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应该检查什么(肥胖检查什么激素)
你有多胖?对照这三个标准查查看!健康“三减”,帮你减重
过完春节,不少人都长了肉,又到了减肥的时候,今天咱来说说科学减重。
正好需要!
你有多胖?对照这三个标准查查看~
01
人体BMI指数:
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按中国标准来对照,BMI指数在18.5~23.9之间为正常体重、24.0~27.9之间为超重、大于28.0的则为肥胖。
02
腰围:
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都属于腹型肥胖。
03
人体体脂肪率:
它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当男性体脂>25%、女性>30%就是肥胖一族。
看清上面这三个标准,我们不仅可从外形上判断是否肥胖,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检查判断人体内脏脂肪是否超量。
是的,有的人虽然瘦,但是内脏脂肪也高,还是需要按照科学的标准来判断。
在减肥过程中,也有人常说要节食减肥,其实减肥贵在平衡。
这四个减肥误区你中了没?
01
误区一:节食
通过节食来减肥确实有些人能收到短期的效果,但这并不是科学持久的减肥方式。
节食会导致营养失衡,短期减下来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和水分。而节食因为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导致基础代谢率低。基础代谢率一旦降低,人体消耗热量变少,热量就很容易堆积在体内。
另外,人体的细胞具有记忆功能,节食会让细胞在一段时间内处于饥饿状态,而一旦恢复饮食,细胞就会疯狂地摄取热量,导致吸收更多。
节食带来的基础代谢率降低,让节食人群在恢复正常饮食后,陷入吸收高、消耗低的状况,反弹是必然的。
02
误区二:光吃素
水果、蔬菜被很多人视为减肥圣品,殊不知,有些水果和蔬菜比肉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更高,特别是某些水果,其含糖量很高,完全不适合减肥人士。
吃过多的高糖分水果和蔬菜,不但不能减肥,还可能适得其反。相反,适当吃些肉类,尤其是瘦肉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其实反而低。
03
误区三:只吃粗粮杂粮
对于正常人群而言,粗粮是好东西,但只吃粗粮其实与只吃水果蔬菜来减肥是一个道理。大多数的粗粮不仅含有纤维,同样也含有碳水化合物。
单一营养物的摄入,一方面会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多;另一方面不吃肉类和奶蛋类食物,蛋白质的匮乏会让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降低。因此,恢复正常饮食后,都容易反弹。营养摄入不能过于单一,均衡的饮食才是硬道理。
04
误区四:运动后喝饮料
“一瓶运动饮料的能量相当于小半碗米饭!”运动过程中应该多次少量喝水,以白开水、淡茶水、矿泉水等不含糖的水为主,运动后不要马上进食、喝碳酸饮料及运动饮料、吃宵夜啤酒等,不然很容易把运动消耗掉的能量马上给补回来,这是导致运动减重失败的常见原因。
如何科学减肥,这三点建议请收好啦!
加强锻炼,坚持“五三一”法则
想减肥,运动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的“五三一”法则就是每周运动5次,每次30分钟,每分钟心跳至少要达到110下。
慢走一个小时或散步对于想要通过运动来减重的朋友可能收效微弱,推荐快步走、游泳、平板支撑等。
运动过后这样吃
1.运动后喝白水、淡茶水等不含热量的液体。
2.运动后半小时内尽量不要进食(水除外),不要选择在运动完第一时间即身体最饥饿的情况下进食。
3.运动后大概30~40分钟,进食的欲望降低后,适当补充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作为加餐,如鸡蛋、牛肉棒、牛奶等。
减盐、减油、减糖
生活中要注意“隐形盐”,比如调味料里的鸡精、酱油、蚝油,包括酱类,都是含有盐分的,要减少摄入;
烹饪的时候,把先放盐变成后放盐,在快出锅时撒上盐,这样口感既好,又能控制盐分的摄入量;
每人每日摄入不超过30克的食用油,相当于三小勺的油;
多用蒸煮炖烩等烹饪方式,少用煎炸,减少油的使用;
烹饪时用葱、姜、蒜,或者胡椒一些芳香配料来代替,这样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糖和盐的摄入。
在生活中,可以选择低糖或无糖的食物和饮料,减少糖的摄入;
减少在外就餐,点餐时可以让厨师少放盐油糖,达到“三减”的目的。
综合自人民网健康、中国疾控动态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如何判断自己胖不胖,肥胖症需要做什么检查?
如何判断自己胖不胖,肥胖症需要做什么检查?
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大家都想着如何让自己快速拥有好身材,殊不知减肥并不只是为了美,还为了身体健康,肥胖可以导致人类身体的好多问题,我们面对肥胖时一定要调解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采取自己减肥或者医学治疗的方法,让肥胖的问题得到治愈。那么如何判断自己胖不胖,肥胖症需要做什么检查?
一、如何判断自己胖不胖?
方法一:通过体脂肪器来测量,体脂秤可以通过手机很直接的给出体脂率,在这里要注意体脂率女性要控制在20%到25%之间,男性控制在15%到18%之间。如果超过该数字,就属于中度肥胖,超过40%就要考虑去医院检查检查身体状况了。
方法二:通过BMI来计算,这里有一个公式那就是体重指数=体重/身高。当BMI小于18.5属于消瘦,大于18.5小于24为正常,大于24小于25属于超重,大于28就断定为肥胖了。
二、肥胖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1、关节可能容易出现问题,肥胖会使其关节尤其是膝关节需要承受的重量就非常大了,时间久了,会引发一系列的关节问题。
2、营养容易出现障碍,身体是需要多种营养元素来维持身体正常活动,体内的脂肪含量过多会引起肥胖,但同时人体对于其他营养的物质吸收的就变少了,比如像钙、铁等。
3、心脏会出现问题,肥胖后,血管中多余的脂肪会沉积在血管壁,形成血管壁的动脉粥样硬化,在动脉硬化后,心脏的射血发生用力,从而导致心脏病
4、血脂会出现异常,脂肪含量增加之后体内的脂肪储存量也会增加,而胰岛素的分泌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继而导致高血脂的出现。
三、肥胖需要做什么检查?
如果是严重肥胖的话,需要注意自己的代谢情况,并检查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血糖,血胰岛素、高血压以及肝功能和肾功能。
如果是继发性肥胖,需要X线检查蝶鞍是否扩大,骨质有无明显破坏;心血管检查心电图,心功能,眼底等。
关于“如何判断自己胖不胖,肥胖症需要做什么检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里,如有其他问题,欢迎咨询,小编为你答疑解惑!
真的胖了吗?对照这三个标准查查看!健康“三减”,科学减重
最近坐着的时间多,运动的时间少,感觉自己又长胖了!
光感觉可不太准,胖不胖还是要看身高体重才算数~
这要怎么看呢?
一起来学学判断体重是否健康最常用的方法吧!
人体BMI指数
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按中国标准来对照,BMI指数在18.5~23.9之间为正常体重、24.0~27.9之间为超重、大于28.0的则为肥胖。
腰围
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都属于腹型肥胖。
人体体脂肪率
它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当男性体脂>25%、女性>30%就是肥胖一族。
看清上面这三个标准,我们不仅可从外形上判断是否肥胖,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检查判断人体内脏脂肪是否超量。因为有的人虽然看着瘦,但是内脏脂肪高,是否肥胖还是需要按照科学的标准来判断。
如果发现自己真的长胖了
要怎么办?
在减肥过程中
有人常说要节食减肥
其实减肥贵在平衡
注意四个减肥误区
误区一:节食
有些人通过节食来减肥确实能收到短期效果,但这并不是科学持久的减肥方式。
节食会导致营养失衡,短期减下来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和水分。而节食因为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导致基础代谢率低。基础代谢率一旦降低,人体消耗热量变少,热量就很容易堆积在体内。
另外节食带来的基础代谢率降低,让节食人群在恢复正常饮食后,陷入吸收高、消耗低的状况,反弹是必然的。
误区二:光吃素
水果、蔬菜被很多人视为减肥圣品,殊不知,有些水果和蔬菜比肉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更高,特别是某些水果,其含糖量很高,完全不适合减肥人士。
吃过多的高糖分水果和蔬菜,不但不能减肥,还可能适得其反。相反,有些肉类,尤其是瘦肉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反而较低。
误区三:只吃粗粮杂粮
对于正常人群而言,粗粮是好东西,但只吃粗粮其实与只吃水果蔬菜来减肥是一个道理。大多数的粗粮不仅含有纤维,同样也含有碳水化合物。
单一营养物的摄入,一方面会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多;另一方面不吃肉类和奶蛋类食物,蛋白质的匮乏会让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降低。因此,恢复正常饮食后,都容易反弹。营养摄入不能过于单一,均衡的饮食才是硬道理。
误区四:运动后喝饮料
“一瓶运动饮料的能量相当于小半碗米饭!”运动过程中应该多次少量喝水,以白开水、淡茶水、矿泉水等不含糖的水为主,运动后不要马上进食、喝碳酸饮料及运动饮料、吃宵夜啤酒等,不然很容易把运动消耗掉的能量马上补回来,这是导致运动减重失败的常见原因。
科学减肥收好这三点建议
01
加强锻炼,坚持“五三一”法则
想减肥,运动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的“五三一”法则就是每周运动5次,每次30分钟,每分钟心跳至少要达到110下。
慢走一个小时或散步对于想要通过运动来减重的朋友可能收效甚微,推荐快步走、游泳、平板支撑等。
02
运动过后这样吃
1.运动后喝白水、淡茶水等不含热量的液体。
2.运动后半小时内尽量不要进食(水除外),不要选择在运动完第一时间即身体最饥饿的情况下进食。
3.运动后大概30~40分钟,进食的欲望降低后,可适当补充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作为加餐,如鸡蛋、牛肉棒、牛奶等。
03
减盐、减油、减糖
1
生活中要注意“隐形盐”,比如调味料里的鸡精、酱油、蚝油,包括酱类,都是含有盐分的,要减少摄入;
2
烹饪的时候,把先放盐变成后放盐,在快出锅时撒上盐,这样口感既好,又能控制盐分的摄入量;
3
每人每日摄入不超过25克的食用油,相当于三小勺的油;
4
多用蒸煮炖烩等烹饪方式,少用煎炸,减少油的使用;
5
烹饪时用葱、姜、蒜,或者胡椒等一些芳香配料来代替,这样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糖和盐的摄入。
6
在生活中,可以选择低糖或无糖的食物和饮料,减少糖的摄入;
7
减少在外就餐,点餐时可以让厨师少放盐油糖,达到“三减”的目的。
综合自人民网健康、中国疾控动态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