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性肥胖见于什么病(向心性肥胖临床表现)
长期注射胰岛素,肚子为何越来越大,为何血糖控制也越来越差?
王女士是一位有10多年糖尿病史的患者,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效果不佳,后续又因为病情的发展改为注射胰岛素,血糖控制得还不错,也没有发什么什么并发症。
但这段时间,发现自己的肚子越来越大,而且血糖控制得也越来越不好了,这是什么问题造成的呢?
糖尿病患者肚子越来越大(又称腹型肥胖或向心性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症状之一。它是一种代谢紊乱,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正常。
尽管糖的供应正确,但葡萄糖不会转移到身体的细胞中,而是在血液中保持高浓度。
这种情况反过来又会导致胰岛素不耐受,从而导致胰腺过度产生胰岛素,并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腹部肥胖和糖尿病前期。
在髋骨顶部水平测量腰围就足够了。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科学家发表的声明:
女性超过 35 英寸(相当于 88.90 厘米)和男性超过 40 英寸(101.60 厘米)意味着腹侧肥胖,并与慢性健康风险有关。
诊断腹部肥胖的另一种方法是计算 WHR (腰臀比)。该参数决定了腰围与臀围的比值,表示脂肪组织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如果女性的 WHR 大于 0.8 或男性的 WHR 大于 1.0,则诊断为腹部肥胖。
糖尿病患者肚子越来越大,在未来存在严重健康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可能会发展成为 2 型糖尿病。
随着胰岛素抵抗的恶化,这种情况的症状会逐渐发展。并发症非常危险,它们包括但不限于冠状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肝、心和肺功能衰竭,以及中风和心脏病发作。
腹部肥胖和胰岛素增加的其他健康后果还有: 非酒精性脂肪肝和慢性肝脏炎症,免疫力下降,因此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增加患肿瘤疾病的风险。
如果糖尿病患者发现自己的肚子越来越大,而且血糖也控制得不好,这时候就要及时跟医生沟通用药和控糖问题,探讨用药换药的问题,尽量把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首先要少吃高度加工食品的消费。快餐准备得很快,但遗憾的是缺乏许多已被不健康脂肪、过量盐和简单碳水化合物取代的营养。
同时,为了控制胰岛素抵抗,需要为身体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质、膳食纤维和 omega-3 脂肪酸,同时调节血液中的糖分水平(限制甜食的摄入,有利于富含复合碳水化合物的产品)。
别小看,这个大肚子正在危害你的身体
人到中年,
身上没有哪一块肥肉是“无罪的”!
特别是,肚子上的肉~~
看着身边大人们年轻时身材匀称, 但是一上年纪,四肢虽纤细如初,却不免背上一个大肚腩。
年轻 “插兜” 高启强
中年 “摸肚” 高启强
来源《狂飙》剧照
电视剧《狂飙》里演员张颂文的演绎,中年时期摸大肚子的动作直叫人大呼真实,一个动作就如此贴近生活。
甚至,幽默网友都拿他打趣:
片段中,高启强独自言语:“回去啊搞个中午觉,然后去买菜,我孩子啊今天晚上回来吃饭。”
弹幕飘过:“孩子不是在你肚子里吗?”
肚子像怀着孩子?
先别笑!可千万别小看这个肚子
说不好是向心性肥胖!
1、什么是向心性肥胖?
很多人对这个名词很陌生,其实,我们身边正隐藏着这样一类“肥胖患者”!
向心性肥胖,通常指肥胖患者体内的脂肪,主要 沉积在腹部、或者心脏附近 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
这类肥胖人群,经常食欲亢进,同时出现异常肥胖,可能出现锁骨上脂肪垫和水牛背,腹部脂肪明显堆积,而四肢却不肥胖。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同时拥有了水桶腰和瘦胳膊、小细腿。
2、如何判断是否为向心性肥胖?
那么,我们如何检查自己、或者家人有没有向心性肥胖?
首先,向心性肥胖的判断标准,跟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不同。
判断肥胖:身体质量指数 或 体脂率
体质指数(BMI)= 体重 (公斤) / 身高 (米的平方)
BMI:<18.5,体重过低;
BMI:18.5~23.9,体重正常;
BMI:24~27.9,超重!
BMI:≥28,肥胖!
体脂率,指的是体内脂肪含量占身体总体重的百分比。一般,男性体脂率大于25%,女性体脂率大于30%则被界定为肥胖。
体质指数和体脂率是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的标准,而判断是否为向心性肥胖,更主要的是看人的腰围。
由于身体脂肪的分布随年龄增长变化,一般中老人的脂肪尤其容易堆积在腹部,形成向心性肥胖,所以腰围对中年人的健康,意义重大。根据数据指出,一般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即诊断为向心性肥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苹果型身材。
数据源自《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3、如何标准测量腰围?
根据世卫组织推荐:被测者空腹、保持放松,双脚分开25至30厘米,此时体重均匀分配。带尺经脐上0.5至1厘米处,水平环绕一周。(一般测量腰部最窄的位置)
注意!尺子贴近肚皮但不压迫,精确到0.1厘米。
4、向心性肥胖有什么危害?
不要小看它,向心性肥胖正在危害身体~~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向心性肥胖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更高,腹部脂肪的堆积,容易使得体内甘油三酯明显高于非向心性肥胖人群。
而甘油三脂水平增高,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向心性肥胖的人,通常因为身体指标变化不明显,比如体重浮动,而导致被忽略。
这时候,腰围和甘油三脂的指标监测就更为重要。
除了心脑血管疾病之外,向心性肥胖也容易引发以下疾病的发生:
结肠癌:内脏脂肪超标的人结肠癌等癌症发病率高出常人25%。
脂肪肝/肝癌:肝脏上包裹着一层厚厚的脂肪。而脂肪肝如果不严加控制,下一步可能就是肝癌。
新陈代谢紊乱:内脏脂肪超标,更容易影响内分泌失调,更严重的是导致女性的不孕不育。
5、日常如何有效避免向心性肥胖?
六字箴言:管住嘴、迈开腿!
记住!身体上没有不吃而获的肥肉,每一团肥肉都是你囤起来的。
而想要从根源上减大肚腩,改善向心性肥胖,需牢记这几个方法:
1、让身体减少吸收油脂
高脂、高热量食物很容易造成热量超标,形成脂肪储存。平日尽量让身体少吸收油脂,控制每天烹饪用油不超过25克。
2、迈开腿消耗热量
中年人的新陈代谢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此时只能通过运动来消耗身体多余的热量,减少热量的囤积。
平时打打乒乓球,公园打太极都是不错的选择。
3、多多补充膳食纤维
日常的饮食均衡、营养补充很重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像苹果、芹菜等,所带的物质都对肠胃蠕动有很大的帮助。
【融媒电台】你是易胖体质吗?一起聊聊减肥那些事
主播:左芃英
电影《热辣滚烫》的上映,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减肥话题的热议,点燃了一股健身减肥热潮。今天聊聊什么才是健康的减肥方式。
肥胖的标准
其实对胖我们是有定义的,有科学定义的最常用的一个评估的指标呢叫做BMI啊,体重指数。体重指数是用我们的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一个数值。一般的人群是在18到25之间。如果超过25就是超重,那大于27.5就是肥胖了。第二个评判标准就是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测量工具,比如说人体成分分析仪或者体脂秤,它可以通过电导率来测量我们人体躯干四肢脂肪的含量,叫体脂率。那么体脂率超标也可以诊断肥胖。第三个就是通过测量腰围和臀围,我们可以判断是否有腹型肥胖。一般我们中国人的界定标准是男性腰围超过九十公分,女性腰围超过八十五公分,可以诊断腹型肥胖。
易胖体质真的存在吗?
影响我们体重的因素有很多。第一个呢就是遗传,包括遗传、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包括这个代谢率和荷尔蒙水平都是共同影响的。携带某些肥胖基因的人,他的确会比其他人在相同的饮食进食的状态下,更加容易的囤积脂肪。我们的节俭基因在整个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一直存在的。当身体出现一些极端的情况,比如说过度的节食可能就会导致这个基因重新活跃,身体其实会启动一个自我保护机制,它就会保持你脂肪的合成,所以我们说减肥不能极端。再者就是饮食习惯。大家都认为汉堡是垃圾食品,它的营养其实是很均衡的,导致发胖往往是饮料和薯条,而不是汉堡。所以这个饮食习惯对体重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再就是生活方式,这个喜欢坐电梯跟喜欢爬楼梯的人,那么他每一天的这个平均的热量消耗水平肯定是不在一个水平上的。再者就是荷尔蒙也会影响我们的体重,那我们知道有很多激素的紊乱会导致肥胖,比如说皮质醇,我们肾上腺素会分泌皮质醇激素,但是激素如果分泌过多,就会导致脂肪的囤积,尤其会囤积在身体的躯干部位,导致向心性肥胖,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库欣病、库欣综合征。肥胖的人因为身体的面积大了,脂肪组织面积大了,身体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消化吸收碳水,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胰岛素分泌会导致脂肪合成特殊的疾病。服用药物也可以导致肥胖,因为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会导致食欲增加,所以当人们说自己是易胖体质的时候,他可能表达的是他的身体更加容易合成脂肪,不容易消耗。尽管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我们的基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除外遗传因素以外的其他的方方面面,我们做到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控制我们体重。
大量运动突击减肥是否健康?运动减肥应该注意什么?
大量突击减肥我们是不建议用作常规的减肥手段的。这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我们知道肥胖的人,他的体重是比较大,如果突击运动减肥,会导致一些下肢的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磨损,滑膜炎。肥胖的人多半会合并有心肺功能的超负荷,甚至有些人出现了失代偿。所以这部分人,如果你让他去强化运动的话,他极有可能会导致心肺功能的急性损害。但是运动在减肥的这个整个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减肥就是要打开一个热量的缺口,热量的消耗是来自于我们生命的活动,适当的运动是可以增加热量的消耗,但是一定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身体状况来制定合适的运动的方案。减肥不能盲目的去追求速度。有研究表明,最适宜的减重是每周减重0.45到0.9千克,一个月接近8斤左右,那这个是比较合适的一个减重速率。如果减重太快,可能你减掉的都是水分和人体的重要的构成蛋白质,那这些减掉了之后,其实对身体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只有平稳的减肥,减掉的多余的脂肪,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的健康。同时不会出现一些副作用,而且不容易反弹。
可能十个人里面有九个人都会觉得对自己身材不满意,但是需要真正减肥的人并不多,一定的体脂率,对我们正常的生理活动其实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体重在一段时间之内的波动是非常正常的。其实调整心理状态,缓解压力是可以有效的管理和改善体重的。只有当你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代谢失衡,才需要通过医学手段去干预的。所以大家不必过度焦虑。
本期编辑:陈蓉 责任编辑:刘伯武
审 核:杨建刚 终审:彭仁
点分享
点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