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014肥胖指南(肥胖治疗指南2018)

孟化医学在线 0
文章目录:

2016 AACE——最新肥胖指南重磅出炉

咨询问题可在【孟化医学在线】微信上留言

继2014年AACE/ACE发布《肥胖共识声明:建立基于证据的综合管理模式》(以下简称2014肥胖共识),美国当地时间5月24日下午, AACE/ACE发布了《肥胖患者综合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2016肥胖指南),在2014肥胖共识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扩充,对9大问题进行回答,涉及肥胖的诊断、分级、治疗及个体化管理等,旨在为肥胖患者管理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基于循证证据的指导。

肥胖的诊断和分级

本届会议Karl Nadolsky带来了“人体测量学指标联合临床指标诊断肥胖:评估肥胖及其对患者健康的影响(Anthropometric and clinical components to the diagnosis: measurement of adiposity and impact on patient health)”的专题讨论,对2016肥胖指南的诊断和分级部分作了精彩解读。Nadolsky指出,不同于其他指南“以BMI为中心” 诊断模式,2016肥胖指南延续了2014肥胖共识提出的“以肥胖相关并发症为中心”的模式,筛查肥胖相关并发症及评估其严重程度,辅以人体测量学指标进行肥胖分级1,2,这对临床采取积极措施更有实践指导意义。

1“人体测量学指标 临床指标”的诊断分级模式

2BMI不是人体测量学唯一指标

Karl Nadolsky指出,目前国际上仅以BMI作为超重或肥胖的诊断标准并不完善。腰围也应作为筛选指标,特别是在BMI<35kg/m2的人群。2014肥胖共识2采用IDF的数据,美国男性腰围≥102cm、女性腰围≥88cm可作为腹型肥胖切点,南亚人宜以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作为腹型肥胖切点。2016肥胖指南1则广泛收集包括IDF、WHO在内的7个肥胖相关机构的数据,对12个不同种族的腹部肥胖切点进行汇总,并特别指出东南亚、南亚、东亚地区宜以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74-80cm作为腹型肥胖切点,较2014肥胖共识的划分更为严格。

“以并发症为中心”的治疗模式

W.Timothy Garvey在2016AACE大会指出,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肥胖的治疗目标应是控制肥胖并发症及肥胖本身,是否存在并发症、并发症严重程度将成为肥胖患者病情分级评估、治疗方式选择以及减重治疗疗效评价首要考虑的因素,而非单纯以降低BMI为目标。

1治疗目标

2016肥胖指南1延续2014肥胖共识的肥胖三级预防的观点,并对三级预防时肥胖并发症的治疗目标作了细化分类,对减重目标明确地进行了量化,如下图:

2药物治疗

2014肥胖共识发布时FDA仅批准3种可长期使用的减肥药,因循证证据较少,故指南未进行用药推荐。2016肥胖指南发布时FDA共批准了5种可长期使用的减肥药,故AACE对合并包括慢性肾病、高血压、癫痫在内的17类疾病的肥胖患者进行了个体化的药物推荐1,这对药物的临床使用指导意义更大。

3手术治疗

2014肥胖共识2建议BMI≥40kg/m2或者BMI在35 kg/m2~39.9 kg/m2且合并严重肥胖相关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减重手术。2016肥胖指南1推荐则不限于此,建议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的患者及BMI在30 kg/m2~34.5 kg/m2合并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的患者都可考虑减肥手术。

结语

2016肥胖指南继续推荐2014肥胖共识 “以并发症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提倡并发症的筛查联合BMI进行肥胖分级,纳入腰围作为腹型肥胖量化指标,基于此选择不同干预策略。2016肥胖指南还对合并其他疾病的肥胖患者推荐了明确的治疗目标和个体化的药物选择,并扩大了减肥手术的推荐范围。2016肥胖指南依据并发症危险分层的治疗推荐路径全面且明确,利于内分泌医生将之应用于常规临床实践。

(May 27th, F31, 9:15am – 12:00 pm. Karl Nadolsky, Anthropometric and clinical components to the diagnosis: measurement of adiposity and impact on patient health)

1.W. T. Garvey, J. I. Mechanick and E. M. Brett 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omprehensive med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obesity – executive summary," ENDOCR PRACT (2016).

2.W. T. Garvey, A. J. Garber and J. I.Mechanick 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obesity: building an evidence base for comprehensive action," ENDOCR PRACT 20 (9), 956-976 (2014).

【孟化】医学博士后、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北京友谊医院微创科专家。中国医师协会肥胖糖尿病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与肥胖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多本专业杂志编委。擅长胃肠肿瘤、减重、糖尿病、食管返流等胃肠道手术。每周二下午北京友谊医院专家门诊。

孟化博士个人网站: www.menghua.org

更多精彩文章,订阅公共微信“孟化医学在线”。关注微信号搜索“menghuayixuezaixian”,查找公众号“孟化医学在线”

一键速览!2024年度中国肥胖研究十大成果介绍

肥胖已成为我国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其防控工作对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至关重要,科学研究则是推动肥胖防控工作的重要引擎。

在2025年3月4日“世界肥胖日”期间,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推动联合其他机构,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其中包括继续开展“2024年中国肥胖研究十大成果”评选工作,旨在通过全面梳理2024年我国肥胖研究的重大突破,推动我国未来肥胖防控工作,指引相关研究,并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合作。

本次评选历经严格的文献检索—初步筛选—深度遴选—专家评审—组委研讨五大环节,最终评选出2024年度中国肥胖研究十大标志性成果(见附录1),评审专家涵盖肥胖相关学科,包括生物机制研究、人群研究、临床治疗研究等领域。项目工作流程及最终选出的10大成果见下(排名不分先后)。

“10大成果”已于3月4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肥胖日-中国高峰论坛”发布,人民日报健康端等线上直播,75万余人线上观看。

2024年,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在肥胖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研究覆盖肥胖的相关机制、流行趋势、健康结局、危险因素、临床治疗和预防措施等。10大成果只是这些重要研究的部分代表。

热烈祝贺入选10大成果的研究团队,致敬我国肥胖及相关领域的全部科研工作者们的贡献,感谢肥胖研究的参与者、受试者、及支持者!期待中国肥胖科学研究日新月异、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

2025年“世界肥胖日”工作组

此次评选工作是基于去年的工作基础,见“附录2. 2023年度中国肥胖研究十大成果列表”及2024年相关新闻。

以下是2024年入选的十大成果简要介绍:

一、临床干预研究领域(3项):

01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母义明教授团队

揭示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在东亚人群中的体重管理效果 [1]

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然而,目前关于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在东亚人群中长期减重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数据有限。

母义明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3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每周2.4 mg司美格鲁肽在超重或肥胖人群中的减重效果和安全性。研究在中国、香港、韩国和巴西的23家医院及研究中心招募了375名受试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司美格鲁肽(249人)或安慰剂组(126人),并接受44周的皮下注射,同时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研究发现,司美格鲁肽组的受试者平均体重降低12.1%,显著优于安慰剂组(3.6%),治疗差异达8.5个百分点(p<0.0001)。此外,85%的受试者体重下降≥5%,而安慰剂组仅为31%(p<0.0001)。安全性方面,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但整体耐受性良好。本研究首次在以中国为主的东亚超重肥胖人群中系统验证了GLP-1受体激动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肥胖管理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证据。

02

JAMA: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小英教授团队

评估替尔泊肽治疗中国成年肥胖或超重及体重相关合并症患者的减肥疗效和安全性[2]

肥胖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预计到 2030 年,中国成年超重或肥胖率将达 70.5%,影响约 8.1 亿人。替尔泊肽是一种每周一次注射的 GIP/GLP-1 受体激动剂,已获批治疗 2 型糖尿病,并在中国接受慢性体重管理审查。

本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 3 期临床试验在中国 29 个中心开展,纳入 210 名 BMI≥28 或 BMI≥24 且伴合并症的成年人,随机接受 10 mg、15 mg 替尔泊肽或安慰剂治疗 52 周。结果显示,10 mg 和 15 mg 组的平均体重变化分别为 -13.6% 和 -17.5%,显著优于安慰剂组(-2.3%,P < .001)。此外,87.7%(10 mg 组)和 85.8%(15 mg 组)患者体重下降 ≥5%,而安慰剂组仅 29.3%。替尔泊肽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至中度胃肠道症状,极少导致治疗中断(<5%)。研究表明,替尔泊肽可显著减重且安全性可接受。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替尔泊肽在中国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支持其在慢性体重管理中的潜在应用,将为未来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03

Cell Reports Medicine: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刚教授团队

揭秘低碳水化合物与限时饮食对肥胖成人体重和肠道微生物的显著影响[3]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HLCD)和限时进食(TRE)是两种常见的饮食干预方式,但其在热量限制之外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讨 HLCD 和 TRE 单独或联合使用对体重管理、肠道微生物组及代谢组的影响,以期为超重或肥胖人群提供新的营养干预策略。本研究为期 12 周的双因素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 96 名超重或肥胖参与者,并在干预后进行了 28 周随访。结果显示,所有组别均因热量限制显著减轻体重,降幅为 2.57 至 4.11 公斤。在此基础上,HLCD 和 TRE 进一步降低了 BMI。

其中,HLCD 主要促进脂肪质量减少,而 TRE 则更多导致瘦体重减少。此外,HLCD 可降低粪便中的支链氨基酸水平,而 TRE 则增加与短链脂肪酸合成相关的益生菌丰度。值得注意的是,HLCD 在减少脂肪质量方面的效果在随访期内仍持续显现。总体而言,HLCD 和 TRE 均能有效促进体重管理,并在热量限制之外对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产生深远影响。本研究为超重或肥胖人群提供了新的饮食干预策略,并凸显了 HLCD 和 TRE 在体重控制中的潜在优势。

二、基础研究领域(2项):

04

Cell Metab:

浙江大学王福俤教授团队

揭示铁死亡信号在脂肪代谢与肥胖调控中的关键作用 [4]

脂肪组织在能量代谢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功能异常与肥胖密切相关。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依赖铁和脂质过氧化的细胞死亡形式,但其在脂肪组织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浙江大学王福俤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肥胖患者及高脂饮食小鼠的脂肪组织中铁死亡信号显著下调。进一步研究表明,非致死剂量的铁死亡激动剂可减少脂肪细胞脂质积累,并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

此外,脂肪细胞特异性过表达 Acsl4 或敲除 Fth 基因可增强铁死亡信号,从而抑制脂肪扩张并改善代谢异常。机制研究揭示,脂质代谢产物 5,15-DiHETE 可激活铁死亡信号,促进 HIF1α 降解,从而解除 c-Myc-Pgc1β 通路对产热功能的抑制。该研究首次系统性阐明了脂肪组织铁死亡的调控机制,并提出“铁死亡信号(Ferroptotic signaling)”新理论,拓展了“铁科学(Ferrology)”的研究范畴,为肥胖及代谢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05

Cell Metab:

北京大学强力团队

揭示IgG介导的脂肪组织免疫失衡与胰岛素抵抗新机制[5]

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还在免疫调节和代谢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脂肪组织内免疫球蛋白 G(IgG)的功能长期未被充分认识。

北京大学强力团队的研究揭示,在肥胖发生过程中,IgG 在脂肪组织内大量积聚,促进胰岛素抵抗并加剧巨噬细胞浸润。这一积累由新生儿 Fc 受体(FcRn)介导,并在肥胖的不同阶段发挥特异性调控作用:早期主要影响脂肪祖细胞,晚期则调控巨噬细胞。进一步研究发现,靶向抑制 FcRn 可有效阻止 IgG 在脂肪组织中的积聚,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结合人工智能(AI)建模及体内外实验,研究团队揭示 IgG 的 Fc-CH3 结构域可直接与胰岛素受体胞外区相互作用,阻碍胰岛素结合并抑制下游信号通路,进而影响脂肪细胞功能。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 IgG 在脂肪组织中的重要作用,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代谢病干预策略——通过清除 IgG 改善肥胖相关代谢异常,为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创新思路。

三、观察性研究领域(2项):

06

Lancet Public Health

北京大学宋逸/董彦会团队

揭示中国儿童青少年体重发展趋势及社会经济不平等影响[6]

近年来,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状况备受关注,尤其是城乡差异及社会经济地位(SES)对肥胖与消瘦的影响。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利用1985—2019年七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对167万余名7—18岁儿童青少年的体重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北京大学宋逸/董彦会团队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9年间,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从0.10%激增至8.25%,而消瘦率则从8.49%下降至3.37%。

从社会经济视角来看,高SES地区的肥胖率在2014年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但全国范围内,城市儿童的肥胖率仍整体高于农村。然而,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女孩肥胖率首次超过城市女孩。农村男孩的消瘦率在多个时间点均高于城市男孩,而2019年女孩的城乡消瘦差距几乎消失。

长期趋势来看,SES较高地区的儿童曾面临更高的肥胖风险和更低的消瘦风险,但2019年这一趋势发生逆转,SES高低不同地区间的肥胖与消瘦差距逐渐缩小,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呈负值。预测至2030年,城乡间的肥胖率差距及SES的影响将进一步缩小,但低SES地区儿童的肥胖问题可能愈发严峻。该研究揭示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儿童青少年体重变化的深远影响,凸显了精准肥胖干预策略在社会经济弱势群体中的必要性,以更有效应对营养失衡挑战,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07

EClinicalMedicine:

西安交通大学牟建军教授团队

揭示儿童至中年BMI轨迹与代谢综合征风险的长期关联[7]

代谢综合征(MetS)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生与进展可能与个体早期的体重变化密切相关。然而,目前针对儿童至中年BMI变化模式及其波动与MetS风险之间长期关联的研究仍较为有限。

牟建军教授团队基于 “汉中青少年高血压队列”开展研究,该队列于1987 年招募儿童和青少年,并已随访超过 30 余年,每位参与者至少进行了 5 次 体重指数(BMI) 测量。研究人员识别出三种不同的BMI增长模式:低增长型(34.4%)、中等增长型(51.8%) 和 高增长型(13.8%)。此外,研究者通过计算BMI的标准差(SD)、独立于均值的变异性(VIM) 和平均真实变异性(ARV)来评估BMI的长期变异。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儿童期到中年期,较高的 BMI 轨迹和更大的 BMI 变异性均与代谢综合征(MetS)发病风险增加相关,且这一关联在男女中均存在。研究结果强调了从儿童期到成年期持续、长期监测 BMI 和肥胖状况的重要性。在生命早期管理 BMI 可能有助于延缓MetS的发生,并降低中年时期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

四、指南及综述(3项):

08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

肥胖症诊疗指南[8]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肥胖症的病因学、流行病学、定义、诊断标准、分型、分期及相关并发症,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权威指导。指南指出,肥胖症的诊断不仅依赖体重指数(BMI),更需结合腰围、体脂比等多维度指标进行精准评估,以更科学地界定个体健康风险。

在治疗策略方面,指南强调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的核心作用,融合行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临床营养治疗、药物治疗、代谢外科手术及中医药治疗等多元化手段,以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指南高度关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的应用,研究证实其在体重管理及代谢改善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对于重度肥胖或合并严重代谢疾病的患者,代谢手术(减重手术)被推荐为重要干预措施,以优化长期健康结局。此外,指南特别强调儿童青少年肥胖症的防治,呼吁强化早期干预与综合管理,以阻断肥胖相关代谢异常的进程。该指南不仅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诊疗依据,更致力于推动个体化精准治疗,从而改善肥胖症患者的长期健康预后,助力我国肥胖防控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09

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等中的专家教授

发表的中国居民运动减重专家共识[9]

肥胖及相关慢性病上升趋势明显,采取有效措施减缓与遏制已刻不容缓,运动是减重和维持健康体重的重要手段。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等联合多机构,邀请 34 位多领域专家,经多轮研究会商,制定《中国居民运动减重专家共识》。《共识》包含 5 章,梳理总结了运动减重方案、制定原则等多方面内容,旨在为居民运动减重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全民健身,推广科学运动与健康生活方式,助力国家慢性病防控,推动 “健康中国 2030”目标实现。

10

Lancet: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舍予教授团队

对超重和肥胖成年人的药物治疗进行了系统回顾和网络荟萃分析[10]

我国肥胖已进入大流行时代,在未来20年将造成巨大的疾病负担。肥胖治疗药物作为重要的肥胖与超重的治疗手段之一,却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是2020年传统药物氯卡色林因癌症风险退市,2021年新药司美格鲁肽最新获批上市用于2型糖尿病及肥胖的治疗。因此亟需高质量证据总结及其所支持的临床实践指南帮助临床医生与肥胖与超重成人选择肥胖治疗药物。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舍予教授团队对超重和肥胖成年人的药物治疗进行了系统回顾和网络荟萃分析,评估了主要抗肥胖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基于已发表的143篇文献近5万名肥胖或超重成人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在计算、解读与结果呈现上进行了开拓性创新,研究结果表明,芬特明/托吡酯复方制剂和 GLP-1 受体激动剂为目前减重效果最优的药物类别,其中司美格鲁肽在单药治疗中表现最佳。本研究为肥胖药物治疗的选择提供了坚实的循证依据,并强调未来应关注新型抗肥胖药物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以推动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优化,同时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指导。

//

附录1 2024年度中国肥胖研究十大成果列表

  1. Mu Y, Bao X, Eliaschewitz FG, Hansen MR, Kim BT, Koroleva A, Ma RCW, Yang T, Zu N, Liu M, Group S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nce weekly semaglutide 2.4 mg for weight management in a predominantly east Asian population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STEP 7): a double-blind,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12(3):184-195.
  2. Zhao L, Cheng Z, Lu Y, Liu M, Chen H, Zhang M, Wang R, Yuan Y, Li X: Tirzepatide for Weight Reduction in Chinese Adults With Obesity: The SURMOUNT-C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4, 332(7):551-560.
  3. Li L, Li R, Tian Q, Luo Y, Li R, Lin X, Ou Y, Guo T, Chen X, Pan A, Manson JE, Liu G: Effects of healthy low-carbohydrate diet and time-restricted eating on weight and gut microbiome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Feeding RCT. Cell Rep Med 2024, 5(11):101801.
  4. Wang X, Wu Q, Zhong M, Chen Y, Wang Y, Li X, Zhao W, Ge C, Wang X, Yu Y, Yang S, Wang T, Xie E, Shi W, Min J, Wang F: Adipocyte-derived ferroptotic signaling mitigates obesity. Cell Metab 2025, 37(3):673-691 e677.
  5. Yu L, Yang YX, Gong Z, Wan Q, Du Y, Zhou Q, Xiao Y, Zahr T, Wang Z, Yu Z, Yang K, Geng J, Fried SK, Li J, Haeusler RA, Leong KW, Bai L, Wu Y, Sun L, Wang P, Zhu BT, Wang L, Qiang L: FcRn-dependent IgG accumulation in adipose tissue unmasks obesity pathophysiology. Cell Metab 2025, 37(3):656-672 e657.
  6. Song XL, Zhou B, Baird S, Lu CL, Ezzati M, Chen L, Liu JY, Zhang Y, Wang RL, Ma Q, Jiang JN, Qin Y, Dong ZQ, Yuan W, Guo TJ, Song ZY, Liu YF, Dang JJ, Hu PJ, Dong YH, Song Y, Ma J, Sawyer SM: Trends and inequalities in thinness and obesity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vidence from seven national school surveys between 1985 and 2019.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4, 9(12):e1025-e1036.
  7. Guo TS, Zheng SR, Chen T, Chu C, Ren J, Sun Y, Wang Y, He MJ, Yan Y, Jia H, Liao YY, Cao YM, Du MF, Wang D, Yuan ZY, Wang DL, Mu JJ: The association of long-term trajectories of BMI, its variabil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 30-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Eclinicalmedicine 2024, 6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肥胖症中国诊疗指南(2024年版)[J].协和医学杂志,2025,16(01):90-108.9.
  9. 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行为健康分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行为健康分会.中国居民运动减重专家共识[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4,25(04):395-405.
  10. Shi QY, Wang Y, Hao QK, Vandvik PO, Guyatt G, Li J, Chen Z, Xu SS, Shen YJ, Ge L, Sun F, Li L, Yu JJ, Nong KL, Zou XY, Zhu SY, Wang C, Zhang SZ, Qiao Z, Jian ZY, Li Y, Zhang XY, Chen KR, Qu FR, Wu Y, He YZ, Tian HM, Li SY: Pharmacotherapy for adults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Lancet 2024, 403(10434):e21-e31.

//

附录2 2025年度中国肥胖研究十大成果列表

  1. 王友发, et al., 中国居民健康体重管理之减重行动20条:基于科学循证的专家建议共识 %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23. 24(11): p. 1137-1144.
  2. Luo, D., et al., Long-term trends and urban-rural disparities in the physical growth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an analysis of five national school surveys over three decades. Lancet Child Adolesc Health, 2023. 7(11): p. 762-772.
  3. Liao, Z., et al., Impact of Early Life Factors on Metabolic Phenotypes of Obes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 Diabetes Care, 2023. 46(5): p. 1019-1027.
  4. Ji, L.N., et al., A phase 2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mazdutide in Chinese overweight adults or adults with obes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1).
  5. Chen, Y., et al., Effect of Moderate and Vigorous Aerobic Exercise on Incident Diabetes in Adults With Obesity A 10-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23. 183(3).
  6. Song, S., et al., Impact of changing the prevalence of smoking,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overweight/obesity on cancer incidence in China from 2021 to 2050: a simulation modelling study. EClinicalMedicine, 2023. 63: p. 102163.
  7. Feng, X., et al., Treatment of obesity and 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with a diet or orlista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m J Clin Nutr, 2023. 117(4): p. 691-700.
  8. Song, T., et al., Dietary cysteine drives body fat loss via FMRFamide signaling in Drosophila and mouse. Cell Research, 2023. 33(6): p. 434-447.
  9. Zhou, H.Y., et al., Bone marrow immune cells respond to fluctuating nutritional stress to constrain weight regain. Cell Metab, 2023. 35(11): p. 1915-1930.e8.
  10. Yan, J., et al., Gold Nanobipyramid-Mediated Apoptotic Camouflage of Adipocytes for Obesity Immunotherapy. Adv Mater, 2023. 35(8): p. e2207686.

责任编辑:崔可嘉

值班编辑:邓宇航

“体重管理年”来了,青少年肥胖问题如何破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黑板洞察,作者:耳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肥胖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在中国,青少年肥胖的现象尤为显著,逐年上升的肥胖率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肥胖不仅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更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近期提出了“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全民健康管理,普及科学的饮食和运动知识,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素养。这一计划聚焦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管理,着眼于未来群体的体重管理和慢性病预防。

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因此,尽管“体重管理年”面向全民,但其对于青少年群体的特殊关注,将为肥胖防控提供更为精准的方向。随着这一政策的逐步落实,青少年肥胖问题的防控正逐渐成为国家公共卫生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通过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协作,改善青少年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肥胖的多重驱动因素: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中国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校园环境中,肥胖问题愈加明显。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提供的数据,7至18岁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逐年增长,2014年这一比例已达到19.4%,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青少年肥胖率的增加,也突显了健康管理在校园中的紧迫性。

青少年肥胖的成因多种多样,首先,饮食习惯的改变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快餐文化的普及,学生们更倾向于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品,而这些食品对体重的管理并不友好。学校食堂的食物提供往往缺乏多样性,很多时候难以满足学生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而家庭提供的食物种类和烹饪方式,常常决定了孩子的饮食结构。与此同时,家长对孩子饮食的引导不足,进一步导致了不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其次,体育活动的减少也是肥胖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许多青少年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业学习中,忽视了体育锻炼。数据显示,超过60%的青少年未能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的标准,而这正是控制体重的关键因素之一。学校的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安排不足,也使得学生缺乏足够的运动机会,进一步加剧了肥胖问题。

除了饮食和运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现代社会对体型和外貌的标准日益苛刻,尤其在校园环境中,体型不符合标准的学生往往容易受到同伴的排斥与嘲笑,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肥胖问题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许多青少年沉迷于屏幕,缺乏户外活动,这也进一步导致了肥胖的上升。

从校园到家庭:破解青少年肥胖的防控密码

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二者在预防和干预肥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学校在肥胖防控中的责任不容忽视。学校可以通过改善食堂的饮食结构,提供营养均衡的餐食来帮助学生管理体重。同时,学校应增加体育课程,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场所,更是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者和实践者。

此外,学校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除了课堂上的体育教育,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和体重管理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定期开展健康讲座、营养咨询等活动,学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为他们提供更加科学的生活方式指导。

另一方面,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肥胖的影响也是决定性的。父母是孩子饮食和运动习惯的直接引导者,家庭提供的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以及父母的饮食行为,常常决定孩子的体重管理。研究表明,父母的健康饮食模式和积极的运动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选择,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家庭对孩子肥胖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干预力度,也直接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够保持健康体重。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家长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体重管理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家庭和学校的协同作用是预防青少年肥胖的关键所在。

科技赋能青少年肥胖防控:数字健康工具与个性化干预

针对当前校园肥胖问题,已有多个健康干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学校通过增加体育课程、改善食堂饮食、组织课外运动等措施,帮助学生增强体质,预防肥胖的发生。同时,一些学校还积极开展了体重管理项目,如体重门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体重管理咨询和指导,取得了显著的健康改善效果。然而,现有的干预措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全面性和个性化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健康工具如运动追踪器、营养管理APP等逐渐成为肥胖防控的新利器。通过这些工具,青少年和家庭可以更好地跟踪和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饮食与运动调整,提升体重管理的效果。

未来,青少年肥胖防控的工作应注重政策引导、学校教育、家庭支持及社会参与的协同作用。政府应加大对健康教育的投入,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学校和家庭在青少年肥胖防控中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健康管理工具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青少年群体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肥胖防控方案。总之,青少年肥胖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教育、改善环境、提供科学的干预手段,帮助青少年群体摆脱肥胖困扰,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与积极的心态。

结语

青少年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挑战。在中国,随着肥胖率的不断攀升,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合作,从饮食、运动、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入手,推动肥胖防控措施的实施。通过政策支持、教育引导及科学的干预措施,青少年肥胖问题有望得到有效缓解。我们期待,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素养能够进一步提升,肥胖防控工作能够取得显著成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黑板洞察,作者:耳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062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