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肥胖有哪些危害(16岁肥胖怎么减肥)
惊!5个儿童青少年就有1个超重或肥胖!“小胖墩”有 “大危害”……
小明今年9岁,从小就比其他小朋友胖一些,胃口好,饭量大,特别喜欢吃米饭、面条。2022年在家上网课时,小明运动量明显减少、久坐增加,体重蹭蹭往上涨,运动起来气喘吁吁,跑步成绩也差。
小明的父母决定家里不再买可乐、冰淇淋,也减少了去快餐店的次数,但小明的体重还是居高不下。
忧心忡忡的父母便带小明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寻求帮助。
医生详细询问了病史,发现小明脖子、腋窝下皮肤都有明显的条纹状色素沉着(黑棘皮症),BMI为28.5kg/m²,人体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小明的体脂率高达47%,要知道,像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正常体脂率在14.3%-24.3%!
医生给小明完善检查排除了病理性因素,诊断为“单纯性肥胖”。
不光如此,还发现小明伴有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等肥胖并发症。
营养科团队为小明制定了个体化的膳食和运动方案,并让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记录饮食、运动情况及每日感受。
经过小明与爸爸妈妈的坚持和临床营养科团队的长期随访干预,小明的体重逐步下降,个头高了不少,并发症也缓解了。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岁以下的儿童超重和肥胖率达到1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率超过50%!
“胖娃娃”虽然可爱又喜庆,但肥胖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却不容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中有41%~80%会发展为成人肥胖,与肥胖相关的慢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痛风、骨关节病变等)也会提早发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
什么是肥胖?
肥胖是指由多因素引起的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超重则是一种肥胖前期状态。肥胖按照病因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
儿童中绝大多数属于单纯性肥胖,主要由于不合理饮食和不良生活习惯所导致,比如过多的高能量食物摄入、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等,同时也受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而病理性肥胖是指由基因或染色体异常、其他疾病和药物等因素所引起的肥胖。
儿童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儿童肥胖可以影响多个系统的健康,肥胖及其相关的健康风险有可能会持续到成年。
肥胖的危害众多,常见的有心理-行为问题、高血压、血脂异常、糖耐量异常、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男性青春期乳房发育、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对代谢的影响: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9倍和2.7倍,如果肥胖从儿童期持续到成年,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4.3倍!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肥胖儿童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紊乱,导致青春期性成熟提前,通常比其他儿童早2~3年,而性激素水平的升高,会使骨骼成熟加快、骨骺提前闭合,导致青春期儿童身高的增长量减少。
对心理-行为的影响:肥胖与自卑、焦虑症、抑郁症、多动等多种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不仅如此,肥胖还可能使小朋友出现情绪性暴食行为,反过来加重肥胖。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超重、肥胖?
儿童肥胖通常是通过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来定义的,BMI=体重(kg)/[身高(m)]²。
我国对于2~5岁、6~18岁儿童分别制定了超重与肥胖筛查的BMI参考界值点,依次参见表1、表2。
表1 2~5岁儿童超重、肥胖筛查BMI界值点(kg/m²)
表2 6~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界值点(kg/m²)
家长们可以计算孩子的BMI,再参照下图寻找孩子相应性别、年龄组(按照实足年龄)的界值点进行初步判断,BMI大于或等于“超重”界值点且小于“肥胖”的界值点则为超重,如果大于或等于“肥胖”界值点则为肥胖。
例如,小明9岁,男孩,身高149.5cm,体重63.7kg,BMI为28.5kg/m²,已经超过了9岁男孩肥胖筛查BMI界值点(20.8kg/m²),诊断为肥胖。
小明的妹妹小月今年5岁,身高100cm,体重17kg,BMI为17kg/m²,超过了5岁女孩超重筛查BMI界值点(16.6kg/m²),但是没有超过5岁女孩肥胖筛查BMI界值点(18.2kg/m²),因此诊断为超重。
怎么减肥?
首先,在饮食方面,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适当控制能量摄入。比如,尽可能减少在外就餐,减慢进餐速度,调整膳食结构,选择合适的食材,避免摄入高脂、高糖、高钠、深加工的食物,低脂烹饪。让饮食模式逐渐趋向于膳食指南推荐的平衡膳食模式。
其次,进行适当的身体活动,循序渐进,培养长期运动的习惯。根据孩子的年龄、喜好、运动能力选择合适的运动,鼓励户外活动、亲子活动、团体活动,每天30~45分钟,每周3~5次,最终6~17岁儿童能每天至少累计达到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屏幕时间每天限制在2小时以内。
另外,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减肥也很重要,建议每日保证8~9小时睡眠。
相比于成人,儿童减肥较为特殊:
一方面,需要同时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求,饮食不能控制得过于严格;
另一方面,除了儿童的自主性,还需要家长、学校的配合。
如果您的孩子存在超重或肥胖,可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就诊进行详细的评估,明确孩子是否存在代谢并发症并给孩子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
减重是一场持久战,孩子、家长和医生共同努力,小胖墩们才能够变得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J].营养学报,2020,42(6):521.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营养学组,等.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22,60(06):507-5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
[4] 马冠生.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1‐58.
[5] 邓贞志,刘峥.儿童肥胖与心理健康关联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3,34(1):21-25.
[6] 李辉,季成叶,宗心南,等.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 中华儿科杂志,2009,47(07):493-49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586-2018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S/OL].2018.
作者: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 赵雪林
审核:王岭玉、阮慧娟
科室名片
上海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是全国十佳临床营养科、全国肠外营养工作先进单位,目前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科室获得国自然重大课题等科研项目16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科室具有营养支持,膳食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管理模式,是国内最早拥有独立NST团队的临床营养科。在合理营养支持、肠衰竭、肥胖、围孕产期营养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门诊预约
请点击链接☞:临床营养科门诊
2岁“小胖墩”胆固醇严重超标 警惕!儿童发病率仍在上升
近日,浙江一2岁“小胖墩”体检结果显示总胆固醇8.02mmol/L,严重超标。儿童保健科专家表示,孩子的情况并非个例。《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脂质异常血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检出率高达20.3%~28.5%。儿童高胆固醇的常见原因包括遗传性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疾病因素等。
什么是胆固醇?
胆固醇是血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以及维生素D的重要原料,还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在细胞内物质转运、神经信号传导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胆固醇水平主要包括3个指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总胆固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总和。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好胆固醇”,会主动搬运血液中多余的胆固醇,经过肝脏分解再排出体外。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坏胆固醇”,它会在血管上沉积,形成粥样动脉硬化斑块。
“坏胆固醇”偏高的危害
1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过高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硬化,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2
脂肪肝
胆固醇高会导致脂肪堆积在肝脏中,引发脂肪肝的发生,严重时可破坏肝脏功能。
3
骨质疏松
胆固醇高会导致骨密度下降,细胞内胆固醇平衡失调影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使患者患上骨质疏松。
4
胆固醇结石
胆固醇高会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尤其是胆固醇结石会引发胆囊炎、胆管阻塞等症状。
5
牙周疾病
胆固醇高会导致牙龈缝隙变大,食物残渣容易残留在牙缝中,导致细菌滋生使患者患上牙周炎、牙龈炎等牙周疾病。
2岁娃为啥会胆固醇超标?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脂质异常血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检出率高达20.3%~28.5%。
儿童胆固醇超标的常见原因包括遗传性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疾病因素等。
遗传性高脂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血脂代谢异常。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患儿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通常会显著升高,且早期发病,对健康危害较大。
日常摄入过多富含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或大量进食含高胆固醇的食物等,以及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也会加重血脂异常的发生。
下列儿童及青少年建议进行血脂筛查
一级或二级亲属中女性<65岁或男性<55岁有心肌梗死、心绞痛、脑卒中、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猝死;
父母总胆固醇≥6.2mmol/L或有已知的脂质异常病史;
有皮肤黄瘤、腱黄瘤或脂性角膜弓;
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2~8 岁)或超重(12~16 岁)或有吸烟行为。
“坏胆固醇”
控制的目标是多少?
一般来讲,任何人都不要超过3.4mmol/L;
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患者不应超过1.8mmol/L;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最好控制在1.4mmol/L以下。
高胆固醇血症如何改善?
除了靠药物之外,控制胆固醇关键在于通过饮食及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食物胆固醇含量榜↓↓↓
生活中常见的这些食品中胆固醇含量较高,好吃也不要贪吃哟。
1
猪蹄
猪蹄当中的胆固醇含量非常高,是鸡蛋的14倍,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胆固醇之王”。
2
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是“嘌呤大户”,100克中含胆固醇200-3000mg,特别是猪肝、猪肺、猪腰等。
3
干制海产品
干菌海藻和干豆中的胆固醇都比较高,比如紫菜中的胆固醇甚至超过了猪肝。
4
骨汤
骨头汤是补钙的好东西,但长时间喝非但不能起到补钙的作用还会使身体中的胆固醇直线上升,摄入过多会使人发胖。
5
蛋类
蛋黄中富含卵磷脂,它可防止血管壁内胆固醇及脂肪沉积,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的人一天吃1个鸡蛋即可。有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周吃3-4个鸡蛋就够了。
日常生活中部分食物可适当降低胆固醇↓↓↓
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尤其是含纤维素多的蔬菜;
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如燕麦;
绿茶中的咖啡因和单宁酸;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的食物。
除了控制饮食外,专家也鼓励孩子每天进行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提高新陈代谢率、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脂质代谢,有助于提高体内“好胆固醇”的含量。
(央视新闻综合潮新闻、健康中国、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2岁“小胖墩”胆固醇严重超标 警惕!儿童发病率仍在上升
近日,浙江一2岁“小胖墩”体检结果显示总胆固醇8.02mmol/L,严重超标。儿童保健科专家表示,孩子的情况并非个例。《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脂质异常血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检出率高达20.3%~28.5%。儿童高胆固醇的常见原因包括遗传性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疾病因素等。
什么是胆固醇?
胆固醇是血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以及维生素D的重要原料,还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在细胞内物质转运、神经信号传导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胆固醇水平主要包括3个指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总胆固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总和。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好胆固醇”,会主动搬运血液中多余的胆固醇,经过肝脏分解再排出体外。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坏胆固醇”,它会在血管上沉积,形成粥样动脉硬化斑块。
“坏胆固醇”偏高的危害
1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过高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硬化,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2
脂肪肝
胆固醇高会导致脂肪堆积在肝脏中,引发脂肪肝的发生,严重时可破坏肝脏功能。
3
骨质疏松
胆固醇高会导致骨密度下降,细胞内胆固醇平衡失调影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使患者患上骨质疏松。
4
胆固醇结石
胆固醇高会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尤其是胆固醇结石会引发胆囊炎、胆管阻塞等症状。
5
牙周疾病
胆固醇高会导致牙龈缝隙变大,食物残渣容易残留在牙缝中,导致细菌滋生使患者患上牙周炎、牙龈炎等牙周疾病。
2岁娃为啥会胆固醇超标?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脂质异常血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检出率高达20.3%~28.5%。
儿童胆固醇超标的常见原因包括遗传性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疾病因素等。
- 遗传性高脂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血脂代谢异常。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患儿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通常会显著升高,且早期发病,对健康危害较大。
- 日常摄入过多富含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或大量进食含高胆固醇的食物等,以及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也会加重血脂异常的发生。
下列儿童及青少年建议进行血脂筛查
- 一级或二级亲属中女性<65岁或男性<55岁有心肌梗死、心绞痛、脑卒中、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猝死;
- 父母总胆固醇≥6.2mmol/L或有已知的脂质异常病史;
- 有皮肤黄瘤、腱黄瘤或脂性角膜弓;
- 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2~8 岁)或超重(12~16 岁)或有吸烟行为。
“坏胆固醇”
控制的目标是多少?
- 一般来讲,任何人都不要超过3.4mmol/L;
- 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患者不应超过1.8mmol/L;
-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最好控制在1.4mmol/L以下。
高胆固醇血症如何改善?
除了靠药物之外,控制胆固醇关键在于通过饮食及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食物胆固醇含量榜↓↓↓
生活中常见的这些食品中胆固醇含量较高,好吃也不要贪吃哟。
1
猪蹄
猪蹄当中的胆固醇含量非常高,是鸡蛋的14倍,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胆固醇之王”。
2
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是“嘌呤大户”,100克中含胆固醇200-3000mg,特别是猪肝、猪肺、猪腰等。
3
干制海产品
干菌海藻和干豆中的胆固醇都比较高,比如紫菜中的胆固醇甚至超过了猪肝。
4
骨汤
骨头汤是补钙的好东西,但长时间喝非但不能起到补钙的作用还会使身体中的胆固醇直线上升,摄入过多会使人发胖。
5
蛋类
蛋黄中富含卵磷脂,它可防止血管壁内胆固醇及脂肪沉积,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的人一天吃1个鸡蛋即可。有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周吃3-4个鸡蛋就够了。
日常生活中部分食物可适当降低胆固醇↓↓↓
- 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尤其是含纤维素多的蔬菜;
- 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如燕麦;
- 绿茶中的咖啡因和单宁酸;
-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的食物。
除了控制饮食外,专家也鼓励孩子每天进行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提高新陈代谢率、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脂质代谢,有助于提高体内“好胆固醇”的含量。
(央视新闻综合潮新闻、健康中国、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
监制丨郑弘
制片人丨赵新宇
策划丨张媛
编辑丨孟浩
责任编辑: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