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在线视频(我想看肥胖的电影)
一胖“毁”全身?!严重可致命!减肥必看→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据《柳叶刀》在线发表的近年来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肥胖人数在15年间增长了约3倍,如何防治肥胖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肥胖影响的不仅是颜值美观,还有全身健康,甚至直接影响人的预期寿命,那么肥胖究竟和哪些疾病密切相关呢?
1.导致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有窒息的风险,严重可致命;
2.会造成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形成2型糖尿病;
3.高血压、高血脂、高胆红素血症,以及高尿酸血症;
4.导致血管斑块,冠状动脉硬化,形成冠心病;
5.肝脏病变三部曲:脂肪肝、肝硬化、肝癌;
6.胰腺炎,肥胖是导致胰腺炎的高危因素;
7.和5种肿瘤密切相关,如胰腺癌、乳腺癌、大肠癌等;
8.性激素异常也是肥胖的一个常见表现,男性主要表现在性功能障碍,女性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
可见肥胖的危害是全身性的,增加了重大慢性疾病的风险。如今各种千奇百怪的减肥方法也层出不穷,到底哪种减肥方法最靠谱呢?便捷有效的减肥秘籍是什么?
减肥秘诀一:科学吃零食
可经常食用的零食——低脂、低盐、低糖类食品。
比如:水煮蛋、无糖或低糖燕麦片、煮玉米、全麦面包、豆浆、香蕉、西红柿、黄瓜、梨、桃、苹果、柑橘、纯鲜牛奶、纯酸奶、瓜子、大杏仁、松子、榛子、红薯、土豆等。
限制食用的零食——高糖、高盐、高脂肪类食品。
比如:棉花糖、奶糖、水果糖、炸鸡、膨化食品、巧克力派、方便面、奶油蛋糕、罐头、蜜枣脯、炼乳、炸薯片、可乐、雪糕等。
总而言之就是要吃得科学,多吃低脂、低盐、低糖食物,避免睡前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减肥秘诀二:“慢”中见成效
减肥的一个秘籍就是“慢”,慢慢地每天半斤以下的减重,才有可能是消耗脂肪的真正的减肥,否则很容易反弹。
需注意,过度运动或者过度节食不运动等极端快速减重的方法,容易造成横纹肌溶解。横纹肌溶解会导致急性肾衰竭,严重可致命。
减肥秘诀三:快慢交替的间歇性训练
运动减肥小妙招:对于适合运动的人群,可进行快慢交替的间歇性训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徐顺霖介绍说,运动减肥,要找到一个度。如果强度过大,练的是肌肉,不减肥肉。强度太低,会导致劳损。
进行间歇性训练的方法:采用高中低强度的训练,并分成若干组,组间给身体一定的恢复时间。训练一次五到八组,每天练三次,可有效辅助减肥降脂。
比如,高强度训练可以通过快走的方法,心率达到一定水平。具体为(年轻人):220减去年龄所得值为最高心率,最高心率的60%-85%是最有效的运动心率范围。此时当心跳变快,有些气喘的时候,消耗脂肪、降血脂是很快的,然后转为中低强度的慢走。这样快慢交替作为一组,简便有效,可以让人体的代谢率在不断变化中去减肥。
转自:央视财经《职场健康课》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C视频丨华西一级专家:肥胖让人“未老先衰”,这些后果你想不到
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文/视频
3月15日,一场聚焦西部健康促进与肥胖管理的学术交流会暨2025年体重管理肥胖诊疗指南基层巡讲启动会在成都举行,聚焦近期体重管理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专科门诊一级专家田浩明。
肥胖年轻化,正加速 “衰老进程”
“欢迎你,年轻的‘老人’。”田浩明教授常常半开玩笑地对前来就诊的肥胖年轻人说。
在田浩明眼中,肥胖是一种“衰老”现象。“人还没老,糖尿病、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生殖障碍、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疾病、心血管疾病这些典型的‘老年病’就来了。”
田浩明回想起1979年实习时,肥胖、糖尿病以及康复相关病症极为罕见。上世纪90年代起,肥胖和超重患者数量一路飙升。尽管医疗工作者在各类场合呼吁大众做好体重管理,但面对大街小巷铺天盖地的美食广告,这些“声量”是远远不够的。
田浩明表示,多数人总是等到被肥胖症缠上,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临床上见到太多了,就像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很多人一开始对身体的小问题视而不见,病入膏肓才追悔莫及。”
在田浩明看来,减肥,就是一场与衰老的较量。通过强化饮食、积极投身运动、合理运用药物,甚至借助手术等手段,看似是在减轻体重,实则都是在间接对抗衰老。
田浩明教授。(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有人容易胖、有人难增重
或与 “肥胖基因”“家族饮食习惯”有关
田浩明表示,这背后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共同作用。从遗传角度来看,部分家族携带 “肥胖基因”,一家人普遍体型偏胖。这很可能与他们的代谢基因相关,这类基因赋予了身体更强的将糖分转化为脂肪的能力。
家族饮食习惯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些家庭做饭总是满满一大锅,一家人从小就习惯了大量进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自然更容易发胖。像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在这些家族中也常常呈现聚集性。”
个人饮食习惯对胖瘦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在田浩明看来,喜欢吃肥肉、喝油汤,钟情于面包、甜食和零食的人,其肠道菌群会逐渐适应这种饮食习惯,朝着利于肥胖的方向发展,使得食物消化后能更迅速地被吸收转化为脂肪。
他分析,那些不容易肥胖的人,一方面可能基因赋予了他们良好的代谢能力,不容易将食物转化为脂肪;另一方面,他们的饮食习惯也较为健康,吃东西细嚼慢咽,吃一点就容易产生饱腹感,从而摄入的总热量较低。并且,他们的肠道菌群在分解碳水化合物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不太容易将食物转化为脂肪。国际上甚至有通过分离不肥胖者的肠道菌群进行移植的尝试,可见肠道菌群对体重的影响至关重要。
辟谷、生酮饮食短期减重有效
长期得靠低热卡平衡饮食
当下,各种新奇的减肥方法层出不穷。田浩明列举,像低脂肪低热量饮食,将每日热量摄入严格控制在800卡以下;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以脂肪供能为主、碳水化合物比例极低的生酮饮食;还有辟谷、轻断食、过午不食等。这些方法都试图通过不同途径抵消胰岛素抵抗,达到减肥目的。
“从实验数据来看,这些方法在三个月内效果显著,半年内也还能维持一定效果。但一旦实验周期延长至半年以后,尤其是一年以后,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田浩明还表示,这些极端疗法时间一长,问题就接踵而至,有人会出现心理障碍,因为长期单一饮食让人心情压抑;胆结石、肾代谢问题也可能找上门来,毕竟人是杂食性动物,突然变成类似肉食性动物的饮食方式,身体难免会出状况,甚至还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
而且,从循证医学角度看,这些极端的医学营养方法缺乏长期的对照研究资料。田浩明引用2018年《柳叶刀》发表的一项涉及15000多名受试者、为期25年的研究——饮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低于40%的人,死亡率比碳水供能50%—55%的人高20%。这进一步印证了,维持健康的低热卡平衡饮食才是健康与体重管理的 “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