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有哪几种原因(肥胖的种类和成因)

济南时报 0
文章目录:

肥胖判定、肥胖原因、减肥方法、减肥食谱……减肥专家谈“体重管理”

近期,减肥、减重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那如何鉴定是否肥胖?哪些因素导致了肥胖?应该如何控制体重?哪种情况下应该考虑手术治疗?针对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东院医学代谢减重中心专家。

体重指数超过24即为超重

4大因素导致肥胖

根据《糖尿病、肥胖和代谢》杂志分析,截至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的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已达4.02亿,肥胖症已成为中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位列全国第6大死亡和残疾危险因素,且北方肥胖发生率普遍高于南方。

那如何分辨自己是否肥胖呢?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肥胖病最新治疗指南中,就明确了肥胖的评估标准,其中BMI作为体重评估的一个常用指标。以自身公斤体重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正常体重数值在18.5到24之间,如果高于24就是超重,如果高于28就患有肥胖症。

肥胖的产生,主要有四个原因,首先是遗传因素,即与肥胖相关的遗传基因,包括能量代谢、食欲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等;其次是生活方式因素,比如饮食习惯、身体活动的情况、精神心理睡眠等;长期服用激素、抗抑郁药物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的人群,也易产生肥胖。此外,粮食供给模式的改变、环境的污染以及久坐为主的生活工作方式、拥挤的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会导致肥胖。

“摄入量超过消耗量,肥胖就不可避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东院医学代谢减重中心副主任医师姜强表示,随着生活水平提升,食物种类更加丰富、制作更加精致、营养也更加丰富,摄入量过多更易肥胖。

肥胖可导致9类疾病

防止反弹成为最大难题

根据医疗专家研究,肥胖主要可导致9方面疾病,分别为: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血压升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生殖异常、心血管疾病、肿瘤、危害精神心理的一些疾病以及胆石症骨关节病等其他疾病。

保持身体健康,全国减肥大军日益庞大,打开各大减肥网站、APP,各种减肥妙招层出不穷、各种减肥励志口号不绝于耳。但与此相对的是,各种哀号声也随之增加:“减肥太难了!”“反弹太明显了,5个月努力白费了……”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减重最大的难点就是防止反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延冰表示,肥胖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患者只是心血来潮短期减重,不可避免会出现反弹,必须下定决心,只有长期坚持,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要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低能量饮食、高蛋白饮食、轻断食的饮食、低碳水化合物等,减少淀粉类食物和油脂性食物摄入,增加谷类食物和蔬菜的摄入,如果合并有糖尿病,含糖量高的水果尽量不吃。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战胜肥胖。

姜强给出了两个建议,首先要制定科学减重方案,每周至少5天保持中等强度运动,简单说就是运动时微微出汗,气喘但能连续说话。此外,如果减重遇到瓶颈期,可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确保减肥效果。

BMI大于32.5并伴有并发症可考虑手术

6种手术可起到减重作用

鉴于自然减重的困难性和高复发性,越来越多肥胖人群开始转移视线,希望通过手术治疗等方式“一劳永逸”地解决体重问题。

对于减重手术,延冰表示,从专业角度来讲,如果患者BMI大于32.5,同时出现并发症,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代谢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高尿酸血症、男性性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变形性关节炎、肾功能异常等,就应该考虑减重手术治疗。

目前主流的减重手术有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腹腔镜胃旁路术以及袖状胃联合空肠旷置、袖状胃联合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袖状胃联合双通路手术等共6种手术,不同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但总体原则是限制摄入或者限制摄入联合减少吸收,达到减重目的。”

延冰表示,每次接触新的患者,医生都会对主要指标进行重点检测。“结合患者术前检查项目,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家族史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得出最科学的手术方式。”

记者:苏珊 编辑:俞丹 校对:杨荷放

肥胖并非全因湿气重,多与气虚有关!药膳可温补脾肾,助力减肥

很多人认为,胖是由于湿气重造成的,减肥第一要义是祛湿,于是各种减肥祛湿产品应运而生,比如红豆薏米茶、暴汗服、美人鱼姜蒸等。但其实并非所有的肥胖都与“湿气重”有关。

肥胖多与气虚有关

肥胖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中便将人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类,认为“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即肉坚实、皮肤完满健好的,属肥型;肉不坚实,皮肤松弛的,属膏型;皮肉紧连不相分离的,属肉型。而其中膏型的人皮肤宽缓,腹肌松弛,脂肪聚积于腹部,导致腹部肥大下垂,类似现代常见的腹型肥胖。

至于肥胖产生的原因,《丹溪心法》中提出:“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景岳全书》认为:“肥人者,柔胜于刚,阴胜于阳者也。且肉以血成,总皆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石室秘录》记载:“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营运,故痰生之。则治痰焉可仅治痰哉,必须补其气,而后带消其痰为得耳。”可见,肥胖其实为本虚标实之候,虽常有痰湿偏盛的表现,但其本质与气虚有关。若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虚衰,则脾胃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出现体型肥胖、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腹大胀满、头沉胸闷等症状。或素体虚弱,肾气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导致体型肥胖、腰酸腿软、动则气喘、形寒肢冷、下肢浮肿等症状。

日常减肥有妙招

故而想要减肥,不应一味祛湿,而应重视补益脾肾之气。日常可以通过穴位按摩和药膳食补来温补脾肾,助力减肥。

穴位按摩

穴位推荐

按摩选穴主要以任脉及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为主。

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按压任脉的中脘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水分穴(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上)、关元穴(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可促进全身气血流通,尤其是按压腹部的任脉穴位,可健脾益胃,助力减肥。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按压脾经的大横穴(在上腹部,脐中旁开4寸)、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由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形成的凹陷中)及胃经的天枢穴(在上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丰隆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能有效促进脾的运化及胃的受纳功能,帮助健运脾胃功能,帮助减肥。

按摩方法

用拇指或食指和中指指腹按揉穴位,力度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

药膳食补

为预防和控制我国人群肥胖的发生发展,改善肥胖患者的体重状况,调整日常膳食结构,提高居民营养健康水平,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现摘录部分食谱如下。

黄芪橘皮饮

材料:黄芪10g,橘皮5g。

做法:将黄芪、橘皮洗净,一起放入炖盅中,加入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30分钟,代茶饮用,温热频服。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扁豆山药粥

材料:白扁豆30g,鲜山药100g,粳米30g。

做法: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片备用。将白扁豆洗净,清水浸泡2小时。将粳米洗净,加入鲜山药、 白扁豆,一同煮粥,煮至米、豆熟烂即可。

功效:补益脾胃。

山药黄芪炖鸭肉汤

材料:鲜山药100g,黄芪10g,生姜3~4片,鸭肉300g,板栗100g。

做法:鸭肉切成小块,放入沸水中焯水;板栗加适量清水煮熟凉后剥皮壳备用;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切厚片备用。上述食材一同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大火烧沸后,再用小火煲1小时,放入少许精盐调味后即可。

功效:健脾益肾,补益气血。

人参核桃汤

材料:核桃仁3个,人参3g,生姜5片。

做法:将核桃仁捣碎备用,将人参放入砂锅中,加水煮20分钟后,加入核桃仁、生姜,继续煮20分钟即可。

功效:补脾益肾。

造成肥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呢?

最近身边的人都在说减肥,无论是新闻还是各个媒体平台都在推荐相关视频文件,但是在我们国内造成肥胖的原因是什么呢,该如何解决呢?

以下是主要成因的总结与分析:


1. 饮食结构变化与高热量摄入

加工食品与高糖饮料普及:现代饮食中高热量、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及含糖饮料摄入增加,导致能量过剩。青少年尤其偏爱奶茶、油炸食品等,进一步加剧肥胖风险。

传统饮食习惯的改变:部分地区的饮食逐渐偏向高碳水、高油脂,例如外卖文化盛行,增加了隐形热量的摄入。

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添加剂过多、激素残留等问题可能间接影响代谢,促进脂肪积累。


2. 久坐不动与能量消耗不足

体力活动减少:现代工作以久坐为主,日常通勤依赖交通工具,运动量大幅下降。数据显示,日常活动仅占总能量消耗的30%,而基础代谢占60%。

缺乏锻炼:工作压力导致久坐时间长,活动受限,甚至从上班开始到下班都走不到100步,进一步降低运动频率。

运动效果有限:即使进行高强度运动,能量消耗仅增加10%-20%,单纯依赖运动减重效果有限。


3. 社会环境与生活节奏压力

工作压力与作息紊乱:996工作制、熬夜等不规律作息扰乱代谢节律,刺激皮质醇分泌,促进脂肪堆积(尤其是腹型肥胖)。

社会“内卷”与时间匮乏:高强度竞争挤压休闲时间,导致缺乏运动机会和健康饮食准备时间。

城市化与便利性依赖:便捷的外卖、电梯取代楼梯等生活方式,减少了日常活动的消耗。


4. 遗传与病理因素

基因易感性:部分人群存在肥胖相关基因,导致代谢效率较低或脂肪更易堆积。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病理因素可能导致继发性肥胖,需通过医学诊断排除。


5. 文化认知与政策环境

对肥胖危害认知不足:许多人仅将肥胖视为美观问题,忽视其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200余种健康风险的关联45。

政策执行与公共健康资源:尽管国家推行“体重管理年”行动,但基层卫生服务对肥胖的针对性管理仍待加强,医保对肥胖相关干预的支持有限。


特殊人群与腹型肥胖的突出性

中国人群的肥胖特点:相较于西方人,中国人群更易出现腹型肥胖(内脏脂肪堆积),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即属高危,这与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直接相关。

青少年与老年群体:青少年因学业压力肥胖率攀升,老年人则因代谢减缓及慢性病累积更易超重。



总结与建议

肥胖的成因复杂,需通过多维度干预:

个人层面:调整饮食结构(如七分饱、低GI食物)、增加日常活动(如步行、减少久坐);

社会层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落实劳动法保障休息时间、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教育;

医疗支持:完善肥胖筛查与慢性病管理,探索药物(如GLP-1类药物)与生活方式结合的治疗方案

肥胖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社会系统性挑战,需多方协同治理以实现长远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