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研究人员认为肥胖(研究人员认为肥胖症)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无效减肥”?!研究发现人越胖越难通过运动减肥

【原标题】研究发现:人越胖越难通过运动减肥

据英国《卫报》网站8月27日报道,研究表明,对肥胖者而言,通过运动减肥似乎更难。

研究人员最初认为,我们一天消耗的总能量是各种活动(从养花除草到跑马拉松)所消耗的能量与人体基本功能(即使我们什么都不做,维持生命所需的,例如免疫功能和伤口愈合)所消耗的能量之和。

但初步的实验室研究表明,这个简单的加法可能产生误导,因为对每天总能量消耗的估计往往小于人体基本功能和个人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之和。

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一点,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分析了1754名成年人的能量消耗数据。

这项发表在美国《当代生物学》半月刊上的研究称,提高活动水平(例如,通过增加运动)导致每个人的身体都通过在更长时间里限制基础代谢功能所消耗的能量来进行补偿。

举例来说,如果你去跑步,跟踪器显示你燃烧了300卡路里的热量(你的饮食也没什么不同),你可能会认为,你每天消耗的总能量增加了300卡路里。

但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罗汉普顿大学教授刘易斯·哈尔西说,短期内可能是这样,但长期来看,你的身体将开始减少其他过程所消耗的能量,以补偿这一额外的能量消耗。

他说:“这就像政府试图平衡预算。举例来说,如果教育开支增加了,公路开支就可能需要减少。”

从试图减肥的人身上也能看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会发现,一开始的确减掉了一些体重,但随后的几周甚至几个月里,体重就没有变化了,部分原因可能就是他们身体基础功能所消耗的能量减少了。

分析表明,总体来看,对BMI(身体质量指数)最高的个体而言,在活动中燃烧的热量约有一半转化为一天结束时燃烧的热量。而对BMI正常的个体而言,在活动中燃烧的卡路里约有72%反映在每天消耗的总能量中。

哈尔西说:“BMI较高的人的确获得了更多的能量补偿。”

来源: 参考消息网

外媒:如何科学定义肥胖?

参考消息网3月29日报道西班牙《国家报》网站3月17日刊发题为《重新定义肥胖:一种不以体重为中心的分析方法》的文章,作者是阿扎哈拉·涅托。内容编译如下:

发表在英国《柳叶刀》周刊上的一项研究为定义肥胖这一健康风险因素确定了两个新的类别。

《柳叶刀》日前推出了一份指南,旨在以更道德、更科学的方式处理肥胖问题。事实上,这项研究谈到了社会公正和体重污名化的问题。

让我们先来说一说背景。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定义为“可能对健康有害的异常或过度的脂肪堆积”。如果我们对世卫组织的这一定义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虽然它提到了肥胖导致罹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但并没有谈到疾病本身的症状和造成的损害。因此,与其说肥胖本身是一种疾病,不如说它是导致其他病症的风险因素。将肥胖划分为疾病的分类方式本身就受到了利益冲突的影响,尤其是与减肥相关行业——比如制药业——之间的利益冲突。

国际上对成年人肥胖的分类是由世卫组织提出的,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依据。根据这一标准,BMI等于或高于30的人被视为肥胖。BMI的计算方法是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但是,BMI是一个可以追溯到1839年的参数,由一位物理学家提出,并被美国的保险公司所采纳,其中的测量对象是白人男性,也就是说BMI没有考虑性别、年龄或种族等重要变量。首先,这是一种带有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色彩的测量方法。它只考虑到体重和身高,仅凭这些数据来判断一个人是体重不足、体重正常、超重还是肥胖,却抛开了身体多样性这一因素。

临床实践中的科学证据表明,BMI不能作为诊断工具。一些研究也显示,根据BMI被归类为肥胖的人群中,约有50%的人新陈代谢健康,而被归类为正常体重的人群中,有30%的人存在严重的健康问题。此外,BMI也没有考虑到体重增加有可能是导致疾病的次要因素,如患有库欣综合征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同时也低估了个人的病史。

面对已经过时的BMI分类方法,《柳叶刀》提出了有关肥胖的两个新类别:一是亚临床肥胖症,即脂肪过多,无明显危害,但有潜在风险;二是临床肥胖症,由于过度肥胖而对器官和功能造成负面影响。亚临床肥胖意味着有罹患疾病的风险因素,但不一定会患病。

虽然新的定义已经在致力于解决体重歧视问题,但它仍然采取了以体重为核心的健康衡量标准。如果不采取“不同体形的健康”(HAES)这种衡量方法,有关肥胖污名化的问题就不会改变。我们需要针对所有人的营养学教育,需要营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根本性作用。此外,还需要一种预防性而非干预性的健康方式。如果把重点放在预防上,在很多情况下就可以避免药物介入治疗。

同时,在饮食失调问题上也需要展开更多的培训,因为世卫组织主要关注体重数字或以BMI为基础的衡量标准,但饮食失调问题仍在继续增加,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12岁以下的儿童已经开始出现饮食失调问题。

当然,我们还需要努力改变每个人,尤其是公共卫生领域内专业人员的悲观态度。否则我们将继续根据BMI对疾病进行过度诊断或出现诊断不足,而忽视任何体重都不能确保健康这一事实。(编译/王萌)

科学研究发现:越胖,运动减肥越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想要减肥,似乎就难以绕开“管住嘴,迈开腿”这条经典道路。然而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减肥族们常常是迈开了腿,却管不住嘴,最终闹出“运动反而变胖”的笑话。

究其缘由,一项最新科学研究揭示了这一“扎心”现象。

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药学院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约翰·罗杰·斯彼克曼,联合国际团队研究发现,运动会降低基础代谢水平,因此降低了运动带来的燃脂效果。

这种现象在肥胖者和老年人中最为显著,其中对肥胖者的影响最大。该研究于8月27日发表于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

(论文截图)

与不胖的人相比,肥胖者运动效果更差

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是国际上常用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一般来说,当BMI指数在20至25之间时,为正常值,超过25为超重,30以上则属于肥胖。

中科院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国际原子能机构双标水数据库收集到的1750名成年人的数据,这些人的BMI值分布在12.5到61.7之间。

分析发现,BMI较高的肥胖者,其运动燃烧的热量约一半都被“抵消”掉了,静息代谢竟减少了49%。相比之下,BMI正常的个体,只有28%的运动耗能被“抵消”。

人一天的总能耗由基础代谢和日常活动能耗构成,根据研究,当肥胖者运动消耗每消耗100卡时,静息代谢就会减少49卡,其结果是,他的总能量支出只增加了51卡;而一个不胖的人运动消耗每消耗100卡,其总能量支出会增加72卡。换句话说,与不胖的人相比,肥胖者的运动效果较差。

对此,包括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约翰·斯彼克曼和英国罗汉普大学的路易斯· 哈尔西教授在内的国际科学家团队,一起调查了运动对能量消耗的影响,以及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

研究表明,造成运动效果个体差异的原因,可能就是所谓的运动的补偿效应所致,即运动增加了能耗,但机体会从其他方面补偿总能耗的增加。

(不同BMI群体的补偿效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供图)

在日常生活中,运动是人们保持健康生活状态重要方式之一,而“运动反而变胖”的现象却时有发生。约翰·斯彼克曼说:“不同的人都通过运动来减肥,其中大多数人会轻微减重,一小部分人大幅减重。不幸的是,也有一小部分人的体重不减反增。”

“造成这种补偿效应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由于运动增加了食欲导致吃的更多,另一种可能是运动减低了人体其他方面的能量支出,比如静息代谢,以降低运动的能量成本。”约翰·斯彼克曼说。

肥胖者减肥更难,可能更容易储存脂肪

路易斯· 哈尔西说,运动减肥的效果因人而异,对于肥胖者来说,减肥难度更大,这和补偿机制的差异性有关。

研究人员对BMI进行了分层研究,发现胖的人比瘦的人补偿效应更大。此外,他们还在不同BMI人群中,将脂肪量作为连续变量进行了交互分析,发现脂肪量确实与补偿效应有交互作用,即脂肪量影响了补偿效应的程度。

“肥胖水平决定了补偿机制的个体差异。肥胖的人运动量越大,静息代谢水平越低。比如,肥胖者运动时每多消耗1卡路里能量,就会在静息时减少大约半卡路里。”路易斯·哈尔西说。

约翰·斯彼克曼表示,这对肥胖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扎心”的结论。这意味着,肥胖的人想要通过运动来减肥可能比瘦人更难。相反,尽管瘦的人的减肥意愿低,可他们的补偿效应却少得多。

“全世界各地都倾向于建议通过运动和节食以减少500-600卡路里的热量,来达到减肥的效果。然而他们没有考虑到维持人体基本功能所燃烧的卡路里的减少,这是身体为了补偿运动所消耗的卡路里而造成的。”路易斯· 哈尔西说。

研究团队利用双标水数据库的数据分析表明,每个人对总能量支出的分配方式都不一样。胖的人可能更容易储存脂肪,这让减肥变得更困难。

约翰·斯彼克曼说,随着研究团队对个体人群和补偿机制理解的不断加深,未来将对不同人群之间能量补偿机制的实质性差异进行研究。该研究有望对减肥的个性化运动计划制定提供参考。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