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自己肥胖(怎么判断自己的肥胖体质)
这两种方法可以判断你是否肥胖
【这两种方法可以判断你是否肥胖】1.体重指数法:体重指数=体重的公斤数(kg)/身高(m)的平方。当体重指数在18.5至22.9之间,为正常体重;在23至24.9之间为超重;在25至29.9之间为肥胖;在30以上为严重肥胖。 2.腰围法:女性腰围大于2尺4寸、男性腰围大于2尺7寸即为肥胖。若体重指数正常,但腰围超标,也属于肥胖。很多疾病都与肥胖相关,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等。因此肥胖人群,要做好减肥计划,控制能量的摄入和消耗,保持合理的体重。(来源:北京华信医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你有多胖?对照这三个标准查查看!健康“三减”,帮你减重
过完春节,不少人都长了肉,又到了减肥的时候,今天咱来说说科学减重。
正好需要!
你有多胖?对照这三个标准查查看~
01
人体BMI指数:
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按中国标准来对照,BMI指数在18.5~23.9之间为正常体重、24.0~27.9之间为超重、大于28.0的则为肥胖。
02
腰围:
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都属于腹型肥胖。
03
人体体脂肪率:
它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当男性体脂>25%、女性>30%就是肥胖一族。
看清上面这三个标准,我们不仅可从外形上判断是否肥胖,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检查判断人体内脏脂肪是否超量。
是的,有的人虽然瘦,但是内脏脂肪也高,还是需要按照科学的标准来判断。
在减肥过程中,也有人常说要节食减肥,其实减肥贵在平衡。
这四个减肥误区你中了没?
01
误区一:节食
通过节食来减肥确实有些人能收到短期的效果,但这并不是科学持久的减肥方式。
节食会导致营养失衡,短期减下来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和水分。而节食因为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导致基础代谢率低。基础代谢率一旦降低,人体消耗热量变少,热量就很容易堆积在体内。
另外,人体的细胞具有记忆功能,节食会让细胞在一段时间内处于饥饿状态,而一旦恢复饮食,细胞就会疯狂地摄取热量,导致吸收更多。
节食带来的基础代谢率降低,让节食人群在恢复正常饮食后,陷入吸收高、消耗低的状况,反弹是必然的。
02
误区二:光吃素
水果、蔬菜被很多人视为减肥圣品,殊不知,有些水果和蔬菜比肉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更高,特别是某些水果,其含糖量很高,完全不适合减肥人士。
吃过多的高糖分水果和蔬菜,不但不能减肥,还可能适得其反。相反,适当吃些肉类,尤其是瘦肉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其实反而低。
03
误区三:只吃粗粮杂粮
对于正常人群而言,粗粮是好东西,但只吃粗粮其实与只吃水果蔬菜来减肥是一个道理。大多数的粗粮不仅含有纤维,同样也含有碳水化合物。
单一营养物的摄入,一方面会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多;另一方面不吃肉类和奶蛋类食物,蛋白质的匮乏会让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降低。因此,恢复正常饮食后,都容易反弹。营养摄入不能过于单一,均衡的饮食才是硬道理。
04
误区四:运动后喝饮料
“一瓶运动饮料的能量相当于小半碗米饭!”运动过程中应该多次少量喝水,以白开水、淡茶水、矿泉水等不含糖的水为主,运动后不要马上进食、喝碳酸饮料及运动饮料、吃宵夜啤酒等,不然很容易把运动消耗掉的能量马上给补回来,这是导致运动减重失败的常见原因。
如何科学减肥,这三点建议请收好啦!
加强锻炼,坚持“五三一”法则
想减肥,运动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的“五三一”法则就是每周运动5次,每次30分钟,每分钟心跳至少要达到110下。
慢走一个小时或散步对于想要通过运动来减重的朋友可能收效微弱,推荐快步走、游泳、平板支撑等。
运动过后这样吃
1.运动后喝白水、淡茶水等不含热量的液体。
2.运动后半小时内尽量不要进食(水除外),不要选择在运动完第一时间即身体最饥饿的情况下进食。
3.运动后大概30~40分钟,进食的欲望降低后,适当补充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作为加餐,如鸡蛋、牛肉棒、牛奶等。
减盐、减油、减糖
生活中要注意“隐形盐”,比如调味料里的鸡精、酱油、蚝油,包括酱类,都是含有盐分的,要减少摄入;
烹饪的时候,把先放盐变成后放盐,在快出锅时撒上盐,这样口感既好,又能控制盐分的摄入量;
每人每日摄入不超过30克的食用油,相当于三小勺的油;
多用蒸煮炖烩等烹饪方式,少用煎炸,减少油的使用;
烹饪时用葱、姜、蒜,或者胡椒一些芳香配料来代替,这样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糖和盐的摄入。
在生活中,可以选择低糖或无糖的食物和饮料,减少糖的摄入;
减少在外就餐,点餐时可以让厨师少放盐油糖,达到“三减”的目的。
综合自人民网健康、中国疾控动态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真胖
最近,#国家卫健委主任谈体重管理#的话题冲上热搜,让大家对体重健康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仅凭肉眼观察或衣服变紧就断定自己胖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站在体重秤上数字飙升,就一定意味着肥胖吗?其实,判断自己是否真胖,背后藏着大学问 。
被“误解”的体重秤:BMI登场
体重秤上的数字是我们最常关注的,然而它却最具迷惑性。同样体重的两人,可能一个肌肉紧实,另一个赘肉横生 。这时,身体质量指数(BMI)就成为初步判断胖瘦的有力工具。BMI计算简单,公式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我国成年人正常BMI范围在18.5-23.9;24-27.9属于超重;达到28及以上则判定为肥胖 。比如,身高1.75米,体重75千克的人,BMI=75÷(1.75×1.75)≈24.49,已处于超重范畴 。
不过,BMI也有短板。健身爱好者肌肉含量高,体重重导致BMI可能显示超重,但他们体脂低,身材并不臃肿;还有些人看着苗条,BMI正常,实则脂肪含量高、肌肉量少,属于隐藏的“胖”。
藏在腹部的危机:腰围泄密
当我们穿上衣服,腹部的脂肪往往是最容易隐藏的。但腰围这个指标,却能精准揭示腹部脂肪堆积的秘密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腹部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我国,一般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 。比如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虽然整体体重不超标,但长期坐着,腹部脂肪堆积,腰围不知不觉增大,就可能已踏入腹型肥胖行列,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身体脂肪的“真实写照”:体脂率
体脂率,即人体内脂肪重量在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是判断胖瘦最精准的指标 。一般正常成年男性体脂率在15%-25%,女性在20%-30% 。若超出上限,就是肥胖的信号 。家用体脂秤多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利用人体脂肪不导电、肌肉等组织导电的特性估算体脂率。当然,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如双能X线吸收法,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 。
判断自己是否真胖,不能仅凭单一指标,而要将BMI、腰围和体脂率综合考量 。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后,才能科学管理体重。如果发现指标异常,也别慌张,从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等方面着手改善 。大家不妨对照这些标准,算算自己的各项数值,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结果和减肥、保持身材的小妙招,一起迈向更健康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