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心理原因(肥胖 心理)

友爱星辰MW 0
文章目录:

肥胖的根本原因:揭开真相,重塑健康

在现代社会,肥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影响着数亿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虽然我们常常将肥胖归因于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但实际上,肥胖的根本原因远比表面现象复杂。本文将深入探讨肥胖的多重成因,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这一问题。

1. 生物学因素

肥胖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代谢和荷尔蒙等。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在个体体重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某些基因可能会影响食欲、饱腹感以及能量代谢,使得一些人更容易发胖。此外,代谢率的差异也会导致个体在相同饮食和运动条件下,体重变化的不同。

荷尔蒙在调节食欲和能量平衡中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例如,胰岛素、瘦素和胃饥饿素等荷尔蒙的水平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对食物的渴望和饱腹感。如果这些荷尔蒙的分泌失调,可能会导致过度进食和脂肪储存,从而引发肥胖。

2. 环境因素

除了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便利的快餐文化和高热量的食品随处可见,使得人们更容易摄入过多的热量。同时,城市化进程加速,很多人缺乏足够的运动空间,导致身体活动量显著减少。

此外,社会经济状况也会影响饮食选择。低收入家庭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但热量高的食物,而健康的食品如新鲜水果和蔬菜则相对昂贵,导致营养摄入失衡。这种不均衡的饮食习惯是肥胖的一个重要推手。

3.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肥胖的形成中同样不可忽视。许多人在面对压力、焦虑或抑郁时,会通过进食来寻求安慰,这种“情绪性进食”往往导致热量摄入过多。此外,饮食习惯的养成也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对于某些人来说,食物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工具,更是情感寄托和社交活动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肥胖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问题,更是心理上的挑战。解决肥胖问题需要从心理层面入手,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念和生活方式。

4.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背景对肥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不同文化对身体形象的定义各异,有些文化可能会将肥胖视为富裕和健康的象征,而另一些文化则强调苗条的身材。这样的社会观念可能会影响个体的饮食选择和生活方式,进而导致肥胖的发生。

5. 综合应对策略

了解肥胖的根本原因后,我们应该采取综合的应对策略。首先,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选择低热量、高营养的食品,减少快餐和加工食品的摄入。其次,增加身体活动,培养规律的锻炼习惯,无论是步行、跑步还是参加健身课程,都能有效帮助控制体重。

同时,重视心理健康,寻找健康的情绪宣泄方式,避免通过进食来应对压力。此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也至关重要,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有助于个人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结语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生物学因素,也涵盖环境、心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只有全面理解这些因素,才能更有效地应对肥胖问题。让我们共同努力,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多学科专家谈肥胖:为什么会胖?什么情况要吃药、做手术?

近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喊话减肥”,让体重管理引发广泛关注。若个人体重管不好,甚至因肥胖患上慢性病,则需要专业医生和医疗机构干预。那么,肥胖治疗怎么治?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减肥手术,如何选择?

肥胖治疗需多学科协作,涉及多种问题,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MDT门诊3月12日对澎湃新闻记者作了系统介绍。该门诊由华东医院普外科主任顾岩主任医师、内分泌科主任鹿斌主任医师、营养科主任吴江主任医师、消化内科贾明磊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共同坐诊。

为什么会肥胖?

为什么会肥胖?影响肥胖的因素较多,简单来说,是长期摄入量大于消耗量,加上遗传、环境、疾病、睡眠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之所以肥胖是“病”,因为肥胖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骨骼关节疾病、癌症、心理健康问题等,形成复杂的健康危机网络。

目前定义肥胖常用的指标是BMI,即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根据国家卫健委体重指导原则(2024),中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为 18.5≤BMI

诊断肥胖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病史和查体结果,如激素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症)、精神病(如暴食症)、医源性肥胖(如药物治疗)和遗传疾病(如阿黑皮素原缺乏症)等,筛查是否为继发性肥胖。同时,评估体重相关的合并症情况,如非酒精性脂肪肝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这对于后续患者的转诊和治疗非常重要。

肥胖的治疗通常采取阶梯式方案: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减肥手术。

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全程治疗的基石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营养、运动、心理指导等方式,是肥胖全程治疗的基石,适用于所有超重及肥胖症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肥胖及其合并症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更是促使药物或手术治疗达到理想效果的必要前提。

饮食上,建议采用低热量、高纤维的饮食模式,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运动方面,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同时结合力量训练,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心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情绪管理(通过放松训练、冥想等方法排解压力,改善情绪状态)、获得社会支持(积极与家人、朋友分享减肥经验,获得情感支持和鼓励)。

运动有助于维持体重和心脏代谢健康。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定义为最大心率的50%~70%)与内脏脂肪减少和适度的体重减轻(平均减重2~3 kg)有关。抗阻训练(肌肉强化)有助于减肥过程中保持瘦/无脂肪质量。肥胖症患者每周应采取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的剧烈体力活动,以及每周2~3次抗阻训练。鼓励不要久坐

什么情况下需要药物治疗?

近年来,减重药物发展迅速,尤其是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为基础的新型减重药不断问世,为减重管理提供了支持。什么情况下需要药物治疗?

①超重(BMI在24~27.9)且伴有至少一种肥胖相关合并症: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减重目标时,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减重药物治疗。

②肥胖症(BMI≥28)患者:如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减重目标,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减重药物治疗。

③特殊情况患者:如肥胖程度较轻(如BMI24~27.9)且无明显合并症的患者,可在尝试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如3个月减重

需要注意的是,减重药物的选择,服用的剂量及疗程,需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制定,切不可盲目用药。

减重手术有明确的适应证

减重手术是通过缩小胃容积和/或缩短小肠有效长度,从而减少食物摄入,降低营养吸收,调节激素分泌,达到减轻体重、改善/缓解肥胖相关疾病的目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手术,减重手术有明确的适应证。

基于《中国肥胖及代谢疾病外科治疗指南(2024版)》,符合以下条件的可进行减重手术:

①BMI≥32.5,强烈推荐减重代谢手术。

②27.5≤BMI

③25≤BM

需要注意的是,减肥是长期“事业”,关注随访很重要。减重手术的适应证需结合BMI、腰围、合并症情况及年龄、身体营养状况、手术耐受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对于符合条件的,手术治疗是有效且持久的选择。但需牢记,减重手术并不是一劳永逸,术后需长期随访和管理。

同时,肥胖症的治疗需多学科协作,包括但不限于内分泌科、营养科、减重代谢外科、消化内科、麻醉科、精神心理科、心血管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多学科诊疗模式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你的体重正在偷走你的快乐吗?揭秘肥胖背后的心理危机与自救指南

25岁的小张站在镜子前,手指紧紧掐住腰间的赘肉。连续加班三个月,她的体重秤数字从55公斤飙升到72公斤。每当方案被客户驳回,她就会躲进茶水间,机械地往嘴里塞巧克力派。最近她发现,不仅爬三层楼就气喘,连最喜欢的剧本杀聚会也找借口推掉了——那些曾经合身的Lolita裙子,现在连拉链都拉不上。

这不是个例。在伊斯坦布尔某三甲医院减重门诊,李主任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出现"情绪性暴食-体重增加-社交回避"的恶性循环。最新研究显示:超重人群的心理健康得分比正常体重者低23%,而肥胖人群的负面情绪进食频率是普通人的2.6倍。

一、体重与心理的"死亡螺旋"

我们体内存在着一套精密的"情绪-食欲调节系统"。当王女士连续三个月遭遇职场PUA,她大脑中的杏仁核会持续释放压力信号,这会抑制前额叶皮层对进食的控制能力。与此同时,压力激素皮质醇的飙升,会让身体误以为面临生存危机,疯狂储存脂肪。

伊斯坦布尔大学的研究团队跟踪了376名不同BMI的受试者,发现:

  • 正常体重组(BMI<25)每天出现情绪性进食的概率仅12%
  • 超重组(BMI25-30)在遭遇负面事件时,有38%会选择暴饮暴食
  • 肥胖组(BMI>30)中64%承认"用食物缓解孤独感"

这种恶性循环在35-45岁职场女性群体尤为明显。42岁的财务主管陈姐就是典型案例:离婚后独自抚养双胞胎,每天加班到9点,唯一慰藉就是深夜的外卖炸鸡。三年间体重涨了28公斤,体检查出脂肪肝后,她反而更抗拒体检:"看到那些数字,感觉自己就是个失败者。"

二、被体重偷走的五重幸福

心理学权威卡罗尔·瑞芙提出的心理健康六维模型,在超重群体中呈现系统性坍塌:

  1. 自我接纳崩塌:52%的肥胖受访者存在"照镜子焦虑",31%会刻意避开商场试衣间
  2. 人际关系冻结:28岁程序员小林胖到90公斤后,连续推掉三次同学聚会:"怕他们议论我像充气的气球"
  3. 环境掌控失能:航空公司要求超重乘客购买双人座位的新闻,让65公斤的张阿姨再也不敢坐飞机探亲
  4. 生命意义迷失:34岁的淘宝店主阿杰坦言:"现在每天睁眼就是接单、打包、吃宵夜,活得像个送餐机器人"
  5. 个人成长停滞:某互联网大厂数据显示,超重员工的晋升概率比正常体重者低41%

更令人担忧的是代际传递效应。12岁的小学生浩浩BMI达到28后,开始抗拒体育课。心理评估显示,这个曾经活泼的孩子现在有中度社交恐惧,而他的母亲正是BMI32的抑郁症患者。

三、打破困局的三大突围路径

1. 建立"情绪急救包"

广州某三甲医院心理科开发的情绪管理工具包效果显著:

  • 准备5种不同口味的无糖口香糖(薄荷/柠檬/蜜桃)
  • 设置手机屏保提示:"此刻的饥饿,70%是情绪"
  • 下载"正念呼吸"APP,设置每小时震动提醒 数据显示,使用该工具包3个月后,受试者情绪性进食频率下降57%。
2. 重构饮食仪式感

日本营养学家提出的"321进食法"正在白领中流行:

  • 餐前3分钟布置餐桌(铺餐垫/摆餐具)
  • 每口咀嚼20次
  • 饭后1分钟记录饮食心情 32岁的设计师美琪实践半年后,成功戒掉宵夜习惯:"现在吃沙拉也能吃出法餐的精致感。"
3. 打造正向社交圈

上海某减重社团创造的"三不原则":

  • 不称体重(改为测量腰围变化)
  • 不比速度(关注体能提升)
  • 不说泄气话(设立正能量奖池) 成员平均减重8.7公斤的同时,抑郁量表得分下降34%。

在杭州某科技公司,人事总监创新性地将办公室零食柜改造成"情绪补给站":用解压魔方替代薯片,用芳香精油替换糖果。半年后,员工体检异常指标下降29%,而项目交付效率提升18%。

体重从来不只是数字游戏。当我们学会用关怀代替苛责,用科学对抗焦虑,那些被体重偷走的笑容终将重新绽放。明天清晨,当你站在体重秤上时,请记得:真正需要测量的,从来不是脂肪厚度,而是找回幸福的勇气。

参考资料:Özbay A, Kahraman S. Weight's impact on life's qual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motional appetit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cross BMI categories. Soc Work Health Care. 2025 Mar 16;64(1-3):65-83. doi: 10.1080/00981389.2025.2467110. Epub 2025 Feb 18. PMID: 39967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