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肥胖报告(中国儿童肥胖报告2017pdf)
儿童肥胖挑战严峻,中国肥胖联盟专家加固防控链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近年来,肥胖带来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加剧,儿童肥胖现象愈发引起广泛关注。《柳叶刀》杂志刊发的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肥胖人口已超 10 亿,约占全球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约 1.59 亿肥胖人口为 5 岁至 19 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肥胖也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下称“《诊疗指南》”)显示,我国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达16.4%;在6-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6.8%和3.6%。
肥胖作为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运动能力、骨骼肌发育和认知发展,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儿童青少年肥胖可持续至成年期,加重医疗及社会经济负担。通过防控儿童肥胖降低慢性病带来的危害迫在眉睫。
近日,中国肥胖联盟执行主席房中则教授和理事潘雄飞研究员在国际知名期刊《Lancet Public Health》上发表关于中国儿童肥胖问题的评论文章。文章基于该期刊最近发表的三篇中国儿童肥胖综述,进一步提出了解决中国儿童肥胖挑战需要考虑的三个问题,为我国儿童肥胖防控工作提供了参考建议。
中国儿童肥胖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等在2020年10月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强调,全国目标以2002年-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2020年-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为实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零增长奠定基础。
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 16 个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了详尽的体重管理措施。例如在孕产妇体重管理方面,加强孕产妇体重管理、营养评价和身体活动指导,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减少肥胖的代际传递;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体重管理方面,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开展0-6岁儿童健康管理;在学生体重管理方面,培养儿童青少年形成动态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的健康习惯等。
房中则教授和潘雄飞研究员也在上述文章中强调,儿童肥胖问题应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理解和解决,“儿童肥胖可能是母亲孕前肥胖的结果,也可能是日后肥胖和多种主要非传染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原因。”
其中,全生命周期健康理论将早期生命阶段视为关键期。文章分析,此时生物因素、行为和环境因素对未来健康轨迹有重大影响。在生命早期维持健康体重应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因为这不仅有助于个体未来的健康,还对确保不同生命阶段的最佳身体和认知功能以及促进个体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而从全生命周期角度防控儿童肥胖,需要切实可行的落地举措来支撑。在《诊疗指南》章节解读暨讲师培训中,作为《诊疗指南》编写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房中则教授指出,“全生命周期面临饮食、久坐、遗传、社会与环境暴露等共性问题及各阶段的个性危险因素,因此需建立全生命周期人群队列,如孕期、儿童青少年、成人体重管理队列以及老年人慢病队列,并进行精细化随访。”
此外,“开发不同生命周期的流行病学问卷,涵盖孕期体重及相关疾病、儿童青少年电子产品使用与零食等情况、成年人及老年人特定健康问题等;研制可穿戴化设备收集患者离院后体重与危险因素信息;借助数据驱动精准管理,利用人工智能分析人群队列大数据,确定关键防控因素。”房中则教授表示。
政策引领,精准施策
尽管我国已出台诸多举措防控肥胖问题,但从宏观政策的执行到微观个体的干预环节,仍面临诸多复杂的情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房中则教授指出,我国虽已构建政策框架与多元手段,但仍存在明显短板,“评估手段单一,过度依赖 BMI;专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及健身教练资质与能力不匹配;长期管理缺乏科学依据,膳食模式研究结论矛盾;公众对国家政策关注度低,个体指导精准度不足,导致政策落地遇阻。”
深入探究体重管理困境的根源,房中则教授认为精准公共卫生政策是破题关键,“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举措,关注国民进行肥胖预防,包括《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等,但未能有效控制超重肥胖上升趋势。”房中则教授强调,目前个人咨询教育与临床干预仅能解决部分人群问题,面对庞大的超重肥胖人群,亟需精准公共卫生政策推动,以实现有效管理。
上述文章也指出,儿童肥胖政策需要纳入到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框架中。与成人肥胖不同,儿童肥胖通常不会与其他非传染性疾病一起出现,因此其在我国非传染性疾病政策中未体现出重要性。
最新全国性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儿童肥胖患病率迅速增加,预计未来这些地区的儿童肥胖负担将会高于其他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将存在类似分布特征。鉴于儿童肥胖负担的分布不均,文章认为应积极开发和实施针对特定人群的干预策略。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儿童肥胖防控策略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减少食品系统和食品环境中致胖因素方面。超加工食品和预制菜已成为现代中国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针对加工食品的改良工作应专注于优化营养结构,同时降低潜在的健康风险。需要学术机构、公共卫生组织和政府部门的专业知识和监管,才能确保食品行业在加工食品改良上取得成功。
潘雄飞教授和房中则教授也在文章中强调,尽管我国儿童肥胖防控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不断加强,未来各方还应继续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肥胖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7岁以上肥胖儿童近3500万!我国孩子越来越高,越来越胖丨有理数
最近有网友在某论坛上发起话题,“现在的小学生到底有多高?”,评论里有说“看见1米7的孩子穿着小学校服”的,也有说自己表弟“才小学二年级,身高跟自己初中时差不多”的……虽然只是个例,但最新的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发现,中国孩子的体格发育水平确实一直在提高,“大高个儿”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我们收集了1975年以来中国儿童体格发育的调查数据,整理出了各年龄段儿童在40年间身高增长幅度以及体重的变化。结果发现,当前我国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可谓是“让人欢喜让人忧”。“欢喜”孩子越来越高了,同时也“忧愁”他们似乎越来越容易胖了。
▲图/视觉中国
相比父母那一代 现在的孩子有多高?
1975年,刚出生的宝宝平均身长在50厘米左右,到了6岁能长近57厘米,平均身高108厘米左右。而今天,5岁的孩子平均身高能达到116厘米,相比40年前,高了约8厘米。
各年龄段儿童与过去相比,普遍都长高了,其中“超高”儿童的比例也在上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公布的《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参照标准》(2009年),“超高”儿童相比同年龄段普通儿童,身高差能达到9厘米。
孩子个儿高,家长自然欢喜,但因为身高享受不了免票以及“儿童票”的优待也让许多家长头疼不已。目前,中国铁路规定1米2以下的乘客可以免票(一位成年旅客仅可携带一名免票儿童),身高在1.2-1.5米之间的,需要购买儿童票,而身高超过1米5的则需要购买成人票。如果按照上图的儿童生长参照标准,那么普通儿童超过6岁就不能再享受免票待遇,到了12岁就需要购买成人票。而“超高娃”超过5岁就需购买儿童票,等到10岁就要购买成人票了。
长高是好事 但肥胖和超重也不能忽视
连续40年的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显示,我国儿童的体格越来越好,身高与体重都有明显的增长,但体重的增长似乎有些过快。2006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抽样调查的儿童中有3.19%的人被检出为“肥胖”。而1986年,这个比例还只有0.91%。
在调查的9个城市里,上海、北京的儿童肥胖检出率一直居高。但最近一次的调查周期(1996年-2006年)显示,两座城市的增长幅度有所降低。而二线城市,包括南京、武汉、福州、哈尔滨,儿童肥胖检出率的增长十分迅猛,幅度达到128%。
1996年以前,儿童肥胖检出率一直呈现“北高南低”的地域特征,而1996-2006年间,中部地区的“小胖墩”逐渐变多。南方儿童的肥胖检出率虽然最低,但年平均增长幅度却是最大的。
儿童肥胖不仅仅跟吃有关
世卫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儿童生长在一个“促进肥胖环境”中,有些文化也将孩子轻度肥胖看作是“健康、体质好”的表现。有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多吃、并且想着法儿给孩子吃好的——“来,这个多吃点儿”、“那个也来一点儿”、“再加一碗米饭吧”……
专家指出,饮食过量、营养不均衡是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但运动量和睡眠不足也是重要的“肥胖因素”。世卫组织建议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应进行一小时的高强度运动。而最新发表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研究成果》指出,我国超过一半的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量没有达到世卫组织的建议值,“这与电子产品的使用增多、静坐时间延长有关”。
在一项针对全球儿童和青少年的运动表现测试中,来自50个国家的110多万名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20米穿梭来回跑”,然后研究机构根据他们完成的距离以及速度进行打分,从而比较出各个国家儿童、青少年运动量和运动表现的差异。研究得出,来自非洲和北欧国家的儿童和青少年运动表现最强,平时的运动量最大,而中国孩子的运动量及运动表现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此外,我国儿童普遍存在“觉不够睡”的情况。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要睡13个小时以上,小学生每天至少要睡10个小时。而去年国家卫计委在儿童、青少年睡眠状况的专题调查中发现,6-17岁的孩子每天平均睡眠只有8.45小时,睡眠不足比例近70%。
去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当前我国7岁以上的学龄儿童肥胖人数近3500万人,而主要大城市7岁以下的肥胖儿童人数超过400万人。如果不加以控制,10年后我国肥胖的儿童总数将接近5000万人。
专家指出,儿童期肥胖不仅影响当前的身体发育,也会增加成年后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病的发病几率。因此,学校、家长和社区应该配合起来,积极培养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数据新闻编辑 陈颖 新媒体设计 陈冬
中国儿童肥胖筛查共识发布 明确儿童体重超标与严重超标标准
全国肥胖儿童青少年达5300万【中国儿童肥胖筛查共识发布 明确儿童体重超标与严重超标标准】儿童体重超标标准明确 在我国,儿童肥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第四次营养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全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10年时间增长了2倍,达到5300万。昨天,中国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儿童肥胖筛查共识,指导家长和医务人员对肥胖儿童进行筛查和治疗。 这次颁布的“专家共识”明确规定,对于0到10岁的儿童,当身高体重比值超过90%的同龄人时属于体重超标,当超过95%的同龄人时就属于严重超标,需要到儿科或者内分泌科就诊。10岁以上儿童,除了持续监测体重指数以外,每年还要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肝功、血压,一旦出现异常,都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