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017肥胖调查(关于肥胖的调查报告怎么写)

上观新闻 0
文章目录:

我国超半数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如何打赢体重管理“持久战”?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各年龄组超重肥胖率均呈快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约有19%的6岁至17岁青少年面临超重和肥胖问题,而这一比例在成年人中则超过50%,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我国体重超重人群比例偏高,给防治工作带来结构性挑战。专家表示,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多种慢性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相关。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需要从个人、社会、学校、医疗等多个层面综合行动,共同推动肥胖防控工作。

胖从“口”入,“病”从胖来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受超重肥胖的困扰?在江苏省营养学会理事长汪之顼看来,导致超重肥胖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饮食不健康。“许多研究表明,超重肥胖与家庭饮食影响密切相关。”汪之顼说。

“我不怎么吃大荤,为什么还会得脂肪肝?”这是南京市第二医院营养科医师肖瑶经常遇到的咨询问题。作为一家以肝病诊疗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该院营养科经常会收治一些肥胖型脂肪肝患者。

“经过膳食调查,有的患者米面主食摄入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肖瑶说,有些人往往意识不到,碳水化合物在体内也会转化成脂肪,这类患者的治疗应以调整饮食为主,基本原则为“一适两低”,即适量蛋白、低糖和低脂肪,平时饮食注意清淡,多食新鲜蔬菜和瓜果,限制热量的摄入。“同时要加强锻炼,积极减肥,就可以恢复正常。”

“不过很遗憾的是,不少人意识不到自己的肥胖,或不认为肥胖是一个问题。”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鲁一兵说,肥胖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要高于糖尿病,他们科日常工作中每年接诊的糖尿病患者高达6万,但因为肥胖前来就诊的患者却一个月都不超过百人,甚至在他提醒一些糖尿病患者控制体重时,大家也不甚在意。“很多肥胖人群只有在体检指标发生问题时才会关注,大多数时候都认为肥胖并不影响健康。”可现实情况却是,不少肥胖的人患脂肪肝、胆囊炎、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都与肥胖有关。鲁一兵呼吁,不要等到已经出现肥胖并发症后才想到控制体重。

科学减重,并非“管住嘴迈开腿”这样简单

“管住嘴、迈开腿”是普通人奉为圭臬的减肥秘诀。在医生看来,这句话并不容易实现,他们在临床中注意到不少人控制饮食后,减肥还是“失败”了。

不少人一提到减肥就开始节食,其实这样非常不健康。“节食减肥确实能收获短期效果,但并不是科学持久的减肥方式。节食会导致营养失衡,短期减下来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和水分。”肖瑶说,节食因为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低。基础代谢率一旦降低,人体消耗热量变少,热量就很容易堆积在体内。另外节食带来的基础代谢率降低,让节食人群在恢复正常饮食后,陷入吸收高、消耗低的状况,反弹是必然的。

如何吃其实十分讲究。“不能只吃水煮青菜不吃荤,肉是最好的蛋白质来源,鸡肉、鱼、虾、瘦牛肉等优质蛋白质,可以及时修复身体组织,是肌肉量的保证。同时,也不能完全拒绝主食。”肖瑶提醒,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会引发脏器功能障碍。更重要的是,大脑的能量代谢主要依靠糖代谢,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情绪,还会影响智力。

“除某些特殊疾病引起的肥胖外,大多数肥胖还与患者的生活方式相关。”鲁一兵说,减重对专业性要求很高,即便在医院,也需要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内分泌医师等多学科会诊。他以简单的饮食调整为例,并非营养师提供某个食谱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同的肥胖人群、不同的机体状态、体成分含量都不同,需要的饮食结构也会不同。

简单的一句注意饮食和运动,真正执行起来可能会非常困难。更需要大家调整心态,不能始终处于自我放松无压力的状态。“肥胖问题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结合点,要以体重管理为抓手,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切入点,有效减少超重肥胖等中间危险因素,从而防治慢性病。”鲁一兵表示。

政策走在前,有效防控还需多方合力

近些年,各类新型“减肥方法”层出不穷,比如手术减重、中医减重、使用各类降糖药物、改善肠道菌群。各类新药通过审批,逐渐走向市场。在鲁一兵看来,国家针对肥胖这一疾病治疗的政策相对滞后,目前一些新的减重药物适应证审批通过后,却很难纳入医保。他建议可以给肥胖患者制定一些指标,科学划分报销标准,让更多严重肥胖的患者能得到更早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苏州市中医院、泰州市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设置的与减重相关的门诊,无疑是对这一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记者了解到,这些门诊大多是由营养科、内分泌科专家坐镇,通过多种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减肥。不仅提供营养减重专病服务,还有减重糖尿病外科、减重助孕等多元化的服务,为肥胖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专业指导和帮助。

而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成人、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也为我们提供了参考。这份指南不仅是对个人健康负责的表现,更是国家层面对肥胖问题重视的体现。

指南提出的食养原则和建议,如全面均衡多样化的膳食、限制总能量摄入、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等,都是基于现代营养学和传统食养理念的科学结合,旨在帮助居民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预防和控制肥胖。

“然而,面对当下这样严峻的健康形势,仅仅依靠医疗手段、依靠食养指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肥胖不仅仅是个人体质、饮食习惯等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复杂的公共问题。因此,要有效防控肥胖,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行动。”江苏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从《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再到《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面对肥胖已成我国公共健康主要挑战,近年来,卫生疾控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进一步促进全人群营养健康和肥胖防控。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也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促进公众了解自身体重变化,主动调整饮食,加强运动锻炼,由专业人士给予技术帮助和指导,倡导社区单位广泛参与。

鲁一兵建议,体重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将体重管理纳入健康家庭建设,由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加强对百姓的普及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主动调整饮食,加强运动和锻炼。在全社会不断掀起、普及体重管理与健康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热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蒋明睿

图源 视觉中国

时事开讲第239期|肥胖是病,得减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闻

据央视新闻报道:3月9日,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持续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

1

减肥,一夜间成了全民话题。国家还为此设立了体重管理年。

CFP 供图

许多人会疑惑,中国人已经走到了要普遍控制体重的地步了吗?印象中,这应该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病。但事实是,肥胖也开始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近期发布的《世界肥胖地图2025》显示:如果不采取紧急行动,按照目前趋势,到2035年,全球51%的人口将超重或肥胖。

报告还指出,全球肥胖问题的加剧不仅体现在成年人中,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也在上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3的成年人和81%的青少年未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身体活动水平,这进一步加剧了肥胖问题的严重性。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我国关于肥胖的数据更为详细和直观。2015年-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曾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开展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而如果不加控制,据预测,2030 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 70.5%和 31.8%。也就是说,那时候每3个中国人就有2个超重,每10个孩子就有3个小胖墩!

从肥胖人口总量上来说,其实早在2017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就显示: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虽说胖人越来越多,但传统印象里,这是私人的事,减肥、健身、饮食这些事也都很个人化。为什么国家会管肥胖这件事?

2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肥胖问题已从高收入国家逐渐向中低收入国家扩散,尤其是在中等收入国家,肥胖增长速度尤为显著。

在之前,肥胖之所以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不觉得肥胖是一种病,那是因为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在与温饱问题做斗争,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胖子自然就产生的少。现实仍可看到的例子就是,非洲的胖子多吗?

历史上,我们的传统观念还曾认为“能吃会吃是福”,“大胖小子”“白白胖胖”等词都是一种赞美。在唐代,甚至还有以胖为美的普世审美观,重达400斤会跳胡旋舞的安䘵山,被赞美为“灵活的胖子”。虽然后来他因为太胖,疑似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失明,史书里也不会因为他胖而歧视他。汉末董卓虽然因为太肥死后被“点天灯”,但他被人痛恨的原因是残暴而非肥胖。

以上这两位,说不定当时的人们还羡慕他们的肥胖,认为这才是富裕、高贵的象征。因为有的吃、吃得好,才会胖。

所以如果以前男人有肥胖的大肚子,还会被认为是有“官威”“福相”。影视剧里描写大官大商人,不是肥头大耳就是大肚隆隆。

西方国家的认知同样如此,我们看十七十八世纪的油画,会发现,丰乳肥臀的女人永远是画面的主题,是美的代表。除非是画水边的纳西索斯这样的题材,才会一露消瘦的面容。

因为在欧洲人的历史上,曾几番经历瘟疫、鼠疫、大饥荒,吃饱都是奢望,整个欧洲人口始终挣扎在生存危机之中,从没有安安稳稳地储存过大量脂肪。“丰满的妇女更易于生育”、“婴儿越胖越健康”等各种概念流行。肥胖这种事,代表的只能是富足、贵气。

CFP 供图

所以,当身边的胖人越来越多时,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说明我们的生活好了,条件好了,物资丰富了,所以营养好了自然就胖了。

把它放在社会发展史上看,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唐代之所以崇尚以胖为美,正是基于富裕这样的现实,那个对外交流频繁、万邦来朝、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让百姓比以往有了吃饱饭的日子,也有了胖起来的机会。

从世界范围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发展,让食物第一次有了多余和廉价,越来越多的胖人开始进入人们视野。

世界上第一个胖起来的国家美国,也正是在二战之后,因为国力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而逐渐产生了肥胖社会病。

同样,在我们国家,肥胖也不过是这些年,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才逐渐出现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肥胖这事放在人类发展史上看,它是有害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候,它代表的就不是国家富裕、人民幸福,而是负担,是全民公害。

一个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数据是:到2035年,超重和肥胖问题每年将造成全球4.32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约占全球生产总值的3%。

首先就是,肥胖人群处方数量是正常人的两倍多,肥胖相关诊疗费用将为国民经济带来沉重负担。一项报告显示,平均而言,在英、美、法等38个国家,肥胖占糖尿病所有治疗费用的70%、心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23%和癌症治疗费用的9%。

我国卫健委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往更深远的说,肥胖还会导致国民体质的普遍下降,尤其是当超重的人口比例超过一半以上时。很简单,扛不动枪、拿不动仪器、跑不动步、干不了活,极端的还有因为太胖走不路、出不了门,最终只能在家啃老躺平、浪费光阴,这些因肥胖引起的“小事”,最终引发的就是关乎国家建设的大事。

数据说明一切,“国家喊你减重减肥”的背后,是对整个国民体质的忧虑,也是对国家未来的前瞻。

3

国家介入干预,不是中国的首创,更早肥胖起来的发达国家早已认识到了其中的危害,

1940年,美国大都会保险公司首先采用身高/体重比率,作为确定肥胖程度的公式,作为参保人的健康体重门槛。1951年,美国政府和一些主要医疗机构开始推行“减肥行动”;1980年,美国发布了“美国人饮食指南”,并每5年更新一次,为公众提供营养和饮食信息和指导。

医生和健康专家们也开始深入研究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发现肥胖与200多种疾病有关。

在我们国家,关于体重管理问题,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计划通过三年左右时间,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年版)》及其释义,倡导和推广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规范我国肥胖症临床诊疗,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不断提高医疗机构肥胖症诊疗同质化水平;还发布了4项食养指南,包含《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及《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

目前仅有13个国家具备了完整的健康系统准备指标。这些指标包括:肥胖管理指南、肥胖监测调查、体力活动指南、不健康饮食调查等等。中国是13个国家之一。

在针对青少年超重和肥胖问题上,国家的出手与介入更早,因为这毕竟关系到未来。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中,给出的详细的饮食指导方案和建议;“课间15分钟”政策的落实,背后是对青少年体质和超重肥胖问题的关注。目的是为了让课间时间延长,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要让孩子动起来、跑起来、活动起来,特别是让孩子多见阳光,在阳光下多奔跑、多运动、多呼吸新鲜空气,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通过种种努力,着力破解“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让学生更加健康阳光。

减肥,是私事,也是大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

CGP专题 | 肥胖方向最新文献速递

CGP肥胖最新文献

点击下方文题查看原文

肥胖研究前沿

01.中国老年人中心性肥胖和维生素D水平与衰弱的关系研究

【作者】尹单, 贺惠娟, 李梦盈, 王向荣, 李琳

【摘要】

背景中国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衰弱发生率增高,探究老年人中心性肥胖与维生素D水平在衰弱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衰弱管理至关重要。

目的使用交叉滞后模型探究维生素D水平在老年人中心性肥胖与衰弱之间的纵向中介作用,为老年人衰弱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2012年(T1)和2014年(T2)中1 364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测定研究对象的维生素D水平,并采用体质量校正腰围指数(WWI)测量中心性肥胖、衰弱指数(FI)测量衰弱。通过交叉滞后模型分析老年人中心性肥胖与衰弱之间的因果时序关系,并探讨维生素D是否作为中介因素参与中心性肥胖与衰弱的发生。

结果T1老年人衰弱检出率为21.8%(298/1 364),T2衰弱检出率为31.2%(425/1 364)。在两个时间点上,WWI与维生素D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与FI均呈正相关(P<0.05);维生素D水平与FI均呈负相关(P<0.05)。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T1 WWI能够预测T2 FI(β=1.124,P<0.05),T1 FI能够预测T2 WWI(β=0.125,P<0.05)。纵向中介效应分析表明,T1 WWI不仅可以直接预测T2 FI(β=0.040,P<0.05),还可以通过T2维生素D水平的中介作用预测T2 FI(β=-0.131,P<0.05)。

结论中心性肥胖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衰弱,同时也能通过维生素D水平的部分纵向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老年人的衰弱。老年人应定期监测中心性肥胖与维生素D水平,预防或延缓衰弱的发生。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2.35岁以上人群连续代谢综合征评分及其他肥胖指标与心脏代谢性共病关系:基于安徽省的横断面研究

【作者】韩正, 王为强, 潘姚佳, 傅方琳, 孙梦

【摘要】

背景随着中国人口逐步老龄化及慢性病共病人群的增多,心脏代谢性共病(CMM)已成为危害程度较高的共病。目前对于CMM的预测和干预方法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个心血管疾病和生活方式,而缺乏针对CMM整体的研究。

目的探讨代连续代谢综合征评分(cMetS)及其他肥胖指标与CMM的相关性,并进一步确认是否可作为筛查CMM的简易指标,以及估计安徽省中老年人群中预测CMM的临界点。

方法纳入2017—2021年安徽省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人群131 39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CMM组(男779例,女866例)和非CMM组(男53 020例,女76 72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计算腰高比(WHtR)、腰高比0.5(WHT.5R)、身体圆度指数(BRI)、cMetS。采用Bonferroni法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CMM患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究CMM的影响因素。绘制cMetS和肥胖指标预测CMM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使用成对样本检验评估不同指标在预测CMM状态中的价值差异性。

结果男性群体中CMM组年龄、BMI、腰围(WC)、平均动脉压(MAP)、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卒中、WHtR、WHT.5R、BRI、cMetS高于非CMM组,吸烟比例、饮酒比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非CMM组(P<0.05)。女性群体中CMM组年龄、BMI、WC、MAP、FPG、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卒中、WHtR、WHT.5R、BRI、cMetS高于非CMM组,TC、HDL-C低于非CMM组(P<0.05)。男性、女性患者不同年龄段CMM患病率不同(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MetS、WHtR、WHT.5R、BRI、BMI升高是男性人群及女性人群CMM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绘制cMetS、WHtR、WHT.5R、BRI、BMI诊断CMM患病的ROC曲线,结果显示:男性群体中cMetS的AUC高于WHtR(Z=6.16,P<0.001)、BRI(Z=6.16,P<0.001)、WHT.5R(Z=7.21,P<0.001)、BMI(Z=9.36,P<0.001);女性群体中cMetS的AUC高于WHtR(Z=5.71,P<0.001)、BRI(Z=5.71,P<0.001)、WHT.5R(Z=6.92,P<0.001)、BMI(Z=9.98,P<0.001)。

结论在不同性别中,cMetS和其他肥胖指标均与CMM密切相关,且在识别CMM方面cMetS优于其余指标。cMetS可作为诊断CMM的一项新型指标,在预防CMM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3.青年人群不同肥胖代谢表型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尿酸作为其潜在因素

【作者】顾可羿, 潘姚佳, 韩正, 付晓雅, 顾瀚东, 杨菲, 王为强

【摘要】

背景 肥胖和代谢异常与动脉硬化(AS)相关,不同肥胖代谢表型发生AS的风险不同。血清尿酸(SUA)水平与AS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 以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作为AS的早期预测指标,研究肥胖代谢表型与AS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重点关注代谢健康型肥胖(MHO)人群,并进一步探讨SUA是否作为其潜在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月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东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622名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根据BMI和代谢状况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分别为代谢健康型非肥胖(MHNO)组、MHO组、代谢不健康型非肥胖(MUNO)组和代谢不健康型肥胖(MUO)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SUA与baPWV及各项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UA对baPWV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肥胖代谢表型对高baPWV水平和高尿酸血症的影响。

结果根据不同肥胖代谢表型分组后,MHNO、MHO、MUNO和MUO组高baPWV水平的患病率逐渐增高,分别为3.9%、9.8%、14.5%和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60.722,P<0.001);MHNO组、MHO组、MUNO组和MUO组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3.6%、8.9%、10.1%和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56.444,P<0.001)。校正混杂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当前吸烟、当前饮酒和文化程度后,MHNO、MHO、MUNO、MUO四组高baPWV的患病风险依次增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风险也依次增高(P<0.05)。

结论在青年人群中,肥胖代谢表型和AS间存在显著相关性,SUA可能是潜在影响因素。此外,应当关注青年MHO人群,尽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管理。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4.山西省2010—2018年20岁及以上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趋势研究

【作者】宋伟梅, 王旭春, 任浩, 赵英, 陈利民, 仇丽霞

【摘要】

背景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居民生命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分析山西省居民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流行趋势,可为相关疾病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价值。

目的分析2010—2018年山西省20岁及以上成年人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情况,分析其流行趋势。

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8年11月(2010、2013、2015和2018年)中国慢病监测项目中山西省部分2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调查数据,计算不同年份、性别、年龄和地区2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析不同特征成年人的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流行趋势。

结果本研究2010、2013、2015、2018年分别获得有效人数3 527、4 066、4 545、4 788人,年龄20~108岁。调查对象以40~59岁年龄段人群较多,女性居民较男性居民多,农村居民较城市居民多。山西省2010—2018年20岁及以上成年人整体超重粗率和经年龄、性别标化后的标化超重率分别为37.7%~40.1%、36.1%~39.6%,无明显上升趋势(Z=0.005、2.413,P=0.942、0.120);整体标化肥胖率和整体中心性肥胖粗率、标化中心性肥胖率分别由2010年的17.2%、53.8%、52.4%增长至2018年的20.0%、61.6%、60.2%(Z=8.100、10.994、12.218,P<0.05)。2010—2018年,不同年龄、性别、地区20岁及以上成年人整体超重粗率和标化超重率比较,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2013年男性标化超重率高于女性(χ2=4.259,P=0.039)、男性标化肥胖率低于女性(χ2=13.724,P<0.001),其余时间点男女标化超重率和标化肥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39岁年龄组的整体肥胖率、男性肥胖率以及男、女性中心性肥胖率均呈现上升趋势(P<0.05)。2010—2018年城市居民的标化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农村居民(P<0.05),其中,城市和农村居民,2013年和2015年的标化超重率,2010年和2015年的标化肥胖率以及2015年和2018年的标化中心性肥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8年山西省女性标化超重率呈下降趋势(APC=-0.57,P<0.05),男性标化肥胖率呈上升趋势(APC=2.72,P<0.05),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标化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呈上升趋势(P>0.05),不同性别和地区之间的变化趋势也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2010—2018年山西省20岁及以上成年居民超重率趋于稳定,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肥胖、中心性肥胖防治方面应以20~39岁青壮年为重点干预人群,减缓增长速度,以40岁以上人群为重点防治人群,采取相应预防干预措施,以控制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流行。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5.肌肉减少性肥胖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磊, 朱克祥

【摘要】

随着世界范围内肥胖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肌肉减少性肥胖正在成为与多种临床环境(包括癌症)中不良事件和结局风险较高的相关因素。但目前对于肌肉减少性肥胖的定义及诊断缺乏统一标准,且其与癌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肌肉减少性肥胖的相关定义及诊断方法,将其对癌症患者的临床影响展开具体论述,包括对手术及化疗患者的影响,并总结其主要防治策略。本文总结文献得出,肌肉减少性肥胖在癌症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但目前对于其定义及诊断标准仍具有争议。肌肉减少性肥胖是癌症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

01.基于食材统一配供体系分析6~15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趋势及BMI差异变化研究

【作者】熊畅, 李志娟, 王锦铭, 俞筠, 虞瑛青, 钱红丹

【摘要】

背景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正持续增加,各国制定了多个以学校为基础的营养政策来控制超重肥胖,调查营养政策的实施效果较重要。

目的评价学校食材统一配供体系对6~15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影响。

方法于2023年4月回顾性收集2017—2021年无锡市16所学校(8所学校纳入食材统一配供体系记为统一配供组,8所学校未纳入食材统一配供体系记为非统一配供组),共计104 749人次6~15岁学生BMI监测数据,体检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学生健康监测系统。采用Joinpoint回归和灰色GM(1,1)模型分析2017—2021年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比较食材统一配供体系实施前后儿童和青少年的体质指数Z(BMI-Z)评分的变化以及超重率和肥胖率的趋势。

结果2017—2021年6~15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呈上升趋势,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统一配供组的学生超重(APC:1.8% vs 4.6%)和肥胖率(APC:6.9% vs 13.3%)上升速度较非统一配供组的学生低,体系实施前后,统一配供组学生与非统一配供组学生的BMI-Z评分增幅差由-0.055(95%CI=-0.108~-0.002)变为-0.195(95%CI=-0.246~-0.145)。灰色GM(1,1)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2、2023、2024年无锡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分别为22.02%、22.39%、22.77%,肥胖率分别为17.02%、18.50%、20.12%。

结论 实施学校食材统一配供体系后,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及BMI-Z评分增幅有所减缓,该体系可能是改善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的有效方法,需要继续实施并扩大监测面。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2.组合运动干预对肥胖女青少年身体成分、心血管风险因素及心肺适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凯, 徐百超, 王朝昕, 苏健蛟

【摘要】

背景目前,全球范围内肥胖儿童青少年数量急剧增加,其中,5~19岁人群肥胖患病率约增加了8倍,2~4岁儿童肥胖患病率约增加了1倍。运动干预对于改善肥胖和增强心肺适能具有重要影响。但缺乏组合运动干预对14~16岁肥胖女青少年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12周组合运动干预对肥胖女青少年身体成分、心血管风险因素及心肺适能的影响。

方法 于2022年5—7月在山东曲阜市选取14~16岁肥胖女青少年48名作为研究对象,将48名研究对象进行编号,然后利用随机数字分为试验组(24名)和对照组(24名)。试验组根据纳排标准最后纳入20名女生,整个干预过程持续12周,包括跳绳运动干预和跆拳道运动干预;而对照组在整个12周中不进行任何运动干预和其他饮食或者药物干预。分别在12周运动干预前和运动干预后检测受试者身高、体质量、体脂率、腰围、BMI、血压、空腹血糖(FPG)、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最大摄氧量(VO2max)等,并比较两组及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肥胖女青少年体脂率、腰围与VO2max的相关性。

结果干预前,两组女生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脂率、腰围、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FPG、胰岛素、HOMA-IR、最大完成次数(Laps)、最大跑速(MAS)、VO2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运动干预后,试验组女生体脂率、腰围、SBP、DBP、FPG、胰岛素、HOMA-IR均低于对照组,而Laps、MAS、VO2max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比较,12周运动干预后试验组女生体脂率、腰围、SBP、DBP、FPG、胰岛素、HOMA-IR均降低,而Laps、MAS、VO2max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肥胖女青少年体脂率、腰围与VO2max呈负相关(r=-0.55,P<0.001;r=-0.41,P<0.001)。

结论12周组合运动干预能够改善肥胖女青少年身体成分和心血管风险因素,同时也能够通过增加VO2max来增强心肺适能。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3.心肺耐力与不同代谢表型肥胖青少年脂代谢灵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秦煜玲, 朱琳, 程国栋, 谢维俊

【摘要】

背景目前,中国肥胖青少年数量急剧增加,青春期肥胖不仅与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还是成年期冠心病死亡的危险因素。脂代谢灵活性被视为衡量机体代谢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证实心肺耐力与脂代谢灵活性相关,但缺少在不同代谢表型肥胖青少年中的研究。

目的 探究心肺耐力在代谢异常型肥胖(MUO)青少年和代谢健康型肥胖(MHO)青少年中与脂代谢灵活性的关系。

方法 选取参与2022—2023年深圳减肥夏令营的肥胖青少年91名,按照《中国儿童代谢健康型肥胖定义与筛查专家共识》标准划分为MUO组35人,MHO组56人。使用气体代谢分析仪与心率表采集受试者静息代谢测试、递增负荷跑台测试的气体代谢数据和心率数据;根据心率-摄氧量关系推算最大摄氧量(VO2max);通过三阶数多项式拟合曲线求得最大脂肪氧化速率(MFO)或与之对应的最大脂肪氧化强度(FATmax)反映脂代谢灵活性。使用线性回归分析VO2max与MFO和FATmax的关系。

结果 两组肥胖青少年总体MFO为(5.54±1.37)mg·min-1·kg-1,FATmax为(4.19±0.87)MET。MUO组BMI、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水平高于MHO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MHO组(P<0.05)。调整前,MUO组的MFO低于MHO组(P<0.05);调整VO2max后,两组肥胖青少年MF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前、调整VO2max后,两组肥胖青少年FAT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B=0.077,95%CI=0.011~0.144,P=0.023)及MHO组(B=0.105,95%CI=0.027~0.182,P=0.009)肥胖青少年的VO2max与MFO呈正相关;MHO组(B=0.057,95%CI=0.003~0.111,P=0.041)肥胖青少年的VO2max与FATmax呈正相关;MUO组肥胖青少年的VO2max与MFO和FATmax并无线性关系(P>0.05)。

结论 MUO青少年的MFO低于MHO青少年;跑步运动时,不同代谢表型肥胖青少年在(4.19±0.87)MET强度即可达到MFO。心肺耐力是影响MHO青少年脂代谢灵活性的关键因素,MUO青少年可能需转变为MHO青少年,促进脂代谢灵活性提升。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肥胖方向最新文献速递(一)

《中国全科医学》投稿指南

END

🔔

加入作者交流群

备注姓名 单位 研究方向,方便拉您入群,群内定期分享高质量学术文章及相关学术活动资讯。

关于谨防上当受骗的特别提醒

近期有不法人员冒充《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工作人员,以进行稿件抽查审核数据、发送录用通知等名义,发邮件或者微信要求添加好友。同时也有人假冒“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辑申请添加微信好友或通过邮箱收取稿件处理费、约稿、征稿、代处理稿件等。以上行为严重侵害了广大作者、读者及本刊的权益,编辑部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刊特此严正声明:

☆本刊唯一投稿方式为杂志官网www.chinagp.net在线投稿,注册后投稿。

☆本刊唯一邮箱后缀为chinagp.net.cn,不会通过其他邮箱发送通知或对外联系。

☆本刊稿件处理流程均通过杂志官网在线系统实现。

☆本刊不收取审稿费、稿件处理费、论文处理费等。

我刊银行账号: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光明支行

户名:《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账号:13050164510800001144

备 注:个人网银转账,必须使用第一作者本人银行卡并在附言栏中注明稿号;公对公转账,请务必在附言栏中注明稿号。

联系方式:

电话:010-68318198; 0310-2067118

服务热线:18501180651

科研-合作热线:15010211890

邮箱:zgqkyx@chinagp.net.cn

· 关注我们 ·

杂志官网

微信公众号

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