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儿童肥胖如何膳食治疗(儿童肥胖减肥餐)

西安市中医医院 0
文章目录:

儿童青少年肥胖患者的日常食养建议

儿童青少年肥胖以原发性肥胖为主,主要与膳食营养、身体活动、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膳食营养是关键因素。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行为不健康、婴幼儿期喂养不当,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中医理论认为,儿童青少年体弱、饮食不节、先天禀赋、缺乏运动、情志所伤,酿生痰湿,可致气机运行不畅、血行瘀滞、痰瘀内聚、留着不行,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

根据营养科学理论、中医理论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提出了5 条原则和建议。

TOP 01小份多样,保持合理膳食结构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应保证平衡膳食,达到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及比例适宜。选择小份量的食物以实现食物多样化。每天的食物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鱼、蛋、奶类和大豆坚果类;达到每天摄入 12 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 种以上食物。

TOP 02辨证施食,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肥胖儿童青少年食养要从中医整体观、辨证观出发,遵循首重脾胃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特点、饮食习惯和食物供应特点,选择适宜的食物,因地制宜进行食养。比如西北地区气候多寒冷干燥,饮食上宜多选择温阳散寒的牛羊肉等食物。顺应四时,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调养原则。春天阳气开始生发,应当早起,足量运动等。

TOP 03良好饮食行为,促进长期健康

养成健康饮食行为是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重要途径。儿童青少年要做到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合理安排,早餐、午餐、晚餐提供的能量应分别占全天总量的 25%~30%、35%~40%、30%~35%。 进餐时建议先吃蔬菜,然后吃鱼、禽、肉、蛋及豆类,最后吃谷薯类。

TOP 04积极身体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充足的身体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也能预防和控制肥胖。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运动教练等专业人员的安全评估和指导下,结合自身运动能力制订运动方案,从每天 20 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开始,逐渐增加到每天 20~60 分钟,并养成长期运动习惯。可选择健身长拳、八段锦等。

TOP 05定期监测,科学指导体重管理

定期监测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和腰围等指标,分析动态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建议肥胖儿童青少年于肝病科专科进行人体成分分析检测,以及人体内脏脂肪含量测定,以明确肥胖特征。

肥胖儿童青少年减重过程中,建议膳食能量应在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需要量的基础上减少 20%左右。同时,膳食结构应有利于减轻饥饿感、增加饱腹感,适当增加微量营养素密度较高的食物。

儿童肥胖怎么办?张涤:饮食上要遵循“三宜三忌”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20日讯(全媒体记者 傅容容 通讯员 吴昊 龙利君 邓攀)“春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超重人群如何减重?减盐减油如何实现?儿童肥胖危机如何“破”?3月20日上午,湖南省卫生健康委举行“时令节气与健康湖南·春分篇”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内专家解答这些热门话题。

儿童在饮食上要遵循“三宜三忌”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张涤主任医师表示,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清晰地观察到儿童肥胖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

儿童肥胖绝非仅仅关乎体型,更与健康风险紧密相连。张涤教授解释,肥胖会让孩子心血管、内分泌、呼吸系统等疾病的发病概率大幅攀升。比如,肥胖儿童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数倍,且内分泌失调引发的代谢紊乱问题也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孩子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可能为未来的健康埋下隐患。因此,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医疗领域,都必须对儿童肥胖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探寻降低肥胖发生率、减轻肥胖对儿童健康负面影响的有效举措。

谈及具体的解决办法,张涤教授给出了多方面建议。在科普宣传上,需要全方位提升家长、学校以及政府部门等对儿童肥胖危害的认知。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肥胖问题不够重视,甚至将胖乎乎视为健康的表现,这种观念亟待扭转。

饮食结构调整与习惯改善同样关键。儿童饮食要遵循“三宜三忌”原则。“三宜”即宜“调肝健脾”、宜“寒热均衡”、宜“食鲜尝新”;“三忌”则是忌“大寒大热”、忌“滋腻厚味”、忌“误食发物”。具体而言,3—6岁儿童身体发育迅速,每日应保证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果,助力机体新陈代谢。同时,家长要及时纠正孩子挑食的毛病,杜绝高糖早餐,睡前别让孩子吃东西,严格控制甜食和油炸食品的摄入量。

良好作息与运动锻炼也不可或缺。春分时节,应早睡早起,晚上尽量9点前入睡,早上7点左右起床,保证8—10小时的充足睡眠。运动上,室内可跳绳、打球,室外能放风筝、去踏青,游泳也是极佳的运动选择。另外,不容忽视儿童的心理状况,学习压力大时易引发压力性肥胖,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做好心理疏导。

减肥人群要注意保证睡眠,睡眠不足会增加食欲

湖南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主任营养师蔡华指出,超重人群想要减重,一靠“管住嘴”,二靠“迈开腿”,既要营养搭配、自律规范,更要加强锻炼、热爱运动。

蔡华解释,合理体重是指一个人在维持健康状态下的适宜体重范围,通常与身高、年龄、性别、体型和肌肉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判断合理体重最常用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其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BMI在18.5到24.9之间属于正常范围,低于18.5为体重过轻,25到29.9为超重,30及以上为肥胖。我们国家的标准稍微不同,18.5-23.9之间属于正常范围,低于18.5为体重过轻,24到27.9为超重,28及以上为肥胖。

“值得注意的是,BMI并非唯一标准。”蔡华表示,结合腰围、体脂率等指标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体重是否合理。一般来说,男性腰围应小于90厘米,女性应小于80厘米,超过这个范围可能意味着腹部脂肪过多,增加健康风险。所以,公众判断自己是否超重,除了准确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BMI之外,还可以通过测量腰围,看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更进一步的话,可以使用专业设备测量体脂率,男性健康体脂率一般在10%~20%,女性在20%~30%。另外,还需要考虑个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家族病史等因素,全面评估体重是否合理。

究竟如何减重?蔡华指出,要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甜点、含糖饮料等,学会看营养标签。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这些食物富含纤维,能增加饱腹感。选择瘦肉、鱼类、鸡蛋、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来源,有助于维持肌肉量和促进代谢。避免过多摄入含糖饮料、甜点和加工食品,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橄榄油、坚果和鱼类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每天不超过2g。

同时,要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燃烧脂肪和改善心肺功能。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深蹲等,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础代谢率。多走路、爬楼梯、站立办公等,增加日常活动量,减少久坐时间。

蔡华强调,每晚应睡足7-9小时,睡眠不足会影响瘦素和胃饥饿素的分泌。瘦素是一种抑制食欲的激素,而胃饥饿素则是一种刺激食欲的激素。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导致瘦素水平下降,胃饥饿素水平上升,从而增加饥饿感和食欲,尤其是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要学会管理压力。适当释压,压力过大会导致情绪化进食,要学会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

减油减盐,不妨先购置一个定量勺

日常生活中,食盐和食用油是烹饪不可或缺的元素,看似普通,实则暗藏“健康密码”!吃多了盐和油,高血压、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可能就悄悄找上门了。湖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潘宏伟介绍,盐,化学名为氯化钠,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它不仅能让食物更美味,还具备保存食物的功能,像湖南的腊肉、沿海的咸鱼,都离不开盐的作用。然而,“百味盐为先”虽是常言,但盐摄入过多,危害不容小觑。对于慢性心脏病、高血压、肾脏病患者以及过度肥胖人群,高盐饮食会使心、肾等器官的负担显著加重。临床研究显示,约有一半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和高盐饮食紧密相关,这种被称为“盐敏感型高血压”的病症,在非洲和亚洲裔人群中尤为常见,且女性和年龄大的人更易受影响。即便当下血压正常,长期高盐饮食也可能让血压在未来升高。

那么,如何科学减盐呢?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盐摄入量小于5克。潘宏伟主任建议,不妨购置1克定量盐勺,将每人每日用盐量控制在5勺以内;留意食材含盐量,像挂面、腌制和腊味食品这类高盐加工品,要减少食用;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除严控盐分外,务必谨遵医嘱治疗,定期监测血压。同时,减盐可采用渐进式方法,每周减少10%用盐量,让味蕾慢慢适应,并且注意摄入富含钾的食物,维持“钠钾平衡”稳定血压。

在食用油方面,湖南人“重油”的饮食习惯虽带来独特美味,却也隐藏着健康危机。过量摄入食用油会增加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为减少油脂摄入,潘宏伟主任建议改变烹饪方式,多采用蒸、煮、炖,少用煎、炸、炒;厨房配备控油壶或量勺,将每人每天食用油摄入量控制在25—30克;优先选用茶籽油、菜籽油、橄榄油等植物油,控制猪油等动物油用量,避免反复使用高温烹饪油;减少外出就餐,多在家做饭,选择新鲜水果、坚果等健康零食替代油豆腐、辣条等高油零食。

儿童肥胖危害多 专家为“小胖墩”减重支招

来源:福建日报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当前,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为19%。肥胖给孩子们带来哪些健康危害?如何掌握儿童减重“科学密码”?记者走访多地儿童医院。

肥胖导致的慢性病向儿童青少年蔓延危害大

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黄鸿眉为近期接诊的14岁患儿小明感到着急:“他身高170cm,体重89kg,因高血压在心脏内科住院治疗,还伴有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和糖耐量受损。”

黄鸿眉介绍,由于小明血压偏高,家长担心运动风险,并不鼓励其参加运动。门诊中类似情况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体重超标,反而觉得孩子胖些可爱,直到出现肥胖并发症才开始重视。

“儿童肥胖容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这些慢性病向少年儿童蔓延会带来极大健康危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傅君芬表示,肥胖还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及骨骼发育,对行为、认知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裴舟指出,儿童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和成人有差别。成人主要依靠体重指数(BMI)来判断,但儿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诊断标准不一致。

调查研究发现,儿童期肥胖的产生主要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多,而成人期主要是脂肪细胞体积增大。6至7岁肥胖儿童成年后肥胖率约为50%,10至19岁肥胖青少年中,超70%会发展为成年肥胖,并增加相关疾病风险。

掌握这些“科学密码”,帮助儿童科学减重

国家疾控局发布《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四部门联合制定《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这些国家级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文件中,不约而同提及“营养”“科学减重”等关键词。

专家指出,“吃、动、减”是儿童减重的“科学密码”。

“我为家长们推荐一个‘黄金餐盘法则’,即1/2非淀粉类蔬菜、1/4优质蛋白(鱼/豆/瘦肉)、1/4全谷物。”黄鸿眉强调,智慧饮食不是让儿童青少年节食,而是重塑饮食结构。建议每日精制糖摄入少于25克,减少加工食品及反式脂肪摄入,每口咀嚼20次、单餐用时超20分钟。

在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运动5天,每天60分钟,强度组合推荐“30分钟有氧 20分钟抗阻 10分钟柔韧”。运动方式上,可选择孩子感兴趣且能坚持的运动,如舞蹈、球类、障碍跑等。

黄鸿眉说,减重需遵循渐进原则,家长应建立“营养—运动—监测”管理闭环,避免采取极端节食等损害健康的减重方式,用科学方法帮助孩子构建受益终生的健康生活方式。

何种情况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裴舟表示,家长们要正视肥胖问题,避免拖延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来院就诊。需就诊的情况包括孩子BMI达到肥胖或超重标准;出现颈部、腋下等部位黑棘皮,腹部皮肤紫纹;出现多饮多尿、睡眠打鼾等症状。

专家指出,不能将体重管理门诊当作“减肥速成班”,体重控制是漫长过程,需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核心,需要严格自律,其他医疗手段都是辅助。

突破这些“瓶颈”“堵点”,有效防控“小胖墩”

“在临床上常遇到,部分家长误将‘多吃’等同于‘营养好’,忽视高糖零食、久坐行为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傅君芬表示,提升家庭健康素养、推广科学喂养理念成当务之急。

也有家长在网上表达,部分减重措施落实起来“有心无力”。比如课业压力导致家中学龄儿童日均运动量不足1小时,睡眠不达标;电子屏幕使用时间超2小时,久坐与过量碳酸饮料摄入等。

对此,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专家团队建议,构建家庭、校园、医疗三方防护网,打破“致胖闭环”。家庭端推行“健康加油站”,开展亲子烹饪实践;校园端实施“五色营养餐盘”,创新课间运动模式;医疗端建立多学科联合门诊,开展人体成分分析、代谢指标监测。

裴舟表示,与部分欧美国家已批准多款儿童减肥药相比,我国尚未有药物获批。临床治疗依赖基础性干预,对中重度肥胖患儿缺乏有效医疗支持,本土化药物研发及治疗指南更新亟待加速。

专家呼吁,儿童肥胖防控需从“治病”转向“治未病”,构建家校医协同治理体系是打破儿童“胖循环”的核心路径。让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重塑健康轨迹,为下一代筑牢健康体重的防线。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