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肥胖标准(成人肥胖标准指南)
什么样的胖才是真的超重肥胖?不同地区怎么吃?国家版减肥指南来了!
“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
“有些人腰围太大,体重超重,甚至患上了慢性病……这就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
昨天(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 什么样的胖才是真的超重肥胖?
超重和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了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
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
BMI=体重(kg)/身高(m)²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
BMI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
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其中,又根据BMI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
■ 健康减肥该怎么吃?
此前,国家卫健委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手把手教你科学减肥!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食谱细化到了全国不同地区的食谱示例,并备注了食谱的“总能量”。
例如,东北地区的春季食谱有“铁锅炖鱼”“菜包饭”,西北地区的食谱里有“臊子面”“油泼面”。
这些食物优先选
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
保障足量的新鲜蔬果摄入,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
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
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
这些食物要少吃
减重期间应少吃油炸食品、含糖烘焙糕点、糖果、肥肉等高能量食物(高能量食物通常是指提供400kcal/100g以上能量的食物)。
减重期间饮食要清淡,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烹调油不超过20~25g,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减重期间应严格限制饮酒。每克酒精可产生约7kcal能量,远高于同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值。
每天具体吃多少?
控制总能量摄入和保持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控制总能量摄入,可基于不同人群每天的能量需要量(如下表),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或降低500~1000kcal,或推荐每日能量摄入男性1200~1500kcal、女性1000~1200kcal的限能量平衡膳食。
可根据不同个体基础代谢率和身体活动相应的实际能量需要量,分别给予超重和肥胖个体85%和80%的摄入标准,以达到能量负平衡,同时能满足能量摄入高于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基本需求,帮助减重、减少体脂。
可根据身高(cm)减去105计算出理想体重(kg),再乘以能量系数15~35kcal/kg(一般卧床者15kcal/kg、轻身体活动者20~25kcal/kg、中身体活动者30kcal/kg、重身体活动者35kcal/kg),计算成人个体化的一日能量。
■ 科学减肥,这4件事要记牢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建议,三大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分别为:脂肪20%~30%、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0%,推荐早中晚三餐供能比为3:4:3。
定时定量规律进餐
要做到重视早餐,不漏餐,晚餐勿过晚进食,建议在17:00~19:00进食晚餐,晚餐后不宜再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
少吃零食,少喝饮料
不论在家还是在外就餐,都应力求做到饮食有节制、科学搭配,不暴饮暴食,控制随意进食零食、喝饮料,避免夜宵。
进餐宜细嚼慢咽
摄入同样的食物,细嚼慢咽有利于减少总食量,减缓进餐速度,可以增加饱腹感,降低饥饿感。
适当改变进餐顺序
按照“蔬菜一肉类一主食”的顺序进餐,有助于减少高能量食物的进食量。
■ 除了吃,减肥还有这些小窍门
睡觉
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作息无规律,可引起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导致“过劳肥”,肥胖患者应按昼夜生物节律,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运动
身体活动不足或缺乏以及久坐的静态生活方式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肥胖患者减重的运动原则是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5~7天,至少隔天运动1次,抗阻运动每周2~3天,隔天1次,每次10~20分钟,每周通过运动消耗能量2000kcal或以上。
少坐
每天静坐和被动视屏时间要控制在2到4个小时以内,长期静坐或伏案工作者,每小时要起来活动3到5分钟。
转自:央视新闻
来源: 浙江发布
超重和肥胖的标准是什么?
超重和肥胖不仅是一个人的个人身体问题,也是一个全球健康挑战。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超重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2021年,相关人口达到4.02亿,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6.27亿。了解超重和肥胖的科学标准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以下是综合权威医学指南和研究总结的标准和管理建议:
胖1姐
一、BMI:但需要与其他指标相结合的基础
体质指数(BMI}是最常用的评估工具,计算公式如下:
BMI = 体重(kg)÷ 身高(m)²
1. 中西标准的差异
中国标准:
正常:18.5 ≤ BMI <24
超重:24 ≤ BMI <28
肥胖:BMI ≥28
西方标准:
超重:25 ≤ BMI <30
肥胖:BMI ≥30
差异源于人类体型特征和代谢风险的差异。例如,中国人更容易积累腹部脂肪,导致同一BMI下更高的健康风险。
2. BMI局限性
肌肉和脂肪无法区分:由于肌肉质量高,运动员可能会被误判为“超重”。
忽略脂肪分布:由于内脏脂肪过多,BMI正常但腰围过多的人仍可能面临健康风险。
二、腰腹肥胖:更准确的风险预警
中国人的肥胖特点是腹部肥胖(内脏脂肪堆积),其危害远高于均匀性肥胖,容易引起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
诊断标准
男性腰围 ≥90cm
女性腰围 ≥85cm
腰臀比**(腰围÷臀围)的临界值是:男性≥0.9,女性≥0.85。
近三成的中国成年人腹型肥胖,需要特别警惕。
胖2姐
三、调整体脂率和特殊人群
体脂率(脂肪占体重的比例)是一个更直接的指标:
男性>25% 女性>30% 也就是说,体脂过多。
对于运动员、孕妇、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应结合临床检查进行综合判断。例如,由于肌肉损失,老年人可能有正常的BMI,但体脂率超标。
四、肥胖分级及管理建议
根据《肥胖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国将肥胖分为:
轻度肥胖:28 ≤ BMI <32.5
中度肥胖:32.5 ≤ BMI <37.5
重度肥胖:BMI ≥37.5
胖3姐
管理策略
1. 干预生活方式:
饮食:控制总热量(男性1200-1500千卡/天,女性1000-1200千卡/天),增加全谷物、蔬菜和低脂蛋白,减少高糖和油炸食品。
运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150-300分钟,配合抗阻训练。
睡眠与压力:保证7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和“压力肥”。
2. 药物治疗:
创新药物(如GIP/双靶点)GLP-1类药物)可使体重下降20%以上,但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3. 手术干预:
重度肥胖(BMI≥37.5)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人可以考虑代谢手术。
五、社会和个人责任
2024年,中国启动“体重管理年”行动,倡导全民参与健康管理,推广科学减肥计划。个人应定期监测BMI和腰围,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慢性病的风险。
结束语 :超重和肥胖的标准不仅是数字,也是健康风险的预警信号。科学的体重管理应与BMI相结合、腰围、体脂率等多维指标,并融入日常生活的变化。从今天开始,关注身体数据,走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胖4姐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委员会《肥胖诊疗指南》(2024年版)
全球肥胖趋势研究柳叶刀(2025)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家解读(2025)
世界肥胖联盟报告(2025)
(如需进一步了解区域食谱或个性化减肥计划,请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饮食指南(2024年版)》。)
中国成年人身高和体重分配,来!看你标准不
中国男女身高体重科学配比及健康目标指南一、健康体重的科学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采用BMI(体质指数)作为核心评估指标,其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²(m)。中国成年人的健康标准如下:
- 标准范围:18.5-23.9
- 超重范围:24.0-27.9
- 肥胖范围:≥28.0
性别
身高(cm)
标准体重范围(kg)
超重临界值(kg)
肥胖临界值(kg)
男
165
50.3-65.4
65.5-76.2
≥76.3
男
170
53.5-69.4
69.5-81.0
≥81.1
男
175
56.7-73.5
73.6-85.8
≥85.9
女
155
44.4-57.7
57.8-67.4
≥67.5
女
160
47.4-61.4
61.5-71.7
≥71.8
女
165
50.5-65.4
65.5-76.4
≥76.5
三、中国成年人超重现状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
- 成年居民超重率:34.3%(男性36.2%,女性32.4%)
- 成年居民肥胖率:16.4%(男性16.1%,女性16.8%)
- 目标制定
- 超重者:以BMI降至24为目标,每周减重0.5-1kg
- 标准体重者:维持BMI在20-22理想区间
- 科学干预措施
- 饮食优化:采用211餐盘法(2拳蔬菜 1拳蛋白 1拳主食)
- 运动处方: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 代谢监测:每月测量腰围(男<90cm,女<85cm)
- 行为管理
- 建立饮食日记:使用薄荷健康等APP记录摄入
- 睡眠管理:保证每日7小时优质睡眠
- 压力调节:每日10分钟正念呼吸练习
体重管理本质是建立与身体的良性对话。建议通过家庭厨房改造(增加粗粮占比)、办公微运动(每小时站立3分钟)、社区健康社群等方式,将健康习惯融入生活场景。记住,理想的体重不是数字的绝对值,而是身体机能的最佳平衡状态。
注:特殊人群(孕妇/运动员/老年人)需遵医嘱制定个性化方案。
通过清晰的量化标准和可执行的改善方案,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健康认知,激发自主管理动力。数据结合行动指南的设计,既提供参照依据又指明实践路径,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完整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