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儿童干预方案(肥胖儿童干预方案怎么写)

健康报 0
文章目录: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 怎么防怎么控

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是社会共同的责任。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如何科学、系统采取各项综合防控措施?在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近日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中,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强调技术支撑提出三级预防

提及此次印发的《技术导则》的特点,参与起草的专家之一、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主任张倩表示,一是强调技术支撑,提出三级预防策略;二是提出了更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措施。

《技术导则》明确提出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三级预防策略。专家介绍,肥胖的发生受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共同影响,不同成长阶段、不同情况的中小学生防控重点各有不同。

“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张倩表示,《技术导则》从评估筛查、生活干预和控制、及时诊断治疗等方面入手,强调分级实施预防策略,构建以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其中,一级预防干预技术强调在超重肥胖发生前控制危险因素、提升保护水平,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其中包括进行超重肥胖风险评估,鼓励学校和家长运用和《技术导则》同时印发的《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自测评估表》,评估个体和群体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通过早期识别超重肥胖高危个体,为针对性地开展饮食、身体活动干预提供依据。一级预防干预技术中包括的生活方式管理、营造支持环境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

二级预防干预技术侧重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筛查和早期干预,控制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包括进行筛查建档、评估预警、个体干预。“专业机构指导学校结合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等工作,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监测。同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及时向家长反馈体检结果,指导家长关注并定期监测学生体重变化。”张倩介绍,对已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学生,根据综合评估结果予以预警,并及时告知学校和家长。

此外,二级预防干预技术还包括个体化干预,即专业机构要指导学校、家庭和超重肥胖学生,通过优化饮食结构、加强身体活动、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等措施,实施个体化干预,控制学生超重肥胖程度。

三级预防干预技术则侧重对严重肥胖及伴有临床危险因素的学生,根据相关指南规范,开展医疗卫生、膳食、运动、心理和行为矫正等联合干预。“这个阶段的孩子们需要更专业的指导和干预,在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下及时控制肥胖及相关疾病,必要时采取临床治疗。”张倩解释,三级预防策略为构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搭建了框架,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具体实施措施也在《技术导则》中进一步细化。

实现多病共防凝聚社会合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状况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张倩强调,诸多现状急需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一系列保护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一些政策文件从公共卫生角度出发,提出了更多综合干预的技术和措施。比如,国家疾控局2023年8月印发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从公共卫生维度科学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和综合干预措施,进一步提高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水平。今年4月,国家疾控局印发的《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指出,学生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心理健康问题等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具有普遍的公共卫生影响因素,通过行为与环境干预可实现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

“多病的病因相同或具有共同的风险因素时,可采取多病共防策略。”张倩介绍,此次印发的《技术导则》也提出了控制危险因素、实现多病共防的具体实施措施。

据介绍,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缺乏、睡眠不规律、营养失衡等因素往往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共因。《技术导则》指出,中小学生的超重肥胖、近视、脊柱弯曲异常等常见病存在共同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如膳食结构不合理、户外活动不足、健康素养不高等。

“为此,可通过促进合理膳食、促进身体活动、提高防控知识知晓度、保持充足睡眠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亲子交流等综合手段,同时预防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张倩说。

此外,《技术导则》还提出加强监测干预、推动关口前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支持环境等具体实施措施。

“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需要将防控技术落到实处,构建立体防护网络。”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刘爱东说。

专家表示,推动《技术导则》进一步落地落实,一是要加强宣传推广,推动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疾控部门和各专业机构用好《技术导则》,加强监测干预,纵向发挥实效;二是要发挥横向联动作用,卫生健康与教育、体育等多部门共同推动政策落地,营造支持环境。

依据三级预防策略的思路,目前已有一些试点工作正在开展。“中小学生肥胖防控行动试点工作覆盖北京市房山区及顺义区、河北省石家庄市、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山东省青岛市、四川省成都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等地的部分中小学校。试点通过开展创建健康环境、提升学校供餐质量、促进学生身体活动、加强营养监测、普及营养健康知识等工作,预防与控制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张倩表示,希望能通过试点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模板,进一步建立多部门合作的预防控制机制。

专家介绍,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围绕三级预防策略,持续探索更多防控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有益经验和有效路径。

文:健康报记者 段梦兰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21R0IU7J】获取授权

儿童肥胖防控刻不容缓!专家呼吁采取5项干预措施

你知道吗?全球5到19岁的儿童中,每10个就有2个处于超重和肥胖状态。

1月16日,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主办的“中国儿童肥胖防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选择符合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研讨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儿童超重肥胖比例增长迅猛,这给儿童健康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儿童肥胖防控刻不容缓

双方研究最终确定五项干预措施,包括对含糖饮料征收20%的税收、限制向儿童促销不健康食品、通过手机短信传播母乳喂养知识、以学校为基础的儿童肥胖干预及医生提供营养咨询等。据称,这5项干预措施将为中国带来13.1万亿元经济收益。

每10个孩子中就有2个超重和肥胖

在研讨会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健康与发展处处长石艾黎博士介绍,从2000年到2016年,全球5到19岁儿童超重的比例从10%上升到了18.4%。“也就是说,之前每10个孩子中有1个肥胖,现在已经有2个处在超重和肥胖的状态。”

“儿基会2019年的一份报告显示,有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吃得太少,他们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吃得太多,导致了超重和肥胖的问题。”对此,石艾黎博士忧心忡忡。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马冠生教授也介绍,1975年,全球儿童肥胖率不足1%,2016年全球5到19岁肥胖人数上升了10倍多,肥胖人口从1100万人增加到1.24亿人,另外还有2.13亿人处于超重状态

在中国,儿童肥胖的问题同样严峻。马冠生介绍,上世纪80年代,我国儿童超重肥胖还是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从90年代开始,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迅速增加。2000年以来,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的检出率上升了400%。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2030年大概会有60%的中国儿童会受到超重、肥胖的影响。

马冠生说,一些农村地区儿童超重肥胖率显著增长,且增速快于城市,“这对我们来说也有着巨大的挑战,”马冠生说,农村儿童群体除了超重肥胖还有其他问题如营养不足,工作开展有更多挑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主任张倩表示,过去几十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有了迅猛的提高,整体上儿童的超重肥胖率迅猛增加。最新刚刚完成的0到18岁儿童系统调查和应用中,收集了2021年的儿童超重肥胖率,单纯的肥胖率已经到了百分之十几。另外,儿童超重肥胖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整体上而言呈现东北相对高一点,西南相对低一点。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健康发展处营养专家常素英博士提出,造成儿童超重肥胖的原因有很多,从生物学因素方面,生命早期的营养状况对于一生的健康状况以及疾病发生等相关。孕期的营养状况及生命早期生长发育以及养育环境等等,都是影响儿童期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

另外,致肥胖环境增加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常素英介绍,致肥胖环境包括选择健康食物的机会、身体活动的机会,以及与身体活动和膳食选择相关的一些活动规范,涵盖物理、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等层面。

“社会上说孩子胖不是胖是壮,是健康,长大就好等等这些错误的认知,都属于一个致胖的环境,这些都会增加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常素英介绍。

肥胖儿童高血压检出率超正常儿童2倍到3倍

“儿童肥胖对于我们儿童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会带来全身不同系统的疾病,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认知的发展。”在研讨会上,马冠生如是说。

更值得关注的是,马冠生解释,儿童肥胖还具有延续性,不仅可以延续到成年期造成成人肥胖,而且还会导致一系列慢性疾病的发生,对儿童的健康造成终身的影响,影响儿童一生的健康和幸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慢病管理中心教授米杰进一步解释,肥胖的本质是身体脂肪的过度蓄积在不该产生的部位,带来全身几乎所有组织器官的损害。其中,肥胖的孩子比不肥胖的孩子高血压的检出率超过2倍到3倍,这是由于肥胖导致的外周血管阻力导致的血压上升。另外,肥胖带来的低度炎性反应影响血管的内膜,同时出现高血脂的问题,这会导致儿童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

“现在十几岁的儿童、青少年肥胖孩子已经可以看到这种情况,看到高血压和动脉弹性的下降,也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如果肥胖的孩子持续下去一直持续到成人,高血压的发生风险非常高。”米杰表示。

肥胖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更为深远。米杰介绍,脂肪组织本身是人体的储能器官,但它同时又是一个内分泌器官,会分泌很多脂肪细胞因子扰乱内分泌,这将导致儿童青春期提前、男童性器官发育偏小、身高较矮,女童长大后则会出现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等

这些年,我国糖尿病病人上升速度较快,儿童也不例外。米杰介绍,肥胖的孩子相对肌肉少,肌肉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葡萄糖70%到80%是储存在肌肉,如果没有充分的肌肉发育,糖就在血管里流动,就会导致一系列损害,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现在高血糖甚至2型糖尿病等成人老化型的疾病,越来越多出现在儿童群体。

“还有一个我特别提醒大家的就是高尿酸,高尿酸现在在中国儿童肥胖孩子中罹患率是很高的。”米杰表示,现代人们喝了过多果汁和含糖饮料,导致孩子摄取引起高尿酸的物质太高。

米杰介绍,在呼吸系统方面,成人鼾ORSAAS在儿童也出现类似情况,睡眠中的低通气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进而也会加速肥胖,加速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的症状,同时肥胖也与哮喘密切相关。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妇幼卫生学系主任王海俊教授则指出,肥胖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自卑情绪,也有可能导致社交问题。另外,肥胖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多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业,应该知道孩子瘦一点对学业是有好处的,这需要特别关注。”

对含糖饮料征收20%税收投资回报率最高

一项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合作、联合相关研究机构完成的研究发现,基于目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如果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年龄在0-19岁的这一代中国儿童将面临33亿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的损失、218万亿元人民币(约31.6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平均每个受影响的儿童将为社会带来250万元人民币(约35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据悉,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这是中国第一个纳入多项干预措施的儿童肥胖防控投资案例分析研究,为中国儿童肥胖防控措施的高效实施提供了参考。

马冠生表示,在现代社会,很多因素会影响到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从个人到家庭、学校、社区,再到整个社会、国家政策环境、全球环境等等。“很难说采用单一的措施改善儿童肥胖,这对于我们整个儿童肥胖防控工作的开展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选择有效的儿童肥胖防控策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联合国内外多名专家组建工作组,就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儿童肥胖防控措施成本-效益的研究和分析,并最终确定了五项干预措施,分别是:对含糖饮料征收20%的税收、限制向儿童促销不健康食品、通过手机短信传播母乳喂养知识、以学校为基础的儿童肥胖干预及医生提供营养咨询

上述研究表明,如果在中国全面实施上述5项干预措施,预计能够减少1.794亿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的损失,并带来13.1万亿元的经济收益。其中,对含糖饮料征收20%税收和限制向儿童促销不健康食品两项干预措施的投资回报率最高,预计在实施后的10年内开始显现经济效益。

马冠生表示,在选择干预措施的时候,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选择出科学的干预措施,在实践过程进行评估和验证,并且要落实监管,根据儿童肥胖防控的效果进行反馈,不断修正干预措施,才能更好开展儿童肥胖防控的工作

“我们需要多部门合作来解决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的问题。”石艾黎博士强调,创造健康食物的环境就是保障儿童营养权利,获取健康食物环境也是儿童权力公约载明的一个重要权利。

事实上,2020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这是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儿童肥胖防控的政策。该方案的目标是降低儿童超重和肥胖率的年增长率,涉及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和政府等多方面的措施。

南方 记者 赵晓娜

【作者】 赵晓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这么吃能减肥!国家卫健委发文,儿童肥胖患者注意这几点→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指南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肥胖?如何做到合理饮食、科学运动?

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

指南介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而1982年,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

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农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迅速。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

指南指出,科学减重需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4公斤。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

医学上对肥胖有明确的衡量标准——体重指数。

BMI(体重指数)等于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数字。例如一位女性,体重60公斤,身高1.60米,体重指数约等于23.4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介绍,BMI正常的范围是18至24,24至28为超重范围。如果BMI大于28,就应该积极干预。

肥胖人群怎么吃?

这些误区要避免

指南建议,成人肥胖患者膳食

应全面均衡多样化、限制总能量摄入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严格控制脂肪、盐、糖及酒精的摄入

儿童青少年肥胖患者

应做到吃饭八分饱

提高鱼类、蔬菜、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量

零食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每天总能量的10%

晚上9点以后尽可能不进食

减重过程中,建议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能量在正常需要量的基础上减少20%左右

误区一:光靠运动就能减肥

减肥80%靠饮食,20%靠运动。专家提醒,光靠“迈开腿”减不了肥,关键要“管住嘴”。比如,一个中等身材的人在跑步机上匀速慢跑30分钟,消耗的热量只相当于喝一罐可乐。

误区二:采取吃素食或不吃主食的方法减肥

吃素食或不吃主食的方式减肥,虽然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掉秤,但难以持久,还会带来副作用。

比如,长期不吃主食容易引发低血糖、肠道功能异常等症状。如果只吃素食不吃肉,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肌肉衰减等症状。另外,部分蔬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比米饭低多少,比如土豆、芋头、山药、莲藕,可能让你越吃越胖。

“减重神药”司美格鲁肽存在滥用情况

在我国,司美格鲁肽目前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减重的处方药。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超适应症滥用的情况,一些没有糖尿病的人用这种药来减肥,其原理是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延缓肠胃蠕动,降低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医生介绍,司美格鲁肽是处方药,注射前应该到专业减重中心或医院做相关检查评估,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剂量,从而以更小的副作用取得更好的获益。

医生提醒,使用司美格鲁肽可能发生低血糖、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不良反应,此外,还可能引起如抑郁等情绪问题。

去年我国实施减重代谢手术

超35000例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国实施减重代谢手术超过35000例。医师介绍,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减重手术,只有在运动、饮食和药物干预效果都不理想的前提下才考虑手术。此外,减重手术只是解决由肥胖带来的健康威胁,后续还得靠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来保持。

综合 | 央视财经、央视新闻、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来源: 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