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阿司匹林(肥胖吃阿司匹林)
- 1、阿司匹林会降低肥胖人群的患癌风险
- 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最新研究:老年人吃阿司匹林,每天50mg更安全
- 3、女性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建议用50mg,肥胖/超重者用75~100mg!刘梅林等解读中国专家建议
阿司匹林会降低肥胖人群的患癌风险
在一项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中,有家庭疾病史的肥胖人员定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患癌风险。此项研究是由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和利兹联大学的研究者们发起的,发表在《临床肿瘤》(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杂志上。
他们发现,在林奇综合征患者当中,肥胖人群的肠癌发病率会有2倍之多。林奇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的疾病,可以影响检测和修复DNA损伤的基因。这些人约有一半得了癌症,主要是在肠和子宫。
但是,经过10年的研究,他们发现,定期服用一定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降低此风险。
纽卡斯尔大学临床遗传学教授John Burn领导了此项全世界范围的研究合作,他说道:“这对于林奇综合征患者很重要,但是也会影响其余人。许多人都在与自己的体重斗争,这就说明,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消除额外的癌症风险。此项研究补充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了炎症过程和患癌风险之间的联系。肥胖增加了炎症反应。对于我们的研究发现,一种解释就是阿司匹林可能会抑制那些炎症反应,这些炎症反应打开了得癌症的通道。”
这项随机可控的试验是CAPP2研究的一部分,涉及到来自16个国家43个中心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此项研究包括了1000位林奇综合征患者,在某些情况下的研究已经持续10年。
937人每天服用2片阿司匹林(600mg),持续2年,或者服用安慰剂。当随诊到10年后,55人得了肠癌,那些可能得此癌症的肥胖人员数量有2倍多——实际有2.75倍。对每天服用两片阿司匹林的病人的随访显示,他们的风险率相等,不管他们是胖是瘦。
纽卡斯尔大学的人类营养学教授John Mathers领导了该部分研究,他说:“对于那些林奇综合征患者,我们发现每超出一个单位的体重指数就会增加7%的肠癌风险。令人惊奇的是,甚至对于那些对癌症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肥胖也是疾病的驱动力。的确,与普通人群相比,在林奇综合征患者当中,与肥胖相关联的风险要高一倍。这对我们的警示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维持一个健康的体重;对于那些已经肥胖的人来说,最好的事就是减肥。但是,对于许多患者可能很困难,所以一片简单的阿司匹林就能够帮助此类人。”
来自利兹联大学的Tim Bishop教授负责此项研究的数据统计,他说:“我们的研究表明,每天服用600mg的阿司匹林降低了与BMI(体重指数)相关的患病风险。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认阿司匹林的保护能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最新研究:老年人吃阿司匹林,每天50mg更安全
阿司匹林是老百姓家庭药箱里的“常客”。不管是头疼脑热,还是风湿关节痛,小小一片吃下去,药到病除,一度被人们当作“万能神药”。
即使到了现在,很多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也是家中常备,但是也有一些观点认为阿司匹林其实并没有那么神奇,老年人吃多了也不好。
阿司匹林究竟是治病的良药,还是老年人吃药的“禁区”?让我们用医学知识来深入解读阿司匹林的“功与过”。
如果你将身处荒岛,只能带一件东西,你会选什么? 美国常青藤达特茅斯学院的一位教授说出了自己的答案:阿司匹林是唯一的选择。
阿司匹林,也叫乙酰水杨酸,它是1899年生产出的一款解热镇痛药,由于适应症非常广泛而风靡全球,是全世界应用范围最广的药物。
最初,阿司匹林被用于镇痛、解热,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同时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还有一种很常见的用途就是抗血栓。而随着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研究者们发现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缓解白内障,癌症预防、糖尿病防治等方面具有一定效用。而这也是为什么阿司匹林被称作“万能神药”的重要原因。
相关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要消耗阿司匹林约5万吨,折合1500亿片药片。不过,尽管阿司匹林有多种作用,但并非人人可以随意服用,尤其是爱好养生保健的中老年人,更不能将其当作预防各种疾病的“神药”。
阿司匹林已经广泛应用,其功能多样化,效果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但是健康老人不适合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
美国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刊登过一项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授约翰·麦克奈尔主导团队完成的研究,研究人员对1.9万名70岁以上、无心血管疾病的健康老人进行了长达7年的调查,结果发现,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对降低心脏病、中风风险并没有显著作用,而且也无法延长健康寿命。
相反,在调查对象中,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有3.8%出现严重出血,而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仅有2.8%。据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等是服用阿司匹林较普遍的副作用,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对此,研究人员表示,有心绞痛、心梗、中风等征兆和确诊的患者,坚持遵照医嘱服用阿司匹林是有必要的,但健康老人则没必要服用阿司匹林,很可能弊大于利。
《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文件中也明确指出,阿司匹林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一级预防,但年龄在40以下,70以上、有高出血风险、经评估出血风险高于血栓风险的这3类人群并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一级预防。
目前,阿司匹林主要可用于两类人群:
- 未确诊心脑血管病,但是存在有长期吸烟、肥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多重风险因素的人,这类人群属于一级预防人群,在进行危险评估后,可以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
- 已确诊心脑血管疾病但是没有相关禁忌的人群,这类人群属于二级预防人群,可以通过服用阿司匹林来防止心梗、脑卒中中风等情况的出现。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出现一定的副作用,如腹胀、泛酸、腹痛、食欲不振等,情况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所以知晓如何正确服用阿司匹林十分重要。
三、阿司匹林怎么吃,才更健康?《中国循环杂志》上刊登了一项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等人完成的研究,该研究容纳了426名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60岁以上老人,其中一组165名患者每天服药50毫克,另一组216名每天服药100毫克。
数据显示:每天服药50和100毫克的人群都可以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但每天服药100毫克的人群比50毫克的人群轻微出血风险增加73.8%、总出血风险增加67.1%。而在肠胃和心血管不良风险方面相近。
研究结果证实: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若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每天服用阿司匹林50毫克,安全性更高,负面影响更低。
另外,阿司匹林肠溶片比肠溶缓释片崩解时间、速度更快,但是阿司匹林肠溶缓片却可以降低肠胃不适、短期轻微出血风险。因此,研究人员建议:选用肠溶剂型阿司匹林空腹服药更好。
此外,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还要注意4件事:
1、肠溶片餐前30分钟服药
阿司匹林在强酸环境下不易溶解、释放,而用餐时恰恰是胃酸分泌最多的时候,因此提前半小时服药,可以错开胃部PH高峰,让药物更容易分解。其次,进食后肠胃蠕动,能够缩短药物在胃内的时间,从而提升肠溶膜的保护效果。相反,饭后服反而容易损伤药效。
2、阿司匹林肠溶片不要掰开吃
阿司匹林肠溶片在胃内酸性环境中基本不溶解。其到达十二指肠后,在肠道的碱性环境中才开始溶解,从而达到减少对胃部的刺激。所以阿司匹林肠溶片不要掰开或者嚼碎服用,否则包膜遭到破坏,会增加对胃的刺激。
3、避免饮料送服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药师卢国勇提醒:阿司匹林药物服用时,最好配合温度适中的白开水,若搭配其它饮料,可能容易引起肌肉酸痛、肌炎及平滑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
4、病好了也不能擅自停用
服用阿司匹林预防或缓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是一个长效过程,擅自停药十分危险。瑞典某大型回顾性研究发现,确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擅自停药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在3年内增加46%。因此,不管用药还是停药,都需要谨遵医嘱。
阿司匹林确实是人类医学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它给人类社会创造的价值和益处不可估量,但是对个体而言,利用阿司匹林预防或治疗疾病,一定要关注用药安全问题。同时提醒大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人群,应动态评估出血风险,做好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谣零零计划##家庭健康守护官#
参考资料:
[1]《健康老人无需每日吃阿司匹林》.健康报.2018-09-20
[2]《≥60岁老人使用50 mg阿司匹林更安全!北大医院刘梅林等研究》.中国循环杂志.2022-09-13
[3]《“万能神药”阿司匹林 也不是随便吃的》.北京青年报.2022-06-13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女性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建议用50mg,肥胖/超重者用75~100mg!刘梅林等解读中国专家建议
月经周期,妊娠,绝经……,女性凝血状态也在随之不断变化, 如何在女性中游刃有余地将抗栓治疗优化?
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付志方等就《女性抗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建议》进行了解读。
凝血状态受雌激素调控
作者介绍,女性血小板活性和凝血蛋白基因转录受雌激素调控。
使用避孕药、激素替代和治疗、妊娠期、外科术后、乳腺癌放疗均可致血栓栓塞风险升高。
绝经期心血管病风险增加,妊娠期发生进行心梗风险增加3~4倍。
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更多见斑块侵蚀、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和冠状动脉痉挛。
但女性脂肪多、肌肉少,药物吸收、代谢更快等生理特点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一级预防:不建议常规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高危患者推荐剂量为50 mg/d
对于一级预防,基于WHS、ASCEND、 ARRIVE、ASPREE等研究,不建议常规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
2019年美国心血管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建议,40~70岁心血管高风险、低出血风险的人群可考虑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ASCVD)的一级预防,任何年龄的高出血风险人群均不建议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ASCVD一级预防。
阿司匹林用于我国女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据,鉴于我国女性较西方人群体型瘦小,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推荐剂量为50 mg/d、肥胖及超重女性为75~100 mg/d,应格外关注出血风险的评估和监测。
因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缺乏获益的证据,不建议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女性乳腺癌放疗患者可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
此外,多个国内外指南或专家建议推荐先兆子痫高危妊娠女性应于12孕周开始服用阿司匹林50~100 mg/d,不建议哺乳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之外的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二级预防: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出血风险
阿司匹林是基本药物,推荐冠心病女性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75 ~100 mg/d,急性冠脉综合和冠脉介入治疗者应坚持双抗6个月,高出血风险者双抗可缩短至3个月,之后评估血栓、出血风险等因素后确定双抗时间。
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出血风险,必要时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抗凝治疗:妊娠期女性使用低分子肝素安全有效
启动抗凝治疗前应进行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评估,当获益超过风险时使用。
非瓣膜病性房颤女性患者,CHADS2≤1分不推荐抗凝治疗,CHA2DS2-VASc 2分可从抗凝治疗中获益,CHA2DS2-VASc评分≥3分时推荐服用新型抗凝药物或华法林(INR 2.0~3.0)抗凝治疗。
育龄女性慎用口服抗凝药,在抗凝治疗前排除妊娠并进行避孕咨询。
脑静脉窦血栓、静脉血栓栓塞疾病患者应给予抗凝治疗。有静脉血栓栓塞疾病病史的女性,产前及产后应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疾病。
妊娠期抗栓需考虑药物对母亲、胎儿的影响,以及妊娠期生理变化对药物吸收、代谢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妊娠期女性使用低分子肝素安全有效,不能通过胎盘,乳汁中浓度低,因此,建议妊娠期若需抗凝治疗,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需快速逆转抗凝作用或严重肾功能不全时可使用普通肝素。
华法林可通过胎盘屏障,有潜在致畸并可能引起胎儿出血,建议血栓栓塞风险极高患者(如心脏机械瓣置入术后)在妊娠期前、后3个月使用低分子肝素,妊娠中期可使用华法林或低分子肝素。
目前尚无妊娠和哺乳期女性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不推荐妊娠期女性服用。
来源:刘梅林, 付志方. 《女性抗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建议》解读.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 25 (05): 411-413.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房颤科普》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提供科学、靠谱、有用的房颤防治知识!
如果您有关于房颤的问题,请您留言,我们会择期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予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