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脾虚型肥胖的症状(脾虚型肥胖的症状及治疗)

健康烽火台 0
文章目录:

你不是瘦不下来,而是脾虚肥胖!

你是否也曾尝试过各种减肥方法:节食、运动、甚至减肥药?

然而,体重却纹丝不动,甚至还反弹得更厉害。

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你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脾虚肥胖。

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脾虚肥胖的神秘面纱,找到健康瘦身的正确方式。

为什么减肥总是失败?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我每天只吃一点,为什么还瘦不下来?”

其实,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你吃了多少,而在于你的身体状态。

特别是当我们谈到“脾虚肥胖”这个问题时,脾虚这个概念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还很陌生。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如果脾虚了,食物的营养不能被正常吸收,反而容易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

这就是为什么你吃得少,体重却不见下降的原因。

什么是脾虚肥胖?

脾虚肥胖是指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体内水液代谢不畅,造成水湿内停,进而形成肥胖的一种情况。

脾虚的人不仅容易肥胖,还容易感到疲倦、四肢乏力、食欲不振等。

脾虚肥胖的人通常还有以下症状:

食欲不振: 吃东西没胃口,但体重却不减反增。

腹胀腹泻: 吃完东西后感觉胃胀,容易腹泻。

疲倦乏力: 总觉得身体没有力气,懒得动。

舌苔厚腻:舌苔白而厚,口中有异味。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脾虚?

判断自己是否脾虚,可以通过以下几点:

体质:体型偏胖,容易浮肿,尤其是下肢。

食欲: 吃东西感觉没胃口,吃完容易胃胀。

精神状态: 经常感到疲倦、乏力,提不起精神。

舌苔: 舌苔白而厚,有时伴有齿痕。

如果你符合以上几条,很可能你就是脾虚肥胖。

如何调理脾虚?

调理脾虚,除了要注意饮食,还要注重生活习惯。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方法:

饮食调理:多吃健脾食物,如山药、薏米、红枣、莲子等。少吃生冷、油腻食物,避免加重脾胃负担。

运动:适当运动可以帮助增强脾胃功能,如散步、慢跑、瑜伽等。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损伤脾胃。

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会影响脾胃功能,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脾胃健康。

中药调理: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健脾的中药,如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

饮食推荐

这里推荐几款简单易做的健脾食谱:

山药粥: 山药50克,薏米50克,白米100克,加水煮粥,早晚各一碗。

红枣莲子汤:红枣10颗,莲子20克,水煮半小时即可,适合做下午茶。

健脾茶: 陈皮5克,茯苓5克,水煮15分钟,当茶饮用。

生活习惯调整

除了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帮助你远离脾虚肥胖:

避免熬夜:充足的睡眠能帮助身体修复,增强脾胃功能。

少食多餐:一次性吃太多会增加脾胃负担,建议少食多餐。

保持心情愉快: 心情不好会影响消化功能,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助于健康。

脾虚肥胖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要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你也可以轻松瘦下来。记住,健康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调理好脾胃,才能拥有一个好身材。

脾虚易“胖”?中医教你祛湿健脾!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嗜卧多睡,头脑不灵光,经常感觉头晕眼花,没有饥饿感,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大便不成形、溏稀,这些症状你都有吗?如果有,那么可能你脾虚了!

说到脾虚,首先我们应该先说说脾。今天我们就从中医的领域来了解一下脾。脾位于中焦,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输至全身的作用。《素问•厥论》中提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且脾对水液起着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脾胃好能够有效的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也就说如果我们调理好自己的脾胃,很大程度上我们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痰湿体质,成为易瘦人群。

那么接下来我们说一下,为什么身体健康的我们,会出现脾虚的症状呢?其实大家的先天因素都差不多,主要是后天长期没有保养好所致,我们反思一下自己反生活习惯是否有不合理之处,比如三餐是否规律,是否大吃大喝,会不会整日忧思过多,每日无辣不欢,喜爱生冷甜品?其实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我们脾虚!

从开始到现在,脾虚始终是一个空旷的概念,可能你觉得离你很远,那么看看这些症状你有没有,自己来诊断一下是否脾虚?

1.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没有饥饿感,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稀,不成形,黏腻不爽,便后冲不净。

2.整日肢体倦怠,头晕眼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嗜睡,头脑不清晰。

3.气色不佳,面色晦暗微黄,头发没有光泽,劳累后下肢肿胀。

4.女性出现白带量多,月经过多或淋沥不尽、崩漏。

5.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入睡后口角流涎,虚胖。

当然也不是说有这些症状你就一定是脾虚,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辩证论治。如果你觉得你真的脾虚了,由衷的建议去医院看大夫,根据自身的情况,才事半功倍。

健脾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工作,首先我们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配合饮食疗法,按摩,才能使身体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1.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加强锻炼,增加消耗,使身体整个运转起来。生活中尽量少吃辛辣油腻刺激食物,最最重要是忌食生冷!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2.我们可以每天餐后或睡前,进行摩腹,也就是把手掌搓热,顺时针揉肚子,促进消化吸收。

3.配合食疗,首先推荐传统祛湿健脾老配方—薏苡赤小豆粥。如果有条件可以把薏苡仁炒后再煮粥。其次推荐健脾益气配方——山药薏米粥(薏米:山药:糯米=1:3:7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4.每日在家可以进行按摩,比如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白、地机等穴位。用指腹按摩,最好感受到酸麻胀痛。坚持按摩,一定有效果。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缘一横指处。(虎口围住膝盖,四指并拢,食指放于胫骨前缘,中指指尖所指位置就是此穴。)

阴陵泉: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相对。

三阴交: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孕妇禁针。

地机: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太白: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个脾健康的状态,告别脾虚。“脾主肌肉四肢,荣唇”,所以我们就定个小目标以肌肉温暖四肢有力,口唇红润有光泽,整个人生机蓬勃,对于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拥有passion为我们的步入脾健康的第一阶段。

中医如何辨证脾虚湿滞互结证型肥胖

在中医理论中,肥胖不仅仅是体重超标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运行不畅的复杂病症。中医辨证论治强调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其中脾虚湿滞互结证型肥胖是一种常见类型,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导致水湿、饮食积滞停聚体内,表现为肥胖等一系列症状。了解这种肥胖类型的形成原因、临床表现及中医治疗方法,有助于更有效地管理肥胖问题。

一、脾虚湿滞互结证型肥胖的病因病机

脾虚湿滞互结证型肥胖的形成原因主要与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不畅及先天体质虚弱有关。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会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久坐少动导致气机不畅,水湿运化不利;情志不畅如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抑郁则影响脾胃功能;先天体质虚弱则脾胃功能本就较弱。脾虚是指脾的运化功能失调,不能有效地运化水谷精微,湿滞则是指水湿停聚体内,难以排出,脾虚则饮食运化失常,积滞于中焦。脾虚湿盛与饮食积滞互结于中焦,脾虚使湿滞更严重,湿滞又加重脾虚,湿滞互结,形成恶性循环。病理机制上,脾虚使水湿内停,影响全身气血运行,导致肥胖。

二、脾虚湿滞互结证型肥胖的临床表现

脾虚湿滞互结证型肥胖的体型通常表现为全身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纳呆、口臭、嗳气、便溏、矢气频频、气味臭秽、四肢沉重、头身困倦等。舌脉表现多见舌苔白腻,舌质淡胖,有齿痕,脉象多为滑或濡。

三、中医辨证脾虚湿滞互结证型肥胖的方法

中医辨证脾虚湿滞互结证型肥胖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分析。望诊观察患者的体型、舌象等,闻诊注意患者的呼吸气味、声音等,问诊详细询问病史、症状、饮食习惯等,切诊则通过把脉了解脏腑气血的情况。通过四诊合参,可以准确辨别是否为脾虚湿滞互结型肥胖,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脾虚湿滞互结型肥胖的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脾虚湿滞互结型肥胖的原则是健脾化湿、理气通络、消食导滞。健脾化湿是通过加强脾的运化功能,促进水湿的运化和排出;理气通络是通过疏通气机,改善全身气血运行;调理脾胃则是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护和恢复脾胃功能;消食导滞是通过消除饮食积滞引起的气机不畅,帮助恢复脾气。

五、中药治疗脾虚湿滞互结证型肥胖

中药治疗脾虚湿滞互结证型肥胖常用药物包括白术、茯苓、陈皮、半夏、苍术等,这些药物具有健脾化湿、理气通络的作用。经典方剂如平胃散、二陈汤等常用于治疗脾虚湿滞型肥胖。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还可以加减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针对饮食积滞,根据全国名中医张西俭教授经验,可加用莱菔子、山楂、炒麦芽、焦神曲等药物来消食导滞。

六、脾虚湿滞互结型肥胖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脾虚湿滞型肥胖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经络气血,促进水湿的排出,积滞的运化。常用穴位包括中脘、足三里、丰隆、脾俞、胃俞等,这些穴位具有健脾化湿、理气通络、消食导滞的作用。针灸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穴位和针刺手法。

七、脾虚湿滞互结型肥胖的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在脾虚湿滞互结型肥胖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饮食原则是少食肥甘厚味,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推荐食物包括薏苡仁、红豆、山药、冬瓜等。饮食禁忌包括避免过食油腻、甜食、酒类等,以免加重脾虚湿滞。

八、脾虚湿滞互结型肥胖的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改善脾虚湿滞型肥胖也非常重要。运动建议包括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和水湿的排出。作息调整则建议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心理调适也很重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长期精神压力和情绪抑郁。

重庆市中医院内分泌科 鄢国义/文

责任编辑:李雅琴 李硕然

医学审核:姜峰

出品人:杨中兴 胡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