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引起肥胖的原因(容易胖的病)
造成肥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呢?
最近身边的人都在说减肥,无论是新闻还是各个媒体平台都在推荐相关视频文件,但是在我们国内造成肥胖的原因是什么呢,该如何解决呢?
以下是主要成因的总结与分析:
1. 饮食结构变化与高热量摄入
加工食品与高糖饮料普及:现代饮食中高热量、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及含糖饮料摄入增加,导致能量过剩。青少年尤其偏爱奶茶、油炸食品等,进一步加剧肥胖风险。
传统饮食习惯的改变:部分地区的饮食逐渐偏向高碳水、高油脂,例如外卖文化盛行,增加了隐形热量的摄入。
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添加剂过多、激素残留等问题可能间接影响代谢,促进脂肪积累。
2. 久坐不动与能量消耗不足
体力活动减少:现代工作以久坐为主,日常通勤依赖交通工具,运动量大幅下降。数据显示,日常活动仅占总能量消耗的30%,而基础代谢占60%。
缺乏锻炼:工作压力导致久坐时间长,活动受限,甚至从上班开始到下班都走不到100步,进一步降低运动频率。
运动效果有限:即使进行高强度运动,能量消耗仅增加10%-20%,单纯依赖运动减重效果有限。
3. 社会环境与生活节奏压力
工作压力与作息紊乱:996工作制、熬夜等不规律作息扰乱代谢节律,刺激皮质醇分泌,促进脂肪堆积(尤其是腹型肥胖)。
社会“内卷”与时间匮乏:高强度竞争挤压休闲时间,导致缺乏运动机会和健康饮食准备时间。
城市化与便利性依赖:便捷的外卖、电梯取代楼梯等生活方式,减少了日常活动的消耗。
4. 遗传与病理因素
基因易感性:部分人群存在肥胖相关基因,导致代谢效率较低或脂肪更易堆积。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病理因素可能导致继发性肥胖,需通过医学诊断排除。
5. 文化认知与政策环境
对肥胖危害认知不足:许多人仅将肥胖视为美观问题,忽视其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200余种健康风险的关联45。
政策执行与公共健康资源:尽管国家推行“体重管理年”行动,但基层卫生服务对肥胖的针对性管理仍待加强,医保对肥胖相关干预的支持有限。
特殊人群与腹型肥胖的突出性
中国人群的肥胖特点:相较于西方人,中国人群更易出现腹型肥胖(内脏脂肪堆积),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即属高危,这与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直接相关。
青少年与老年群体:青少年因学业压力肥胖率攀升,老年人则因代谢减缓及慢性病累积更易超重。
总结与建议
肥胖的成因复杂,需通过多维度干预:
个人层面:调整饮食结构(如七分饱、低GI食物)、增加日常活动(如步行、减少久坐);
社会层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落实劳动法保障休息时间、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教育;
医疗支持:完善肥胖筛查与慢性病管理,探索药物(如GLP-1类药物)与生活方式结合的治疗方案
。
肥胖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社会系统性挑战,需多方协同治理以实现长远改善。
肥胖并非全因湿气重,多与气虚有关!药膳可温补脾肾,助力减肥
很多人认为,胖是由于湿气重造成的,减肥第一要义是祛湿,于是各种减肥祛湿产品应运而生,比如红豆薏米茶、暴汗服、美人鱼姜蒸等。但其实并非所有的肥胖都与“湿气重”有关。
肥胖多与气虚有关
肥胖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中便将人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类,认为“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即肉坚实、皮肤完满健好的,属肥型;肉不坚实,皮肤松弛的,属膏型;皮肉紧连不相分离的,属肉型。而其中膏型的人皮肤宽缓,腹肌松弛,脂肪聚积于腹部,导致腹部肥大下垂,类似现代常见的腹型肥胖。
至于肥胖产生的原因,《丹溪心法》中提出:“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景岳全书》认为:“肥人者,柔胜于刚,阴胜于阳者也。且肉以血成,总皆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石室秘录》记载:“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营运,故痰生之。则治痰焉可仅治痰哉,必须补其气,而后带消其痰为得耳。”可见,肥胖其实为本虚标实之候,虽常有痰湿偏盛的表现,但其本质与气虚有关。若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虚衰,则脾胃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出现体型肥胖、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腹大胀满、头沉胸闷等症状。或素体虚弱,肾气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导致体型肥胖、腰酸腿软、动则气喘、形寒肢冷、下肢浮肿等症状。
日常减肥有妙招
故而想要减肥,不应一味祛湿,而应重视补益脾肾之气。日常可以通过穴位按摩和药膳食补来温补脾肾,助力减肥。
穴位按摩
穴位推荐
按摩选穴主要以任脉及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为主。
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按压任脉的中脘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水分穴(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上)、关元穴(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可促进全身气血流通,尤其是按压腹部的任脉穴位,可健脾益胃,助力减肥。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按压脾经的大横穴(在上腹部,脐中旁开4寸)、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由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形成的凹陷中)及胃经的天枢穴(在上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丰隆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能有效促进脾的运化及胃的受纳功能,帮助健运脾胃功能,帮助减肥。
按摩方法
用拇指或食指和中指指腹按揉穴位,力度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
药膳食补
为预防和控制我国人群肥胖的发生发展,改善肥胖患者的体重状况,调整日常膳食结构,提高居民营养健康水平,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现摘录部分食谱如下。
黄芪橘皮饮
材料:黄芪10g,橘皮5g。
做法:将黄芪、橘皮洗净,一起放入炖盅中,加入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30分钟,代茶饮用,温热频服。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扁豆山药粥
材料:白扁豆30g,鲜山药100g,粳米30g。
做法: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片备用。将白扁豆洗净,清水浸泡2小时。将粳米洗净,加入鲜山药、 白扁豆,一同煮粥,煮至米、豆熟烂即可。
功效:补益脾胃。
山药黄芪炖鸭肉汤
材料:鲜山药100g,黄芪10g,生姜3~4片,鸭肉300g,板栗100g。
做法:鸭肉切成小块,放入沸水中焯水;板栗加适量清水煮熟凉后剥皮壳备用;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厚片备用。上述食材一同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大火烧沸后,再用小火煲1小时,放入少许精盐调味后即可。
功效:健脾益肾,补益气血。
人参核桃汤
材料:核桃仁3个,人参3g,生姜5片。
做法:将核桃仁捣碎备用,将人参放入砂锅中,加水煮20分钟后,加入核桃仁、生姜,继续煮20分钟即可。
功效:补脾益肾。
肥胖仅因为吃太多?除了饮食因素,这4个超重诱因同样不可忽视
文 | Mr.刘医师
编辑 | Mr.刘医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朋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自己吃得不算多,体重却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飙?反观某些朋友,天天奶茶炸鸡,身材却稳得像泰山,简直是人类代谢界的“天选之子”!
难道肥胖真的只是“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嘿嘿,事情可没这么简单。今天就来扒一扒那些让你胖得“猝不及防”的隐形杀手,看看你躺枪了没!
1. 熬夜,肥胖界的“幕后黑手”!你以为熬夜只是让你黑眼圈加深?不!它还是你长胖的“幕后黑手”!
科学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
- 激素失衡:熬夜会让瘦素(负责抑制食欲的激素)下降,让你吃得更多。
- 饥饿感飙升:睡眠不足会增加生长素释放肽(Ghrelin),俗称“饥饿激素”,让你对高热量食物毫无抵抗力!
- 代谢变慢:晚上不睡觉,白天没精神,运动量直线下降,脂肪自然囤积。
所以,别再熬夜刷剧了!每晚至少保证 7 小时优质睡眠,否则你吃再少,体重依然稳步上升!
“胖”字拆开来看,左边是“月”(身体),右边是“半”(压力一半)。压力大,真的会让你变胖!
当你压力爆棚时,身体会分泌大量皮质醇(Cortisol),这种激素不仅让你情绪低落,还会让你疯狂想吃甜食、油炸食品!
而且,皮质醇还会让脂肪优先囤积在腹部,让你的小肚腩越来越明显!
怎么办?学会释放压力!运动、冥想、听音乐、和朋友吐槽……总之,别让自己一直“憋着”!
3. 激素失调,脂肪偷偷“作妖”!有些人吃得不多,但体重就是控制不住,可能是激素在搞鬼!
-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是掌管代谢的大佬,分泌不足时,人体代谢变慢,脂肪就容易囤积。
-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管家”,如果细胞对它“不感冒”,血糖就会变成脂肪储存起来,导致肥胖。
-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女性如果患有 PCOS,雄激素水平升高,容易导致腹部脂肪堆积,减肥变得特别困难。
如果你发现自己吃不多却持续发胖,或者总是疲惫、月经紊乱,赶紧去医院查查激素水平,别让肥胖问题“无解”!
4. 久坐不动,身体直接“开摆”!你是不是每天坐着上班,坐着吃饭,坐着追剧,连等地铁都懒得站?久坐的危害,比你想象的严重!
长期久坐会导致:
- 基础代谢率降低,身体消耗能量变少,吃进去的热量更容易变成脂肪。
- 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容易囤积腹部脂肪,增加糖尿病风险。
- 血液循环变差,屁股越来越大,腿越来越粗……
怎么办?动起来!每坐 1 小时,至少站起来活动 5 分钟,做点伸展、深蹲、快走……让身体“醒”过来!
总结:你胖,可能真不只是因为吃太多!肥胖的成因复杂,不只是“嘴巴”惹的祸,熬夜、压力大、激素失衡、久坐不动……这些都是“隐形杀手”!
所以,想要健康减肥,别只盯着饮食!睡够觉、管理好情绪、关注激素水平、多动起来,这些才是关键!
最后,别再盲目自责“胖是因为自己太能吃”了!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赶紧转发给被肥胖困扰的朋友吧!健康的路上,咱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睡眠不足与肥胖的关系研究进展.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9,
压力与体重增加的关系及机制探讨.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