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肥胖的原因(天生肥胖有什么减肥方法)
胖,是天生的?专家告诉你→
有人说运动减肥必须要多出汗,出汗越多代表燃脂效果越好,真是这样吗?
运动减肥 并非出汗越多效果越好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
骨关节康复科主任娄志堃表示
其实不一定出汗越多越减肥
因为每次运动的时候出的汗
只是水分消耗比较多
出汗出得过多的话
会损伤到正常的基础代谢
人体大量排汗之后
往往后导致脱水的状态
血容量会减少
血浆浓度就会浓缩
也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要想减肥的话
一定要做够一定时间的有氧运动
因为短时间的运动
消耗的就是身体内的水和糖分
只有运动达到半个小时以后
身体开始由糖原释放能量
开始向脂肪释放能量转化
这个时候脂肪才是真正开始分解
半个小时之内出的汗
其实都是水分
之后才是开始减脂的运动
有人是天生的胖子吗?
专家表示,有研究显示
人的胖瘦
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比例为40%到70%
而剩下的部分
就要靠后天的身材管理了
还是那句话
健康饮食、合理运动
不仅收获美
更重要的是收获健康
来源:央视财经
胖不是天生的,但容易胖可能是…
减过肥的朋友们可能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不怎么吃都长肉,但是有些人怎么吃都不会胖”。
图片来源:medicinenet.com
说实话,减肥不成功有时候还真不一定是减肥的人不努力,肥胖的确有几分是先天决定的。换句话来说:“肥胖基因”真的存在,这些拥有“肥胖基因”的人们想要维持正常的体型,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祖传的“节俭基因”随着近年来关于肥胖症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了越来越多与肥胖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根据功能不同,可以从能量的摄入和消耗、脂肪细胞储存脂肪等方面影响人们的体重。
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类第16号染色体长臂12区上的脂肪含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TO)就是一个和人类肥胖关系密切的基因。携带FTO的一些等位基因的人们倾向于摄入更多的食物,而且不容易产生饱腹感,这胖也就可以预期了。除了FTO基因,还有比如瘦素基因、黑素皮质素受体4基因、人脂联素基因等都被发现和肥胖有关。
肥胖和基因有关 图片来源:scienceonthenet.eu
虽说肥胖和基因有关,但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肥胖基因的存在呢?肥胖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按理说不应该会出现这些“肥胖基因”才对吧!
其实从演化的角度来看,“肥胖基因”的出现并不让人意外,这些基因或许是帮助人们从艰难时期存活下来的关键。
1962 年,美国遗传学家James Neel提出“节俭基因假说”,这一假说认为人类祖先可能经历过饥荒事件,经常“饱一顿,饿一顿”,所以存在一种“节俭基因”,帮助人们在饥荒时期储存了更多的脂肪来更好地生存。
听起来,这个假说有那么些道理,至少对于萨摩亚人来说是这样的。
在太平洋南部的萨摩亚群岛,有着绝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一群过度肥胖的岛民。2003的一项研究表明,萨摩亚群岛 68% 的男性和 84% 的女性超重或肥胖。到了2010年,这项数据上升到80% 和 91%。
过胖的萨摩亚人 图片来源:ibtimes.co.uk
这听起来着实有些不可思议,毕竟有的人吃的多,有的人吃的少,有人爱吃荤,有人爱吃素,结果都吃成了个胖子,这背后肯定有一些了不得的秘密。其实奇怪的还不止是萨摩亚人都胖,更奇怪的是,在100年前左右,萨摩亚人,他一点都不胖啊!
下面是一张拍摄于1930年的照片,大家仔细看照片里的这些人,哪有超重的样子哦?
1930年的萨摩亚人 图片来源:profgrant.com
为了搞清楚这个有意思的问题,科学家们可以说是用尽了洪荒之力,在 3072 名萨摩亚人中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WAS),这样本量可以说真的不算小。最终,科学家们在人类5号染色体上找到了一个名叫CREBRF的基因,许多萨摩亚人的这个基因上都有一个异于其他人群的变异,科学家们将这个变异命名为 “rs373863828”。找到了可能的基因后,下一步就是确认这个基因的功能,以及突变可能带来的影响。科学家们使用小鼠作为模型,发现这个突变会让小鼠的脂肪细胞存储更多的脂肪。
为了解释这个基因突变的来源,科学家们深挖了萨摩亚人的历史:
3000多年前,萨摩亚人约从东南亚向东迁徙至东太平洋,他们在岛屿之间的航行生活可能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那些拥有突变基因的人们可以更加有效地从食物中摄取和存储能量。自然选择对携带了这种“节俭基因”的人群的偏好使得这一基因在萨摩亚人中的比例显著提升。
当高热量食物、汽车等现代物品在萨摩亚人中流行起来以后,他们就和世界上的很多人一样,面临肥胖的风险,过去那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岛屿生活的“节俭基因”这时候适得其反,反而让他们更加容易肥胖。
”看到这,大家估计要问了,肥胖是世界性的问题,虽然我们知道了萨摩亚人容易过重的原因,但是其他那么多的人群呢?
为啥咱们人类,就这么容易胖呢?
人类:灵长类中的胖子大家可能不知道,人类其实是灵长类中不折不扣的胖子。
一般而言,哺乳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主要分为两类:棕色脂肪组织和白色脂肪组织。
棕色脂肪组织中的细胞体积较小,胞质中有多个较小的脂滴,并有较多的线粒体,可以产生大量热量用于维持体温。当体内棕色脂肪组织较多时,小鼠即使吃下许多高热量的食物,体重增加也不会太明显。
棕色脂肪细胞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不同于消耗能量产热的棕色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的主要作用就是存储多余的能量,其内的细胞中,线粒体较少,细胞质中的脂滴也是大大的一滴。显然,白色脂肪组织越多,那自然就越胖呀。
白色脂肪细胞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人类作为灵长类中的“胖子”,健康状况下体脂大概为14-31%,而这一数值在其他灵长类动物中则低于9%。也就是说,人体携带的脂肪,具体而言是白色脂肪,比其他灵长类动物要多得多。大家或许会把人类的高体脂率归咎于垃圾食品或者缺乏锻炼,但是相关的研究表明,其实在现代肥胖症流行之前,演化的力量已经让人类走上了变胖的不归路。
在一项发表在期刊《基因组生物学与进化》上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比较了黑猩猩、恒河猴,以及人类的基因组,他们发现,尽管人类和黑猩猩的基因组序列基本没有差别,但是在人类和黑猩猩脂肪细胞中DNA的包装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异。
人类和黑猩猩脂肪细胞中DNA的包装方式存在差异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基因组的一些区域在脂肪细胞中高度紧缩,和蛋白质结合紧密,处于一种很封闭的状态,这意味着这一区域内的基因不太容易表达;与之相反,黑猩猩的对应区域则相对开放,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一区域中存在这调控白色脂肪转换为其他类型脂肪的基因,这一结果解释了人类为啥有着远超其他灵长类的体脂率。
对于这个结果,科学家们认为,人类增加对于白色脂肪组织的积累不仅是为了保护重要的脏器,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为我们不断变大的大脑提供足够的能量。
尽管演化的力量让人类走上了“肥胖的不归路”,但无法否认的是,这种积累更多能量的演化方向确实有利于咱们祖先的生存。至于当前让人烦心的肥胖问题,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由俭入奢胖”的无奈。
拥有“肥胖基因”也不能弃疗虽然“肥胖基因”确实存在,但这也不是我们自暴自弃,视肥胖于无睹的理由。都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肥胖除了遗传因素之外,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君不见,萨摩亚在100年前也不是胖子遍布,即便基因使得人们更容易肥胖,但是只要保持运动,控制好饮食,也未必会成为个大胖子。
毕竟,基因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不是吗?
参考文献:
[1] Paul, A. (2018). Adipose Tissue Heterogeneity-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onlinear Microscopy Methods. Chalmers Tekniska Hogskola (Sweden).
[2] Verduci, E., Calcaterra, V., Di Profio, E., Fiore, G., Rey, F., Magenes, V. C., ... & Zuccotti, G. V. (2021). Brown adipose tissue: new challenges for prevention of childhood obesity. a narrative review. Nutrients, 13(5), 1450.
[3] Minster, R. L., Hawley, N. L., Su, C. T., Sun, G., Kershaw, E. E., Cheng, H., ... & McGarvey, S. T. (2016). A thrifty variant in CREBRF strongly influences body mass index in Samoans. Nature genetics, 48(9), 1049-1054.
[4] Swain-Lenz, D., Berrio, A., Safi, A., Crawford, G. E., & Wray, G. A. (2019).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chromatin landscape in white adipose tissue suggest humans may have less beigeing potential than other primates.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11(7), 1997-2008.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科院科普云平台,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依托中科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
说一个“残忍”的真相:易胖体质是真实存在的
成年人的世界,除了「容易长胖」,什么都不容易。
作为易胖体质一员,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人怎么吃都不胖,有的人喝凉水都长肉?
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许能给你答案:喝水都长肉这种“能力”,可能是与生俱来的。
长胖的原因千千万,唯独“天生易胖”这条让人最无助。《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研究邀请专家解读,并教你科学减重、做好身材管理。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减重门诊内分泌主任医师 袁振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减重门诊康复运动医师 王荣丽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减重门诊营养师 井路路
易胖体质可能是“命中注定”
上述这项发表在《遗传学》杂志的研究显示:瘦和胖其实都是一种具有多基因成分的遗传特征,一直保持较瘦身材和患有严重肥胖症都是可遗传性性状的表达。
换句话说,有一种胖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由基因决定的。
同时,肥胖人群的遗传和超重风险都远高于正常体重人群,肥胖人群更应关注自身体重和饮食习惯。
研究负责人表示:“希望我们的研究能有助人们了解肥胖症,对减肥策略进行微调。如果我们能找到阻止发胖的基因,或许能找到新的减肥方法,帮助肥胖人群。”
研究人员建议易胖人群放慢吃饭速度,保持规律饮食生活,不暴饮暴食,少吃甜食和重口味食物,每天保证充足饮水量,适当增加运动量。
4个原因让你悄悄长胖
天生就容易长胖的人,遇到下面这些增重因素,可能会让你“胖上加胖”。
胡吃海塞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摄入过多 摄入不均。
一个体重正常的人,如果长期摄入大于消耗,就会能量过剩,逐渐超重,变得肥胖。
如果三餐吃的大多是碳水化合物、脂肪,果蔬、粗粮摄入不足,缺少燃烧脂肪的原料(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也会让人越来越胖。
吃得太快
日本冈山大学研究生院和保健管理中心的一项共同研究表明,吃饭速度才是导致发胖不容忽视的因素。
吃饭速度快的人与吃饭速度正常者相比,发胖风险高了4.4倍,吃饭快的男性比女性受影响更大。
缺乏运动
能量的摄入和消耗就像一个天平,只有二者维持相近才能让天平平衡。
在能量摄入的同时,没有运动来进行能量消耗,代谢过程又变得缓慢,就会陷入越来越胖的怪圈。
不良体态
驼背时,后背蜷缩起来,肩膀向前伸,导致腹部肌肉松弛,更容易聚集脂肪,长出“小肚子”。
总跷二郎腿或歪着坐,盆骨会逐渐变歪,使肩背、双腿的线条倾斜,导致淋巴结代谢变慢,血液流动受阻,体内废物无法排出,引发下肢浮肿。
这些病,都是肥胖“送”你的
世卫组织已经把超重和肥胖列为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风险,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早在2018年,《国际癌症杂志》上一项涉4000万人的大数据研究就显示:肥胖会增加包括结直肠癌、胰腺癌、食道腺癌、胆囊癌等在内的18种癌症风险。
肥胖会导致各种疾病风险增高,容易引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诱发冠心病、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肥胖还会增加多囊卵巢综合征、胆结石的患病几率。在苹果型身材(中心性肥胖)和梨型身材(外周性肥胖)两种肥胖类型中,中心性肥胖危害更大。
世卫推荐的“匀速”减肥法
即使是“命中注定”的胖,通过后天努力也能对体重控制起到效果。
对于肥胖人群,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匀速”减肥。每周减肥0.5~1公斤,一个月减1~3公斤,这种方法,对身体损伤小且不易反弹。
控制油脂摄入
建议肥胖者选择橄榄油、茶油来烹调,每天控制在20~25克(搪瓷勺约两勺半)。
如果外出吃饭,点菜时要选清淡类的菜品,尽量别点水煮鱼、地三鲜等油多的菜肴。
改掉暴饮暴食的习惯,少吃“藏油”多的零食,如起酥面包、蛋黄派、泡芙等。
运动:先“减”糖,再“减”脂
对肥胖者来说,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相结合是较好的运动方式。
先做无氧运动(如卷腹、仰卧举腿等)消耗掉体内多余的糖,后做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进一步消耗体内脂肪。
无氧运动每次15分钟到20分钟,有氧运动半小时到40分钟,一周至少做4~5次,最好坚持每天训练。
此外,运动前先做牵伸热身准备,运动中一定要注意安全,运动后做舒缓的整理运动。
调整膳食模式
为需要减重的人群推荐3种膳食模式:高蛋白膳食模式、限能量平衡膳食模式和轻断食膳食模式。
高蛋白膳食模式
把饮食中的蛋白质供给比例增加到20%以上,多吃瘦肉、蛋、禽、鱼等。
限能量平衡膳食模式
在保证膳食平衡的情况下,减少每种营养物质的摄入。
轻断食模式
1周内5天正常进食,其他2天(非连续)摄取平常的1/4能量(女性约500千卡/天,男性600千卡/天),并且长期坚持。
普通的肥胖者,一般建议选用高蛋白膳食模式,有肾病的患者要用限能量平衡膳食模式,无法接受以上两种膳食模式的人,可用第三种轻断食模式。以上几种模式可间歇性混合用。
最后,小编提醒你:学会细嚼慢咽很重要。
口腔护理和肥胖治疗领域的专家们推荐一口饭嚼20~30次。这看上去也许很难做到,但尝试从吃一口饭多嚼几次开始,久而久之你就会看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