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容易痛风(肥胖者容易得痛风吗)

颈腰椎疼痛科一段主任 0
文章目录:

为什么胖人容易得痛风?胖人得了痛风该怎么办?

肥胖既是痛风发病的危险因素,又是痛风发展的促进因素,肥胖者的血尿酸水平通常高于正常人。医学统计表明,肥胖症患者的痛风发生率比其他人高出50%以上。痛风患者中,体重超标的人占到了七层以上。虽然瘦子也可以得痛风,但是比例较低。

何为肥胖?

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肥胖的诊断标准如表1所示,其中体重指数:测量身体肥胖程度,BMI(kg/m2)=体重(kg)/[身高(m)]2,是诊断肥胖症最重要的指标。根据脂肪在体内分布的不同,可分为中心性肥胖和外周性肥胖。其中,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的脂肪主要分布在内脏和上腹部皮下,与痛风的关系更密切;外周性肥胖的脂肪主要分布于下腹部、臀部和股部皮下。

肥胖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同时也是痛风、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导致早死、致残、影响生活质量和增加各国财政负担的重要公共问题。但因为它是一个慢性疾病,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对于肥胖症,作为痛风患者和临床医生,更需谨慎对待。

为什么胖人更容易得痛风?

痛风的初期是高尿酸血症,尿酸高是引发痛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体质指数(BMI)与尿酸值呈正比关系,因此 BMI 大更容易发生痛风,其痛风发病率比非肥胖者高出 3 倍。

肥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间接影响尿酸水平:

1、肥胖者的饮食结构中含有过多的高嘌呤饮食,如啤酒、动物内脏等,食量也比普通人大,所以嘌呤摄入量多,尿酸的合成也相应增加。

2、肥胖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导致肾脏对尿酸的排泄能力下降,尿酸排出减少。

3、长期肥胖可导致肾脏的血流量减少,而尿酸排泄与肾血流量相关,尿酸排泄出现了障碍,就会使尿酸值升高。

4、过多的脂肪在皮下、腹部或内脏器官蓄积,可增加新陈代谢中核酸总量,通过嘌呤的代谢导致尿酸合成增加。

肥胖的痛风患者该怎么办?

一般来说,痛风和肥胖都伴有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两者同时存在会加重疾病的进展。那么在肥胖合并痛风的人群中,“减肥”就成为痛风治疗中的重要辅助方法。对于痛风患者来说,在进行治疗的同时需要进行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运动、控制体重等健康干预,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限制总热能,逐渐降低总热能的摄入,配合适当的体力运动,增加热能消耗。 成人轻度肥胖者按每周减轻体重0.5~1.0kg为宜,即每日减少125~250千卡的热能来确定一日三餐的标准。而中度以上肥胖者,每周减轻体重1.0~1.5kg,即每日减少热能250~400千卡,贵在坚持。

2、因要严格控制总热能摄入,蛋白质占总热能的20%~25%为宜,并选用高生物利用度的蛋白质,例如鸡蛋、河鱼等。

3、限制脂肪,其占总热能摄入量的25%~30%。

4、主食占总热能摄入量的40%~50%,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体质决定健康风险?哈佛大学研究:肥胖体质60岁前或更容易患痛风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体质和健康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大伙可能都听过一句老话,“千金难买老来瘦”,可现在这个时代,瘦子常常被羡慕,胖子却背着锅,

尤其是提到什么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这些问题时,好像身材胖点的人就一定是重点关注对象。

哈佛大学有个研究最近就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说的是肥胖体质的人在60岁前更容易患痛风。

听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不就是胖人更容易得病嘛。

但这回,咱们从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角度来聊这事——一个表面看跟体重压根没关系的方向:“睡眠质量”才是肥胖痛风之间最隐蔽的共谋者

怎么说呢?其实肥胖不仅是吃出来的,也可能是睡出来的。

这个结论听上去挺离谱,但数据说话。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一项覆盖超过2万人的长期追踪研究显示,那些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高出2.5倍,而这个代谢综合征,正是痛风的温床。

为啥这么说?因为尿酸的代谢依赖肾脏功能,而肾脏的运作效率,会被长期睡眠不足直接拉低。

再往下挖,肥胖人群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非常普遍,大概有40%—60%的肥胖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阻断。

这种阻断不是简单的打呼噜,而是会反复在夜间出现短暂停止呼吸的状况。

问题是,人在缺氧状态下,尿酸的产生会增加,因为细胞会进入一种“应急代谢”状态,开始大量分解核苷酸,这些玩意儿在体内分解后就成了尿酸。

更糟糕的是,长期这样睡不好,不光身体累,体内的炎症因子也会像野草一样疯长。

CRP(C反应蛋白)、IL-6(白细胞介素6)、TNF-α这些名字看起来挺专业的指标,其实就是慢性炎症的代言人。

而痛风,本质上就是一种剧烈的局部炎症反应。

只要体内的“火药桶”够大,哪怕尿酸水平只是中等偏高,一旦触发,就会迎来一场“燃烧的关节之夜”。

有意思的是,那些睡眠差但体型偏瘦的人,虽然也有一定的代谢问题,但痛风发病率反而比胖人要低很多。

这说明,单一因素其实并不构成致病核心,而是多个隐形变量在背后搅局。肥胖 睡眠差,这两个搭在一起的时候,痛风就像被悄悄点了火的炸药包,早晚炸出来。

再看看另一个有意思的数据。

加拿大一项横跨15年的研究追踪了8500多名40-65岁的中年人,发现BMI超过30并且报告有慢性失眠症状的人,其在55岁前被诊断出痛风的比例是正常体重 无失眠组的3.8倍。

你没看错,是3.8倍,不是38%。

这说明啥?说明如果一个人胖,还老是睡不好,他的体内几乎可以说在进行一场“无声的痛风养成计划”。

很多人喜欢把肥胖看成是饮食失调、运动缺失的结果,最多也就是扯到遗传基因。

但忽略了身体昼夜节律这件事对健康的基础影响。人不是机器,不是输入卡路里就能输出健康。

夜里该排毒的时候不排毒,该代谢尿酸的时候睡着了但肾脏“熬夜”,就会开始“罢工”。

一来二去,血液里的尿酸浓度慢慢上来,最后突破临界值,痛风就悄无声息地来了。

这也解释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肥胖的年轻人一边健身一边“打卡养生”,饮食也控制得不错,但痛风照样找上门。

因为他们的作息不规律,晚上十一二点还在刷视频、吃夜宵,早上九十点才起,身体内的所有生物钟都被打乱了。

内分泌失调,胰岛素抵抗加剧,肾功能负担增加,尿酸怎么可能排得干净?

说到这,不得不提到一个冷门但特别关键的点:褪黑素

它是身体在夜间分泌的激素,用来调节睡眠,也影响着体内的抗氧化系统。

研究显示,褪黑素水平低的人群,痛风发作频率更高。

因为它除了帮助入睡,还有抗炎、稳定免疫的功能。

肥胖者常常因睡眠障碍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这等于是直接切断了身体的一道天然防火墙。

再回到哈佛的研究,研究样本超过6万人,结果显示,那些30多岁就偏胖的人群,若在60岁前发病,大多在45岁左右就已经有了高尿酸的倾向。

但如果他们的睡眠质量好、作息规律,哪怕体重指数稍微高一些,痛风发作率也明显降低了20%到30%。

这说明什么?说明睡眠不仅是修复身体的时间窗,也是身体代谢的大扫除时段。

这下咱们该明白,胖并不是唯一的坏角色,关键还是看这个胖是怎么胖的。

如果是那种长期睡不好、焦虑、压力大的人导致的激素性肥胖,那真的更危险。

睡不好的人容易肾上腺皮质醇分泌紊乱,这种激素会影响体内脂肪的堆积方式,也会增加尿酸生成。

等于说,身体已经是“内火上升”,再来个熬夜一击,就像是在火堆里又扔进了一根烟花。

还有一个点容易被忽视,那就是深度睡眠阶段的肾脏滤过率

在深睡状态下,肾小球滤过率会上升,尿酸的排出能力也最强。

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浅眠状态或者频繁醒来,他的肾根本就没法好好工作。时间一长,哪怕白天喝水再多,尿酸依旧堆着。

那些说什么“多喝水防痛风”的建议,对于睡不好的人来说,作用其实非常有限。

那问题来了:既然睡眠质量这么重要,咱们是不是应该把睡眠当作控制痛风的新起点?

答案是肯定的。

不少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已经开始在评估高尿酸患者时加入睡眠质量的问卷,甚至配合多导睡眠监测来分析他们的代谢状态。

而且一些治疗睡眠障碍的非处方手段,比如褪黑素补充、音疗、深度呼吸训练,也被纳入到慢性痛风的干预流程中。

从这个角度看,很多看起来“正常”但总反复发作的痛风患者,可能都在无声中忽略了自己的睡眠问题。

他们查了尿酸,做了饮食调整,也开始运动了,但夜里依旧失眠、打鼾、翻来覆去,身体从来没有真正休息过。

那说到这,大家可能会好奇一个问题:

那些小时候胖、但后来变瘦的人,他们是否因为小时候的“肥胖记忆”而提高了成年后的痛风风险?

这个问题,真有答案。

新加坡一项覆盖超过9000人的儿童体质成长跟踪研究发现,童年阶段的肥胖虽然在青春期后期体重回落,但依旧会在成年后对肾脏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微损伤。

这种损伤体现在肾小管结构的畸形率和滤过效率下降,表面上这些人已经瘦下来了,但实际上他们身体内部的尿酸代谢“通道”已经打了折扣。

研究显示,这类人群在35岁前罹患高尿酸血症的比例,比始终体型正常的人高出27%。

这就是说,身体的早期记忆,并不会因为外表瘦了就彻底清除

它更像是在身体里留了一段“旧密码”,一旦配合上后天的诱因,比如压力、熬夜、饮食问题,痛风就更容易爆发。

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小时候的胖,其实早就埋下了未来健康的地雷。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杨清雅,许超,杨亚旭,等.肥胖与痛风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3,12(01):70-75.

肥胖,是痛风躲不开的「三宗罪」!科学减肥,这篇文章告诉你

在风湿科门诊,如果一个大肚子的男性一瘸一拐走进门诊,有经验的风湿科医生往往在患者还没有开口说话就能初步判断这个患者是痛风。

为什么呢,因为痛风的患者常常有几个典型的特点,男性,胖,中老年。

其中,肥胖是许多痛风病人都绕不开的身体特征。

有研究表明,平均减重 7.7 kg大约可以降低血尿酸值 100μmol/L。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痛风病友都存在肥胖的困扰,肥胖不仅会影响痛风病情,还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

肥胖,痛风躲不开的「三宗罪」

1、摄入:肥胖患者因能量消耗比较大,摄入食物量增加,当食物经过体内嘌呤代谢后,导致尿酸合成增加,增加痛风发作的概率。

2、体内生成:囤积在内脏和皮下的脂肪可以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如:内脂素、瘦素、脂联素等),促进尿酸生成。

3、代谢:人体所生成的尿酸代谢大部分经过肾脏,经由尿液排出体外。而肥胖常伴随的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都会对肾脏功能造成影响,造成尿酸排泄障碍。

远离痛风,看看你应该保持的健康数值!

评估体重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体重指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MI。(BMI等于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

BMI<18.5为体重过低,18.5≤BMI<24为体重正常,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

另外,腰围也是评判标准之一,男性腰围要≤90cm,女性腰围要≤85cm。

科学减肥,管理体重,谨记这几点

1.限制热量的摄入。痛风合并肥胖的患者膳食摄入的热量需要小于总体消耗的热量,每日摄入总热量可根据性别、劳动等情况控制在1200~2000千卡,特别是晚餐要避免过量,这是因为人在晚上活动量少,热量消耗少,如果进食过量,容易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

要提醒的是,对热量的控制,要循序渐进,逐步降低,增加消耗。体重不要降太快,以每周降0.5~1千克体重为宜,直至使体重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时,再摄入维持体重的热量。

2.低脂。每日进食脂肪总量应控制在40克以下,宜采用蒸、煮、拌、汆等烹调方式,减少油脂摄入。日常饮食以植物油为主,避免肥肉、黄油等动物油脂。

3.低糖。摄入糖分过多不仅会增加痛风发作风险,也会导致能量摄入过剩,导致肥胖的发生,所以应该少摄入果汁、奶茶、甜点、巧克力等高糖食物,在日常烹饪食物时也要尽量避免放糖。

.......

肥胖痛风人士如何管理体重?7道减重「良药」送给你

更多痛风管理体重方法,点击上方链接,三甲名医亲自为你讲述痛风知识!

最后

虽然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会因为吃得太胖而直接有生命危险,但是却会因太胖导致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降低生活质量。

因此,少吃一点多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朋友们,控制痛风将不会再困扰你!

更多与痛风相关的信息:

高尿酸及痛风人群如何做好饮食管理?

痛风用药答疑:吃完药还是疼痛难忍?到底何时才能停药?

在家要怎么测尿酸?不用怕,医生手把手教你!

专业医师团队,专注科普痛风,解决患者困惑。欢迎私信评论我们,帮你解答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