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儿管理小结(幼儿园肥胖儿管理小结)

青年报 0
文章目录:

“胖嘟嘟”可能暗藏健康危机!医生教你科学管理孩子体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10岁的孩子60公斤,圆滚滚、胖乎乎是不是更可爱?等孩子长高了是不是自然就会瘦下来?

“错!胖嘟嘟,很可能是孩子健康亮起了红灯!”眼下体重管理火热,对于家长们关心的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沈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学上,体重超过按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的儿童,定义为小儿肥胖症。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同样需要体重管理。

※ 140cm的孩子,体重高达60kg!肥胖 ※

“小明小时候胖得很可爱,我一直以为他长大后身高长了就会瘦。结果到现在一点没瘦。”小明妈妈告诉记者,自己原本对孩子身材并不在意,可在媒体平台了解到肥胖可能引发儿童性早熟、影响身高发育等严重问题后,顿时忧心忡忡。“而且小明因为胖,明显没同龄人自信。为了他的身心健康,我赶紧带他来医院,一定要帮他瘦下来!”

在岳阳医院举办的“健康体重,精彩人生”科普义诊活动现场,沈健主任介绍,10岁的小明身高140cm,体重却高达60kg,BMI指数远超同龄儿童标准,已属于肥胖范畴。“像小明这样的肥胖儿童,大多平时爱吃零食、甜食,对油炸食品和碳酸饮料情有独钟,同时运动量极少。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导致儿童肥胖的最主要原因。”

医学上,将体重超过按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的儿童,定义为小儿肥胖症。其中,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则为重度肥胖。

沈健主任强调:“肥胖可不只是影响美观,它还会显著增加儿童各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如性早熟、高血压、糖尿病、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部分肥胖患儿因外观形体问题,极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这些心理影响甚至可能延续至成年,对其个性、气质和性格塑造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家长务必高度重视并积极干预。”

从中医角度来看,儿童肥胖是脂膏在体内积聚的结果,与湿痰淤滞关系密切。膏脂源于津液,又和饮食以及脾胃运化息息相关。小儿存在“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若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液就会在体内停聚,久而久之凝聚成痰湿,进而聚集成膏脂,最终形成肥胖。

为有效帮助患儿解决肥胖问题,岳阳医院体重管理中心儿科团队总结升华“先天、后天同调”理念,创新推出“病证结合-内外同治-身心同调”的新模式,并首创“四位一体”疗法,即中药口服、外治、饮食运动调护以及心理疏导相结合,该疗法在儿童肥胖等各类生长发育疾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成效显著。

“瘦了10斤呢!”义诊现场,小明妈妈难掩喜悦,兴奋地说,“孩子体质明显变好,精力更充沛,运动能力也大大提高。果然,孩子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 网络上购买饮食减肥方式?不可信 ※

实际上,在超重肥胖的干预与治疗方面,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饮食干预作为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类型,都起着关键作用。岳阳医院营养科马莉主任表示,体重管理的关键在于能量平衡。当摄入热量超过身体所需,多余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体重上升;反之,摄入热量不足时,身体会消耗脂肪储备,促使体重下降。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若想通过饮食科学健康减重,需先进行营养筛查、评估和诊断,医生会指导患者通过控制食物总量、定时进餐、调整进餐顺序以及多喝水等方法,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以实现体重控制目标。

马莉主任特别提醒,如今网络上的饮食减肥方式五花八门,但其中存在诸多误区与“陷阱”。比如不吃晚饭、不吃主食、过度依赖单一食物、迷信“低脂”“无糖”食品以及采用极低热量饮食等极端节食方法。这些方式不仅难以达到减重目的,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以不吃晚饭为例,虽然短期内看似减少了热量摄入,但可能引发夜间血糖水平下降,导致强烈饥饿感,进而诱发暴饮暴食行为。长此以往,还会降低基础代谢率,使身体进入“节能模式”,增加减重难度。而完全戒掉主食,会让身体缺乏能量,出现疲劳、情绪低落等症状,甚至会消耗肌肉,降低代谢水平,让减肥变得更加困难。

那只吃水果或喝蔬菜汁,以及食用标注“低脂”“无糖”的食品,能不能让人变瘦呢?马莉主任解释,依赖单一食物短期内或许能看到体重下降,但长期如此必然会导致营养失衡,损害健康。而所谓“低脂”“无糖”食物,并不一定意味着低热量,其中可能隐藏着大量隐形热量,反而让人越吃越胖。至于极低热量饮食,会使身体进入“节能模式”,代谢降低,还可能引发营养不良。并且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极易迅速反弹,并不值得提倡。

※ 减肥或是体重管理有秘籍?没有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总体改善的同时,超重肥胖问题日益突出,成人和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有研究预测,若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和部分癌症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岳阳医院姚政副院长告诉记者,体重管理不仅是减肥那么简单,很多都跟慢病管理有关。体重减下来,慢病才更容易控制。希望通过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推动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改善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并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

“减肥或是体重管理是没有秘籍的,需要医生和患者不断地共同努力。事实上,科学的健康知识对需要减肥的人群来说特别重要,否则这类人群特别容易跟风,无论通过药物抑或是非药物疗法来干预,都是建立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上的,‘躺瘦’是不可能的。”记者了解到,岳阳医院体重管理中心采用多学科合作模式,首先会为患者完成病因调查及评估,进行人体成分分析、内脏脂肪定量,代谢检查等,在对患者整体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后,再采用中医药内调外治为主,现代医学减重药物为辅,并制定饮食及运动处方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综合管理及治疗。

为什么肚子上的肉这么难减?来看看成人肥胖患者在膳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你还在不吃饭饿肚子减肥吗?错啦!国家卫生健康委《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为成人肥胖患者总结了多条膳食要点,全干货!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大咖谈|侯新国教授:从现状到未来,全面解析肥胖管理

编者按:肥胖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管理已不再局限于体重的简单控制,而是需要从预防、筛查、治疗到长期维护的全流程综合干预,但目前我国肥胖管理还存在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基于此,本刊邀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主任侯新国教授就肥胖管理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进行解析,旨在为医务工作者及广大患者提供参考,共同推动肥胖管理向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侯新国 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主任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主任

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兼任:

山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神经与内分泌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胰岛调控与再生医学学组副组长

中国预防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内分泌与糖尿病分会副会长

山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糖尿病杂志、Diabetes Care中文版通讯编委

美国Mayo Clinic、贝勒医学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聚焦肥胖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40余篇,其中SCI文章30余篇,发表在《Nature》、《Metabolism》等杂志;主持课题10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3项,山东省教育厅科研奖励2项。

《国际糖尿病》

肥胖已成为目前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之一,根据最新的研究数据,全球和我国肥胖人群的总体占比情况如何?

侯新国教授

肥胖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无论是我国还是国际社会都面临着严峻形势。根据最新研究,预计到2025年,全球肥胖人口将突破10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7[1]。

在我国,肥胖和超重问题同样不容乐观,患病率近年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总患病率已超过50%,其中肥胖率超过16.7%,超重率则达到34.3%。这意味着,接近一半的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2]。此外,肥胖问题还呈现出逐渐年轻化的趋势,青少年中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已接近20%[2]。从整体患病率来看,肥胖和超重问题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国际糖尿病》

目前我国肥胖管理并不理想,在您看来,还存在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侯新国教授

肥胖管理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挑战,目前主要依赖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3]。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是“管住嘴、迈开腿”,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困难。饮食控制虽然被公认为至关重要,但具体如何控制、控制多少以及时间多长等问题尚无统一标准,现有的多种饮食模式(如总量限制、间断限食、低热量饮食等)反映出科学饮食管理的共识尚未形成[4]。而运动对体重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运动方式和强度因人而异,方式和强度不对对减重的效果有限。

药物治疗方面,尽管药物研发是重要方向,但许多减肥药物因副作用或并发症问题退市,目前可用的药物种类有限,远不能满足需求[3]。手术治疗对重度肥胖或病理性肥胖患者效果显著,但适用人群有限,手术有严格的适应证且可能伴随并发症,增加了管理难度[3,5-8]。

此外,肥胖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但目前存在协调不足的问题,营养科、内分泌代谢科、外科、消化科等多科室参与,但缺乏统一的综合管理方案,社会上的肥胖管理组织与医院之间的协作也存在不足。总体而言,肥胖管理需要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式,结合饮食、运动、药物、手术等多种手段,同时加强多学科协作和社会资源整合,才能更有效地应对这一全球性健康挑战。

《国际糖尿病》

在您看来,哪些解决方案或策略可以应对上述未满足的需求?

侯新国教授

目前,肥胖已被视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从多个层面加强管理。首先,医务工作者和健康管理者应加强宣教,提高公众对肥胖危害的认识,推动早期干预。预防肥胖的发生以及在肥胖初期及时控制至关重要,因为肥胖程度越严重,管理难度越大。通过宣教,可以促使更多人主动参与体重管理。

其次,肥胖管理需要综合运用饮食、运动、药物和手术等多种手段。医院可以设立综合性的体重管理中心或减重中心,综合性体重管理中心,整合多学科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借助新模式和新技术(如人工智能),使体重管理更加持续和科学。

此外,体重管理并非一减了之,更需要长期持续,不能仅停留在短期减重目标上,患者应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并合理运用管理工具,以实现减重目标并降低并发症风险。总之,无论是管理模式、机构建设还是理念更新,都需要系统化改进,以更好地应对肥胖这一慢性疾病。

《国际糖尿病》

您认为肥胖症管理的未来有怎样的发展方向?

侯新国教授

未来肥胖管理的发展方向可总结为更早、更精准、更智能和更综合。首先,应实现更早的干预,在容易发胖(体重增加)或早期阶段(超重和轻度肥胖等)的人群中就开始管理,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其次,需追求更精准的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对治疗的反应进行个性化分析,如针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类药物,识别适合的患者群体,并结合其他措施预防体重反弹。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更智能的管理,通过筛查高风险人群和提供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及药物提醒,优化管理效率。最后,采取更综合的策略,整合多种治疗手段(如饮食、运动、药物、手术)以及多学科专业人员(如内分泌科医生、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形成全方位的管理体系。通过这些措施,肥胖管理将更加高效、持久,真正实现预防复发和改善健康的目标。

结语

肥胖的管理需要从预防、筛查、治疗到长期维护的全流程入手,强调“更早、更精准、更智能、更综合”的管理方向。首先,应注重早期干预,在超重或轻度肥胖阶段就开始管理,避免病情加重。其次,通过个性化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和治疗反应,实现精准治疗,例如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并结合其他措施预防反弹。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管理效率,通过智能提醒帮助患者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最后,整合多学科资源和多种治疗手段,形成全方位的管理体系,确保肥胖管理更加高效、持久,最终达到预防复发和改善整体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World Obesity Atlas, 2024.

2.Pan XF,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9: 373–39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4; 23(10): 1237-1260.

4.Zeng Q,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21; 9(6): 393-405.

5.Piche et al. Can J Cardio 2015;31:153–66.

6.Heymsfield SB,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376: 254–66.

7.Yang K, et al . Obes Surg 2019; 29: 1911-21.

8.Tang S, Yu S, Wang C, et al. Obes Surg 2018; 28: 27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