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调查(肥胖调查目的)

新京报 0
文章目录:

世界肥胖日丨10个“肥胖问题”,专家一次说清楚

资料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一项研究指出,全球超过10亿人,即八分之一的人口患有肥胖症。面对肥胖这种疾病,人们总有许多问题和困惑。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多位专家为大家揭开肥胖的秘密。

Q:肥胖是一种病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周灵丽:传统观念认为,肥胖虽然本身不是病,却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有关。早在2012、2013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和糖尿病学会就已经把肥胖当作一种慢性疾病对待,且提出“肥胖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和随访的慢性病,需关注肥胖相关并发症”。

Q:真是众病之源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陈玲:肥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骨关节炎(因为体重过重,使得骨头关节长期承受的重量比较大,尤其是脊柱和下肢关节);糖尿病(肥胖会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血糖升高);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心血管疾病;肿瘤风险增加等。

Q:成因都包括哪些?

周灵丽:肥胖包括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人们常说的肥胖指单纯性肥胖,主要与遗传、生活环境相关,生活环境主要包括饮食和生活节奏。饮食摄入过多,消耗太少,出入不平衡就会导致肥胖。此外,人们生活节奏紊乱也是肥胖的原因之一,如晚睡、进餐太晚、久坐、饮食不规律等。

Q:哪些食物会增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张瑞: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例如含有大量糖分的糕点、糖果、饮料、甜点,油炸的食物。深度加工或精致加工的食物,与未加工的原型食物相比,深度加工的食物减少了大量的膳食纤维,人们的饱腹感降低,能量密度增高。

Q:压力大会变胖吗?

周灵丽:从生理机制上说,压力过大,会导致应激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升高,而该激素会导致血糖升高,血糖的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人体产生饥饿感,增加高糖等食物的摄入。此外,压力过大,人们往往没有心思挑选适宜的食物,而是随意进食一些速食、快餐,填饱肚子,同时也不能规律运动,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脂肪囤积和肥胖。

Q:熬夜会致肥胖吗?

周灵丽:当人们睡眠好时,晨起会感觉精神饱满、神清气爽,此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水平最高,当夜晚来临,人体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会逐渐降到最低,让身体进入睡眠休整状态。熬夜时,人体会被动地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使人体产生饥饿感,增加高糖等食物的摄入。

Q:与癌症有关系吗?

陈玲: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肥胖与癌症风险增加相关。肥胖的男性易患前列腺癌,肥胖女性患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及乳腺癌的风险增加;无论男女,只要是肥胖者都易患结肠癌和直肠癌。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肥胖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增加,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及慢性炎症状态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Q:轻断食能减肥吗?

张瑞:有好处,需要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轻断食比较常用的方法如一周7天选择不连续的2天仅摄入平时热量的1/4,剩下5天正常进食。也可以采用如一个月间断断食4天或2天等。轻断食不适合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有严重慢性疾病的人等,更适合身体基础条件比较好,没有严重疾病且希望减重和控制体重的人。

Q:只吃一顿能瘦吗?

张瑞:首先,减肥最重要的就是总热量摄入的限制,如果只吃一顿,这一顿饭的热量超标,也会前功尽弃。其次,一天当中很长时间不吃,会造成饥饿感加剧,容易更快速地摄入更多热量,还可能对情绪产生影响,造成暴食。减肥的关键是少吃,少吃不是指吃东西的次数减少,也不是肉眼衡量的食物体积的减少,而是食物总热量的减少。

Q:食品配料表咋看?

张瑞:法律规定食品的外包装上必须标注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减肥的朋友要学会看这个营养成分表,了解自己吃了什么,吃了多少。营养成分表中会标注出反式脂肪酸,最好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配料表中的配料,越简短干净越好,最好除食材本身和其他天然调味料比如盐、食用油等,没有其他看不懂名字的添加剂。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陈荻雁

最新调查:6亿中国人超重和肥胖,成人中该群体比例首次过半

【最新调查:6亿中国人超重和肥胖,成人中该群体比例首次过半】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目前中国的成人中已经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是全国性调查报告中首次出现超过1/2这样一个数字。同时,1/5(19%)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10(10.4%)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按照绝对的人口数来计算,全国已经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这个数字在全球是第一位。近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发表了中国肥胖专辑( Obesity in China Series)。目前该专辑上线了两篇文章《中国肥胖流行病学和决定因素》以及《中国肥胖临床管理和治疗》。专辑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潘安教授在对《柳叶刀》解读时作出上述表示。(澎湃新闻;CK)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一个月瘦多少斤才科学?专家详解

近日,关于#减肥##减肥餐#等话题屡次登上热搜,有不少网友抱怨自己是“易胖体质”,很难实现减肥。对此,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刘阳呼吁理性看待肥胖,不要过分焦虑,更不要盲目选择一些影响身体健康的减肥方法。

“肥胖由两大因素影响,一是遗传因素,另一个是生活习惯因素。”刘阳分析,如果父母中有一方肥胖,孩子遗传肥胖的概率为32%-33.6%,如果父母双方均肥胖,孩子遗传肥胖的概率为50%-60%。除了遗传因素,能引起肥胖的其它因素统称为生活习惯因素。

刘阳说,基础代谢率相对高的人,比其他人燃烧更多脂肪,相对不容易胖。反之,基础代谢率相对低的人,更容易肥胖,也可以认为是易胖体质。

多项调查研究显示,与肥胖相关的共存疾病超过200种。“对于易胖体质人群来说,减重的关键还是要从减少摄入、增加消耗两方面入手。”刘阳举例,如果将一个人的体重比做蓄水池,每日摄入的能量就好比是注水管,代谢消耗掉的能量就好比是出水管。入多出少就会变胖,入少出多就会变瘦。

“对大部分人来讲,重点在调整饮食结构,并不需要完全不吃碳水。”刘阳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18-60岁成年人膳食的宏量营养素的热量摄取占每日总热量摄入的比例为:碳水化合物50%-65%,脂肪20%-30%,蛋白质10%-15%。需要减重的人群可以在上述范围内适当提高蛋白质摄入比例和相应减少碳水及脂肪的摄入比例。

刘阳说,增加消耗分为调整基础代谢率和增加运动消耗两方面。性别、年龄、身高和基因等客观因素可影响人体基础代谢率,此外体重和身体构成改变也可影响基础代谢。“体重越高,尤其是肌肉含量越高,身体的基础代谢率就会越高,所以增加消耗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科学运动。”

在某社交平台上,记者发现关于减肥的笔记有2700多万份。“其实,目前学界对于减重的速度,也就是每个月应该掉秤多少斤还没有确切的定论,甚至对于不同减重手段的预期效果也有不同看法。”刘阳表示,如果考虑通过医疗手段减重,需要咨询减重相关的医师或专家,谨慎对待减肥药物、抽脂手术等,切不可一味追求减重而忽略身体健康。

“减重是为健康服务的,整个过程需要根据自身情况,以不会造成身体损害和引起不适为基础,进行科学运动和饮食。这个时间过程可以适当延长,但重点要持之以恒。”刘阳强调。(记者乔业琼)

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