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室早(室性早搏和肥胖有关系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0
文章目录:

重度肥胖合并三高、尿毒症,这个团队出手了!


编者按

不停奔波、反复挂号、各楼各层各科之间跑、甚至找不到病因......耗费很多时间,流程让人身心俱疲。这可能是患者到医院看病经常会有的痛感。

近年来,北医三院积极探索MDT(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为开展先进医疗技术、高难度手术和疑难、罕见疾病诊疗提供有力支撑,使就医流程更精简、诊治效果更优化。

我和肥胖Say Goodbye

初见56岁的徐先生,虽然他面带微笑,却背负着沉重的病痛:2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早、房颤、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困扰,更因糖尿病肾病,肾衰竭尿毒症依靠血液透析来维持。

近两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徐先生的体重增长了15kg,已达到100kg、BMI(身体质量指数)33kg/m²,属于重度肥胖。

为了追求健康的生活,徐先生希望通过减重手术的方式控制体重、血糖,并减慢尿毒症的发展,辗转多地,了解到北医三院普通外科付卫教授牵头的减重与代谢手术MDT团队。这个团队在合并疑难复杂并发症的代谢综合征及肥胖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MDT团队介绍

团队介绍

减重与代谢手术MDT团队由普通外科付卫教授牵头,由普通外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生殖医学科、放射科、麻醉科、临床营养科和药剂科等科室专家组成。

主要诊疗服务内容

1. 适合减重手术患者:BMI≥32.5的单纯肥胖,或BMI≥27.5合并糖尿病或多种代谢疾病的患者;

2. BMI≥28寻求减重方案的患者。

就诊时,徐先生的复杂病史及他对健康的强烈渴望引起了李智飞副主任医师的重视,随即安排徐先生住院。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患者血肌酐值超过1000μmol/L,腹盆腔CT提示肾周存在渗出,双肾较前缩小,还发现了右肾上腺结节

此外,多项心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左心房左心室增大,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左室运动幅度减小,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心房压增高等

李智飞和团队深感徐先生病情的复杂,以及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不论是对于团队还是徐先生来说,都将是一场“硬仗”。

为了确保手术能够顺利进行,李智飞申请了全院会诊。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临床营养科、药剂科、心脏外科和肾内科的专家集结,从检查、药物、入量、血液透析方案到麻醉细节和手术方案等,给出专科意见及治疗建议。

MDT团队讨论

根据会诊意见,徐先生继续按时进行血液透析,团队专家密切关注着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指导。

经过4天的努力,徐先生的身体情况终于达到了麻醉与手术标准。

2023年6月9日,李智飞医生主刀,为徐先生进行手术。手术团队与麻醉科专家,手术护士默契配合,顺利建立气腹,离断血管、游离胃底,置入支撑胃管,钉仓完成切割,切除胃底、胃大弯和胃窦。

李智飞为患者手术

历时近3小时,手术顺利结束,徐先生的生命体征平稳,转入病房。手术的成功,只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

整个围术期,MDT团队密切监测各项指标,精心调整治疗方案。护理团队准确及时的执行医嘱,高质量完成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团队的全程管理护士魏娜定时访视,了解需求,更多地站在徐先生的角度,为他提供有温度的管理。治疗过程中,徐先生意志坚强积极乐观,与家属一同积极配合。

MDT团队查房

3天后,恢复良好的徐先生顺利出院了。出院前,MDT团队仔细叮嘱徐先生出院后的注意事项,MDT团队会和徐先生保持联系,检测体重和身体变化,指导徐先生进行术后康复。

如今,徐先生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血糖、血压均正常,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每日可步行15000步

徐先生的体重稳定下降,术后1月86.6kg、BMI 28.9kg/m²,术后3月81.2kg、BMI 27.1kg/m²,术后8月时,徐先生的体重降至76kg 、BMI降至25.39kg/m²

回顾这次治疗经历,减重与代谢手术MDT团队和患者齐心协力,战胜了挑战。复杂的病情,不仅考验了团队的医疗技能,也考验了成员的合作精神。未来,减重与代谢手术MDT团队将继续用知识、技能和爱心,为患者带来希望和温暖。

本文选自“不凡的联手——多学科协作下的疑难危重与罕见病治疗之路”医患故事征集活动

作者:普通外科 魏娜

海报:宣传中心 李樽彝

编辑:宣传中心 张轩烨

如何科学减重?上海多学科专家携手为肥胖者开展个性化诊疗

中新网上海8月17日电(记者 陈静)肥胖症是一种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有引发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骨关节炎等风险,降低患者预期寿命等。

记者17日走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MDT(多学科协作)门诊,普外科主任顾岩、内分泌科主任鹿斌、营养科主任吴江、麻醉科主任顾卫东共同坐诊,“多对一”为肥胖患者开展个体化诊疗。

专家们“多对一”为肥胖患者开展个体化诊疗。(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供图)

顾岩告诉记者,体重指数(BMI)≥37.5的“单纯性肥胖”患者,需要考虑手术减重,对其而言,手术减重最稳定、最有效。他直言,在手术减重的同时,患者可以接受中医减肥作为补充治疗手段。比如,一些大体重患者,可在手术前通过针灸等方式改善代谢水平,进而让体重下降,降低减重手术的风险。

据悉,“单纯性肥胖”患者是仅因为不良生活习惯等导致肥胖的患者。如何安全有效地为患者手术减重,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开展术前评估,综合分析营养、内分泌指标等。顾岩说,与十多年前其团队一年减重手术量不到20例相比,这两年,年手术量超过400例。

在接受采访时,顾岩表示,肥胖不仅影响患者外观,对全身多个脏器都会带来损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胖百病生”。在门诊中,他遇到最重的患者体重约500斤。

据悉,引发肥胖的原因包括遗传、不良生活习惯等,一些疾病患者也会发生肥胖。鹿斌指出,如果是因为内分泌代谢紊乱或者疾病用药引发的肥胖,患者接受相关治疗或者调整用药即可减重。

“应该认同的是,肥胖是一种病。”顾岩表示,在临床上,患者对待肥胖的态度可谓两极分化,一部分完全不在意,认为红光满面是健康的表现,其实是高血压引起的面色潮红;而另一部分人过分关注,甚至产生焦虑。

顾岩指出,“单纯性肥胖”大多是吃出来的。作为营养科专家,吴江表示,除了胡吃海塞、吃宵夜,有些人,尤其是女性,常会在心情不好时“情绪性进食”。关于“压力性肥胖”,顾岩解释,压力并不能直接导致肥胖,但是压力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体激素变化、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人们睡眠质量下降、不愿意运动、进食习惯改变,比如:更喜好甜食、重口味食物等。这样会带来能量不平衡,导致出现“压力性肥胖”。这位专家指出,其实,运动是减压的最好方式。在饮食方面,吴江表示,深色的蔬果类食物不仅可以愉悦心情,还是抗炎症食物。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人胖到一定程度,运动等方法很难有效大幅度减重。对此,吴江直言,对于重度肥胖的患者,单纯改变生活方式无法有效减重,也许通过一段时间锻炼短期内体重会有所下降,一旦不能坚持,体重不仅会反弹还会进一步增加。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越减越难减”。这位专家直言,减重的方法对每个人而言应该是个性化的。因此减重者需客观地从医学角度认识自己。对此,顾岩亦指出,患者的依从性非常重要。

当天,31岁、体重近300斤的小赵(化名)来到肥胖与代谢性疾病MDT门诊接受最后的评估。小赵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并不胖,步入社会后,他的饮食越来越没有节制,吃宵夜是常有的事情,有时心情不好就用吃来化解压力,后来竟然对糖产生依赖。当天,鹿斌和吴江对小赵展开评估后认为,其可以接受减重手术。

肥胖者的减重手术会面临诸多问题,医生首要关注安全性。(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供图)

事实上,肥胖者的减重手术会面临诸多问题,医生首要关注安全性。顾岩说,他曾遇到一名希望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但因其患有频发室性早搏,专家们认为,这名患者需经治疗,病情平稳了才能手术。

顾岩表示,接受减重手术后,患者不是一劳永逸,仍需要接受营养、运动等管理。他希望接受减重手术后,患者能够按时随访。

如何科学减肥?专家们倡导慢慢吃、吃清淡食物。他们给出一些生活技巧,比如:用非惯用手吃饭,避免摄入过多热量;用小餐具装食物;把零食放到不能伸手拿到的地方,避免情绪性进食等。

对于老年人,专家们表示,相比减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保持肌肉量是第一要务。吴江建议老年人多摄入优质蛋白质,在适量运动的同时,保持有规律的进食,晚上不能只吃清淡食物,应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防止肌肉减少。(完)

妈妈心脏“肥胖”竟会遗传?医生:注意早筛早治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日讯 妈妈因为心脏“肥胖”就医,医生提醒儿子也需注意,因为此病有遗传倾向。结果一做检查,儿子果然也同样患病。母子俩一起住院做了手术,出院时,儿子和医生约定:“我也有儿子,下次复查时,也要带他来做检查,尽早排查隐患。”

这位妈妈姓苏,今年60岁,一直都有胸闷、心慌的老毛病,做农活后尤其明显,常年靠吃药来调理。近两个月,苏阿姨病情明显加重,走路也会大喘气,无法提重物。上月,儿子张先生陪她赶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看病。进一步检查显示,苏阿姨患有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同时还有房颤、二尖瓣重度反流,必须尽快做手术。

该院心肌病多学科精准诊治中心专家肖红艳介绍,人的心脏是由一圈肌肉围成的空腔脏器,正常人心脏左室的室间隔厚度为0.8-1.2厘米,苏阿姨的室间隔厚度却足足有3.4厘米。心肌过于肥厚,就会造成左室心腔狭小,影响血液流动,让心脏无法有效地为全身供血,人就容易出现头昏、乏力、劳累后胸闷、胸痛等症状,甚至晕厥、猝死。

“这个病发病率为1/200到1/500,是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心肌病,有50%的概率会遗传给下一代。你也要多注意。”肖红艳的一句提醒,让张先生跟着紧张起来。原来,他近两年也偶尔会有胸闷、头晕的症状,从没在意过。

母子俩一同住院手术。通讯员王碧莹 摄

接着,张先生也在医院做了检查,结果确认,他也患有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心脏室间隔厚度达到3.7厘米,还同时存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还有心肌纤维化,比苏阿姨病情更严重,猝死风险也更高。

10月17日,医生为母子俩做了手术,在超声引导下,利用微创方式,将极细的射频消融针穿刺到心脏肥厚的室间隔部位,通过热能的方法“烫死”肥厚的室间隔肌肉。预计术后一个月,母子俩的心脏室间隔厚度就会逐渐变薄,半年后接近正常水平。

出院时,张先生特意找肖红艳“预约”:“我也有儿子,担心他遗传到心脏‘肥胖’的毛病,等下次来复查时,我要带儿子来筛查。”

肖红艳提醒,如果家族中有人患肥厚型心肌病,其他人也要多留意自己是否有劳累后胸闷、胸痛等症状,及时排查疾病,早筛早治。(长江日报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吕惠 宋蒙)

【编辑:】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