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尤(肥胖尤其是肚子较大,喘)

邱医生说 0
文章目录:

烦躁失眠、食欲旺盛、暴瘦忽胖,可能是甲亢

提到甲亢,很多人并不了解。

实际上,甲亢是生活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有调查显示,中国甲亢总发病率为3%,其中女性为4.1%,男性为1.6%。

甲亢

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指甲状腺腺体不适当地持续合成和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而引起的内分泌疾病。

甲亢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会影响人的工作和生活,严重者会诱发甲亢性心脏病、糖尿病、甲亢肌病,甚至出现心力衰竭、甲状腺危象等,更严重者可能会危及生命。

所以,对于甲亢疾病,一定要重视起来,及早发现处理。

那么,甲亢有哪些典型表现呢?

怕热多汗

怕热,即使在冷天也比正常人穿衣少。

并且容易出汗,尤以手掌、面颈、腋下为甚。

多吃不胖

饭量大,且容易饿,多吃不胖,并伴有年龄增长更为明显的现象。

心慌气短

会心慌、心跳加快,在不活动的情况下,每分钟心跳也常在100次以上。

大部分甲亢病人的突发主诉是心慌、气短。

急躁好动

甲亢病人脾气容易急躁激动、多语好动,而且情绪不易控制,常常是发完脾气后,又开始后悔。

甲状腺肿

绝大多数患者有程度不等的弥漫性、对称性甲状腺肿大,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同时甲状腺血流增多,可在上下叶外侧闻及血管杂音和扪及震颤,尤以腺体上部明显。

眼球突出

甲亢会有眼裂增大、眼球突出、炯炯有神、眨眼减少的早期症状,呈现凝视状态或惊吓表情。

有的甲亢患者还会出现巩膜红肿、眼睑红肿、眼球活动受限、闭眼困难等。

为什么会得甲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原因。

1

脾胃失调

脾失健运,就不能运化水湿,就会聚而生痰,痰气瘀结颈前,则会发为甲亢。

2

情绪堆积

如果长期忿郁恼怒或忧思郁虑,会肝失疏泄、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就会形成甲亢。

这也是为什么甲亢总是“重女轻男”,因为女人更容易多情善感,情志抑郁。

3

体质因素

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也会引起气郁痰结、气滞血瘀、肝郁化火等病理变化,形成甲亢。

得了甲亢怎么办?目前治疗甲亢主要有三种方法:

①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② 手术治疗

③ 碘-131同位素治疗

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明确诊断为甲亢后,制定治疗方案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精神及心理状况等,医患间需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后再做出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虽说甲亢会多吃不胖,但有的患者在得了甲亢后还是变胖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甲亢在得到有效治疗前,会引起体重减轻。

因为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会使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能耗增多。

而经过治疗后,甲亢的体重应该是可以恢复到生病前的状态的。

不过,甲亢也会使人食欲大增、胃口大开。如果在病情控制后饭量依旧如此,就会比生病前变胖。

此外,如果甲亢好转后药物没及时减量转变成了甲减,体重也是会明显增加的。

甲亢发胖应该如何减肥,恢复健康好身材呢?

正本清源

要想恢复正常体重,先要从源头上把甲亢医治好。

良好饮食

①少吃淀粉类食物,多吃蔬菜。因为后者的能量比前者少很多,还有助于增加饱腹感。

②用粗粮代替细粮。把粗粮作为主食,更有饱腹感,不容易饿。

③少食多餐,每餐保持7-8分饱即可。

适当运动

减肥没有捷径,无非就是管住嘴、迈开腿。

不过对于甲状腺病友来说,最好在病情控制后再运动,否则可能会引发或加重心脏病。

密密麻麻!福州尤女士确诊!医生:很多人有这习惯

来源:福州晚报

人们常说,不好好吃早饭

容易得胆囊结石,这是真的

最近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普外科病房里

患者尤女士(化名)

就因为常年三餐不规律

胆囊长了30余颗结石

不得不将结石连同胆囊一起切除了

“一个月我们要做三四十台胆囊结石手术,患者大多饮食不规律、少饮水、高胆固醇饮食。”普外科主任张坤介绍。

三餐不规律女子胆囊长30多颗结石

尤女士今年56岁,五年前体检查出胆囊结石。因为没啥症状,她选择定期复查。前些日子,她再次体检,发现结石已长大数倍,而且数量增多,几乎塞满胆囊。

“真的能和胆囊长期和平相处吗?”即便没有症状,尤女士也非常担心。为此,她找到张坤主任团队,希望能取出结石。

经过详细检查,张坤主任判断,尤女士的胆囊已丧失功能,即便能取石保胆,也容易复发。权衡利弊后,张坤、李明振两位医生为其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手术过程很顺利,术后将切除的胆囊打开一看,只见里面密密麻麻暗绿色的结石有30余颗,其中最大的一颗如龙眼一般大,其余像黄豆粒一样。

“这种黄豆粒大小的结石,与大结石和泥沙状的结石相比,风险更高,如果堵塞了胆囊管,容易造成急性胆囊炎,如果掉入胆总管内,容易诱发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有时甚至带来生命危险。”张坤主任介绍。

胆囊结石的诱因是什么?

看着自己的结石,尤女士也十分吃惊,好端端的怎么会长结石呢?

“胆囊结石的成因复杂,高脂饮食、少饮水、饮食不规律、作息不定时、过度节食、肥胖、糖尿病、女性激素水平升高等都是重要诱因。”普外科李明振副主任医师介绍,胆汁在肝脏内形成,然后流向胆囊并在胆囊中储存起来。每当人们吃饭时,胆囊就会收缩,把储存的胆汁释放入小肠内,与食物混合发挥消化食物的作用。所以说,每次吃饭过程中胆囊都会被排空,然后再重新储存新形成的胆汁。如果经常不按时吃饭,胆汁在胆囊内储存的时间过长,胆汁中的胆固醇和胆盐等成分就容易形成结晶,这就是胆结石的形成机制。

“因此,人们常说不吃早饭容易胆结石,这是有道理的。”李明振介绍,该科室每个月要做三四十台胆囊结石手术,其中女性患者居多。而且大多数人存在饮食不规律、高脂饮食的情况。尤女士也是三餐经常不定时,特别是早餐常常不吃。

李明振还提醒,不仅仅是早餐,午餐、晚餐间隔时间太长同样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预防胆囊结石一定要三餐规律,确保胆囊定时排空,避免胆结石的形成。

该切除胆囊还是保胆取石?

临床中,不少患者觉得没有症状可以不手术,有的患者则有着强烈的保胆诉求。那么没症状要手术吗?该切除胆囊还是保胆取石,如何选择?

“没症状不等于无害,要定期复查,遵医嘱,积极治疗,有手术指征应尽早手术。”张坤主任介绍,胆囊癌与胆囊结石关系密切,因此如果有直径大于3厘米的胆囊结石或者充满型胆囊结石、胆囊已经失去功能等,都应该选择手术。

对于是否保胆取石,张坤表示,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主流医学专家都不建议“保胆取石”。因为胆囊取石术后复发率最高可达20%~40%,这意味着致病“温床”还在,整个胆囊不管是解剖结构还是功能方面都已发生变化,很大可能要二次三次手术。

当然对于极个别的特殊情况需要保胆,且条件符合的,普外科同样具备保胆取石的技术。

记者 陈丹 通讯员 陈文璇

报告称全球肥胖青少年数量激增 40年增长10倍

中国网新闻10月13日讯 据《德国之声》网站报道,一份研究报告显示,40年来,全球肥胖青少年数量翻了10番。大洲洋地区、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情况尤为严重。

40年前,肥胖儿童比例是百分之一;现在,每100个女孩中就有6个肥胖,肥胖男童的比例更达8%。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菲奥娜•布尔表示,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变化指数”。该组织和伦敦帝国学院的研究者们在英国杂志《柳叶刀》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为这一研究,专家们分析了近1.3亿人的体重和身高数据,其中,3150万人年龄在5至19岁之间。作为超重指标,专家们使用了所谓的身体质量指数——BMI(Body-Mass-Index)。根据这一指数,身体重量除以身高平方数,所得结果25属于正常,25至30属于超重,30以上属于肥胖。这一指数虽引起争议,但显示了肌肉、脂肪和骨头之间的比例关系。

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某些国家肥胖人数的增加速度尤其令人忧虑,人口众多的中国和印度也包括在内。

专家们发现,大洋洲若干国家以及包括美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肥胖青少年的比例尤高;南太平洋的库克群岛和纽埃岛青少年的BMI值最高。

不过,专家们在研究报告中强调,问题并不限于超重,体重不足问题也存在——1.92亿5到19岁的青少年体重过轻。世卫组织称,2016年,埃及的BMI值最低,这显示,该国国内体重过轻的青少年比例最高。BMI值较低的其它国家还有尼日尔、塞内加尔、孟加拉、缅甸和哥伦比亚。

世卫组织指出,应对家庭进行更好的有关健康饮食的宣传解释工作,应鼓励年轻母亲们至少喂奶6个月。该机构强调,学校食堂提供更健康的饭菜、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体育运动的可能性,是对付肥胖现象的关键手段。

伦敦帝国学院教授挨扎提表示,一个人的体重越高,身体健康问题也就越多。研究者们指出,身体超重的结果是,得糖尿病、癌症或中风的风险更高。

专家们警告说,假如目前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那么,5年内,肥胖儿童的数量将超过体重超轻儿童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