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肠胃不好引起肥胖(肠胃不好引起肥胖的原因)

医心医毅 0
文章目录:

肥胖多是湿气重,建议多吃这5菜,去湿气、健脾胃,肚腩不发愁!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体质辨识与调养研究》,2020年

《中华中医药杂志》,《湿气体质与慢性代谢性疾病关联性研究》,2021年

《中国临床营养学杂志》,《食物性脾胃调理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2023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2019年修订版

《中医脾胃病学》,李乾构主编,2022年版

肥胖真的只是吃得多、动得少吗?为何有些人即使节食锻炼,肚腩依然顽固不化?中医认为,这极可能与体内湿气过重有关。湿气是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它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隐患。

湿气过重会让人感觉体重增加,特别是腹部容易堆积脂肪。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导致水湿停滞,形成湿气,进而转化为痰湿,最终表现为肥胖。

这种肥胖与单纯的热量过剩不同,它通常伴随着疲倦乏力、胃口不佳、舌苔厚腻等症状。现代生活方式正在加剧湿气问题。长期久坐不动,饮食不规律,过度食用生冷、油腻、甜腻食物,都会导致脾胃功能下降,湿气内生。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那些难以减掉的肚腩,很可能就是湿气在作祟。当脾胃功能受损,人体无法正常运化水湿,水湿就会在体内积聚。湿气有个特点——黏腻重浊,趋向下行。

这就解释了为何湿气重的人常常腹部肥胖,下肢水肿。更糟糕的是,长期湿气过重会影响人体代谢系统,导致糖脂代谢紊乱,增加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湿气重的人往往会有这些表现:容易疲劳,四肢沉重;面色晦暗,缺乏光泽;舌苔厚腻;大便黏腻或稀溏;腹部肥胖,松软无力;即使少吃也难以减重。如果你有三项以上症状,就需要重视起来了。

那么,如何通过饮食来祛湿健脾,帮助减少腹部脂肪呢?下面介绍五种具有祛湿健脾功效的食材,它们不仅能帮助祛除体内湿气,还能调理脾胃功能,助力体重管理。薏苡仁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具有良好的利水渗湿功效。

它含有薏苡仁脂、薏苡仁多糖等成分,能促进水分代谢,帮助排出体内多余水分。薏苡仁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能增强脾胃功能。

薏苡仁粥是很好的祛湿食品,每周食用2-3次,可明显改善湿气重的症状。薏苡仁还能降低血脂,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作用。

红豆被中医视为"心脾之谷",具有健脾益胃、利水消肿的功效。红豆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毒素。

红豆还含有皂甙类物质,能促进利尿,帮助排出多余水分。红豆汤是很好的祛湿饮品,特别适合夏季饮用。红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能提供饱腹感,减少进食量,助力减重。

冬瓜是传统祛湿食材,性寒味甘,具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的功效。冬瓜含有丰富的钾元素,能促进钠的排出,减轻水肿。

冬瓜的热量极低,每100克仅含13千卡热量,是理想的减肥食品。冬瓜皮的祛湿效果更佳,可煮汤饮用。冬瓜还含有丙醇二酸,能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有助于减少脂肪堆积。

荷叶是中医经典祛湿食材,性平味苦,具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的功效。荷叶中含有荷叶碱、荷叶多酚等活性成分,能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脂肪合成。荷叶茶是简便易行的祛湿减肥方式,长期饮用能明显改善湿热体质。荷叶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加速脂肪燃烧。

莲子是养生佳品,性平味甘涩,具有健脾补肾、固精益气的功效。莲子中含有荷叶碱、莲子多糖等成分,能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血脂。莲子心略带苦味,具有清心除烦、降火利尿的作用。莲子百合汤是很好的祛湿健脾食品,特别适合脾虚湿盛的人群。

莲子还含有丰富的淀粉和蛋白质,能提供持久的饱腹感,减少进食冲动。除了以上五种食材,祛湿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减少精制糖和高脂食物摄入;避免过度食用生冷食物;增加身体活动,促进水湿代谢;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伤脾胃。

饮食调理虽然重要,生活习惯的改变同样不可忽视。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久坐不动;适当运动,促进水湿代谢;避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减少酒精摄入,酒精会加重湿气。

祛湿健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湿气形成非一日之功,祛除湿气也需要时间。一般来说,坚持三个月的调理,就能看到明显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祛湿方法也应有所区别。湿热体质者宜清热祛湿,可多食用冬瓜、绿豆等食材;脾虚湿盛者宜健脾祛湿,可多食用山药、莲子等食材。湿气与肥胖的关系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健康是体重管理的基础。通过调理脾胃功能,祛除体内湿气,不仅能改善腹部肥胖,还能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充足睡眠。三者缺一不可。单纯依靠饮食调理祛湿,效果有限。结合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等,能加速湿气排出,提高祛湿效率。湿气重不仅影响体重,还会影响精神状态。湿气重的人常感疲乏无力,注意力不集中。

祛湿健脾后,不仅体重会下降,精神状态也会明显改善。健康是一生的事业,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祛湿健脾,调理肠胃,不仅能改善腹部肥胖,还能提升生活质量。

从今天开始,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多食用祛湿健脾的食材,告别湿气困扰,迎来健康生活。

你是否已经注意到自己的湿气问题?是否准备采取行动改变现状?健康从点滴做起,今天的改变将塑造明天的你。祝愿每位读者都能拥有健康的体魄,享受美好生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肥胖、炎症都和它有关,劝你多补这种营养素

在各种养生方法里,很多人都忽略了阳光的作用。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日光浴可缓解身心疾病;

“中东医圣”伊本·西纳认为,日光浴有助缓解肠胃胀气和严重哮喘,还能使大脑充满活力;

我国传统医学也强调通过阳光调节身体机能,《黄帝内经》提到:“夏三月,无厌于日;冬三月,必待日光。”。

然而,现代人长时间待在室内、户外运动不足、防晒过度,导致肥胖、炎症等问题逐渐增多。到底怎么做,才能让身体与阳光深度“交流”?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帮你给身体补齐“阳光三件套”。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孙永安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毅

阳光脂肪:欧米伽3脂肪酸

英国伦敦大学生命与医学学院专家安德鲁·詹金森在《我们为什么吃(太多)》一书中写道,欧米伽3脂肪酸可被比喻为“阳光脂肪”。这是因为,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可以制造欧米伽3脂肪酸。

具体来说,植物的叶绿体“捕捉”到阳光中的能量后,会将其转化为化学能量,生成更复杂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包括欧米伽3脂肪酸。

欧米伽3脂肪酸主要包括α亚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人体无法自行合成。虽然这类脂肪最初在植物体内,但可顺着食物链一层层传递至人。

比如,鱼类摄入海藻等藻类后,欧米伽3脂肪酸便会在体内聚集,最终抵达人类餐桌;青草中的脂肪酸可通过牛肉、羊肉等形式,传至人类。

欧米伽3脂肪酸虽是一种脂肪,但它有特殊之处:

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减少动脉硬化风险、抑制血栓形成,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婴幼儿大脑及视网膜发育、改善成年人记忆力、延缓老年痴呆症进程,对心理健康也有益处。

吃够欧米伽3脂肪酸十分重要,但现代人饮食中,欧米伽6脂肪酸的摄入量却远超欧米伽3脂肪酸,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4:1的比例相差甚远,增加炎症、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风险。

一方面,我国居民食用油摄入量超标,且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葵花籽油等常用油富含欧米伽6脂肪酸;另一方面,现代畜牧业的饲养模式发生改变,以往是草饲,即以青草、绿叶为食物,这对牧场条件的要求很高,于是当下多改为更管饱、更长肉的谷饲。

20世纪90年代就有研究指出,谷饲动物体内的欧米伽6脂肪酸含量较高、欧米伽3脂肪酸含量较低。

膳食中的欧米伽3脂肪酸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三文鱼、沙丁鱼和金枪鱼等深海鱼类;二是亚麻籽、奇亚籽、核桃以及相应植物油等。

想要补足“阳光脂肪”,达成4:1的理想比值,不妨这样做:

每周吃2~3次深海鱼类,代替红肉;

平时多吃亚麻籽、奇亚籽等种子或核桃等坚果,每天10克即可,或使用相应的植物油,建议在25~30克的范围内;

适量食用藻类,比如海藻、海带、紫菜,但甲状腺异常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阳光钙剂: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可促进钙、磷的吸收,维持骨骼、肌肉和皮肤健康,但80%~90%需通过阳光的紫外线照射合成,因此也被称为“阳光维生素”。比如,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只有通过晒太阳才能转变为维生素D3。

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的维生素D缺乏率高达72%,老年人群缺乏率更是达到80%以上,阳光“充值”严重不足。

健康人群可通过静脉血检测25-羟维生素D(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指标),判断自身是否充足:

一般血液中浓度达到75纳摩尔/升被认为维生素D充足;50~75纳摩尔/升为不足,低于50纳摩尔/升为缺乏,低于25纳摩尔/升为严重缺乏。

若想维持正常维生素D水平,要做到几点:

1

每天户外活动至少1小时

平时不要过度防晒,尤其是已出现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建议每天户外活动1~2小时,但不要过度暴晒。

人体通过晒太阳获得维生素D的量存在一定上限,接受适宜的阳光照射后,维生素D会在短时间内趋于饱和,继续晒反而可能促进其分解,增加皮肤受损甚至癌变风险。

2

饮食保证含维D食物

维生素D的外源性食物获得量约占每日需求量的10%~20%。

长时间在室内工作、年龄较大、肥胖、肝肾功能不全,存在消化吸收障碍(如胃肠疾病)的人群,以及孕期和哺乳期女性等,尤需注意这一类摄入,可多吃鸡蛋(蛋黄)、蘑菇、牛奶、动物内脏等,必要时遵医嘱服用补剂。

阳光激素:血清素

人体内有一种名为“血清素”的关键神经递质,作为大脑的“润滑剂”,它能让信号在各神经元间顺畅传递,保证情绪、情感状态趋于平稳、愉悦,堪称“快乐开关”。

作为人体“散热剂”,它参与调控体温和血管扩张,有助热量散发。因其生成方式比较特殊,血清素也被称为“阳光激素”。

人体暴露在阳光下时,大脑便会得到增加血清素分泌的信号,让人产生愉悦感、放松感,而气候变化明显、昼夜温差大、阴雨绵绵等,则可扰乱其分泌。因此,在天气的影响下,血清素的代谢水平差异可间接影响情绪和心理健康。

如果血清素分泌不足,可造成情绪低落、抑郁、焦虑、失眠、冲动易怒等症状,“冬日抑郁”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因为日照时间短,血清素分泌减少引发的。

日晒很有必要,但不是提高血清素水平的唯一方法,阳光不充足时可通过饮食、运动等进行调节。

多吃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比如鸡肉、蛋、奶制品、三文鱼、豆腐、坚果和香蕉等食物,色氨酸是血清素前体,可加速血清素合成。

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如燕麦、红薯等谷薯类,可降低血液中其他氨基酸的浓度,让色氨酸更易进入大脑。

尝试快走、游泳、慢跑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保持充足睡眠,都可有效提升血清素水平。

此外,晒太阳方法不对反而伤身:

1

选对时间

春、秋、冬季可适度晒太阳,但夏季需避免紫外线过强的中午时段,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或在影子长度为身高的2倍及以上时进行。

正常人群每次晒太阳的时间需控制在10~20分钟;

婴幼儿皮肤娇嫩,可缩短为5~10分钟;

老年人合成效率降低,可适当延长,但总体不宜超过30分钟。

如果在家中晒太阳,不要隔着玻璃,紫外线透过率会大幅降低。

2

露出重点

晒太阳时,建议优先露出手臂、腿、背部等面积较大的皮肤区域,但面部、颈部等敏感部位需重点防护,比如佩戴太阳镜、防晒帽或涂上SPF在30以上的防晒霜。

肤色较浅者抗紫外线能力较低,应适当缩短日晒时长;

肤色较深者,耐受性更好,但也要适度;

紫外线过敏人群、光敏疾病患者、有皮肤癌家族史和正在服用光敏药物的人,更需要注意防晒,遵医嘱安排户外活动。(记者 田雨汀)

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

引起消化不良和肥胖等身体不适的原因你知道吗?

吃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体有些不适、不舒服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原因之一,就是吃饭速度快对身体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往往习惯于快速进食。

快速进食往往会导致咀嚼不充分,食物没有被充分磨碎,增加了胃肠道的负担。食物在消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适,导致腹胀、腹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研究表明,吃饭速度快的人更容易超量进食,因为大脑需要时间来接收饱腹信号。快速进食可能导致摄入更多的卡路里,从而增加肥胖的风险。

快速进食会导致血糖水平迅速上升,进而引发胰岛素分泌的急剧增加。这种波动可能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长期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一些研究发现,吃饭速度快与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这可能与快速进食引起的压力反应和代谢紊乱有关。

快速进食往往与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相关联。吃饭时心不在焉,可能导致饮食习惯不规律,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快速进食往往意味着缺乏与家人或朋友的互动,进餐的社交性质被削弱。这可能影响人际关系,导致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的缺失。

总之,吃饭速度快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改善进食习惯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提升用餐的愉悦感和社交体验。通过慢慢享受每一餐,我们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