的24.4,这一变化清晰地反映出国民体重的增长趋势。
图源:微博@人民日报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哪里的肥胖率最高呢?
根据2023年《糖尿病,肥胖和代谢》杂志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了中国的肥胖患病率及患者年龄、地理分布。
从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河北、内蒙、山东、天津、辽宁占据了肥胖率的头五席。
而相应的,肥胖率最低分别是海南(8.9%)、江西(9.3%)、广东(9.5%)、福建(9.9%)。除此之外,其他省市肥胖率就都在10%以上了。
肥胖率只有 8.9% 的最瘦省份海南,
是最胖省份河北的1/2以下。
图源:网易数读
此外,不要以为你的BMI指标符合18.5-24区间就算正常了,BMI这只是一个初判指标。
而专业评判是否肥胖还要借助于腰围、臀围、腰臀围比。其中结合腰围大小,来判定是否符合“腹型肥胖”。没错,啤酒肚大到超过一定标准也可能是肥胖。
※腹型肥胖,一般以中国成年男性的腰围大于90厘米,或女性大于85厘米来判定,也叫做“中心性肥胖”。
根据《肥胖》杂志的研究,天津、西藏、北京、山东、黑龙江、河南的腹型肥胖最为严重,最高的天津达52.3%。而海南依然是腹型肥胖率最低的省份,仅有10.4%。
图源:网易数读
从以上两个肥胖率地图中,海南省的肥胖率均为全国较低水平。
这主要是海南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
天气较热,在全国“蒸桑拿”省会城市中,海南省会城市海口高居榜首,每年有46天是“桑拿天”。高温蒸煮,分分钟汗流浃背,光是站着就能减肥。
肥胖率只有 8.9% 的最瘦省份海南,
是最胖省份河北的1/2以下。
图源:中国天气网
此外海南人清淡饮食Buff同样加分,荤素平衡,少油少盐的炒菜,加上顿顿不离的青菜清汤,能不瘦才怪呢。
海南四面环海的地理优势,优质蛋白吃到饱
图为海南椰子鸡
北方人比南方人偏胖,为什么?
两张肥胖地图不约而同地揭示了一个有趣现象:北方地区的肥胖率普遍高于南方。
其实在很多人的潜在刻板印象中,北方人就是高大魁梧、“玉树临风”的,南方人都是小家碧玉、纤细灵巧的。所以,究竟是什么让北方人更容易发胖?
这看似简单的"南瘦北胖"现象背后,其实暗藏着一整套"地理塑形法则"。答案或许藏在地理、气候、饮食和生活的细节里。
影响体型的因素很多,
比如地理环境、气候水土、
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等,
不同的环境自然会引起不同的体质偏差。
图为2014年08月07日,
北方某城市青少年减肥营营员正在训练
寒冷催生的"囤脂基因"
从气候来看,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南方多为温暖潮湿气候。
北方的天气冷得早,且更加持久,就比如极寒的黑龙江,冬季甚至可以持续半年左右。在天气冷的情况下,我们的身体本能会储存更多的热量,也更愿意吃热乎乎高热量的食物来抵御寒冷。
这也是为什么一到秋天
就要开始“贴秋膘”的传统所在
北方漫长的冬季和寒冷天气,让很多人减少了户外活动时间,更倾向于待在室内。这种独特的"猫冬"文化,让各种高热量美食成为了最佳伴侣,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多吃少动"的恶性循环。
可以说,北方的冬天不仅会冻手冻脚,更会让人"冻"出小肚腩!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雪乡
反观南方,温暖潮湿的气候,提高了基础代谢率,尤其是炎热环境下小幅度提升身体能耗,连呼吸都在燃烧卡路里。一年365天都是运动季,晨跑夜跑、散步遛弯根本停不下来。
据媒体报道,2018年广东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30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得广东的肥胖率大大降低。
平原与山城的"运动差距"
从地理地貌来看,北方以高原、平原为主,地势平台开阔;南方丘陵、山地、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地形复杂多样。
比如重庆、贵州这样的山城,立体交通已成为人们的日常。山城居民每天需要频繁上下台阶、爬坡,可能单是通勤就相当于进行了持续的有氧运动。
山城重庆“爬坡上坎”堪称全民运动,重庆人不胖的原因一定有它
而错落有致的山地建筑使得取快递、买菜等日常事务都变成了"微型健身";陡峭的地形让简单的散步都变成了消耗热量的运动。
这样日积月累的活动,能不瘦嘛!
贵州黔春立交桥
反观北方广袤的平原地带,一马平川的地形,发达的公共交通和宽敞的道路让步行需求大幅度降低,日常活动消耗自然大幅减少。
北京国贸夜色
不过这种地貌差异造成的“被动运动量”差距,在南北很多城市中很难界定,并不能成为南北胖瘦的主导因素。
南北方饮食结构,或许才是解开"南瘦北胖"之谜的关键钥匙。
面食VS米饭,分量VS精致
北方人多吃面食,南方多吃米饭。虽然它们本身都属于碳水化合物,但面食和米饭的能量密度也不一样,同等重量下,米饭热量更低。
高碳水就意味着容易胖,也就是说你日常的饮食中面食占的比率越大,你肥胖的可能性就越高。
天津特色早点锅巴菜,豆腐脑和鸡蛋果子
而北方饮食的另一个特点是——量大、实在。大盘菜、大碗面、大块肉,再加上豪爽的饮酒文化,热量摄入自然更高;南方饮食则更讲究精细,小份量、多菜品,热量摄入相对便少了。
更重要的是,南方人习惯喝茶,而北方人更爱饮酒,酒精的高热量也是导致肥胖的潜在因素之一。
左为东北铁锅炖、右为江南菜金陵八绝
科学减肥很重要!
不过,“南瘦北胖”只是大数据的结果趋势,并不能代表个体差异。毕竟很多北方人去到南方生活同样可能会胖,这可能跟基因有关!
当讨论胖瘦问题的时候,网上经常出现两个派系:“喝凉水都会胖”和“怎么都吃不胖”。
两派彼此羡慕嫉妒,暗自发誓要成为对方。但地理君要说一个悲伤的消息:“这,是天生决定的!”
当有脂肪进入脂肪细胞时,脂肪细胞会分泌一种叫“瘦素”的激素,可以抑制食欲并阻止脂肪进入细胞。
听起来好像不错,但这种激素可事儿了,脂肪少他就多,脂肪多他就少,这就是瘦子瘦、胖子胖的原因。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依靠后期合理的运动和饮食作息等达到减肥的目的。
图源:电影《热辣滚烫》海报
此前,国家卫健委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手把手教我们科学减肥!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众口难调,这份指南别出心裁地依据各地饮食特色,精心设计了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七大地区的四季减肥食谱。
图源: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
其中东北地区的春季食谱有“铁锅炖鱼”“菜包饭”,西北地区的食谱里有“莜麦汤面”“臊子面”“油泼面”。
让减肥餐也能吃出家乡味,不再千篇一律,真正实现了"减肥不减味"的饮食智慧。
说到底,
基因和地域或许会影响我们的体重,
但绝不是决定因素。
再好的"瘦子基因"
也扛不住天天奶茶炸鸡,
再强的"易胖体质"
也敌不过规律运动 均衡饮食
归根结底,
减肥要领无外乎“迈开腿、管住嘴”!
减肥不为美,健康更重要
参考文献
[1]2022 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 /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编著. --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6.
[2]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3]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 [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22, 23 (05): 321-339.
[4]world obesity Atlas 2025
[5]倪国华,张璟,郑风田. 中国肥胖流行的现状与趋势 [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3, 19 (10): 70-74.
[6]国家为何喊你减肥?中国新闻周刊,2025.03.23.
[7]熟透了!全国蒸桑拿地图出炉 看大江南北谁是焖蒸第一.中国天气网,2021.07.14.
[8]想减肥?来海南吧!椰青汇,2018.06.19.
[9]海南人,你凭什么全国第三瘦?三亚旅文,2018.07.27.
[10]国家版减肥指南您收好!央视网,2025.03.10.
[11]南方人VS北方人,谁更胖?真相是......科普中国,2023.05.03.
[12]想减肥?来看看古人多会玩.中国国家地理,2019.05.26.
[13]南北方人体质大不同,你是什么体质?中国国家地理,2018.01.22.
[14]中国最新肥胖地图,北方人看哭了.网易数读,2023.10.11.
[15]中国肥胖地图出炉,北方人腰更粗实锤了.网易数读,2019.11.22.
[16]明天起,请所有天津人提前1小时吃饭!发现津城,2025.03.19.
[17]中国人真的,越来越胖了.浪潮工作室,2023.09.21.
[18]重庆人为什么不胖.重庆广电全媒体,2020.09.04.
[19]【海分享】中国肥胖指数发布,海南人笑了……瓦们有一百种办法瘦!瘦!瘦!海南日报,2015.11.23.
[20]广西为何有中国最多的长寿之乡?中国国家地理 2018年01期.
[21]减肥 吃出一个瘦子来.中华遗产 2017年01期.
[22]你是什么体质?中华遗产 2017年01期.
[23] Chen, K., Shen, Z., Gu, W., Lyu, Z., Qi, X., Mu, Y., ... & Meinian Investigator Group. (2023).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24] Wang, L., Zhou, B., Zhao, Z., Yang, L., Zhang, M., Jiang, Y., ... & Li, X. (2021). Body-mass index and obesity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 findings from consecutiv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during 2004–18. The Lancet, 398(10294), 53-63.
[25] Zhang, X., Zhang, M., Zhao, Z., Huang, Z., Deng, Q., Li, Y., ... & Wang, L. (2020).Geographic variation in prevalence of adult obesity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2013–2014 national chronic disease and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72(4), 291-293.
中国国家地理视频号
大美中国,山河锦绣
本文创作团队
编辑:广平
设计:巍巍
图片:视觉中国、网络
话题
春天该减肥了!你开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