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导致雌激素低(肥胖导致雌激素增多)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小胖墩减肥 需全家总动员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有关数据,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约10%,并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本市多家医院开设了儿童肥胖门诊,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发现,进入暑期以来,这些门诊相继迎来就诊高峰,减重成为不少“小胖墩”在暑假里的重要任务。针对儿童减重需求,各医院大多采用个案随访方式,为“小胖墩”们提供营养膳食调整、运动建议等个性化减重方案。医生提醒,许多“小胖墩”的出现与家庭饮食结构不合理相关,科学减重需“全家总动员”。

现象

没管住嘴 两度踏进肥胖门诊暑期肥胖门诊就诊量翻倍

7月10日下午,在妈妈的陪同下,11岁的晓晓(化名)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儿童肥胖与高血压门诊就诊。晓晓与她的主治医生江倩已经是“老朋友”了,因为早在2022年夏天,她就曾因肥胖困扰求助于江倩。那时,晓晓才9岁,但体重将近80斤,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MI)测算结果,当时的晓晓是个实打实的“胖孩子”,明显比班上其他同龄女孩“大一圈”。担心孩子因肥胖而导致身体出现问题,晓晓妈妈赶紧带孩子找江倩就诊。通过饮食调节配合运动,孩子的体重降了下来。

但这两年一松懈,没管住嘴,今年暑假,晓晓的体重又像皮球般“涨”了起来。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晓晓妈妈担忧孩子的第二性征提早发育,再加上晓晓今年马上六年级了,怕影响体测成绩,趁着暑假时间长,晓晓妈妈又给孩子挂了朝阳医院的号,二度踏上减肥之旅。

在朝阳医院,每个前来就诊的孩子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就诊档案,通过首次就诊访谈、身体状况检测等环节,门诊医生会给出一个量身定制版的减重计划。江倩又给晓晓重新做了一番测试:身高149厘米,体重47.1公斤,腰围81厘米,臀围88厘米,BMI指数是21.2,对照我国最新的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这回晓晓评定的结果是“超重”。其他身体检查显示,晓晓并没有其他肥胖并发症,也无早熟迹象,这让晓晓妈妈松了口气。这次晓晓的目标单纯且明确:减重。

为了更加细致地了解晓晓的生活习惯,江倩又给晓晓做了深入访谈,从一日三餐,到水果、零食、饮料、饮水等的摄入情况,以及运动量、睡眠时间,都做了详细“摸底”。访谈发现,最近晓晓的早餐一般吃海苔和零食,午餐和晚餐的分量也都不少,在“零食”一栏,晓晓特别爱吃雪糕,一次能吃两根;水果一般吃两盒蓝莓和500克葡萄。然而,“运动量”一栏写着“零”。

江倩说,在前来就诊的“小胖墩”中,像晓晓这样饮食结构不合理,吃得多、动得少而导致肥胖的孩子占了绝大多数。

按照晓晓这个年龄女生正常体重的BMI值反过来推算,江倩给晓晓设置了一个小目标:“如果BMI要达到20.5以下,也就是正常体重水平,那么你需要达到的体重是45公斤左右,这个月咱先减4斤,能不能做到?”晓晓用力地点了点头:“能!”

自从进入暑假,朝阳医院儿童肥胖与高血压门诊的就诊量比平时一下子翻了倍,江倩和同事们的工作比平时忙碌了不少。“平时一般周六开肥胖门诊,到了七八月份暑期时间,我们儿科专门在周二、周四、周六开设一整天的门诊,专门服务暑期前来减重的孩子。”

在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暑期前来就诊的“小胖墩”也比平时多了不少。据科主任黄鸿眉介绍,临床营养科每周一到周六都有开诊,每周一下午的减重专业门诊不限制挂号人数上限。到了暑期,科室平均日接诊量增长了近1/3,其中“小胖墩”人数接近总就诊人数的一半左右。

探因

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少生活习惯不科学是致胖主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小胖墩”。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意味着每5个儿童青少年中约有1个超重肥胖。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农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迅速。另据《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我国7岁及以上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0%。

江倩提醒广大家长,如果发现孩子近期体重增长较快,出现了“鼓鼓的小肚子、脖子发黑”等肥胖表现,以及学校的体质监测提示孩子肥胖或超重,建议尽快到儿童肥胖门诊就诊。

谈及儿童肥胖原因,黄鸿眉告诉北青报记者,这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基因和遗传因素,这是重度肥胖儿童群体的主要影响因素,特别胖的孩子很有可能有家族遗传史。超重到轻中度肥胖的孩子八成与生活习惯有关,比如家庭饮食结构不合理,家里吃饭习惯高盐、高糖、高碳水,爱喝含糖饮料;其次是缺乏运动,有的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喜欢久坐,很容易出现超重或是轻到中度的肥胖。

在江倩的就诊档案中,大部分孩子肥胖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比如上周前来就诊的晨晨(化名)才4岁多,就已经胖成了一个“小肉球”,属于典型的腹部脂肪堆积,孩子平时就喜欢吃主食,且摄入量特别大,面条能吃两碗,孩子妈妈自己也是肥胖人群,平时妈妈带着晨晨出去遛弯时总是随手拿一把糖果,两人分着吃;13岁的圆圆(化名)BMI指数达到了29,伴有高血脂症、高尿酸、高血压,一聊发现,孩子早饭不规律,要么不吃,要么猛吃,一顿能吃10厘米长的肉龙,而且特别爱吃炸串、烤肠,以及葡萄、西瓜等水果,每天还要喝饮料,10岁那年,她就已经来了月经。

难点

不同“家长分型”依从性不同两辈人带娃减肥易出现分歧

对于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治疗,目前各大门诊基本以运动和营养干预治疗为主,调整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方式,帮助孩子们把体重降下来、同时改善各项身体指标,各医院也会联合相关科室开展多学科联合治疗。比如,在北京儿童医院,就有内分泌专家、中医专家、慢病管理专家、精神心理专家的多学科诊疗团队,为部分需要的儿童提供多学科诊疗。

从事儿童减重多年,黄鸿眉发现,在实践中,一个较大的难点在于孩子和家庭依从性的问题,家长也有不同的分型。

黄鸿眉发现,一些孩子刚来门诊时,家长、孩子都很重视,跟医生一起制定减肥计划。“减重不像治疗一些疾病,吃一个星期的药就好了,科学减重其实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长期坚持,这做起来并不轻松。”在减重门诊中,也有一些半途而废的家庭,刚来的时候雄心壮志,但后面人就没影了。也有的家长会抱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孩子的减肥成果“立竿见影”,短时间内没效果就放弃了。

根据新中考体育改革,北京四、六、八年级学生参加的体质健康测试统测成绩将作为过程性考核部分的分数,纳入中考体育总成绩。部分家长带孩子来减重,仅仅是希望提高孩子的体测成绩。

“有的家长带孩子来就诊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开个就诊证明,孩子参加体育考试的时候可以得到一些豁免,每年快到期末了,这种情况会比较多见”,黄鸿眉表示,“医生会提醒家长,等孩子考完后再带过来看看,得给他减减重,有家长就说,‘到时候再看时间安排吧’。”

还有的家庭内部会出现意见分歧,一派给孩子减肥,而另一派偷摸给孩子“增肥”。黄鸿眉说:“在老人的传统观念中,孙子孙女白白胖胖的多可爱,但孩子爸妈觉得健康更重要,这类家庭可能依从性相对会弱一些。比如最近有个孩子,家长根据医生建议调整了孩子的饮食,督促孩子运动,三个月后孩子体重不仅没掉反而上升了,细究其原因发现,爷爷奶奶觉得家长给孙子吃得太少,把宝贝孙子饿着了,于是趁孩子爸妈不注意,爷爷奶奶就会给孩子吃喜欢的零食、饮料等高热量食物。”

江倩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些家庭三代同堂,父母不在的时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会心疼孩子,“放纵”孩子吃喝,孩子父母又生气又无奈,令人哭笑不得。

为了挪走孩子减重路上的“绊脚石”,有的家长直接上演“全家总动员”,拉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起走进医生诊室。一听到肥胖带来的疾病危害,老一辈们马上就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黄鸿眉说,当全家心往一处使的时候,依从性会提高,孩子的减重效果会更好。

还有的家长减肥心切,希望高效快速,会按自己的期望值给孩子设定目标,要求医生“下猛药”——饮食节制更严苛、运动强度更大,这不许吃、那不许吃,处处限制孩子。“但医生并不会这样做,一口气吃不成个胖子,减肥也并非一蹴而就。一般第一次来的孩子我会给他们一个观察期,按照制定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前两周甚至一个月之内体重没有增长就可以,身体会有一个调整期,需要慢慢适应,再去设定下一个月的小目标。”江倩说。

而有的家长非常重视健康,依从性非常好,听了医生的建议后,十分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重效果非常明显。“这样的案例很多,比如11日来复查的真真(化名),一年前刚来门诊的时候诊断肥胖,伴有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团队针对孩子的情况制定了营养 运动 生活方式的管理方案,也没有吃其他药物,通过饮食调节配合运动,坚持定期复诊,这次复查发现孩子的体重达标,脂肪肝和高尿酸等指标都恢复正常了。孩子和妈妈都特别开心,我好好表扬了真真和她妈妈,妈妈不仅坚持了我们为孩子制定的管理方案,而且也促成整个家庭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所有家庭成员都受益匪浅。”

危害

肥胖致各类代谢疾病低龄化 大龄儿童心理问题更加明显

肥胖带来的问题不容小觑。江倩表示,首先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肥胖可能伴随雌激素分泌过多,这会刺激骨骼过度生长,造成骨龄提前。骨龄提前的后果是骨骺线过早闭合,当骨骺线完全闭合后,身高便再无增长可能,直接影响孩子的最终身高。身高早长并不是好事,可能会提早进行、提早结束,导致最终身高比正常发育的矮。目前,儿童性早熟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肥胖也是诱发儿童性早熟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女孩,肥胖导致雌激素分泌增多,可能会导致第二性征提前发育,让青春期提早到来。

肥胖还会增加代谢性疾病风险,这让不少成年人常见的疾病在肥胖儿童群体中频繁出现。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肥胖导致的身体机能的变化都是一贯的,小胖孩也会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脂肪肝等问题。如果孩子有颈部皮肤明显变黑,需警惕胰岛素抵抗,严重者可能导致糖耐量受损或糖尿病。“倒退几十年,儿童超重、肥胖率没有现在这么高,如今随着超重和肥胖发生的年龄段提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年龄自然也就提前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表明,儿童时期肥胖一直延续到成年,患各种慢病的风险就越多。”黄鸿眉说。

各类代谢疾病又会导致新的问题,江倩表示:“以高血脂为例,肥胖孩子需氧量比瘦孩子高出30%左右,同时血脂过高影响血红蛋白对氧气的携带,携氧率低、消耗又多,这种慢性缺氧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疲惫,甚至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在门诊中,患有各类并发症的小胖孩不在少数。在江倩的就诊记录中,有不少“棘手”案例:13岁的女孩彤彤(化名)体重飙到了160多斤,BMI指数达到了34,身体多项指标预警,她同时患有高尿酸、高血脂、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前来就诊时,彤彤妈妈很是后悔,没早点带孩子来看,因为彤彤11岁就来了月经,早点控制体重孩子的身高或许还能再长一些。

江倩表示,大多数“小胖墩”无需药物治疗,随着对体重的合理控制,这些指标都是可以改善的。“初诊的时候都要跟孩子细聊,发现他们生活和饮食上不科学的地方,如果有并发症的,会针对并发症给予个性化建议,再给孩子做定制化的指导,包括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运动、做哪些运动、一日三餐怎么吃,蛋白质、水果、蔬菜等食物的摄入量等,教会孩子和家长饮食及运动原则。”

值得关注的是,肥胖还会伴随着心理问题。江倩表示:“肥胖的孩子活动耐力差,体育成绩不理想,穿衣不自信,害怕被嘲笑,有自卑感,如果没有及时疏解或干预,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甚至发展成抑郁。年龄大点的孩子相对更加在意自己的身体状态,心理问题会更加突出。尤其是一些前来就诊的女孩,能明显感受到她们话不多,不太开朗,做访谈的时候也没有眼神交流,一提到自己的体重总是很不好意思,甚至自卑。聊天过程中,有的家长还会以指责的口吻质问孩子是不是又偷吃了东西,有的孩子当场就哭了。不少孩子比较沉默,在家中可能经常被指责,影响亲子关系,也影响孩子性格。”(记者 蒋若静 实习生 余蒙蒙)

来源: 北京青年报

肥胖症的原因

其他

进食过多可通过对小肠的刺激产生过多的肠抑胃肽(GIP),GIP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在垂体功能低下,特别是生长激素减少、促性腺及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引起的性腺、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发生特殊类型的肥胖症,可能与脂肪动员减少,合成相对增多有关。临床上肥胖以女性为多,特别是经产妇或经绝期或口服女性避孕药者易发生,提示雌激素与脂肪合成代谢有关。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皮质醇分泌增多,促进糖原异生,血糖增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于是脂肪合成增多,而皮质醇促进脂肪分解。

中西医专家谈肥胖的三把标尺和三道防线

如今,肥胖问题愈发普遍,它不仅影响外观,更与多种健康问题密切相关。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周俊芳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肥胖对健康的多方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医学视角下的肥胖:远不止“体重超标”

“许多人将肥胖等同于体重秤上的数字增加,这是极大的认知误区。”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周俊芳强调,“医学定义的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核心在于脂肪组织的异常堆积和分布紊乱,直接导致多系统功能损伤。”

科学判断肥胖的三把“标尺”:

BMI(体质指数):

成人BMI≥25为超重,≥30为肥胖;儿童需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年龄别BMI曲线,例如10岁男孩BMI超过18.5即提示肥胖风险。

体脂分布: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表明内脏脂肪超标,代谢疾病风险显著增加。

器官功能评估:

结合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可精准识别“隐性肥胖”(BMI正常但代谢异常)。

“《柳叶刀》最新研究指出,BMI≥40kg/m²者几乎必然伴随严重脂肪堆积,但部分BMI正常人群也可能因体脂率超标(女性>32%、男性>25%)面临健康风险。”周俊芳补充道。

全身警报:肥胖引发的健康“多米诺效应”

周俊芳用“系统性危机”形容肥胖的危害:“脂肪细胞不仅是能量储存库,更是活跃的内分泌器官,会释放炎性因子和游离脂肪酸,引发连锁反应。”

1. 代谢系统:失控的“糖脂战场”

2型糖尿病:肥胖人群患病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10倍,核心机制是脂肪堆积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脂肪肝:30%肥胖患者存在肝脏脂肪浸润,若不干预,15%可能发展为肝硬化。

2. 心血管系统:超负荷的“生命引擎”

每增加5kg/m² BMI,冠心病风险升高30%,高血压患病率翻倍。

内脏脂肪分泌的炎症因子加速动脉硬化,心肌梗死风险显著增加。

3. 骨骼肌肉系统:坍塌的“承重结构”

膝关节承受体重3倍压力,肥胖者骨关节炎发病率提升4倍。

儿童骨骺线可能因肥胖提前闭合,导致成年身高低于遗传潜力5-10cm。

4. 呼吸与生殖系统:被挤压的“生存空间”

颈部脂肪堆积压迫气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率增加12倍。

女性肥胖者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病率高达34%,男性精子质量下降40%。

特殊人群:儿童肥胖的“双重打击”

“儿童肥胖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周俊芳指出三大特征:

生理损伤:

性早熟发生率提升3倍,脂肪肝检出率超50%。

骨骼发育异常可能导致永久性体态问题。

心理创伤:

校园欺凌遭遇率增加60%,抑郁风险升高3倍。

远期威胁:

80%肥胖儿童成年后持续肥胖,慢性病发病年龄提前20年。

性别差异:肥胖攻击的“靶向性”

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周俊芳对比分析:

男性:

腹部脂肪堆积更显著,代谢综合征风险较女性高1.5倍。

每增加10cm腰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16%。

女性:

肥胖导致雌激素代谢紊乱,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50%。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超重者占比达70%。

心理危机:肥胖的“精神枷锁”

“临床约45%的肥胖患者伴随焦虑或抑郁。”周俊芳揭示恶性循环:

心理→生理:压力激素皮质醇刺激食欲,促进腹部脂肪堆积。

生理→心理:运动能力下降加剧自卑,社交回避行为增加70%。

“一位患者曾因肥胖恐惧乘坐公交,这种心理创伤往往比生理疾病更难治愈。”周俊芳举例说。

早防早治:破解肥胖困局的“三重防线”

第一道防线:自查预警信号

体脂信号:腰带长度每年增加2个孔洞,颈部出现黑棘皮症。

机能衰退:爬3层楼气喘明显,夜间打鼾伴呼吸暂停。

体检指标:空腹血糖>6.1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第二道防线:生活方式干预

建议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建议运动: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等;增加日常活动量,如步行、爬楼梯等。

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保证起身活动

第三道防线:医疗介入时机

药物治疗:BMI≥27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BMI≥30者可考虑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药物。

代谢手术:BMI≥35且保守治疗无效者,胃转流术后2型糖尿病缓解率超80%。

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的科学路径

“肥胖治疗需兼顾‘减脂’与‘调代谢’。”周俊芳解析中西医协同策略:

西医:通过药物精准调节血糖、血脂,必要时采用微创减重手术。

中医:痰湿体质者用荷叶、山楂代茶饮,配合艾灸足三里健脾化湿。针灸刺激天枢、丰隆等穴位,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肥胖防治是一场需要医学支持、家庭配合和社会理解的持久战。正如周俊芳所言:“与其焦虑体重数字,不如建立与身体的良性对话。从今天开始关注腰围、定期体检、保持适度运动,就是对健康最好的投资。”

云南网记者 习元喜 见习记者 申太琴

来源: 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