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与肥胖关系吗(痛风和肥胖有关系)
体质决定健康风险?哈佛大学研究:肥胖体质60岁前或更容易患痛风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体质和健康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大伙可能都听过一句老话,“千金难买老来瘦”,可现在这个时代,瘦子常常被羡慕,胖子却背着锅,
尤其是提到什么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这些问题时,好像身材胖点的人就一定是重点关注对象。
哈佛大学有个研究最近就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说的是肥胖体质的人在60岁前更容易患痛风。
听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不就是胖人更容易得病嘛。
但这回,咱们从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角度来聊这事——一个表面看跟体重压根没关系的方向:“睡眠质量”才是肥胖痛风之间最隐蔽的共谋者。
怎么说呢?其实肥胖不仅是吃出来的,也可能是睡出来的。
这个结论听上去挺离谱,但数据说话。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一项覆盖超过2万人的长期追踪研究显示,那些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高出2.5倍,而这个代谢综合征,正是痛风的温床。
为啥这么说?因为尿酸的代谢依赖肾脏功能,而肾脏的运作效率,会被长期睡眠不足直接拉低。
再往下挖,肥胖人群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非常普遍,大概有40%—60%的肥胖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阻断。
这种阻断不是简单的打呼噜,而是会反复在夜间出现短暂停止呼吸的状况。
问题是,人在缺氧状态下,尿酸的产生会增加,因为细胞会进入一种“应急代谢”状态,开始大量分解核苷酸,这些玩意儿在体内分解后就成了尿酸。
更糟糕的是,长期这样睡不好,不光身体累,体内的炎症因子也会像野草一样疯长。
CRP(C反应蛋白)、IL-6(白细胞介素6)、TNF-α这些名字看起来挺专业的指标,其实就是慢性炎症的代言人。
而痛风,本质上就是一种剧烈的局部炎症反应。
只要体内的“火药桶”够大,哪怕尿酸水平只是中等偏高,一旦触发,就会迎来一场“燃烧的关节之夜”。
有意思的是,那些睡眠差但体型偏瘦的人,虽然也有一定的代谢问题,但痛风发病率反而比胖人要低很多。
这说明,单一因素其实并不构成致病核心,而是多个隐形变量在背后搅局。肥胖 睡眠差,这两个搭在一起的时候,痛风就像被悄悄点了火的炸药包,早晚炸出来。
再看看另一个有意思的数据。
加拿大一项横跨15年的研究追踪了8500多名40-65岁的中年人,发现BMI超过30并且报告有慢性失眠症状的人,其在55岁前被诊断出痛风的比例是正常体重 无失眠组的3.8倍。
你没看错,是3.8倍,不是38%。
这说明啥?说明如果一个人胖,还老是睡不好,他的体内几乎可以说在进行一场“无声的痛风养成计划”。
很多人喜欢把肥胖看成是饮食失调、运动缺失的结果,最多也就是扯到遗传基因。
但忽略了身体昼夜节律这件事对健康的基础影响。人不是机器,不是输入卡路里就能输出健康。
夜里该排毒的时候不排毒,该代谢尿酸的时候睡着了但肾脏“熬夜”,就会开始“罢工”。
一来二去,血液里的尿酸浓度慢慢上来,最后突破临界值,痛风就悄无声息地来了。
这也解释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肥胖的年轻人一边健身一边“打卡养生”,饮食也控制得不错,但痛风照样找上门。
因为他们的作息不规律,晚上十一二点还在刷视频、吃夜宵,早上九十点才起,身体内的所有生物钟都被打乱了。
内分泌失调,胰岛素抵抗加剧,肾功能负担增加,尿酸怎么可能排得干净?
说到这,不得不提到一个冷门但特别关键的点:褪黑素。
它是身体在夜间分泌的激素,用来调节睡眠,也影响着体内的抗氧化系统。
研究显示,褪黑素水平低的人群,痛风发作频率更高。
因为它除了帮助入睡,还有抗炎、稳定免疫的功能。
肥胖者常常因睡眠障碍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这等于是直接切断了身体的一道天然防火墙。
再回到哈佛的研究,研究样本超过6万人,结果显示,那些30多岁就偏胖的人群,若在60岁前发病,大多在45岁左右就已经有了高尿酸的倾向。
但如果他们的睡眠质量好、作息规律,哪怕体重指数稍微高一些,痛风发作率也明显降低了20%到30%。
这说明什么?说明睡眠不仅是修复身体的时间窗,也是身体代谢的大扫除时段。
这下咱们该明白,胖并不是唯一的坏角色,关键还是看这个胖是怎么胖的。
如果是那种长期睡不好、焦虑、压力大的人导致的激素性肥胖,那真的更危险。
睡不好的人容易肾上腺皮质醇分泌紊乱,这种激素会影响体内脂肪的堆积方式,也会增加尿酸生成。
等于说,身体已经是“内火上升”,再来个熬夜一击,就像是在火堆里又扔进了一根烟花。
还有一个点容易被忽视,那就是深度睡眠阶段的肾脏滤过率。
在深睡状态下,肾小球滤过率会上升,尿酸的排出能力也最强。
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浅眠状态或者频繁醒来,他的肾根本就没法好好工作。时间一长,哪怕白天喝水再多,尿酸依旧堆着。
那些说什么“多喝水防痛风”的建议,对于睡不好的人来说,作用其实非常有限。
那问题来了:既然睡眠质量这么重要,咱们是不是应该把睡眠当作控制痛风的新起点?
答案是肯定的。
不少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已经开始在评估高尿酸患者时加入睡眠质量的问卷,甚至配合多导睡眠监测来分析他们的代谢状态。
而且一些治疗睡眠障碍的非处方手段,比如褪黑素补充、音疗、深度呼吸训练,也被纳入到慢性痛风的干预流程中。
从这个角度看,很多看起来“正常”但总反复发作的痛风患者,可能都在无声中忽略了自己的睡眠问题。
他们查了尿酸,做了饮食调整,也开始运动了,但夜里依旧失眠、打鼾、翻来覆去,身体从来没有真正休息过。
那说到这,大家可能会好奇一个问题:
那些小时候胖、但后来变瘦的人,他们是否因为小时候的“肥胖记忆”而提高了成年后的痛风风险?
这个问题,真有答案。
新加坡一项覆盖超过9000人的儿童体质成长跟踪研究发现,童年阶段的肥胖虽然在青春期后期体重回落,但依旧会在成年后对肾脏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微损伤。
这种损伤体现在肾小管结构的畸形率和滤过效率下降,表面上这些人已经瘦下来了,但实际上他们身体内部的尿酸代谢“通道”已经打了折扣。
研究显示,这类人群在35岁前罹患高尿酸血症的比例,比始终体型正常的人高出27%。
这就是说,身体的早期记忆,并不会因为外表瘦了就彻底清除。
它更像是在身体里留了一段“旧密码”,一旦配合上后天的诱因,比如压力、熬夜、饮食问题,痛风就更容易爆发。
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小时候的胖,其实早就埋下了未来健康的地雷。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杨清雅,许超,杨亚旭,等.肥胖与痛风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3,12(01):70-75.
痛风为什么叫帝王病?原来这就是真相
痛风,古代的时候,老百姓日子都很穷,吃糠咽菜的多,而王公贵族们却是每日大鱼大肉,因此,他们得痛风的也比较多,常常引起尿酸偏高、拇指麻痛、脚趾剧痛、关节红肿等症状。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将相帝王都患有痛风,故痛风又称为“帝王病”。由此也一直被视为和“酒肉”有密切关系的富贵病。
1、痛风主要是因为尿酸增高导致的,还会导致体内的嘌呤代谢出现异常,由于体内的尿酸代谢或者排泄,受到阻碍的时候,就会导致出现尿酸增高,要上升到沉积在关节部位,就会导致出现炎症,引起关节部位出现红肿疼痛,而且会导致出现痛风石关节变形等,而且高尿酸血症会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肾脏,病变的风险,危害到人的健康。
2、痛风主要是因为由于平时饮食没有注意,由于古代的王公贵族经常喝酒、大鱼大肉,或者是动物内脏、汤类的食物、加上吃海鲜而且缺少锻炼,导致出现肥胖,容易导致出现尿酸增高,最容易出现有痛风的现象。
当出现有痛风的现象,它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在痛风发作的急性期,可以通过服用秋水仙碱、别嘌醇、碳酸氢钠、双录芬酸钠片等药物降低尿酸,减轻痛风导致的疼痛,在病情稳定,平时一定避免受凉受寒,太过劳累,控制饮食,要低盐低脂饮食,同时要少吃动物内脏、海鲜、避免吃豆类的制品、特别是不能喝酒,啤酒一定不能够吃的,以防止出现尿酸增高,加重痛风,引起反复。而且是要可以多跑步,多锻炼身体、多喝水,每天在两千毫升以上,它有助于帮助排除尿酸,保护肾脏,减少发生痛风。
防治痛风 别忘了减糖
来源:广州日报
(图@视觉中国)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主管曾青山
肥胖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该怎么吃?很多人会想到“低嘌呤”饮食,特别强调不吃海鲜少吃肉,这当然还远远不够!广医三院临床营养科主管曾青山提醒,低嘌呤饮食对防治痛风“治标不治本”,痛风发作是代谢问题没得到有效解决——当身体尿酸“产量高”的同时,排尿酸功能出现问题。在日常饮食中,果糖摄入过多是影响尿酸排泄的一大因素。果糖不仅会加速分解尿酸和嘌呤,还会抑制肾脏排泄尿酸。因此,她建议肥胖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日常饮食更应低碳少糖。
案例:严守低嘌呤饮食仍痛风
没有经历过痛风的人,不知道痛风有多痛。前段时间,广医三院临床营养科体重管理门诊接诊了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阿伟(化名)。身高175厘米的他,体重高达180多斤。但促使他前来咨询减肥的,不是因为体重,而是高尿酸、痛风!
他坦言痛风发作时,痛到无法行走。他下定决心要和高尿酸说再见,严守低嘌呤饮食原则,坚持不吃海鲜少吃肉,但发现收效甚微,痛风还是不时发作。
不吃海鲜少吃肉的低嘌呤饮食为何还是防不了痛风?到底该怎么办?
其实,像阿伟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曾青山就曾接诊过一位素食主义者,“她体型超重,十多年坚持一点肉都不吃,长期吃素,但痛风照常发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治痛风 低嘌呤饮食治标不治本
一般认为,海鲜和肉类嘌呤高,摄入太多会导致尿酸升高,而尿酸高可能直接导致痛风,因此,为了避免痛风,要少吃含嘌呤高的海鲜和肉类。
“但真正影响尿酸排泄、引起痛风发作的是代谢问题。”曾青山说,痛风患者往往在尿酸“产量高”的同时,排尿酸的功能也出了问题。而在日常饮食中,果糖摄入过多是影响尿酸排泄的重要原因,果糖不仅会加速分解尿酸和嘌呤,还会抑制肾脏排泄尿酸。所以,很多痛风患者在饮食上严格遵守低嘌呤,甚至无嘌呤的饮食原则,严格忌口却还是复发。
据她介绍,国外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低嘌呤饮食对于痛风防治来说收效甚微。美国著名科普作家,《我们为什么会变胖》的作者Gary Taubes撰文指出:早在1984年就有一个名叫Irving Fox痛风专科医生经手大量临床案例后表示:“因为收效甚微,无嘌呤饮食不再被采纳为痛风治疗意见。”
还有研究显示,肉食者、鱼食者和非严格素食者相比,纯素食者的尿酸浓度最高,尤其是男性。这样的研究无疑与大多数人认为的“痛风患者应不吃海鲜少吃肉”饮食原则相左。曾青山表示,很多人都不知道高嘌呤食物只是导致尿酸高的原因之一,而且还不是主要原因。
代谢出问题才是痛风“真凶”
痛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曾青山认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减少,另一方面是体内尿酸的合成增加。而体内合成的尿酸只有20%来自食物,其他80%来自新陈代谢。饮食控制只能减少体内尿酸合成的“原料”,使尿酸合成减少,但不能改善肾脏对于尿酸的排泄。也就是说,食物代谢只占身体总尿酸的20%,不吃海鲜少吃肉等做法也只对这20%起作用,但对身体代谢产生的其他80%尿酸却没有太大影响。
“所以说,预防痛风,除了减少尿酸的产生,更应改善身体代谢、促进尿酸的排泄。”曾青山临床观察发现,糖尤其是果糖摄入过多影响身体代谢引起痛风发作易被忽视。特别是合并肥胖的痛风患者,他们在日常饮食中常见的误区就是碳水化合物、糖类摄取过多,引起胰岛素抵抗,降低肾排泄尿酸的能力,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
据她介绍,一项尿酸和果糖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痛风发作和高果糖摄入量,存在正比关系。国外确实有人尝试断糖,发现痛风症状缓解甚至消失。所以,她提醒,痛风患者更应该低碳少糖多喝水,以助恢复身体的自然过滤系统,改善新陈代谢,进而改善整体状况。
低碳少糖饮食有助防治痛风
“痛风与肥胖关系密切,越胖的人似乎越容易得痛风。”曾青山解释说,肥胖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胰岛素抵抗会导致甘油三酯升高、高血压、糖尿病、中风、慢性肾脏疾病、心脏病发作以及尿酸水平升高。而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习惯则直接影响体重增加,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痛风。因此,低碳减糖饮食不仅可以减重,对痛风防治也有积极作用。
曾青山介绍,国外有研究发现,通过少吃米、面、糖的办法,尿酸下降了,痛风也得到控制了。研究人员把受试者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减少到每天约160克(一般美国男性每天消耗300~350克碳水化合物),16周后没有一个患者痛风发作,受试者的平均体重减轻了17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也有所改善。
“在体重管理门诊,我们发现低碳少糖饮食对控制痛风效果较明显。”曾青山说,以阿伟为例,坚持低碳少糖饮食一个半月后,他的体重减少了12斤,尿酸从780降到580,代谢明显改善。“虽然现在说低碳饮食能治痛风还为时过早,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不同。”曾青山说,但上述研究和临床案例让人看到了高尿酸痛风合并肥胖者通过低碳减糖饮食对控制痛风病情的有益探索。
低碳饮食法
低碳饮食法要求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上限为20克,并至少保持2周。这种饮食法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身体没有碳水化合物可燃烧供能时,就会去寻找其他“燃料”,不知不觉中便“燃掉”了体内的脂肪。
这种饮食法对于忙于应酬、无暇锻炼,或是工作、生活习惯不良导致身体出现赘肉,甚至明显超重、肥胖一族来说,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甚至可持续终身的饮食法,可以帮助减肥,保持体重,可适当配合维生素和营养补充剂的摄入,兼顾营养均衡更利于身体健康。(文/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白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