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国肥胖人口统计(中国肥胖人口数)

凤凰网 0
文章目录:

国家出手管理体重,中国肥胖人群高达4亿,这三省最多

文|王佳 《CC情报局》特约撰稿员

编辑|白金娜 王宇

核心提要:

1. 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继续推进体重管理计划。据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报告,截至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的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达到4.02亿。国家卫健委的数据表明,若人群超重趋势得不到遏制,2030年中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2. 据《糖尿病、肥胖和代谢》杂志分析,中国北方的肥胖发生率普遍高于南方。内蒙古(37.1%)、山东(37.1%)、河北(36.6%)的超重与肥胖发生率最高,广东、海南、江西3省最低。肥胖症已成为中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位列全国第6大死亡和残疾危险因素。

3. 中国采用比国际更严格的肥胖判定标准。根据《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规定,BMI正常范围为18.5-24kg/m²,24-28kg/m²为超重,≥28kg/m²为肥胖,较世卫组织的超重(≥25kg/m²)和肥胖(≥30kg/m²)标准更严。此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即为腹型肥胖,近3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

4. 中国目前尚未将肥胖认定为疾病,但已纳入慢病管理。药物治疗适用于BMI≥28或BMI≥24伴有相关疾病者,但复胖率较高;手术治疗适用于BMI≥37.5或BMI≥32.5伴严重疾病者,效果显著但有风险。医学专家建议,减肥需要做个性化的评估,结合饮食控制、运动和专业指导,避免盲目减重导致健康问题。

国家为何出手管理全民体重?中国25岁以上超重和肥胖患者达4.2亿,全球第一

3月9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从去年启动实施“体重管理年”开始,将连续三年推进体重管理。3月10日,政协委员、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点名记者减肥:“你太胖了,要弄得瘦一点,我们三年行动计划,主要是体重减下来,慢性病控制!像你这样的大肚子,是我们主要的目标!”

犀利直言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国家卫健委2024年12月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也被更多人关注到。目前中国超过一半的成年人已超重和肥胖,高于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的37%,而且这一比例预计还会继续上升。

这份预警中国肥胖危机的指南发布不到三个月,今年3月4日(国际肥胖日),《柳叶刀》杂志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给出了中国胖子的准确数据:截至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达到4.02亿,数量全球第一。

1980年时,中国几乎见不到肥胖的人,但到2005年,肥胖人口估计已达1800万,而2009年则上升到1亿;仅16年间,中国肥胖人口就达到4亿左右。加上儿童肥胖人口,几乎超过了一半中国人患有肥胖问题。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表明,若人群超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将超过美国人口中70%的肥胖人口比例。

全球的肥胖人群地图,中国是第一。但中国的肥胖人口地图上,中国肥胖人群最多的省份是谁?

2023年8月,《糖尿病、肥胖和代谢》(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杂志发表了关于《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报告采纳了国内519家某大健康体检中心的数据,涉及中国31个省份243个城市,受试者共计1580万成年人(≥18岁),列出了各省肥胖人口地图。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北方超重、肥胖的发生率普遍高于中国南方。

内蒙古(37.1%)、山东(37.1%)、河北(36.6%)的超重、肥胖发生率最高,位列这份榜单前三。河南、宁夏、山西的肥胖率紧随其后。但中国的瘦子则普遍集中在南方,广东、海南、江西三省是我国肥胖率最低的省份。

按中国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划分,人均GDP较低的地区,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较高。这可能反映了发达国家中收入和肥胖之间已知的反比关系。

肥胖症已成为中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位列全国第六大死亡和残疾危险因素。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卫健委和其他15个政府部门,于去年6月启动了对抗肥胖的公共宣传活动。该活动将持续三年。

中国的肥胖BMI标准高于美国,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啤酒肚)

在我国,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kg/m2)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但中国的衡量标准比国际标准更为严格。

世卫组织认为,体重指数(BMI)——体重与身高之比——超过25 kg/m2为超重,超过30kg/m2为肥胖。但《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规定,在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kg/m2至24kg/m2之间,BMI在24kg/m2至28kg/m2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kg/m2就是肥胖。

但这个标准显然非常严格,超过了欧美的等于或高于30kg/m2的成年人的肥胖标准。

在此基础上,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对肥胖症的程度进一步分级:将BMI达到28kg/m2且低于32.5kg/m2为轻度肥胖症、达到32.5kg/m2且低于37.5kg/m2为中度肥胖症、达到37.5kg/m2且低于50kg/m2为重度肥胖症、达到或超过50kg/m2为极重度肥胖症。

2002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了24kg/m2和28kg/m2的BMI新方案,同时以男性腰围≥85cm和女性腰围≥80cm为腹部肥胖的标准;取代了欧美的25kg/m2和30kg/m2的BMI肥胖标准

但BMI并非唯一标准,其中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则为腹型肥胖,这类肥胖所带来的健康隐患往往更大。

从肥胖的“性别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中国41.1%男性体重超重。

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将肥胖定义为慢性代谢性疾病。

美国内科医师学会出版的医学学术期刊《内科医学年鉴》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工作压力、长时间工作和长期吃外卖等不良饮食习惯与不加强锻炼等,正成为中国城市居民肥胖的高危因素。过去十年间,中国肥胖患病率增长了三倍,腹部肥胖患病率增长了50%以上。

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肥胖,俗称肚腩赘肉,常常表现为“救生圈”、“啤酒肚”,泛指囤积在腰腹部的脂肪组织。在中国,腹型肥胖人群的比例比全身肥胖的要高。

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蔺宏伟告诉《CC情报局》,认为“由于中国和欧美人种的差异,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主要以腹型肥胖为主,也被称为苹果型身材,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这可能是人种差异或其他生理原因导致的。而欧美人主要以下肢和臀部肥胖为主,称为梨形身材。

腹型肥胖或者说将军肚,内脏脂肪堆积,直接和我们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腹围越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就越高,因为有更多的内脏脂肪沉淀在腹腔里,也沉淀在我们的肝脏里,更容易诱发胰岛素抵抗二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腹型肥胖者患肥胖并发症(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卒中等)的风险比全身肥胖者更高。

当然,肥胖除了上述症状外,还会引起支气管哮喘,肥胖低通气综合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导致腹腔压力增大,男性乳房发育,女性多囊卵巢综合症甚至不孕不育等疾病。这也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最多的肥胖的类型。”

肥胖的流行,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0年,超重和肥胖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为907.68亿元,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和癌症5种主要慢性病直接经济负担的42.9%,占2010年卫生总费用的4.5%。2023年,《BMC公共卫生》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与体重相关的治疗成本在医疗卫生预算中的占比估计,将从2022年的8%上升到2030年的22%。

2019年全国11.98%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高体质指数(BMI),死亡人数为54.95万。

而《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到1.164亿,居世界第一。

而“肥胖影响的胰岛素抵抗是中国糖尿病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中推荐的减肥食谱

我国尚未认定肥胖为疾病,如何治疗与减重?

体重从“私人的事”变成“国家的事”,除了全面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同时持续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文天林教授认为:“1997年,世卫首次将肥胖定义为疾病。2013年,美国医学协会承认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但肥胖在我们国家目前并没有被认定为疾病,也未纳入医保。

但在临床中,已开始把其纳入慢病管理治疗。目前服用减肥药和减重手术是常用的两种方法,减肥药适用于BMI≥28或BMI≥24伴有相关疾病且饮食运动无效者,优点是非侵入性和方便,但效果有限且有副作用。目前在我国共有五种药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马斯克等人都曾公开宣称服用司美格鲁肽减肥,但这些减肥药,大多复胖率较高。

减重手术适用于BMI≥37.5或BMI≥32.5伴有严重相关疾病且保守治疗无效者,优点是效果显著且能改善代谢疾病,但有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

在谈及近年来流行的减重手术时,蔺宏伟医生告诉《CC情报局》,“代谢外科手术的患者群体,主要以中年已婚已孕的女性为主,尤其是生完两个或者是三个孩子的女性居多。大多是在在怀孕期间,喜欢进食高热卡,高碳水,高脂肪的食物,这些患者大多在生完孩子之后体重会迅速的增加,甚至超过200多斤,这样的患者较为常见。

当然近年来还有一个新现象,就是进行减重手术的儿童和青少年日益增多。我国代谢外科手术的指南规定手术适应症里年龄是在16岁到65岁,但是实际中,有些孩子在十四五岁,由于肥胖导致的严重二型糖尿病代谢综合症,不得不提前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来挽救健康。”。蔺宏伟医生同时提醒“做手术减重应慎重,并不是所有肥胖患者都适合做减重手术。代谢外科手术并非是万能的,做了手术不代表就能够瘦下来,手术后还需要在专业的外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体育锻炼。”

文天林教授还建议想减肥的朋友,“减肥前需要个性化评估、设定合理目标、饮食控制、增加体力活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减肥不当,容易越减越重,而且对于超重人群来说,盲目运动反而容易加重关节负担,带来其他健康问题。

切记在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减肥效果,并确保健康和安全。”

“10个成人7个胖”,难怪国家要喊你减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民生记者会上用7分钟“聚焦腰围”的发言,登上热搜榜首。

“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腰围大了,体重也超了,有的还患上了慢性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用略带调侃的语气说。

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宣布将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这一讲话立马引发了全民热议:“连国家都在催我减肥了!”这条被戏称为“史上最硬核健康提醒”的新闻背后,是我国肥胖问题已到刻不容缓的严峻现实。当“胖”从个人烦恼上升为国家行动,这个看似私密的身材问题,正在成为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公共卫生课题。

我国成为全球“首胖”

每10个成年人里将有7个超重或肥胖

国人到底胖到什么地步了?

我们可以借助近10年卫健委发布的两次《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窥探国人体重的发胖轨迹。

2015年的数据显示,国内成年人的超重肥胖率就达到了42%;而2020年的数据则更进一步,成年人的超重肥胖率已逼至50.7%。相当于在短短5年间,每10个成年人中,“胖子”从4个增加到5个,增长迅速。

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肥胖的问题也引起了全民关注,新闻媒体时不时的关于“小胖墩”的报道令人担忧。数据显示,6-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从2015年的16%升至19%,预测到2030年,该数据将增加至31.8%,“小胖墩”增速超过了成人。

全球肥胖版图上,中国已从“瘦子国”逆袭为“胖力股”。世界肥胖联盟统计显示,基于庞大的人口,我国肥胖人口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成年肥胖率虽仍低于美国(41.9%)、英国(28%)等发达国家,但增速却是欧美国家的2-3倍。

这种“加速度”背后,是国民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2024年5月,新华网和外卖平台联合发布《职场人外卖营养“体检”报告》显示:北上广等大城市打工人的外卖中,超过半数的外卖订单多是高碳水、重油重辣以及多肉食类。其中,北京在米、面、包子等高碳水订单量占比20.3%,麻辣烫、干锅、串串等重油重辣订单量占比17.0%,炸鸡、烧烤、汉堡等多肉食订单量占比19.3%。

同时,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数据显示,国人一天中平均静坐时间长达9个小时,而体力活动不足者占比近1/3。

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员工王女士坦言:“经常加班到深夜,只能靠外卖续命,根本没时间运动。”

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百姓腰包渐鼓,国民的腰围也越来越粗了。

河北成为全国“第一胖”

城市男性、农村女性更容易发胖

虽然中国人整体在发胖,但不同地域的“发福指数”却呈现出鲜明的南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气候、饮食等生活习惯上,更通过权威数据形成了一张直观的“胖瘦地图”。

根据一份全国1577万人群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肥胖率呈现明显的地域梯度特征。北方省份“包揽”肥胖率排行榜前列,河北、内蒙古、山东、天津、辽宁五地尤为突出

以河北省为例,其肥胖率高达21.9%,成为全国“首胖”;而最南端的海南省肥胖率仅8.9%,不足前者的一半。这种“北胖南瘦”的背后,是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深度交织。

北方冬季漫长寒冷,高热量饮食成为抵御严寒的“生存智慧”;南方温热潮湿的气候,则促使人们更倾向于清淡饮食。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北方餐桌,到“精致小炒、靓汤养生”的南方厨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身体数据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大量社会科学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健康的社会经济分层”现象几乎在所有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群体,其平均健康水平往往越好,同样的,肥胖的分布也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有研究将国内城市经济发展与肥胖率进行交叉验证发现,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梯队城市,总体肥胖率要低于人均收入较低的城市。该研究总结,经济越发达地区,肥胖率相对更低。

这可能与发达地区居民健康意识更强,饮食管理更科学,且健身资源丰富,利于控制体重相关。

同时,肥胖率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出现了不同区别。研究数据发现,在我国,城市男性肥胖率高于农村男性,城市女性却比农村女性更苗条。

城市男性应酬多、饮酒频繁,饮食不规律。城市女性更关注体重管理,健身、医美市场发达。《2022年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女性健身消费者占比达61.93%,较2021年增长迅猛,女性消费者在万元以上的健身消费和周边消费支出均高于男性。

这些不同地区的健康数据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理解中国肥胖流行趋势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国家为全民减肥操碎心

多项政策打出“组合拳”

肥胖不仅影响外观,最重要是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医学研究证实,肥胖与200余种疾病的发生密切有关,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张能维、肥胖与代谢病中心主任医师廉东波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提及,“超重肥胖会损害劳动力、影响健康等。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几乎无所不在’。最主要的就是损害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淋巴系统等,几乎所有人体系统,都会受到肥胖的影响。”

除了常见的高血压、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外,肥胖甚至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2019年全国11.98%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高体质指数(BMI),死亡人数为54.95万。此外,肥胖带来的心理问题、社交障碍同样不容忽视。

肥胖问题以及引发的多种疾病,不仅是个人、家庭的负担,也会增加医保基金支出,成为国家负担。

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达到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未来中国城乡居民超重肥胖率及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将呈上升趋势,甚至有可能出现因病致贫的极端个例。

因此,对于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

面对这场“无声的流行病”,国家目前正在打出组合拳:中小学校园推行“健康副校长”制度,协助学校对学生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健康问题提出工作建议;社区开设营养门诊,收集居民日常消耗、饮食习惯、疾病状况等数据,对居民营养状况进行全面评估;食品行业实施“三减”(减盐、减油、减糖)标准。

同时,多个省份也纷纷动了起来,出台“体重管理”方案。比如,河南发布的实施方案明确,“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校园及周边500米内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

新疆明确,以2019年-2023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2024年-2026年成年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总体下降10%。

但政策落地更需要每个个体的觉醒——选择爬楼梯而非乘电梯的日常坚持,选择清蒸鱼代替红烧肉的饮食智慧,这些微小改变正在编织全民健康防护网。

当我们调侃“国家催减肥”时,或许更应看到其背后的深意:在物质丰裕时代重建健康秩序,既需要制度设计的“硬约束”,更需要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软追求”。毕竟,健康中国的蓝图,最终要落在每个轻盈的脚步、每张红润的脸庞上。

参考资料:

1、国家卫健委《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

2、新华网&美团《职场人外卖营养“体检”报告》

2、新京报《世界肥胖日丨减重并非越快越好,预防肥胖从孕期就开始管理》

3、海报新闻《动起来!多省份出台“体重管理”方案》

数据新闻编辑:陈华罗实习生 何逸铭

新媒体设计:苗奇卉

校对:刘越

《柳叶刀》:应对“肥胖危机”不利 到2025年全球近六成人口或超重

中新网北京3月4日电 医学杂志《柳叶刀》3日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超重或肥胖人数已从1990年的9.29亿增至2021年的26亿。到2050年,预计全球将有近六成成年人和三分之一儿童面临超重或肥胖问题。

法新社等报道称,这项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研究报告使用了多达1350种数据来源,涵盖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数据。报告认为,过去30年来,全球在应对日益严重的肥胖危机方面严重失败。

报告指出,全球超重或肥胖人数已从1990年的9.29亿增至2021年的26亿,成年男性和女性的肥胖患病率均增加一倍多。特别是大洋洲、北非和中东地区的肥胖率已经达到极高水平。在高收入国家中,美国的肥胖率最高,2021年约该国有42%的男性和46%的女性受到肥胖的影响。

报告预测,若不采取紧急政策改革和行动,照此趋势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近六成成年人和三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将面临超重或肥胖问题,全球成年男性超重和肥胖率将从2021年的43.4%上升至约57.4%,成年女性超重和肥胖率将从46.7%上升至约60.3%。

报告指出,超重或肥胖问题将造成过早患病和死亡威胁。最近几代人的体重增加速度比前几代人快,肥胖发生的时间也更早,导致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多种癌症等在更年轻时发生的风险增加。

报告还指出,随着肥胖人口逐渐老龄化,到2050年,全球约四分之一的肥胖者将超过65岁,可能会给各国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

研究人员表示,现在采取行动,在全球可持续的食品体系中转变饮食结构还为时不晚。改善营养、提升身体活动水平和优化生活环境等策略离不开政策支持,无论是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还是增加公共绿地,都需要长期且持续的政策推动。

研究人员呼吁,迫切需要制定五年行动计划(2025年至2030年)以遏制肥胖率的上升。各方需共同努力,利用该报告针对各国当前和预测体重变化的阶段、时间和速度的估算,结合各国家和地区在社会人口、经济、环境和商业层面的独特情况,实施全面、跨学科的干预措施。(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