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儿童痰湿性肥胖(痰湿体质的孩子怎么调理)

儿科归云飞主任 0
文章目录:

孩子肥胖,多半是脾虚痰湿惹的祸,做好这三点,自然就瘦下来了

家长们是否也有这样的烦恼?——孩子怎么吃都,而且努力减肥也减不下来,其实,这种情况跟孩子的脾虚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小男孩,10岁,136公分,体重达到了35公斤,妈妈说孩子平时都是由爷爷奶奶带的,吃饭追着喂,一天三顿,顿顿有肉,也不是没想过让他减肥,但他运动一会儿就喊累,可就是怎么减也减不下来。

看了下孩子的情况,浮肿居多,身上的肉都比较松软,多半是由脾虚痰湿导致。

对于这种情况,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健脾,脾胃功能的运化功能恢复好了,营养物质得到有效利用,废物得以顺畅排泄,孩子自然就容易瘦下来了。

脾虚痰湿的表现

1、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或者大便不规律,便稀便溏,还可能出现小腹胀痛。

2、头晕沉重,整个人疲乏倦怠,经常困倦,食欲差,口淡。

我给孩子开了健脾方后,同时叮嘱孩子爸爸注意以下3点:

一、饮食有宜忌

宜:三餐定时定量;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比如山药、红枣、莲藕、土豆、薏米、冬瓜以及各种豆类。

忌:常吃刺激性和难以消化的食物,高盐、高糖、高油、生冷食物。

二、合理运动

管住嘴,迈开腿,每天饭后散散步,周末爬爬山、打打球,消耗过剩脂肪,促进肠胃蠕动,增强脾胃功能。

三、常刺激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有益气健脾的功效,经常刺激可以改善孩子脾的运化功能,恢复脂肪代谢能力。

家长平时没事可以用双手拇指指端点按足三里穴5—10分钟,如果孩子对穴位的痛感明显,可以适当增加3—5分钟

家长按照我的方法给孩子调理了1个月,减了4斤,并且还长了1cm

所以,各位家长千万不要误以为孩子胖胖的,就是有福气、可爱的表现。孩子过于肥胖,不仅会影响身高增长,而且还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导致免疫力低下,增加患病风险。

#身高##育儿#​#孩子长高##脾##脾胃#​

孩子胖嘟嘟不是健康的标准,很可能是脾虚

对于小朋友,不知道为什么许多人有一种“以胖为好”的健康判断标准,看到别人家孩子胖嘟嘟的,甚至是米其林身材的,忍不住羡慕人家养的好。

别再羡慕了,孩子胖瘦不是健康的标准,特别有些7~8岁的孩子有大大的肚腩,不知道里面装着多少冷饮、烤鸡腿、零食、冰淇淋化成的痰湿堵在体内呢,其实,非常需要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增大户外运动量,把这些痰湿浊气排出,孩子才会健康又聪明。

对于胖嘟嘟的低龄小朋友,我们看他是否是“健康胖”,主要看他的肌肉,如果孩子的肌肉是松弛而不结实,一般是脾虚导致“虚胖”,我们反而需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脾胃健康,才有利于他未来健康成长。

脾虚,为什么会然孩子变胖呢?

脾虚一般分为脾阳虚和脾阴虚,虚胖的娃一般是以“脾阳虚”居多,身体处于阳气不足、运化不利、痰湿重的状态。

孩子每日吃进来的食物,会通过脾胃运化,大部分会成为“精微物质”去滋养身体,一小部分成为垃圾被排出体外,食物出入正常,身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孩子一旦脾胃虚弱,食物无法被正常吸收、消化、排泄,那么就会堆积在体内,变成痰湿,制造“虚胖”的假象。

为什么有些成年人“喝水也发胖”多数也是脾阳虚的原因,脾虚导致水液无法被正常运化,变成水湿滞留在体内,人自然也就虚胖了,另外一方面,身体阳气不足的情况下,人体为了自救,也会堆积脂肪,为身体保温。

此时,我们该如何好好爱孩子呢?

孩子生命力旺盛,脾虚痰湿重的孩子,多数还夹杂热,处于虚、湿、热的状态,我们会观察到孩子的舌苔厚腻、大便时常不成形、大便粘不易冲厕、夏季时皮肤容易长各种红疹、不爱运动、晨起很难叫醒等状态。

对于孩子来说调理的关键是饮食合理和户外运动,一定要少吃厚腻难消化、生冷的食物,不伤害脾胃本身就是在健脾,多让孩子在草地上奔跑,让气血运作起来,可助于体内的痰湿代谢掉。

按摩腰部:

对于有明显大肚腩、腰部肥胖的6岁以上孩子,可以按摩腰部,因为腰部有一个重要“带脉”,属于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儒门事亲》曰:「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人体其他的经脉都是上下纵向而行,惟有带脉横向环绕,哪条经脉在腰腹处出现问题,可通过抓带脉的方法来进行调节和疏通。

腰部的肥胖,往往与痰湿淤积有关,如果我们经常给孩子捏腰部两侧100次左右,力度以孩子能承受为度,可以刺激带脉,起到运化痰湿的作用。

具体方法:

双手捏住腰两侧的肥肉,拉起,然后松开,这个算一次,不断反复,注意不要在饥饿或者饱腹的状态下做。

对于6岁以下孩子我们可以用推腹方法,帮助孩子把体内痰湿排出体外

【捏脊】

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脊一般捏5-8遍,每捏三下再将背脊皮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晨起上捏脊7遍,上捏脊可以提升孩子阳气、增强五脏六腑、增强抵抗力,解决孩子本质是“虚”的问题,如果孩子有明显的热证时,如便秘、口腔溃疡等问题时,就不要捏脊。

【山药莲子猪肚汤】

原料:山药6克、芡实15克、茯苓10克、莲子9克、猪肚150克

做法:先将药材浸泡30分钟,猪肚切片,然后将所有原料放入砂锅之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烧开,小火慢熬,待猪肚熟透后,即可食用,以喝汤为主。

功效:健脾祛湿。芡实可以补脾阳、祛湿气、固肾气;山药可以补脾气养脾阴;茯苓可以健脾渗湿;莲子可以健脾安神,猪肚可以健脾养胃。

如果孩子有湿热证(如舌苔是黄腻、身上有红疹等),此时将“茯苓”更改为“生薏米仁”10克,这样可以祛湿清热。

除此之外,偶尔可以给孩子喝苍术荷叶茶(苍术6克、荷叶3克泡开水喝);湿热比较明显的时候,可以做荷叶粳米粥,来祛痰湿降浊气。

对于小宝宝来讲,有些宝宝是正常的婴儿肥,不要误当虚胖,即便有一些肌肉松弛的虚胖,不需要特别去调理,注意饮食合理,保护孩子的脾胃,经常带宝宝去晒晒太阳,晒后背膀胱经和督脉,给宝宝足够阳气,促进脾胃强壮起来。

有些宝宝虽然胖,但是肌肉结实、精神充足、能吃能睡能拉,是天生比较壮实的健康孩子,就跟脾虚没啥关系啦,但是同时也要记得,即便是健康的孩子也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征,千万别太骄傲了,随意吃喝、熬夜,日积月累会导致孩子体质变差。

做为吃瓜群众,看到别人家乱吃乱喝还比较健康,千万别羡慕,千万别模仿,因为时间会告诉你答案——身体是经不起折腾的。

对于那些肌肉结实、头发浓密乌黑、精力旺盛、眼睛炯炯有神,但是比较瘦的孩子来说,天生体质是不错的,瘦一点也算正常,如果经常生病,多数是饮食不合理、或者生活太不规律如熬夜、经常到处疯玩导致的,千万别当做体虚来治疗,应该是回归生活,把生活理清楚了,身体就健康了。

中新健康|“小胖墩”日益增多 专家:儿童肥胖危害多 健康关口需前移

中新网杭州8月23日电(张煜欢)近年来一到暑假,各大儿童医院的内分泌科门诊内,前来问诊的“小胖墩”家长大幅度提升。如今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营养摄入给予极大关注,但这种关注有时会演变成误区。杭州市儿童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委桑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儿童肥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除了身心健康方面的影响,肥胖甚至可能导致注意力缺陷,引发智力方面的问题。关注体重管理,健康关口必须前移。

随着经济发展,当下儿童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高糖食品、含糖饮料过多摄入,以及体力活动的减少,这些都增加了儿童肥胖的发生风险。儿童肥胖率不断攀升,已经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如何判断儿童是否肥胖?专家表示,首先需要结合孩子的身高,bmi(身体质量指数)是国际社会推荐的评价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首选指标。bmi=体重/身高的平方,目前多采用《ws/t586-2018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来评估儿童是否超重和肥胖。

桑杲提到,儿童肥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肥胖可能导致儿童在外观上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学校中遭受孤立和嘲笑,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其次,肥胖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心血管系统是最常见的,例如高血压和高血脂;呼吸系统也可能受到影响,许多肥胖儿童患有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此外,肥胖可能导致多动、注意力缺陷,甚至智力方面的问题。

“在临床中,医生会根据肥胖程度和原因,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案予以治疗。对于家族性肥胖,我们需要进行基因评估和分析,排除遗传代谢疾病的可能性,并为家长提供优生优育方面的指导。”桑杲说。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儿童肥胖问题,杭州市儿童医院特别开设生长发育障碍多学科联合门诊,该门诊汇集了内分泌科、中医科以及营养和运动领域的专家,共同从内分泌学和遗传基因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相关机制。

专家为前来咨询的家长组织多学科会诊。张煜欢 摄

专家还表示,从中医角度出发,通过体质辨识也可以预防肥胖,特别是对于痰湿质和气郁质的孩子,家长应特别留意。“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和外治手段,我们希望为家长提供全面的营养治疗干预方案和运动治疗指导,为每位肥胖或超重的儿童量身定制治疗计划。”桑杲说。

预防成为“小胖墩”,一饮一食十分关键。在培养健康生活习惯方面,专家表示,除了确保营养摄入均衡和丰富外,家长更应关注哪些食物不宜摄入。“我们建议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及烧烤、煎炸等重口味烹饪方式制作的食品。从中医角度出发,辛辣刺激性食物也不宜给儿童食用。”桑杲说,此外在饮食习惯上,中医提倡以白开水作为儿童唯一的饮料选择,尤其应避免摄入含糖和碳水化合物的饮品,以及汽水类饮料。

“在运动方面,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有不同的运动需求,包括运动类型、持续时间和频率等也都不同。肥胖问题在学龄前和学龄期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建议学龄前的孩子每天累计运动三小时,而学龄期儿童则应保证每天至少一小时的运动,并且每周至少进行三次中高强度的锻炼。”桑杲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