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评定标准(肥胖界定标准)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什么样的胖才是真的超重肥胖?不同地区怎么吃?国家版减肥指南来了!

“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

“有些人腰围太大,体重超重,甚至患上了慢性病……这就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

昨天(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 什么样的胖才是真的超重肥胖?

超重和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了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

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

BMI=体重(kg)/身高(m)²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

BMI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

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其中,又根据BMI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

■ 健康减肥该怎么吃?

此前,国家卫健委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手把手教你科学减肥!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食谱细化到了全国不同地区的食谱示例,并备注了食谱的“总能量”。

例如,东北地区的春季食谱有“铁锅炖鱼”“菜包饭”,西北地区的食谱里有“臊子面”“油泼面”。

这些食物优先选

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

保障足量的新鲜蔬果摄入,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

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

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

这些食物要少吃

减重期间应少吃油炸食品、含糖烘焙糕点、糖果、肥肉等高能量食物(高能量食物通常是指提供400kcal/100g以上能量的食物)。

减重期间饮食要清淡,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烹调油不超过20~25g,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减重期间应严格限制饮酒。每克酒精可产生约7kcal能量,远高于同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值。

每天具体吃多少?

控制总能量摄入和保持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控制总能量摄入,可基于不同人群每天的能量需要量(如下表),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或降低500~1000kcal,或推荐每日能量摄入男性1200~1500kcal、女性1000~1200kcal的限能量平衡膳食。

可根据不同个体基础代谢率和身体活动相应的实际能量需要量,分别给予超重和肥胖个体85%和80%的摄入标准,以达到能量负平衡,同时能满足能量摄入高于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基本需求,帮助减重、减少体脂。

可根据身高(cm)减去105计算出理想体重(kg),再乘以能量系数15~35kcal/kg(一般卧床者15kcal/kg、轻身体活动者20~25kcal/kg、中身体活动者30kcal/kg、重身体活动者35kcal/kg),计算成人个体化的一日能量。

■ 科学减肥,这4件事要记牢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建议,三大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分别为:脂肪20%~30%、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0%,推荐早中晚三餐供能比为3:4:3。

定时定量规律进餐

要做到重视早餐,不漏餐,晚餐勿过晚进食,建议在17:00~19:00进食晚餐,晚餐后不宜再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

少吃零食,少喝饮料

不论在家还是在外就餐,都应力求做到饮食有节制、科学搭配,不暴饮暴食,控制随意进食零食、喝饮料,避免夜宵。

进餐宜细嚼慢咽

摄入同样的食物,细嚼慢咽有利于减少总食量,减缓进餐速度,可以增加饱腹感,降低饥饿感。

适当改变进餐顺序

按照“蔬菜一肉类一主食”的顺序进餐,有助于减少高能量食物的进食量。

■ 除了吃,减肥还有这些小窍门

睡觉

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作息无规律,可引起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导致“过劳肥”,肥胖患者应按昼夜生物节律,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运动

身体活动不足或缺乏以及久坐的静态生活方式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肥胖患者减重的运动原则是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5~7天,至少隔天运动1次,抗阻运动每周2~3天,隔天1次,每次10~20分钟,每周通过运动消耗能量2000kcal或以上。

少坐

每天静坐和被动视屏时间要控制在2到4个小时以内,长期静坐或伏案工作者,每小时要起来活动3到5分钟。

转自:央视新闻

来源: 浙江发布

外媒:如何科学定义肥胖?

参考消息网3月29日报道西班牙《国家报》网站3月17日刊发题为《重新定义肥胖:一种不以体重为中心的分析方法》的文章,作者是阿扎哈拉·涅托。内容编译如下:

发表在英国《柳叶刀》周刊上的一项研究为定义肥胖这一健康风险因素确定了两个新的类别。

《柳叶刀》日前推出了一份指南,旨在以更道德、更科学的方式处理肥胖问题。事实上,这项研究谈到了社会公正和体重污名化的问题。

让我们先来说一说背景。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定义为“可能对健康有害的异常或过度的脂肪堆积”。如果我们对世卫组织的这一定义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虽然它提到了肥胖导致罹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但并没有谈到疾病本身的症状和造成的损害。因此,与其说肥胖本身是一种疾病,不如说它是导致其他病症的风险因素。将肥胖划分为疾病的分类方式本身就受到了利益冲突的影响,尤其是与减肥相关行业——比如制药业——之间的利益冲突。

国际上对成年人肥胖的分类是由世卫组织提出的,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依据。根据这一标准,BMI等于或高于30的人被视为肥胖。BMI的计算方法是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但是,BMI是一个可以追溯到1839年的参数,由一位物理学家提出,并被美国的保险公司所采纳,其中的测量对象是白人男性,也就是说BMI没有考虑性别、年龄或种族等重要变量。首先,这是一种带有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色彩的测量方法。它只考虑到体重和身高,仅凭这些数据来判断一个人是体重不足、体重正常、超重还是肥胖,却抛开了身体多样性这一因素。

临床实践中的科学证据表明,BMI不能作为诊断工具。一些研究也显示,根据BMI被归类为肥胖的人群中,约有50%的人新陈代谢健康,而被归类为正常体重的人群中,有30%的人存在严重的健康问题。此外,BMI也没有考虑到体重增加有可能是导致疾病的次要因素,如患有库欣综合征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同时也低估了个人的病史。

面对已经过时的BMI分类方法,《柳叶刀》提出了有关肥胖的两个新类别:一是亚临床肥胖症,即脂肪过多,无明显危害,但有潜在风险;二是临床肥胖症,由于过度肥胖而对器官和功能造成负面影响。亚临床肥胖意味着有罹患疾病的风险因素,但不一定会患病。

虽然新的定义已经在致力于解决体重歧视问题,但它仍然采取了以体重为核心的健康衡量标准。如果不采取“不同体形的健康”(HAES)这种衡量方法,有关肥胖污名化的问题就不会改变。我们需要针对所有人的营养学教育,需要营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根本性作用。此外,还需要一种预防性而非干预性的健康方式。如果把重点放在预防上,在很多情况下就可以避免药物介入治疗。

同时,在饮食失调问题上也需要展开更多的培训,因为世卫组织主要关注体重数字或以BMI为基础的衡量标准,但饮食失调问题仍在继续增加,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12岁以下的儿童已经开始出现饮食失调问题。

当然,我们还需要努力改变每个人,尤其是公共卫生领域内专业人员的悲观态度。否则我们将继续根据BMI对疾病进行过度诊断或出现诊断不足,而忽视任何体重都不能确保健康这一事实。(编译/王萌)

肥胖判定、肥胖原因、减肥方法、减肥食谱……减肥专家谈“体重管理”

近期,减肥、减重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那如何鉴定是否肥胖?哪些因素导致了肥胖?应该如何控制体重?哪种情况下应该考虑手术治疗?针对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东院医学代谢减重中心专家。

体重指数超过24即为超重

4大因素导致肥胖

根据《糖尿病、肥胖和代谢》杂志分析,截至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的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已达4.02亿,肥胖症已成为中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位列全国第6大死亡和残疾危险因素,且北方肥胖发生率普遍高于南方。

那如何分辨自己是否肥胖呢?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肥胖病最新治疗指南中,就明确了肥胖的评估标准,其中BMI作为体重评估的一个常用指标。以自身公斤体重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正常体重数值在18.5到24之间,如果高于24就是超重,如果高于28就患有肥胖症。

肥胖的产生,主要有四个原因,首先是遗传因素,即与肥胖相关的遗传基因,包括能量代谢、食欲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等;其次是生活方式因素,比如饮食习惯、身体活动的情况、精神心理睡眠等;长期服用激素、抗抑郁药物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的人群,也易产生肥胖。此外,粮食供给模式的改变、环境的污染以及久坐为主的生活工作方式、拥挤的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会导致肥胖。

“摄入量超过消耗量,肥胖就不可避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东院医学代谢减重中心副主任医师姜强表示,随着生活水平提升,食物种类更加丰富、制作更加精致、营养也更加丰富,摄入量过多更易肥胖。

肥胖可导致9类疾病

防止反弹成为最大难题

根据医疗专家研究,肥胖主要可导致9方面疾病,分别为: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血压升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生殖异常、心血管疾病、肿瘤、危害精神心理的一些疾病以及胆石症骨关节病等其他疾病。

保持身体健康,全国减肥大军日益庞大,打开各大减肥网站、APP,各种减肥妙招层出不穷、各种减肥励志口号不绝于耳。但与此相对的是,各种哀号声也随之增加:“减肥太难了!”“反弹太明显了,5个月努力白费了……”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减重最大的难点就是防止反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延冰表示,肥胖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患者只是心血来潮短期减重,不可避免会出现反弹,必须下定决心,只有长期坚持,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要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低能量饮食、高蛋白饮食、轻断食的饮食、低碳水化合物等,减少淀粉类食物和油脂性食物摄入,增加谷类食物和蔬菜的摄入,如果合并有糖尿病,含糖量高的水果尽量不吃。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战胜肥胖。

姜强给出了两个建议,首先要制定科学减重方案,每周至少5天保持中等强度运动,简单说就是运动时微微出汗,气喘但能连续说话。此外,如果减重遇到瓶颈期,可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确保减肥效果。

BMI大于32.5并伴有并发症可考虑手术

6种手术可起到减重作用

鉴于自然减重的困难性和高复发性,越来越多肥胖人群开始转移视线,希望通过手术治疗等方式“一劳永逸”地解决体重问题。

对于减重手术,延冰表示,从专业角度来讲,如果患者BMI大于32.5,同时出现并发症,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代谢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高尿酸血症、男性性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变形性关节炎、肾功能异常等,就应该考虑减重手术治疗。

目前主流的减重手术有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腹腔镜胃旁路术以及袖状胃联合空肠旷置、袖状胃联合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袖状胃联合双通路手术等共6种手术,不同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但总体原则是限制摄入或者限制摄入联合减少吸收,达到减重目的。”

延冰表示,每次接触新的患者,医生都会对主要指标进行重点检测。“结合患者术前检查项目,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家族史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得出最科学的手术方式。”

记者:苏珊 编辑:俞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