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脾虚的人肥胖吗(脾虚的人肥胖吗女性)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肥胖的孩子也是脾虚?听听医生怎么说

小雄的体重明显超标,被诊断为“肥胖”。医生在指导饮食、建议锻炼的同时,开具了一张中药处方。妈妈看着处方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提出了心中的困惑,这些都是健脾胃的药啊,孩子已经很胖了,为什么还需要健脾胃呢?健脾后不是更能吃了吗?医生解释道,肥胖的孩子也有可能是脾虚惹的祸!

95%~97%肥胖患儿均属于单纯性肥胖,常见的原因包括营养摄入过多、活动量过少、遗传、出生体重过大或小于胎龄等。中医认为肥胖症的发生主要与脾胃有关,痰湿是主要的病理产物。古人云“肥人形盛气衰”,“肥人气虚有痰”,均提示肥胖症的体质特点在于“虚”,是由于脾肾脏腑虚弱,津液失常,痰湿、膏脂内停,停于皮下则出现肥胖。由于脾虚导致肥胖的患儿常常表现为形体臃肿肥胖,自觉肢体困重,嗜睡多汗,乏力少动,腹满,挑食、偏食,尿少,便溏,或者大便黏腻粘马桶,舌淡胖。这部分孩子就是人们常说的饭量不大,但体重却居高不下,喝口凉水都长肉的体质。所以,脾虚除了传统意义上可导致形体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外,还能导致水湿停聚,体态肥胖的“虚胖”。这类患儿导致脾虚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家长片面强调高营养,给孩子进食过多肥甘厚腻之品,超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即古人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脾虚所导致的肥胖除饮食调整、运动疗法、行为矫正外,中、重度肥胖儿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中焦脾胃,化湿祛痰为原则,达到减食而不厌食,减肥而不腹泻,减体重而不减力的目的。相比较药物治疗,更主要的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合理膳食、加强体力活动和锻炼、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和习惯等。肥胖治疗的关键重在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坚持体育锻炼,控制高热卡食物摄入量,持之以恒。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 副主任医师陈自佳 主任医师吴力群)

来源: 光明网

脾虚易“胖”?中医教你祛湿健脾!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嗜卧多睡,头脑不灵光,经常感觉头晕眼花,没有饥饿感,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大便不成形、溏稀,这些症状你都有吗?如果有,那么可能你脾虚了!

说到脾虚,首先我们应该先说说脾。今天我们就从中医的领域来了解一下脾。脾位于中焦,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输至全身的作用。《素问•厥论》中提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且脾对水液起着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脾胃好能够有效的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也就说如果我们调理好自己的脾胃,很大程度上我们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痰湿体质,成为易瘦人群。

那么接下来我们说一下,为什么身体健康的我们,会出现脾虚的症状呢?其实大家的先天因素都差不多,主要是后天长期没有保养好所致,我们反思一下自己反生活习惯是否有不合理之处,比如三餐是否规律,是否大吃大喝,会不会整日忧思过多,每日无辣不欢,喜爱生冷甜品?其实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我们脾虚!

从开始到现在,脾虚始终是一个空旷的概念,可能你觉得离你很远,那么看看这些症状你有没有,自己来诊断一下是否脾虚?

1.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没有饥饿感,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稀,不成形,黏腻不爽,便后冲不净。

2.整日肢体倦怠,头晕眼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嗜睡,头脑不清晰。

3.气色不佳,面色晦暗微黄,头发没有光泽,劳累后下肢肿胀。

4.女性出现白带量多,月经过多或淋沥不尽、崩漏。

5.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入睡后口角流涎,虚胖。

当然也不是说有这些症状你就一定是脾虚,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辩证论治。如果你觉得你真的脾虚了,由衷的建议去医院看大夫,根据自身的情况,才事半功倍。

健脾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工作,首先我们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配合饮食疗法,按摩,才能使身体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1.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加强锻炼,增加消耗,使身体整个运转起来。生活中尽量少吃辛辣油腻刺激食物,最最重要是忌食生冷!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2.我们可以每天餐后或睡前,进行摩腹,也就是把手掌搓热,顺时针揉肚子,促进消化吸收。

3.配合食疗,首先推荐传统祛湿健脾老配方—薏苡赤小豆粥。如果有条件可以把薏苡仁炒后再煮粥。其次推荐健脾益气配方——山药薏米粥(薏米:山药:糯米=1:3:7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4.每日在家可以进行按摩,比如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白、地机等穴位。用指腹按摩,最好感受到酸麻胀痛。坚持按摩,一定有效果。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缘一横指处。(虎口围住膝盖,四指并拢,食指放于胫骨前缘,中指指尖所指位置就是此穴。)

阴陵泉: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相对。

三阴交: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孕妇禁针。

地机: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太白: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个脾健康的状态,告别脾虚。“脾主肌肉四肢,荣唇”,所以我们就定个小目标以肌肉温暖四肢有力,口唇红润有光泽,整个人生机蓬勃,对于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拥有passion为我们的步入脾健康的第一阶段。

国人最虚的不是肾而是脾

一说到“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肾虚”。然而,中医大数据显示,中医方面甚至有“十人九脾虚”的说法。为什么中国人“脾虚”的这么多?普通人该如何给自己“长脾气”?

国人天生脾虚

脾是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送营养的重要脏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赵艳介绍,国人天生脾虚。中国是农业大国,部分现代人经历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足”的巨变,饮食过饱或经常吃煎烤油炸、辛辣甜腻、过咸过凉之品,增加了脾的负担,导致脾失运化,形成脾虚。另外,中国人肌肉力量较弱,肌肉过劳和过逸都会影响脾。过去中国人靠劳作为生,过劳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气。现代人体力活动锐减,又从过劳变成过逸,用进废退会削弱脾气,造成脾虚。此外,现代人压力大,思虑过度则伤脾,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脾虚概率。

脾脏虚不虚,看嘴就知道

在中医理论中,脾开窍于口,所以脾脏虚不虚要多看看嘴。一般而言,脾气强则食欲旺盛,想吃东西。而脾虚则无味,还会出现口腻、口苦等现象。此外,如果口中出现异味,多为脾虚造成。平时,如果想要自测是否脾虚,可以好好观察一下自己的嘴唇——如果嘴边发黑,那就是典型的脾虚湿盛的表现。正常来讲,脾气充足的人唇色红润有光泽,弹性好,如果口唇淡白无光则表示脾虚气亏。另外,经常出现口角生疮、嘴巴干裂脱皮等,也是典型的脾虚湿阻的表现。

生活中,很多人对肾虚比较关注,对脾虚则了解甚少。其实,脾虚的后果或许更严重。中医认为,一旦体内的“脾气”不够,全身的循环、供给系统都会受到阻碍,从而出现缺乏活力、免疫力下降、容易腹泻、突发肥胖、手脚冰凉、脱发严重等健康问题。

不同年龄有不同表现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脾虚的常见表现也有所不同。

河南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李玮介绍,小孩出现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面色萎黄、便秘等症状时,多是脾气虚的表现。

中年人脾气虚的最常见表现是大肚腩。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吕沛宛表示,脾功能弱,就不能清理好身体的“垃圾”——湿气。一旦脾湿过重,无力将食物转化为营养,这些食物和“垃圾”就容易囤积为脂肪。

老年人脾虚的最明显表现是身上有“老人味”。“老人味”是形容一些老年人身上特有的异味,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老人味”都与脾虚有关。比如,脾胃衰老后,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饮食积滞等症,进而导致口气以及二便失调引起的体臭等。此外,脾虚还会造成老年人体弱气虚、体倦乏力、动则汗出或夜间盗汗、周身黏腻等,这些也会导致人体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调理方面各有侧重点

既然各年龄段的脾虚表现不同,那么日常调理方面也应各有侧重点。

儿童应保证营养均衡。有的小孩水果吃得较多,蔬菜吃得却很少,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建议家长多给孩子调配营养餐食,最好做到谷类、杂粮、蔬果、鱼肉、豆制品皆有,变着花样做,保证营养。

中年人多揉腹。中年腹部肥胖者可每天摩腹,方法是双手叠掌沿着脐周顺时针摩腹,力度要轻柔缓慢。日常调理可常喝莲子山药粥。取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锅中放入洗净的粳米、莲子和山药丁,加足量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煲成粥即可。

有“老人味”的人不宜盲目进补,以免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一般来说,老年人脾胃功能已衰退,这时可先用怀山、白术、大枣等性质平和的食材先健补脾胃一段时间,然后再配合一些药膳食疗进行调理。在健脾胃一段时间后,可以选用薏苡仁熬水当茶饮用。

(摘自《武汉晚报》《广州日报》)

来源: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