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肥胖测试器(在线肥胖测试器下载)
阿迪达斯推ZONE心率检测器:致力解决肥胖
据外媒报道,阿迪达斯曾表示,公司将会帮助青少年保持匀称体态与健康。通过与Interactive Health Technologies携手,这家来自运动服装领域的巨头为学校提供了一款可联网健身评估平台,称之为“The Spirt Challenge”。
阿迪达斯推ZONE心率检测器(图片来自腾讯)
同时,阿迪达斯还推出了称之为“ZONE”的心率监测器,其可以通过云平台将孩子们的健身数据情况与老师分享。作为奖励,这些孩子们有望获得包括服装、运动装备及奖学金在内的各种奖励。现在,阿迪达斯更进一步,向孩子们推出了可穿戴产品,让他们即使在课堂上也能够使用。
除了监测心率之外,Zone还配备了NFC模块用来同步数据。根据阿迪达斯的说法,该产品具备足够的内存以及续航能力,能够跟得上繁忙的教学计划。
值得指出的是,甚至在公司今天公布ZONE可穿戴设备之前,该计划似乎就已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Interactive Health Technologies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Jen Ohlson在一篇新闻稿中表示,2015学年中,有超过60000名学生使用过IHT Spirit System,较上一年增长了140%。而有了全新阿迪达斯ZONE的帮助,该系统有望在2016学年录得每天100万人次使用的目标。
健身房“体测仪”30秒测出体内脂肪量 3秒测出皮肤水油比?
想知道体内脂肪有多少,只要站在“体测仪”上30秒;想知道皮肤缺不缺水,只要把“测量器”在皮肤上按3秒……过去,想知道身体状况,都必须去医院,而随着这些仪器的出现,我们的生活似乎方便快捷了不少。不过,“快餐式”检测的结果可信度有多高呢?
专家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种“快捷检测仪器”虽然方便,但也正是因为操作简单,这些仪器的精确度非常差,噱头大于实用性,不具备多少参考价值。
身体成分分析仪
一台“秤”
站30秒即知身体成分
经常去健身房运动的人都知道,在办健身卡之前,教练都会建议去做一个“身体成分分析”。昨天记者在新街口附近的某家健身房体验了一把。
成分分析仪器外观与体重秤没有什么区别。在询问了记者的姓名、年龄与身高以后,教练示意记者站上仪器。“要脱掉鞋袜”。站上去30秒后,一旁连接的电脑上很快出现了一份身体成分分析报告。
在身体成分分析一栏中,包含了正常体重、去脂体重、肌肉量、身体水分、蛋白质、无机盐等。在腹部脂肪分析中,提供了内脏脂肪水平和内脏脂肪面积,并且计算出了腰臀比。还根据具体内容给出了调节指导。
“从分析结果看,腿部肌肉量不足,身体有些缺水,然后脂肪含量还是有些偏高,”教练给记者总结出了这个结论。建议记者可以选择跑步和下肢的器械锻炼。
体检专家:
测量误差太大
所谓的身体成分分析仪可靠吗?“这种检测,主要是通过发射生物电流,通过电流在脂肪、肌肉中的不同速度,来估测它们在体内的占比,”南京市中医院体检中心主任余波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健身房主要测量的还是脂肪量,“但这种测量的精度非常不准。”
余波表示,这种生物电流检测的影响因素很多,比如人体的出汗程度,干湿程度,是否吃过食物等等。“测量误差大概能在5%到8%之间,算是很大了,一个很瘦的人,都有可能被检测出脂肪量超标,因此参考价值不高,一般医院用得也不多。”而报告中身体水分、蛋白质、无机盐的含量,余波认为只是个附加的噱头。
“如果想要精确知道身体内脂肪、蛋白质、水分等含量的情况,目前的主要途径是核磁共振,像这种报告看看就好。”余波说。
皮肤水分检测仪
一支“笔”
3秒测出皮肤水分
除了“大体积”的体测仪,各种手持便携式的家用身体检测仪器也倍受青睐。
在逛商场的化妆品专柜时,售货员会热情地向我们推荐产品,在推荐保湿类产品时,往往会拿出一支笔状仪器,接触皮肤3秒钟,便会显示出一个数据。这是皮肤水分检测仪,上面显示的数据,便是皮肤中的“含水量”,推销员们往往通过给顾客涂抹保湿产品后,仪器上数字的变化,来证明产品的“保湿补水”能力有多强。
这种检测仪在淘宝上卖得也很火,价格从40多到几百块不等,号称接触皮肤3-6秒钟,便能得出皮肤的水分、油分含量,以及皮肤的弹性情况。
皮肤专家:
不靠谱,玩玩就够了
鼓楼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包军表示,这种仪器的原理在于电流在水、脂肪中透光性、透光速度不同。但要说到网上这些便携式的检测仪,包军认为“玩玩就够了”。
“喝水前还是喝水后使用,压的力度大小,空气湿度……都是导致数据发生大变化的因素,想准确得知皮肤缺不缺水,光用这个肯定不可靠。”
而商场中用这种水分测量仪验证化妆品的保湿性,同样不值得借鉴。“刚涂完化妆品,皮肤内水分含量上升这是肯定的,就像把皮肤浸在自来水中5分钟再检测,水分含量也很高一样,但肯定不能证明自来水有补水保湿的作用。”
血压仪
腕式血压仪
不适合老年人
相比起以上两种测量仪器,血压计更为普及。但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血压计的选择方面,其实也有讲究。
在南京市食药监局多次举办的广场咨询活动上,专家介绍,电子腕式血压仪其实并不适合老年人(60岁以上),以及有血管疾病或肥胖者。原因在于所测的压力值为腕动脉“脉搏压力值”,对于大多数中老年人,特别是血液黏稠度高者、微循环不佳者、血管硬化症患者,在手腕测量血压可能不太准。
而电子血压计和水银血压计也各有优劣。水银的数据更加准确,但操作复杂,电子血压计简单易懂,但是电子血压计会受现场环境、佩戴姿势、传感器等因素影响,所以电子血压计相对更容易出现误差。市民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此外,血压计应该每半年检测校准一次,否则结果不准确。
现代快报记者 吴怡
11
警惕隐形肥胖:看不见的健康刺客
在写字楼电梯间,两位白领女性正在闲聊。"你看我体重一直保持90斤,完全不需要减肥",其中一位自信地撩起衬衫下摆,露出微微隆起的腰腹。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城市各个角落上演,折射出一个危险的认知误区——体重正常等于身体健康。隐形肥胖正以静默的方式侵蚀着现代人的健康防线。
医学界将体重指数(BMI)正常但体脂率超标的状态定义为隐形肥胖。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数据显示,在2022年接受体脂检测的1.2万人中,37%的体重正常者存在体脂超标问题。这些人的身体里,脂肪像隐形的积雪般在脏器周围堆积,逐渐形成代谢紊乱的温床。
这种脂肪分布异常带来的危害远超想象。内脏脂肪每增加1公斤,胰岛素抵抗风险提升26%,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概率增加18%。就像在血管里埋下定时炸弹,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随时可能引爆。
外卖软件上月销9999 的奶茶店,写字楼里永远满员的电梯,健身卡在抽屉里"吃灰"的都市人,共同构成了隐形肥胖的培育皿。某互联网公司员工健康报告显示,程序员群体日均久坐时间长达9.8小时,腰部脂肪堆积速度是其他岗位的1.7倍。
饮食结构的改变更令人担忧。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较二十年前增长40%,而膳食纤维摄入量下降35%。这种"高糖低纤"的饮食模式,让身体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脂肪储存器。
破解隐形肥胖困局需要建立三维健康观。某健身机构跟踪调查显示,每周进行3次力量训练的人群,6个月后内脏脂肪平均减少23%。在办公室,可以用站立办公代替久坐,每小时做5分钟拉伸运动;在食堂,选择杂粮饭替代白米饭,用清蒸鱼代替红烧肉。
定期体脂检测应成为健康管理标配。某智能体脂秤用户数据显示,持续监测体脂率的人群,健康干预有效率提升58%。建议每季度进行专业体测,重点关注腰臀比和内脏脂肪等级。
站在健身房更衣室的镜子前,28岁的设计师李晓然第一次注意到自己松软的腰腹线条。三个月后,通过饮食调整和规律运动,他的体脂率从28%降至19%。这个转变不仅改变了身体数据,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科学健康认知。隐形肥胖的破解之道,始于对身体的真诚关照,成于对健康的不懈追求。让我们撕掉体重数字的虚假面具,用科学认知构筑真正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