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突然肥胖(腹部突然胖了很多)
腹藏“篮球”!莫名其妙的肥胖,有种可能是腹部长了巨大肿瘤!
不久前,上海新华医院接诊了1例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多发肿瘤。患者此前以为自己仅仅是胖了,不成想腹部肿瘤已如篮球大小,明显推移腹内脏器移位。
虽然早在20多年前,我国著名外科学家黄志强院士早就讲过,以切除“肿瘤大小”评价医生是否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说的意思就是:医生的技术水平不能单凭着切除肿瘤的体积来评价,切除的肿瘤越大,水平就一定是越高,有时候肝门部胆管癌才1~2厘米如花生米大小,技术要求仍然是最高的之一。
但时至今日,由于肿瘤越大,对患者机体影响就越大,手术难度和创伤就越大,仍然给医生和患者们带来很大挑战。
腹膜后肿瘤正是这样的“大型肿瘤”的代表,长到排球、篮球大小的情况并不少见。
它是特指来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肿瘤,大部分是恶性肿瘤,往往会长成巨大体积。
腹膜后间隙不是个空腔,是一个位于腹腔后方的潜在间隙,具体位置是壁层腹膜和后腹壁之间。腹膜后间隙里面不仅有肾脏、胰腺这些重要的脏器,还有血管、脂肪组织以及神经组织。
腹膜后肿瘤按照来源大致分为4类:第一类来源于间叶组织;第二类来源于神经组织;第三类来源于胚胎残余组织;第四类则是来源不明的组织。
腹膜后肿瘤大多为恶性,比例高达80%左右,如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神经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等,很多恶性的腹膜后肿瘤容易复发,如脂肪肉瘤;常见的良性腹膜后肿瘤有脂肪瘤、淋巴管瘤、神经鞘瘤、成熟崎胎瘤等,手术切除之后,效果非常明显。
由于腹膜后间隙组织比较疏松,空间较大,肿瘤常常不会引起症状或者症状比较轻微,很多腹膜后肿瘤患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是通过体检发现的。很多时候,患者可以发现腹部明显的膨隆,如果没有伴随症状,还常会被误认为是变胖了、肚子变大了。而实际上是腹部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所以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然而,常规的体检不一定能够发现,因为腹部CT或者磁共振的检查并不是常规项目。B超检查虽然是常规项目,但往往检查是以肝胆胰脾肾、膀胱输尿管、子宫附件等以脏器为单位检查的,而腹膜后肿瘤不在其列,所以也不一定容易发现。
对于怀疑腹膜后肿瘤患者,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腹部CT或者核磁共振扫描得到明确诊断;但肿瘤的具体来源和性质,往往需要经过穿刺活检或者手术切除后的病理检查才最后确诊。
腹膜后肿瘤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不仅需要外科,还需要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介入科等相关科室的共同参与。对于没有远处转移的腹膜后肿瘤,手术是可望治愈的最好方法。
有的虽然已经发生远处转移,但具有非常明显的局部症状,比如严重的腹胀、疼痛等,也可以通过减瘤手术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预后方面,由于腹膜后肿瘤大多数为恶性,又位于在腹膜后的巨大间隙,容易沿着神经、淋巴、血管、纤维脂肪等组织浸润转移,所以手术后复发率较高,常需要多次手术。
术后仍然需要化疗、靶向免疫、中医中药等治疗。生存期依据病理情况而定,恶性程度高的,术后复发转移早,生存期可能不足1年;恶性程度低的,效果较好。
有的虽然多次手术、出现复发转移,但带瘤生存也可以获得数年甚至10年以上的生存期。
门诊预约请点击链接☞:普外科门诊
擅 长:肝胆胰脾外科及其微创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肝胆胰及消化道肿瘤、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特需门诊:周五上午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腹部肥胖——原因有四种,减肥需要抓准问题关键
很多人都觉得,肚子上的肉多一点,无非就是穿衣服不好看,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事实上,腹部肥胖远不止影响美观这么简单,它可是健康的一大 “隐形杀手”。
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腹部肥胖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
腹部堆积的脂肪,多是内脏脂肪,会释放出大量的炎症因子,干扰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还会让免疫力降低,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腹部肥胖原因多,找准根源是关键
人是怎么让腹部肥肉不断增长的呢?主要有以下4点原因:
1、饮食乖张:
现在很多人的饮食习惯那是相当 “任性”。无辣不欢、顿顿离不开大鱼大肉,甜品饮料也是随意畅饮。这些高热量、高脂肪、高油高盐的食物,吃进肚子里后,远远超过了身体能够吸收代谢的量,久而久之就会生成脂肪囤积。
而且,有些人还喜欢吃宵夜,夜间肠胃蠕动本就缓慢,消化能力减弱,食物就更容易在体内堆积成脂肪了。
2、湿气入体:
生活中,湿气无处不在。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比如南方一些地区,空气湿度大,或者居住环境阴暗潮湿,就容易让湿气侵入人体。
还有些人喜欢吃生冷食物,像冰淇淋、冰饮料,这些生冷之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湿气在体内排不出去,会慢慢形成痰湿,积聚在腹部,让腹部脂肪增加。
3、脾胃失调:
中医讲,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一旦失调,吃进去的食物无法被充分地消化吸收,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输送到全身,反而会变成 “垃圾” 堆积在体内。
前面提到的湿气过多,水湿内停,也会困住脾胃,从而生出更多痰湿,加重腹部的肥胖。
4、肝气郁结:
长期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很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肝气不舒,就会影响到脾胃的正常功能,影响代谢,这在中医里叫 “肝木克脾土”。
同时,很多人在心情烦躁、郁闷的时候,就喜欢通过吃东西来缓解情绪,这也会进一步加重腹部肥胖的问题。
所以说肥胖的原因比较复杂,并不是单纯的吃多了如此简单,在调理减肥的时候,也要找准问题所在,才能让减肥事半功倍。
那些一胖就胖肚子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大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
很多女孩明明不算胖,但小肚子特别突出,而男的一过某个岁数,就是挺着6个月的啤酒肚,连全球最帅的男人小李子也难逃此劫。
为什么无论男女,一胖都会容易胖肚子?到底该如何避免?
腰围超过这个数
你就是“腹部肥胖”了
这种肚子变胖的情况,在营养学上称为腹部肥胖(腹型肥胖)。
腹部肥胖(Abdominal obesity),又称腹型肥胖、向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躯干肥胖(truncal obesity)、中广型肥胖,俗称肚腩赘肉、啤酒肚,泛指囤积在腰间的脂肪组织,在腹部外斜肌附近尤其常见。
人体有两种脂肪。一种是皮下脂肪,我们平时用手能捏起来的“肚子一层层的游泳圈”就属于这类。还有一种是内脏脂肪,它们“隐藏”在内脏里,比如肝脏、胰脏、肠系膜等周围,外观看不出来,也摸不到。
当内脏脂肪过多时,就容易造成“四肢不胖、肚子胖”的现象,像怀了一颗大西瓜,也就是腹型肥胖。一般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就属于腹部肥胖。
腹部肥胖的典型表现就是肚子大,现在很多人也将它叫作“苹果型”肥胖。
腹部肥胖的危害有多大?
需要警惕的是,腹部肥胖对健康的危害非常大。
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不同,它存在于腹腔内,包裹着人的脏器,如肝脏、胰腺和肾脏等。这部分脂肪起着支撑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但是内脏脂肪一样会囤积,人体的内脏脂肪囤积过多,危害远远大于皮下脂肪的过量囤积。过多的内脏脂肪会让腹部赘肉堆积,但这只是表层危害,它还会让代谢迟缓、内脏机能异常,肝功能衰退以及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大量的人群研究证据显示,腹部脂肪的增加——尤其是深藏于腹内和周围器官中的那类内脏脂肪,比如脂肪肝,就是因为腹部脂肪过多地储存在肝脏中了。腹部肥胖会增加很多慢性病的风险,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和癌症等。
这样做
可以预防“长肚子”
关注体重和腰围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体重指数(BMI)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衡量成人肥胖的标准,BMI在18.5~24为正常;24≤BMI<28为超重;BMI≥28则为肥胖。
光看BMI还不够,还要关注自己的腰围。腹型肥胖,即体重正常,内脏脂肪过多,体脂率超标。判断腹型肥胖的重要方法是腰围,成年男性腰围≥ 90cm,女性≥85cm就属于腹型肥胖。
减肥要从全身做起
首先想要提醒大家的是:不存在什么“局部减脂”,只有全身瘦了,肚子才会瘦。
此外,束腰、保鲜膜、瘦身霜也不能减肚子!束腰是把脂肪挤压到两侧,视觉上腰确实变小了,但真的仅仅是“视觉误差”,而且戴久了还会挤压脂肪而让内脏移位,对身体的损坏极大。裹保鲜膜运动也许会让你有一点错觉,但它只是让人暂时脱水,只要一喝水体重迅速就回来了。瘦身霜是会让皮肤发热、出汗,这是对表层皮肤的刺激,影响不到内脏脂肪。
因此,想要瘦肚子,还是要从全身的减重、减肥开始。
减肥更应注意减脂
减脂并不是单纯的节食减肥,而是应该在适度减少能量摄入的基础上,尽量做好营养搭配,同时增加运动。
饮食方面
不要刻意节食或断食,可以适当少吃一些,比如以前很喜欢吃炸鸡、烤肉,不妨少吃点,以前每顿要吃两三个大馒头,可以少吃一个。
减少高能量的食物。比如炸鸡、五花肉、含糖饮料、糕点零食等,也要注意适当少吃。可以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优质蛋白质可以比较好地满足身体基本需求,蛋白质摄入以低脂高蛋白食物为主,比如:鸡蛋、鸡胸肉、鱼肉、牛奶等,五花肉、大肠、腰子这些就尽量少吃点。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不要每顿都吃白米饭白馒头,不妨多吃点粗粮、全谷物和薯类食物。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让你少吃,还能比较长时间的不饿,比如你平时吃两碗白米饭,不到中午就饿了,但是,也许吃一碗粗粮饭到中午都不会感觉饿,这就是膳食纤维的作用。
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蔬菜和水果的膳食纤维也很丰富,还有人体需要的很多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最好能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做饭注意少油,油煎、油炸食物尽量少做少吃;吃菜也少放点辣椒酱;肉汤少喝,喝的时候可以将飘在上面的油去掉。
坚持运动
有氧运动是减少内脏脂肪比较有效的运动。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自行车、健身操、跳绳等。建议一般人群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除了针对全身的常规运动外,可以每周安排1~2次腰腹训练,如平板支撑或臀桥,每个动作坚持20秒左右,5个为1组,每天做3~4组,有助于消除多余的脂肪。/健康科普
来源:科普中国
编辑:杨紫萱、张林林
本文涉及版权图库,转载时请注意,避免侵权。
快点“一键三连”,一起健康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