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肥胖人群(2021肥胖人)
2015年,我国成年肥胖人数为3.34亿,多年过去,肥胖人数令人吃惊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小时候,那时候的大街上,胖子可是“稀罕物件”,那时候大家都在为温饱发愁,哪有精力去长膘啊。
但现在走在大街上,会发现胖子几乎随处可见,每几个人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肥胖问题,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的时候我国肥胖人口就超过了3.34亿人。
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肥胖人数有多少?
说到胖人的数量,就不得不说说这个“发胖”的速度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但我国这个肥胖发展的速度简直太快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基本上就看不到胖人,那时候国家也穷,没什么钱,吃的也不怎么好,但到2005年的时候肥胖人口已经接近2000万了。
很多人觉得这个数字没什么,我国有14亿人呢,有胖的很正常,但大家要知道,整个北京常住人口才2000万,胖子几乎能把整个北京塞满了。
而且这个数字并没有在2005年停止,仅仅过了四年,整整翻了五倍,肥胖人数突破了1亿大关,相当于每14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肥胖的。
如果让这1亿人手拉手排成一列,真就跟香飘飘的奶茶一样,能围着地球绕圈了,这么快的增长速度,现在来看简直是难以置信。
而增长这么快的原因其实也很复杂。除了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这些显而易见的因素外,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体重。
现在大家的口袋都鼓了,吃穿都不愁了,日常生活里更是想吃啥就吃啥,那些红烧肉、炸鸡、小蛋糕这些食物成了餐桌的常客。
再加上炸鸡、汉堡、薯条,这些西方快餐的入侵,高油高糖的食物带来了肥胖问题,只贪图味道,忽视了食物的营养价值。
除了饮食,成年人也同样面临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的问题,很多人下班后只想瘫在沙发上休息,哪还有心思去运动?久而久之,身体就开始发福了。
这样的情况,在农村地区更是普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但与之相伴的,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
很多农村家庭,一顿饭下来,满桌都是高油高盐的菜肴,而农闲时,大家都爱围在一起打牌、喝酒,很少有人会主动去锻炼身体。
这些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从1980年到2015年,中国肥胖人口增长到了3.34亿,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健康危机。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个问题在小孩子身上更严重。
肥胖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宠爱都集中在这一个孩子身上,恨不得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孩子吃。
这么一宠,孩子能不胖吗?再加上现在的小孩运动少,整天抱着手机、电脑不放,肥胖也就成了必然。
更何况,学校里健康饮食、积极运动的教育还不够。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胖一点没什么,殊不知这埋下了多少健康隐患。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候虽然物质条件不如现在,但我们天天在外面疯跑,玩得不亦乐乎。现在的孩子们,真应该多出去运动运动,别整天宅在家里。
而且据统计,我国北方的肥胖发生率普遍高于南方,尤其是内蒙古、山东、河北这些北方省份的肥胖发生率最高,而广东、海南、江西这些南方省份则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北方的饮食习惯造成的,平时吃的脂肪和热量比较高,再加上冬天室外活动少,肥胖也就不可避免了。
反观南方,饮食清淡,一年四季都适合户外运动,肥胖率自然就低了,但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肥胖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典型的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行,但就是改不了那些不良习惯。
每次我劝他少吃点、多运动运动,他总是说:"哎,明天再开始吧。"就这样,一拖再拖,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
看到这些数据,再看看身边的例子,我真的感到很震惊,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能忽视的健康问题。
而且最近肥胖的人数更是再创新高。
前面说到2015年的时候我国已经有3亿多人了,但更吓人的还在后面呢。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25岁及以上的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达到了4.02亿,这差不多就相当于美国和加拿大的总人口了,目前更是在4.2亿人左右。
更可怕的是,预计到2030年,中国成人和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这意味着到那时,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7个是超重或肥胖,每10个孩子里面就有3个是小胖墩。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得不提的就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高热量零食和外卖。你看看那些零食包装上的热量标签,动辄几百卡路里,吃几包就够一顿饭的量了。
还有那些外卖,油盐超标那是家常便饭。再加上现在外卖平台的优惠活动越来越多,很多人已经养成了天天点外卖的习惯,就这样的饮食结构,能不胖吗?
而且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还存在着"能吃是福"的观念。他们觉得,孩子胖一点说明家里条件好,是值得炫耀的事情,殊不知,肥胖不仅影响外表,更是一颗健康的定时炸弹啊。
我有一个农村的亲戚,家里条件不错,整天就知道给孩子买零食、点外卖,孩子才上小学,已经120斤了。
每次我劝他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他总是不以为然,说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胖点没什么,唉,这种观念,真的需要转变。
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再听到身边这些令人堪忧的故事,我真的感到很无奈。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民健康危机。
如果再不行动起来,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未来,真的会毁在肥胖的魔爪之下,但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
前面我们讨论了肥胖问题的严重性,但你知道肥胖对我们的健康有多大的威胁吗?
首先,肥胖会导致一系列的慢性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等等。这些病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还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其次,肥胖还会给我们的下一代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肥胖儿童不仅健康受到威胁,还可能面临同龄人的嘲笑和歧视,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面对如此严峻的肥胖危机,我们不能再无动于衷了,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两会上已经正式提出了这个问题。
但光靠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毕竟身体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要摒弃"吃胖就是福"的错误思想,其次,我们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坚持运动。
说到运动,很多人可能会说,我平时工作太忙了,哪有时间运动啊,但其实,运动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或者跑马拉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运动的机会。
比如,上下班多走几步路,午休时做几个伸展动作,周末和家人一起去公园散散步,这些都是很好的选择。
当然,对于已经出现肥胖问题的人来说,可能需要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现在很多医院都开设了减重门诊,通过个性化的饮食指导、运动处方等,帮助肥胖患者健康减重。
这些专业的指导,比盲目节食、乱用减肥药要安全和有效得多,只有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才能真正扭转肥胖的趋势,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健康,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大家的身边有特别肥胖的人吗?不妨劝他趁早一起加入减肥的行列哦!
信息来源
国家出手管理体重,中国肥胖人群高达4亿,这三省最多 凤凰新闻
《世界肥胖地图2025》正式发布 大众日报
国际肥胖日,《柳叶刀》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
“体重管理”成两会热词,国家出手喊你“减肥”,肥胖为何再次引起关注新浪财经
全球肥胖趋势加剧:一场不容忽视的健康危机光明网
我国过半成年居民超重肥胖
来源:新京报
中国居民最新健康数据发布,18至44岁男女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0厘米
我国过半成年居民超重肥胖
未来或将纳入各地方免费筛查;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18到44岁男女平均身高增加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月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十年来,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已经从30.9%上升到40.5%,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表示,这一数据与发达国家5年生存率仍有一些差距。
多地免费提供重点癌症筛查项目
据介绍,现阶段,我国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人群还相对较少,大众主动参加防癌体检的意识还不够强,大多数患者在发现癌症的时候就已经是中晚期了,因此治疗效果较差。
同时,排在我国癌症发病前几位的恶性肿瘤大部分是预后比较差的。此外,临床规范化诊治以及同质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都影响了我国癌症疾病生存率。赫捷表示,下一步将更多鼓励地方将癌症筛查纳入地方项目,目前已有天津、上海、等地将高危人群结直肠癌等重点癌症筛查纳入地方公共卫生项目或政府民生项目,免费向居民提供。
成年居民平均体重增加
根据发布数据,目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千克和59千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超重肥胖问题凸显。
据介绍,2015年至2019年,国家卫健委组织中国疾控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开展了新一轮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近6亿人口,现场调查人数超过60万,具有国家和省级代表性,根据监测结果编写形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其中,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
发布数据显示,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扶贫等民生工程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等重点地区、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营养不足问题得到显著改善,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不断减少,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一是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我国城乡居民膳食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宏量营养素摄入充足,18-44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0厘米,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6-17岁男孩和女孩的身高平均增加值分别为1.6厘米和1.0厘米。农村儿童生长迟缓问题已经得到根本改善。
二是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部分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近年来,居民吸烟率略有下降,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由72.4%下降到68.1%。饮酒者中几乎每天饮酒的比例由25.5%下降到19.9%。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下降1.2克。居民对自己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
三是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不断减少。2019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与2015年的18.5%相比下降2个百分点,降幅达10.8%,提前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
2019年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2.1%
2019年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是4.98%,世卫组织已经将精神疾病纳入到五类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介绍,在心理健康促进方面,我国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四方责任。下一步将开展抑郁症、焦虑、失眠、老年痴呆、自闭症等疾病的监测,探索社区综合干预模式,鼓励学校和单位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建设,为重点人群及时开展心理疏导。
■ 链接
每天至少吃12种食物,每周运动150分钟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在发布会上指出,居民自查合理膳食最简单的方法是:从早餐开始,每天至少要吃够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要达到25种。
常继乐介绍,根据世卫组织的报告,60%慢性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关。作为个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居民需要具备一定预防慢性病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在合理膳食方面,每天至少要吃够12种以上的食物,包括主食、副食、水果、坚果等,每周应不少于25种。
同时,增加身体活动,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注意戒烟限酒,我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抽烟人数和抽烟比例最高的国家。
家庭人均日烹调油盐量仍远高于推荐值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随着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农村首次突破30%推荐上限。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和用油量仍远高于推荐值,同时,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断上升,食堂、餐馆、加工食品中的油、盐应引起关注。儿童青少年经常饮用含糖饮料问题已经凸显,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成人30天内饮酒率超过四分之一,身体活动不足问题普遍存在。
二是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症发病率与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记者姜慧梓)
责任编辑: 刘阳
国家卫健委:我国超过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中华饮食的平衡构成了一个“宝塔”结构,谷类、蔬菜和水果占最下面两层,支撑居民的健康。然而,12月23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国新办就《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有关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本来在第三层的猪牛羊肉等摄入近年来持续增加,我国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已经达到了34.6%,多于整个日常消耗的1/3。
中华饮食结构中段不在“上窄下宽”,竟也有了“直筒腰”!
我国超一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饮食结构的“直筒腰”带来了惊人的影响。
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等单位开展了2015-2019年的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近6亿人口,形成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表明,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在解读报告时表示介绍,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可以用‘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较快、流行水平较高、全人群均受影响’来描述当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势。”赵文华说。
事实上,除了营养不足、微量营养素缺乏症这两种人们已经比较熟知的营养不良以外,第三种形式的营养不良是超重肥胖。
“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断上升,食堂、餐馆、加工食品中的油、盐应引起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指出,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农村首次突破30%的推荐上限,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和用油量仍远高于推荐值,这些都是报告提示的健康挑战。
脂肪“喂肥”了癌细胞?
日前,一项刊登在《细胞》杂志的 动物研究表明,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肥胖,会助长癌细胞的生长,而让肿瘤内部的免疫细胞“挨饿”。
此次报告的数据表明,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居民癌症发病率为293.9/10万,仍呈上升趋势。此外高血压患病率为27.5%、糖尿病患病率为11.9%、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8.2%,、0岁及以上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为13.6%,这些结果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均有所上升。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表示,我国癌症有自己的特点,发病前几位的恶性肿瘤大部分是预后比较差的,比如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如食管癌、胃癌、肝癌都是预后比较差的。尤其发现癌症时已经到了中晚期,难以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赫捷呼吁,要想提高癌症生存率,需要预防和早诊早治是比较关键的。应不断扩大筛查服务供给。目前,天津、上海、浙江等地将高危人群结直肠癌等重点癌症筛查纳入地方公共卫生项目或政府民生项目,免费向居民提供。此外,通过不断提升筛查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推广筛查适宜技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人群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模式。
养生,你的方法都做对了吗
全民关注养生知识,为什么数据还是显示慢性病发病率在增加呢?
“大家现在都非常关注健康知识方面的书或者APP等网上知识,但是确实有些书、有些网上的知识不一定科学。”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说。
那究竟怎么做能做好呢?常继乐给出了几个简单的要领——
问:合理膳食,怎么吃更科学、更合理、更营养?
答:其实最简单的,每天至少要吃够12种以上的东西,包括主食、副食、水果、坚果等,每周应该不少于25种;
问:运动明显不足,怎么破?
答:运动不一定要找出整块的时间,不一定非安排到一定的时间,可以把零散的时间挤出来做一些运动,健康需求要求也不高,比如每周运动150分钟以上,或者每周3次,每次超过30分钟就可以。
问:工作忙、心理压力大,怎么减?
答:完全可以放下手机,关上电脑,大家面对面地多做一些交流,包括和同事、家人、小孩一起共度,而不是机不离手。虽然微信交流也需要,但是面对面的交流对我们减负、减轻心理压力效果更好。
来源:科技日报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