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下丘脑性肥胖(下丘脑性肥胖主要与什么有关)

医脉通内分泌科 0
文章目录:

2021ENDO采撷(肥胖篇)——儿童下丘脑肥胖、遗传性肥胖最新治疗进展,癌症风险预测模型......

作者:医脉通ENDO报道小组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2021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年会(ENDO)公布了多项与肥胖相关的研究进展,医脉通撷取精粹对部分内容进行编译整理,与各位老师分享。

本文内容包括“儿童下丘脑肥胖治疗最新进展”、“代谢性减肥手术后患者肾功能状态评估”、“利拉鲁肽于遗传性肥胖疗效评估”以及“肥胖患者癌症风险预测模型”。

一、右旋苯丙胺(dextroamphetamine)治疗儿童下丘脑肥胖,对获得性肥胖疗效更显著

下丘脑肥胖(HO)是一种由患者暴饮暴食和/或静息能量消耗(REE)减少引起的疾病,分为遗传性及获得性两类,患者及其家庭负担极重,目前尚无可有效治疗药物。右旋苯丙胺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对REE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并可抑制食欲。Jiska van Schaik等分享了其使用右旋苯丙胺(超说明书使用)治疗儿童青少年HO的经验。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18例HO儿童青少年(13例获得性HO,5例遗传性HO),所有患者接受右旋苯丙胺治疗,初始剂量为5mg qd或5mg bid。根据患者整体健康状况以及副作用,每周增加剂量5mg/d,最大剂量增至0.5mg/kg/d。

平均治疗时长为18.3±14.7个月,共有10/18(55.6%)例患者有临床相关性减重。13/18(72.2%)例患者报告有摄食过量、REE水平和/或行为的改善。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13例获得性HO患者中,10例患者减重(平均ΔBMI SDS -1.09 ± 1.00),1例患者BMI维持稳定(ΔBMI SDS 0.03),2例患者BMI SDS增加(平均ΔBMI SDS 0.32 ± 0.05)。9例获得性HO患者评估了治疗前后的REE,REE平均增加了15.3% ± 10.5。

5例遗传性HO中,3例患者BMI维持稳定(平均ΔBMI SDS -0.08 ± 0.19),这些患者治疗前后的REE并无显著差异;2例患者BMI SDS增加(平均ΔBMI SDS 0.29 ± 0.25)。

由此可见,对于获得性HO儿童青少年,右旋苯丙胺可显著降低BMI,减少摄食过量,改善活动水平。而对于遗传性HO患者,这些疗效并不明显。

二、代谢性减肥手术后1年,患者肾功能明显好转

肥胖是新发慢性肾脏病(CKD)的最强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证实减重可以减少肾脏超滤及蛋白尿水平,代谢性减肥手术(MBS)是目前治疗肥胖及代谢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关于MBS对肾功能长期影响的研究仍十分有限。

来自新加坡的一项观察性回顾性研究,纳入了557名2008-2019年间经MBS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分析(平均年龄41.7岁,女性占比65.4%),收集到的数据包含基线时及术后1年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蛋白尿[定义为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5 mg/mmol]水平。

术后1年,患者平均BMI显著下降(-11.3 ±4.2 kg/m^2),收缩BP(-3.24 ±19.3 mmHg)和舒张BP降低(-5.23 ±13.8 mmHg),空腹血糖下降(-1.95 ±2.89 mmol/L),HDL水平升高(0.29 ±0.26 mmol/L)。使用降压药(由48.8%降至14.4%)、降糖药(由34.1%降至12.7%)和降脂药(由37.8%降至20.4%)的患者比例减少。尤其是ACEi和(或)ARB(由32.9%降至9.2%,p<0.001)的使用比例显著减少。

肾功能方面,患者eGFR中位值增加了1.66mL/min/1.73m^2(p<0.001),非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的GFR显著增加;uACR中位值显著下降了0.30mg/mmol(p=0.001)(图1),在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中,该结果仍具有统计学意义。12.9%的患者CKD分期有所改善,伴蛋白尿的患者比例由基线的24.8%降至1.89%(p<0.001)。

图1 MBS术后1年,患者eGFR显著升高(左),uACR显著降低(右)

研究证实,代谢性减肥手术可改善患者肾功能。术后1年,非糖尿病患者eGFR改善,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蛋白尿水平下降。未来仍需要更长期的数据对此结论加以证实。

三、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治疗遗传性肥胖的效果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增加患者健康负担重,治疗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于遗传性肥胖来说。遗传性肥胖经过强化生活方式治疗的疗效十分有限,并可能发展为难治性肥胖。利拉鲁肽是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或GLP-1类似物,对生活方式诱导肥胖患者的代谢参数、饱腹感及减重等方面均有较好疗效。

Mila W等开展了一项研究,纳入4例超重或严重肥胖的遗传性肥胖患者,所有患者经利拉鲁肽3mg qd治疗,同时进行强化生活方式的支持性治疗,评估患者的人体参数、代谢参数、静息能量消耗(REE)、不良反应,以及主观报告的饱腹感及生活质量等结局。研究旨在评估GLP-1类似物治疗遗传性肥胖患者的疗效。

图2 参与研究的某位患者

随访时长由33周至12年不等,患者BMI平均下降了5.7 ± 3.8 kg/m2,腰围平均减少了15.2 ± 21.1 cm。所有患者均报告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其中3例患者同时报告饱腹感增强。此外,患者代谢参数有所改善,未观察到明显的REE改善。2例患者有轻度不良反应(如恶心和胃痛),但持续时间较短。

研究证实了GLP-1类似物对遗传性肥胖患者的体重、代谢参数及生活质量有较好疗效。所有患者均有5%-10%的体重下降,3例患者饱腹感增强。由此可见,对于遗传性肥胖患者,除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外,GLP-1类似物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四、肥胖患者癌症风险预测模型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此类人群罹患癌症的风险较高,但其风险因素往往可以提前加以干预。因此,提前识别患癌高风险的肥胖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适当地指导治疗及干预策略。

Alexander T等开展了一项观察性研究,构建了一项预测模型,纳入2000-2019年间394,161例BMI ≥25kg/m^2的成年患者(18-80岁)的电子病历数据,所有患者基线时无癌症病史,研究人员对肥胖及超重患者患癌风险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评估。

患者平均年龄为46.7(SD=15.5)岁,平均BMI为30.5 kg/m^2(SD=5.4),女性占比51.9%。平均随访7.5年,共有34,679 (8.8%)名受试者罹患癌症。

癌症危险因素排名:

1.HIV感染:癌症风险增加122%;

2.年龄大:每增加15.5岁,癌症风险增加105%;

3.丙肝病毒感染:癌症风险增加48%;

4.癌症家族史:癌症风险增加44%;

5.蛋白尿:癌症风险增加23%;

6.吸烟史:癌症风险增加20%;

7.肥胖:BMI每增加5.4kg/m^2,患者患癌风险增加6%。

研究证实,通过预测模型(危险因素)来识别超重和肥胖患者中,患癌风险较高的患者,这一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可用于指导人群管理以及治疗决策的制定。

7大“致胖因素”你占了几个

来源:北京青年报

“夏天夏天悄悄到来胖的只有你,你闺蜜、你闺蜜瘦得像林黛玉……”听到这首歌,宅家少动却没少吃的你扎心了没?再告诉你个更扎心的消息,除了带来“三高”、慢病外,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别人不胖就你胖是怎么回事?今天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和健康教育所的专家,就来帮你找找原因。

肥胖可能让新冠肺炎病情加重

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常常和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发生,还可伴随或并发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胆囊疾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骨关节病、静脉血栓、生育功能受损以及某些癌症等疾病。肥胖可能是这些健康问题的诱因和危险因素,也可能与这些疾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而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特别在年轻患者中更是如此。美国和法国的数据显示,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肥胖与更高的入院和重症可能性有关。

别人不胖就你胖?原因在这里

北京市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介绍,其实人类的肥胖有70%要归结于遗传因素,不过只有在精神、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促进下,肥胖才会悄然发生。为啥别人不胖就你胖?看看下面7个“致胖因素”,你占了几个。

遗传因素

父母双方如果体重正常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只是8%~10%;双亲中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是50%;而双亲都肥胖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就到了80%。

精神因素

人体下丘脑内有两个分别管饥饿和饱食的中枢。研究发现,过度的精神刺激或是神经兴奋、疾病等因素,都可以让这两个中枢的功能紊乱,导致肥胖的发生。

内分泌因素

很多因素会促进胰岛素的作用不足或分泌过多,导致脂肪合成增加,导致肥胖。

饮食因素

首先,过食性肥胖是肥胖的主要类型,摄入的能量超过需求后就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从而导致肥胖;第二是喜欢吃甜食。研究人员发现,随着食糖量的增加,体重超标的人的比例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会逐步上升;第三是进餐次数。研究发现,吃两次饭比吃三次饭的人发生肥胖、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增加。适当地限制主食,将水果放到加餐里,这样会有利于能量的平衡,有利于胰岛素起效和代谢的进行。

运动不足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车代步,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活动少。比如,宅在家里,坐在椅子上,没有参加有效的户外运动,这无疑使能量消耗减少,促进了胰岛素抵抗、受体抵抗的形成,导致能量代谢障碍。

缺觉和生物钟紊乱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7小时的孩子肥胖率会明显增加。此外,昼夜节律也会影响人体的能量代谢和糖代谢。

不良生活习惯

尽管吸烟对体重的影响不大,但是吸烟会导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促使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饮酒,特别是在饮酒的同时吃大量的高脂类食物,也会导致肥胖。

别求快 每周甩肉一斤为宜

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开始于脂肪积聚,而脂肪积聚的原因是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这也给了我们对抗肥胖的两个途径: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热量消耗。简单说,就是“少吃多动”。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甩肉”建议是:限制来自脂肪和糖的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物及坚果的食用量;定期进行身体活动(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此外,减重,不可急于求成。减重的速度不宜过快,减重目标不宜定得过高。在低能量膳食和适量增加运动的情况下,每周减重0.5公斤是健康减重的理想速度,一年之内比原有体重减少5%~10%会对健康有益。而且,要避免为追求“骨感美”而“减肥”,应将体重指数维持在正常水平(18.5~23.9kg/m2)。

早餐前 晨起空腹测体重比较好

吃完饭过秤、喝杯水过秤,甚至上完厕所也要马上称下自己“瘦”几两,说的是不是你?其实,测量体重并非越频繁越好,每周测量一次体重是比较理想的。慢性病防治所的专家介绍,体重在一周内有所波动,这属于正常现象。适当将测量体重的频率维持在每周一次,综合评估一个小周期的减重成果是相对准确的。

此外,测量体重应选择固定的时段。每次测量体重应选择在同一时段,身着相同的衣服,在相同的环境,并且身体健康状况没有很大差异时进行。如清晨起床后,早餐前空腹时是一个比较好的测量时段,这时受进食的影响较小,并且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整状况相对稳定。

文/本报记者 李洁

一胖就节食?有些肥胖查明病因更重要

肥胖不只带来身材焦虑,还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脂肪肝、高血脂、乳腺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有小肚腩就是发胖吗

评价是否肥胖、肥胖的程度需要结合多个方面来综合判定,生活中可采用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进行简单评估。

成年人BMI肥胖界值如下:

·BMI于18.5~23.9 kg/m2为正常;

·BMI于24~27.9 kg/m2为超重;

·BMI≥28 kg/m2为肥胖。

成年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即可诊断为腹型肥胖。

肥胖是不是病

首先,肥胖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慢性病,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预防、筛查、治疗。

其次,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症比较常见,很可能就是胡吃海喝、不爱运动的结果;而继发性肥胖可能是由内分泌疾病或服用药物等导致。

①引起继发性肥胖的内分泌疾病

下丘脑性肥胖、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库欣综合征、胰岛素瘤、性腺功能减退症等。

②引起继发性肥胖的药物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吡格列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阿替洛尔、己烯雌酚、双酚A、邻苯二甲酸盐等。

因此,肥胖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一发胖就盲目节食减肥,及时查明原因更重要。

为什么不推荐节食减肥

节食减肥易反弹。节食减肥完一旦恢复正常饮食,此时被长期抑制的脂肪细胞,就像紧绷的弹簧恢复原来的弹性一样加速扩张,脂肪又迅速堆积起来。

过度节食伤脏器。少吃甚至不吃的过度节食虽有减重的效果,但人体也会缺乏营养物质,不能满足自身需要,从而导致身体虚弱、脏器衰老。

越节食也越健忘。大脑工作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脂肪。吃得过少,体内脂肪摄入量和存贮量不足,机体营养匮乏,会直接影响记忆力,变得越来越健忘。

膳食干预的正确方式

超重和肥胖者需要调整膳食方案达到减少热量摄入的目的。合理的膳食方案包括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摄入量。

限制总能量摄入

①建议肥胖男性能量摄入为1500~1800 kcal/d,肥胖女性为1200~1500 kcal/d;②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应分别占总能量的15%~20%、50%~55%和30%以下。

保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平衡膳食结构

①减重膳食构成的基本原则为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含复杂糖类(如谷类);②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在保证充足蔬菜摄入的前提下,增加深色蔬菜摄入;③避免进食油炸食物,尽量采用蒸、煮、炖的烹调方法。

控制油、盐、糖和酒精等摄入

①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g,烹饪油不超过25~30g,添加糖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②戒烟戒酒;③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减少含糖饮料摄入,鼓励足量饮水。

不饿肚子的减肥方式--运动

超重或肥胖患者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根据个性化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采用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为主,还可以通过变换运动方式或采用高强度间歇运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运动收益。

儿童青少年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中高强度、全身性有氧运动至少150min,每天运动30~60min,每周运动4~7天。

抗阻运动:3~4次/周,隔天进行。

成年人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适当中低强度有氧运动至少150min,每周3~5天。

抗阻运动:2~3次/周,隔天进行。

老年人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至少150min,最好每天运动30~90min,每周运动3~7天,总共达到200~300min/周。

抗阻运动:2次/周,隔天进行,加强平衡锻炼。

孕产妇

有氧运动:每天进行中低强度有氧运动15~30min,每周运动3~5天,以步行、游泳、水中运动为主。

抗阻运动:2次/周,隔天进行。

肥胖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也是肥胖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经评估有明显胰岛素抵抗,或其他相关代谢异常,可考虑用药。另外,对于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服药。

被忽略的心理支持

超重、肥胖或减重失败等经历会带来自卑、自责等负面心理感受,易诱发焦虑、抑郁障碍等精神异常,会进一步加重肥胖患者的过量进食行为。

此外,减重所引起的能量储备降低和负平衡也会使中枢和外周调节因素发生改变,导致减重者食欲的增加和能量消耗的减少,从而使减重成功后容易复重。

因此,建议肥胖患者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培养并投入兴趣爱好,以缓解减肥压力或抑郁情绪。另一方面,在肥胖治疗中应包括心理疏导和支持以及对相关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等)的针对性治疗。

来源: 吉林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