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导致的癌症(肥胖导致癌症吗)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日本学者:肥胖会增加患上肝癌和大肠癌的风险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人民网东京12月2日电 据《读卖新闻》报道,日本德岛大学大学院医齿药学研究部助教渡边毅日前发布研究结果称,肥胖和代谢异常会增加日本人的患癌风险。这项研究利用了以日本人为对象实施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从癌症类型来看,肥胖的人患上肝癌和大肠癌的风险更高。即使体重处于正常范围内,若存在高血糖等代谢异常的人,罹患胰腺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渡边毅通过分析从德岛大学及全国多所大学和癌症中心收集的约5.3万名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得知,肥胖之人患肝癌的风险提高139%,患大肠癌的风险提高41%。此外,若存在高血糖、血脂异常或高血压等其中一种或多种情况,即定义为代谢异常,患癌症的风险都会提高15%。

而在女性当中,肥胖可使患乳腺癌风险提高45%,若同时有代谢异常,会进一步上升至63%,而患子宫癌的风险也会提高95%。另外,即使是体重处在正常范围内的男性和女性,若存在代谢异常,患胰腺癌的风险会提高60%。

在德岛大学举行的记者会上,渡边毅表示:“过去在欧洲,人们一直认为肥胖者的癌症发病率较低。但通过这一次的研究发现,肥胖对日本人的影响非常大。”同时他也呼吁大家,积极去了解自己容易罹患的癌症类型,并通过改善饮食、锻炼身体等方式进行有效预防。(编译:蒋晓辰 校对:陈建军)

体重管理年|肥胖,悄悄提升癌症风险的幕后黑手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再次成为全民关注热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由体重异常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首要因素。

早在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会同多部门联合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旨在通过全民参与,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提高全民的体重管理意识。然而,肥胖不仅是代谢疾病(比如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症等)的推手,更是癌症风险的“隐形加速器”。今天,北京世纪坛医院医务人员将用科学的数据,为您揭开肥胖与癌症之间的致命关联。

肥胖现状:全球危机,中国不容乐观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报告,全球有19亿成年人超重(BMI≥25),其中6.5亿人达到肥胖标准(BMI≥30)。中国的情况同样严峻,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超重率已达50.7%,肥胖率达16.4%,且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更令人担忧的是,儿童肥胖率10年间增长了近3倍,青少年肥胖率突破10%。

肥胖的危害远超“体型臃肿”——它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催化剂”,更是癌症的“帮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明确指出,肥胖与13种癌症风险正相关,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

肥胖如何“喂养”癌细胞?三大机制揭秘

01激素失衡:癌细胞的“营养液”

雌激素

肥胖女性绝经后,脂肪细胞生成的雌激素占全身总量的50%-100%,而雌激素正是癌细胞的“营养液”。《柳叶刀》研究显示,BMI每增加5,绝经后乳腺癌的风险升高12%。

胰岛素

肥胖者常伴随胰岛素抵抗,其血液胰岛素水平是正常人的2-3倍,而高胰岛素可激活促癌通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数据显示,胰腺癌患者中,BMI≥30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体重者高30%。

02炎症微环境:癌变的“慢性火种”

肥胖者体内慢性炎症因子(如IL-6、CRP)水平显著升高。《癌症研究》数据显示,肥胖人群的CRP浓度是正常体重者的2倍,而CRP每升高1 mg/L,结直肠癌风险增加25%。炎症持续损伤DNA,则会导致基因突变累积。

03免疫抑制:癌细胞的“保护伞”

肥胖可削弱免疫细胞(如NK细胞、T细胞)的活性。美国《细胞》期刊实验发现,肥胖小鼠的肿瘤生长速度比正常小鼠快40%,且免疫治疗的反应率降低50%。

肥胖相关癌症:数据触目惊心

乳腺癌

绝经后女性BMI≥30者,乳腺癌风险增加20%-40%(数据源自: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子宫内膜癌

肥胖女性患病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4倍,全球每年约3.7万例子宫内膜癌与肥胖直接相关。

结直肠癌

BMI每增加5,男性结直肠癌风险上升24%,女性上升9%(数据源自:《英国癌症杂志》)。

胰腺癌

肥胖者患病风险增加1.5倍,且晚期患者占比更高(数据源自:美国癌症协会)。

预防策略:科学减重,降低癌症风险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指出,保持健康体重可降低20%的癌症风险。具体措施包括:

01饮食:控制热量,优化结构

每日摄入蔬菜500克、水果200-350克,全谷物占比1/3以上。

减少摄入加工肉类(每日摄入量≤50克)和含糖饮料(癌症风险增加18%)。

02运动:每周150分钟,激活抑癌基因

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乳腺癌风险25%(数据源自:《美国医学会杂志》)。

力量训练提升肌肉量,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肥胖与癌症的关联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科学验证的事实。从今天起,用每一口健康饮食、每一步运动积累,响应国家号召,为自己构筑防癌屏障吧!

请记住:减掉1公斤脂肪,癌症风险后退1大步。

相关数据来源:WHO、IARC、《柳叶刀》、国家卫健委等权威机构。

来源:放射治疗科

作者:王钦

荐稿:穆晓峰

图片:北京世纪坛医院版权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世纪坛医院官方号

被忽视的“胖”危机:肥胖与癌症的隐秘联系

在热闹的市中心,40岁的刘阳经营着一家小餐馆,生意还算红火。他性格豪爽,为人热情,是大家眼中的“开心果”。不过,刘阳有个烦恼,这些年他的体重像坐了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身高175cm的他,体重已经突破了95公斤。

刘阳对自己的肥胖并不在意,每天在餐馆里,各种美食的诱惑让他难以抵挡,大鱼大肉、高糖饮料成了他的日常标配。他总觉得胖点没啥,身体好着呢,可命运却在不经意间给他敲响了警钟。

有段时间,刘阳总感觉腹部隐隐作痛,一开始他以为是吃坏了肚子,随便吃了点胃药应付。但疼痛并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频繁,还伴随着乏力、食欲不振。家人实在放心不下,拉着他去了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刘阳被确诊为结直肠癌,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他和家人都难以接受。

在病房里,刘阳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平时身体没啥大毛病,怎么就突然得了癌症?医生在了解他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后,严肃地告诉他,肥胖是导致他患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刘阳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忽视的肥胖问题,竟然隐藏着如此巨大的危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显示,肥胖与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肥胖人群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 - 4倍;患乳腺癌(绝经后)的风险增加1.5 - 2倍;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1.5倍左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肥胖与癌症之间复杂而紧密的联系。

从医学原理上讲,肥胖会导致身体内激素水平失衡。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 - 1)。以子宫内膜癌为例,高水平的雌激素会持续刺激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增加细胞发生癌变的几率。而在乳腺癌方面,绝经后的女性,身体脂肪成为雌激素的主要来源,肥胖使得雌激素水平居高不下,从而大大提高了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肥胖还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应。脂肪组织不仅仅是储存能量的场所,它还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会分泌多种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在体内持续作用,破坏身体的正常细胞环境,使得细胞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进而诱发癌症。在结直肠癌的发病过程中,慢性炎症会损伤肠道黏膜,为癌细胞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温床”。

刘阳的例子并非个例。在刘阳住院期间,同病房的李阿姨也是一名癌症患者,她患的是卵巢癌,而李阿姨同样也是个肥胖患者。李阿姨年轻时身材苗条,可随着年龄增长,加上不爱运动,饮食又不节制,体重逐年增加。患病后,她懊悔不已:“早知道肥胖有这么大危害,我一定早早控制体重。”

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刘阳开始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他严格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比例。每餐只吃七八分饱,不再像以前那样暴饮暴食。同时,他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进行适量的运动,从最初在病房里缓慢踱步,到后来能在医院花园里散步、慢跑。

刘阳的故事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肥胖绝不是简单的身材问题,它背后隐藏着的癌症风险不容忽视。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保持健康的体重。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要合理规划饮食,均衡营养,少吃油炸食品、甜品等高热量食物,多吃天然、新鲜的食材。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以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增强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而对于已经超重或肥胖的人,更要提高警惕,积极采取措施减重。但减重一定要科学,不要盲目节食或使用不正规的减肥产品,最好在医生或专业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定期体检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便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情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肥胖与癌症之间的关联,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威胁我们的健康。让我们重视肥胖问题,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自己的生命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远离肥胖带来的健康危机,拥抱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