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算是肥胖(怎么界定肥胖)
多胖才算胖?不同人群的体重管理重点也不同!丨健康总动员
近年来
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持续上升
肥胖不仅是体型问题
更与很多慢性病密切相关
随着“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的持续推进
“体重管理”也成为近期热点
到底多胖才叫胖?
如何科学管理体重?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宋玉萍
为大家解读肥胖的健康风险
助力市民科学管理体重
宋玉萍主任表示,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常用标准,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以一般成年人为例,BMI正常范围建议在18.5—23.9之间,BMI在24—28之间为超重,BMI达到或超过28为肥胖。80岁以上高龄老人,建议BMI适宜范围为22—26.9。
宋玉萍主任提醒,BMI仅反映体重相对于身高的比值,不能区分脂肪与肌肉的比例。因此,对于“隐性肥胖”人群,即BMI正常但体脂率高的人群,还需要结合腰围、体脂率和腰臀比等指标进行评估。
根据腰围对成人中心型肥胖分类
“根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总计50.7%。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呈逐年递增趋势。”宋玉萍主任指出,肥胖早已不是简单的身材美观问题,还会引起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男性生殖内分泌功能异常、男性生殖内分泌功能异常等疾病。
不同人群如何管理体重
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在不影响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实现减重增肌目的。
避免过度节食,以免影响生长发育。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增加户外运动和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关注心理健康,防止因肥胖导致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避免盲目使用减重药物或极端饮食,如生酮饮食、过度节食等。
注重健康减重和减重同时的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出现厌食症。
孕期体重增长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母婴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体重管理的重点在于合理控制体重增长范围。
孕前BMI正常(18.5—24.9):孕期总增重8—14kg。孕早期(1—13周)增重不超过2kg,孕中晚期(14周后)每周增重0.3—0.5kg。
孕前BMI偏低(<18.5):建议孕期增重11—16kg,以预防胎儿生长受限。
孕前BMI超重(24.0—28.0)或肥胖(≥28.0):孕期增重严格控制在7—11kg或5—9kg之间,以减少妊娠糖尿病、高血压等风险。
饮食建议:选择高营养密度食品,如优质蛋白、膳食纤维和健康脂肪,避免高糖、高脂肪食品
运动建议:推荐适度孕期运动,如孕妇瑜伽、散步,以促进代谢和减少妊娠并发症的风险。
随着年龄增长,基础代谢率下降,肌肉量减少,因此体重管理的目标不仅是控制体重,更要防止肌肉流失(肌少症)。
维持健康体脂比,避免“隐形肥胖”(BMI正常但体脂率高)。
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鱼、禽、蛋、奶、豆制品等,以防止肌肉流失。
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提高肌肉质量和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避免过度节食,以免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
睡眠改善,每日7小时,午睡1小时以内。
心理健康,鼓励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家庭成员提供积极情感。
特别注意事项:
老年人不宜盲目追求低BMI,适当的脂肪储备对维持免疫功能和抵抗力有益。更关注腰围和腰臀比,中心性肥胖比整体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常见的减重误区
(1)过度节食或极端低热量饮食:可能导致肌肉流失、代谢减慢、营养不良等问题,反而不利于长期健康和体重管理。
(2)忽视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质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更有效地燃烧脂肪。
(3)迷信局部减脂:希望通过针对特定部位的运动来减少该区域的脂肪,但实际上,脂肪的减少是全身性的,无法通过局部运动实现特定部位的减脂。
(4)依赖减肥产品或快速减肥法:市场上的一些减肥产品或快速减肥方法可能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对健康有害。健康的减肥应以均衡饮食和适当运动为基础。
(5)完全不摄入脂肪:但适量的健康脂肪对身体是必要的,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体重管理涉及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长期调整。”宋玉萍主任强调,应将科学理念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从科学膳食搭配到规律运动习惯,从睡眠管理到压力调节,每一份坚持都在为疾病预防筑牢防线。她呼吁公众共同携手践行健康生活方式,通过持续的行为改善,逐步建立科学的体重管理模式,最终实现身体代谢平衡与身心健康的双重提升,共同迎接更轻盈、更具活力的健康未来。
记者:沈佳怡
部分图片由AI生成或来源于网络
编辑:林心怡
初审:高淑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徐雷冰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世界肥胖日 | 怎么才算是肥胖?减肥有秘笈吗?
经历完春节的“吃喝模式”,你有没有勇气上秤称一下,逃没逃脱“每逢佳节胖三斤”的魔咒?想你所想,有个卫生节日你可能会感兴趣:2025年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主题为“推动系统变革,塑造健康人生”,强调肥胖问题不仅是个人健康挑战,更是社会系统性变革的议题。
当前,我国肥胖问题严峻,超重和肥胖人口已超6亿,成年居民超重率34.3%、肥胖率16.4%,肥胖率位居全球首位。肥胖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第六大危险因素。
怎么才算是肥胖?减肥有秘籍吗?下面就让市疾控专家来解锁减肥“特种兵”新姿势。
肥胖,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体重kg/身高m²)18.5—23.9为正常,BMI24.0—27.9为超重,BMI≥28.0为肥胖。肥胖可不是简单的“胖”,别小瞧它,它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等。所以,减肥可不是为了漂亮,更是为了健康!
科学减肥,从这几点做起!
▶吃得对,才能瘦得快!
减肥不等于吃草!要合理搭配饮食,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控制每天的能量摄入,让消耗热量大于摄入热量,制造热量缺口,先“管住嘴”再“迈开腿”。
小技巧:每餐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控血糖更易饱腹。
▶行动起来,燃烧你的卡路里!
光靠吃不行,还得动起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至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并着重进行力量训练,肌肉多了,代谢才会快,减肥效果也会更好。
有氧运动:每周3到5次,每次30到60分钟,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220减去年龄)的60%到70%。
力量训练:深蹲、硬拉、俯卧撑等复合动作,每周2到3次,提升肌肉量。
小技巧:用爬楼梯代替电梯、饭后散步20分钟、坐公交时提前两站下车,用步行代替交通工具,长久下来,累积消耗的能量不容小觑。
▶坚持监测,调整计划
减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要定期监测体重和体脂率,根据身体反应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别灰心,减肥是个长期的战斗,慢慢来,总会瘦下来的!
减肥误区,别踩坑!
很多人觉得节食就能瘦,但极端节食不仅会降低基础代谢,还会导致脱发、月经失调等问题。记住,减肥要健康,别饿坏了自己!
某些减肥药通过腹泻、抑制食欲强行减重,可能损伤肝肾;代餐营养单一,长期食用易营养不良。减肥还是得靠科学,别把希望寄托在这些“神奇”产品上。
“瘦肚子操”“瘦腿神器”听起来很诱人,但脂肪是全身性分布的,局部运动只能增强局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但无法实现局部减脂。如果只关注局部运动,而忽视全身运动,减肥效果会大打折扣。
很多人为了减肥不吃碳水化合物,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长期缺乏碳水化合物会导致大脑供能不足,记忆力下降。正确的做法是适量摄入全谷物,既能增强饱腹感,又能健康瘦身。
记住,减肥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瘦子”,而是为了拥有一个更健康的身体。减肥并非一蹴而就,如果不掌握科学方法,很容易陷入误区。
记者:苏珊 编辑:俞丹 通讯员:杨梦诗 尹士平 校对:刘恬
怎样才算胖?科学标准来了!看看你需不需要减肥?
近年来,肥胖问题已成为全球健康隐患。中国成人超重率高达34.3%,肥胖率达16.4%,但许多人仍对“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存在误区。有人盲目追求体重秤上的数字,也有人因腰围过粗而焦虑。今天,我们从医学和营养学角度,教你科学判断“胖不胖”。
一、BMI:基础但需谨慎的指标
身体质量指数(BMI)是国际通用的肥胖初筛工具,计算公式为:
BMI = 体重(kg)÷ 身高²(m²)
根据中国标准:
正常:18.5~23.9
超重:24.0~27.9
肥胖:≥28
举例:身高1.7米、体重70公斤的人,BMI=70/(1.7×1.7)=24.2,属于超重。
但BMI存在局限性:
·肌肉量高的人群(如运动员)可能被误判为超重;
·老年人肌肉流失可能导致BMI正常但体脂率偏高。
二、腰围:内脏脂肪的“报警器”
腰围是判断中心性肥胖(内脏脂肪堆积)的关键指标。若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即使BMI正常,仍需警惕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
测量方法:站直后呼气,用软尺绕肚脐一周,不压迫皮肤。
三、体脂率:肥胖的“本质真相”
体脂率(脂肪占体重的比例)能更精准反映肥胖程度:
·男性:>26%为肥胖,10%~21%为正常;
·女性:>39%为肥胖,20%~34%为正常。
健身房体脂秤或专业仪器可测量。例如,体重60公斤的女性若体脂率35%,实际脂肪重量达21公斤,远超健康范围。
四、腰臀比:脂肪分布的“风向标”
腰臀比=腰围÷臀围,反映脂肪分布是否合理:
·女性>0.8、·男性>0.95,提示腹部脂肪堆积,增加代谢疾病风险。
五、综合判断:拒绝单一标准
1. BMI 腰围:若BMI超24且腰围超标,需立即干预;
2. 体脂率 肌肉率:肌肉率高者即使体重偏大,也可能健康;
3. 生活习惯:长期高油盐饮食、缺乏运动者,即使指标正常,也应调整生活方式。
六、这些误区要避开!
1. “体重过百就是胖”:身高160cm的女性,标准体重可达56.3kg;
2. 盲目追求“模特体重”:BMI<18.5可能引发月经失调、免疫力下降;
3. 只看体重不看体态:肌肉紧致者视觉更显瘦,体脂率才是关键。
七、健康建议:科学管理体重
1. 饮食:控制总热量,增加全谷物、低脂蛋白,减少油炸食品和添加糖;
2. 运动: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 2次力量训练;
3. 监测:定期测量BMI、腰围,必要时检测体脂率。
肥胖与否需多维度评估,盲目减肥可能损害健康。国家卫健委已推出《成人肥胖食养指南》,倡导个性化体重管理。健康的身材不是数字的奴隶,而是活力的源泉!
你用过哪些方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