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肥胖如何减肥(激素肥胖减肥方法)
红斑狼疮,吃激素长胖怎么办?
红斑狼疮患者最常用的药物,就是激素,而激素最困扰患者的副作用就是长胖。吃激素为什么会长胖?怎么能最大程度的减少长胖?长胖了能恢复吗?谢医生这篇文章会给你答案。
本文中“激素”特指“糖皮质激素”,包括: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
风湿科最常用的几种激素。一般名字中含有XX松、XX龙的,可能是激素
一,激素为什么会长胖:
人体每天吃进去的东西,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就变成了糖类、脂肪(脂质)、氨基酸等被吸收。然后分门别类合成人体所需要的物质,储存起来或被利用。而激素,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可以调节这些物质代谢、储存的“信号器”。激素,直接参与脂肪摄入、合成、分布的调节。
一方面,激素可以让你的食欲变得更好,胃口大开,吃得更多。另一方面,激素可以让脂肪合成增加,也就是吃进去的东西,更容易变成脂肪存储起来。因此,容易让你发胖。
同时,激素会影响脂肪存储的位置,使人腹部、面部和颈部的脂肪增加。还会增加体液潴留。也就是说,不仅脂肪变多,人体内水含量也会增加,同时在更容易看起来发胖的地方堆积,因此会让你看起来变得更胖。
激素对各组织代谢的影响
二,怎么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发胖的问题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应该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在能够控制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协助激素撤减。因为:激素用量越小,发胖程度越低。 以往,风湿科医生,会使用环磷酰胺、环孢素、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等免疫抑制剂,羟氯喹等免疫调节剂,来协助激素的撤减。这些药物的优点是,可以协助稳定SLE病情,同时不会具有发胖、骨质疏松等代谢方面副作用(其他优点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近些年,生物制剂治疗红斑狼疮也逐步兴起。包括“1.0版本的”贝利尤单抗,和“2.0版本的”泰它西普两种。它们更加精确,不仅可以帮助激素撤减,而且对正常免疫力影响更小,感染、肝肾功能损伤、免疫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传统免疫抑制剂更低。成为协助狼疮撤减激素、控制病情的帮手。
泰它西普,目前最新的双靶点生物制剂,2021年批准上市。能够帮助狼疮激素撤减,控制病情稳定。
● 因为治疗红斑狼疮的生物制剂还算“新药”,很多患者还不了解,可以参考我下面的文章:
《治疗红斑狼疮的生物制剂有哪些?说说泰它西普、贝利尤单抗》
通过这些药物的联合应用,在控制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激素可以越用越少,发胖的问题就会得到“根本性”好转。
除了减激素的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做到以下几点,来减少发胖的难题:
- 如病情允许,每餐都有优质蛋白质来源,如鸡蛋白,不含糖的奶制品。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而且不容易长胖。
- 每餐包含较多的蔬菜,且先吃蔬菜,最后吃米饭、面条等淀粉类食物。可以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少发胖可能。
- 减少升糖指数快的精粮,增加富含纤维的粗粮。如不喝粥,用糙米替代白米等等。
- 不喝奶茶,不喝含糖饮料。总之,减少不健康的“快碳水”的摄入
- 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做合适的运动锻炼。如饭后散步、慢走、慢跑等
三,长胖了能恢复吗?
随着激素的撤减,很多SLE的体重可以减轻。库欣面容可以随之好转。正如上文反复强调的:激素引起的肥胖严重程度,是和激素剂量相关的。
有时候,我们虽然不能把狼疮患者的激素完全减光、停用。但是,让SLE患者长期保持小剂量,甚至超小剂量服用,很多患者是能做到的。这时,患者的肥胖,和面容会有显著的改善——不少患者,你完全看不出他吃过激素。
更多红斑狼疮知识,欢迎关注谢医生
为多长5厘米打激素?孩子生长黄金期家长该怎么做
人均身高持续增长,身高与职场竞争力、择偶标准,乃至个人魅力指数等挂钩的错误观点也在肆意增长,一些家长产生了“身高焦虑”。医生提醒,孩子身高有客观规律,家长应避免通过注射生长激素等方式“拔苗助长”。
春季,被不少家长视作“拔高干预黄金期”,有的家长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睡眠指导等帮助孩子增高,而有的家长病急乱投医,采用注射生长激素等方法。
医生提示,临床上用于治疗矮小症的生长激素,并不适用于健康人群,甚至可能给青少年身体健康带来隐患,家长不应盲目选择。此外,网络增高偏方一般缺乏科学依据,家长应避免偏听偏信。
为多长5厘米家长想给孩子打生长激素
2022年6月,赵倩花了399元在沈阳一家成长中心购买了身高体检套餐,当时近4岁的儿子身高105厘米,被检测出骨龄比实际年龄偏大一岁。
医生告诉赵倩,她儿子可能最高只长到167厘米。“至少要长到172厘米吧。”赵倩说,为了这5厘米,她动起了给儿子打生长激素的念头,并咨询了很多医院,了解到生长激素的价格,医保报销后一年大约需要3万元~8万元。
为了让孩子长高,从2019年开始,李文琦就在家里的冰柜长年冷冻着10升左右的猪骨和牛骨浓汤。“一次买三四十斤的大骨头熬制成汤,煮饺子、下面条、炖菜都会放一大勺”。
“吃腻了也要硬吃,长个的黄金期很短暂,一定要补上去。”李文琦说,除了食补,家里还贴着“摸高器”,她会每晚督促两个儿子各跳跃摸高100下。此前,她还让儿子练过睡前盘腿。“据说可以通经络、促生长”。
记者采访发现,还有家长听信网络偏方,通过“贴黄豆”“共振法”等催长。
沈阳一家三甲医院儿科医生徐浩告诉记者,他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看诊3年,每年春季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我家孩子能长到多高,需要打生长激素干预成长吗?”
“肥胖可以减肥,五官可以调整,唯独身高,想改变很难。”徐浩指出,网络偏方一般缺乏科学依据,家长要避免偏听偏信。
多重原因导致家长“身高焦虑”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与2014年相比,2019年全国7岁~22岁各个年龄组男女生身高指标均呈现上升趋势。然而,数据的增长仍赶不走家长们的“身高焦虑”。
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师王冠表示,近年来,我国人均身高持续增长,但是,身高与职场竞争力、择偶标准,乃至个人魅力指数等挂钩的错误观点也在增长。
赵倩直言,她之所以执着于儿子的身高,原因在于自己经历过的身高歧视。“初中时成绩最好的同学可以当升旗手,可她因为个子矮被换下来了,求职时因身高不足160厘米,被服务行业企业多次拒绝,被说‘没气质’,相亲时因身高不足被拒绝,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心病。”
记者发现,在电商平台上,一些商家也不断制造“身高焦虑”,“小个子勿拍”“大长腿必看”……还有商家推荐帮助儿童增高的保健药品,以及青少年增高训练课程。
王冠认为,现实生活中,个人魅力受学识眼界、健康体魄、气质态度、生活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只身高一项。焦虑的家长要冷静下来思考,不能为了增高几厘米而放弃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生长激素药物介入可能暗藏健康风险
徐浩表示,相似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患者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两个标准差以上或第三百分位以下,才能被诊断为矮小症。部分儿童由于先天遗传或患有骨病、心脏病、哮喘等疾病导致矮小,这类不属于医学上生长激素药物的适应症范畴。
他还提醒道,生长激素药物的介入可能带来包括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适时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测骨龄,这种行为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应该理性对待孩子身高,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干预,例如,引导孩子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上注重营养均衡,同时多进行户外运动。”徐浩说。
王冠认为,应纠正商业陷阱营造的价值偏差,营造多元化的审美氛围。“当社会对身高的审美出现偏差,并引发不合理现象时,需要通过法律进行纠偏,例如,用人单位对男女求职身高设限等现象出台规范细则。”
徐浩说,一个人的身材长多高是有客观规律的,家长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给孩子灌输越高越好的错误理念,而是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生活环境,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来源: 工人日报
“中年发福”怎么办?医生指点40岁后防胖秘诀:留住肌肉
久坐、锻炼少,武汉40岁的赵女士以每年10公斤的速度,从55公斤猛长到最高峰时127公斤,出现多种肥胖并发症。专家表示,人到中年的确容易肥胖,要从两方面来预防。
赵女士身高1.67米,从事医药行业。年轻时能歌善舞,也喜欢运动,每天都要晨跑3公里,身材一直保持在55公斤左右。
40岁时,赵女士体检查出高血压,医生告诉她可能是长期大运动量导致了肾上腺激素异常分泌导致。加上她此时升任管理层,需要长期坐办公室,就逐渐停止了锻炼。
令赵女士意外的是,血压没有因此降下来,体重却一路猛增,几乎每年要长10公斤,最高峰时达到127公斤,高脂血症、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肥胖并发症也随之而来。
赵女士告诉记者,为了减肥她尝试过节食、减肥训练营等多种方式,但都无法回到正常体重,肥胖不仅影响外观和健康,也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019年12月,赵女士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肥胖症与代谢病外科中心副主任李震给她做了减重手术。术前,赵女士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达到43.7,是正常值的2倍;术后,她食量下降,激素水平趋于平衡,两年内体重减轻了55公斤,脂肪肝等肥胖并发症也好转了。
11月9日,赵女士特意回医院给李震送来亲手织的帽子和围巾。她说,现在体重维持在70公斤左右,之前的肥胖并发症也在好转中。
赵女士当年为什么突然发胖?李震分析,40岁后,随着年龄增加,人体肌肉逐渐流失,新陈代谢变慢,代谢脂肪和糖类的能力也明显下降,容易因此肥胖。如果原本就有锻炼习惯,此时突然中断,也会增加肥胖风险。
怎样避免“中年发福”?李震提醒,40岁后如要预防肥胖,市民应调整饮食习惯,多吃清淡食品,少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多吃一些营养成分丰富的水果和蔬菜。同时,适当增加跑步、引体向上等运动,避免肌肉流失,提高基础代谢率。(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李晗)
来源: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