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肥胖人群(容易肥胖的主食)
真的有“易胖体质”吗?合理控制体重应该怎么做?
每个人的身边可能都存在这两种人:一种是“怎么吃都不会胖”,另外一种是“喝水都会长肉”。请珍惜那个说胖就胖的人,因为他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易胖体质」。
01
易胖体质的真相
肥胖与否,“能量摄入”是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摄入多、消耗少肯定会胖,反之就会瘦,所以并没有吃不胖的人,但确实有“易胖体质”,这种体质跟基因有关。
2
6类人难逃“长胖怪圈”
肥胖是个支点,能撬动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慢性病。医学界把与肥胖相关的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脑血管意外称为“死亡五重奏”。
此外,多种癌症的发病率也会因为肥胖而逐渐升高,包括子宫内膜癌、食道癌、胃癌、肝癌、肾癌、卵巢癌、甲状腺癌等。
除了携带易胖基因之外,以下几种人也容易长胖↓↓↓
久坐不动的人
压力大的人
吃饭太快的人
长期睡不够的人
饮食不规律的人
经常弓腰驼背的人
3
6种运动对“易胖体质”很友好
研究结果显示:有规律的慢跑、爬山、步行、快步走、跳舞(达到“国际标准”,如国标舞)和长时间的瑜伽练习可以有效降低易胖体质人群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其中,经常慢跑是控制肥胖的最佳锻炼方式。
4
减控体重,你可以这样做
肥胖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助于体重管理。
需要提醒的是,减肥需要循序渐进,世卫组织的建议是:每周减肥0.5~1公斤,一个月减1~3公斤,这种“匀速”减肥的方法,对身体损伤小且不易反弹。
以下5个建议,送给想要减控体重的人:
No.1提早干预
专家表示,从体重进入“超重”范围就必须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不能等达到“肥胖”程度才重视。
“提早干预”并不难,首先就是在家里放个体重秤,每天测量,关注体重变化,一旦发现超重就开始干预。
No.2控制饮食
想要减控体重,管住嘴很重要。
少吃猪牛羊等脂肪含量较高的红肉,可用鸡肉、鱼肉等白肉代替。还应改掉暴饮暴食、爱吃零食等习惯。
炒菜用油时,要少摄入饱和脂肪,如猪油、黄油、牛油等。多吃些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从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小麦胚芽油等食物中获得。
把一部分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含量低的淀粉食物,替换成营养质量高的淀粉食物。
用豆类和薯类来替代一部分精白米面,在主食里加点杂豆,能做到减热量而不减饱腹感。
No.3经常运动
规律运动是有效控制体重的重要手段,每周坚持运动3次,每次至少30分钟,有助保持合理体重,建议最好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科学渐进的体重管理。
体重较重的人运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膝关节。以前很少运动的人可从每天走3000~5000步开始,循序渐进培养运动习惯。
No.4保证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控制体重。此外,还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防止出现情绪性暴饮暴食。
No.5学会坚持
健康饮食和经常运动是控制体重的关键。减重过程中,建议找几个朋友、邻居一起健身,相互监督,更有利于坚持。还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精神放松,不要对减重有过大的压力。
来源:综合自健康中国行动官网、健康时报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易胖体质,真的是自我安慰吗?
#健康科普
最近,有这样一个热门话题:
#减肥爆改的杀伤力#
让很多网友狠狠泪目了
为什么别人减肥那么容易
自己喝凉水都胖呢?
自己一定是易胖体质!
图片来源:千库网
虽说这话听着像自我安慰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
真的存在易胖体质吗?
真实的答案是:
真的存在!
↓↓↓
关于易胖体质
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肥胖症,肥胖正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健康危机。肥胖是全球第二大可预防性死因,会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图片来源:千库网
“易胖基因”确实存在
目前的研究已经确定了与肥胖相关的750余个基因座,如脂肪量、黑皮质素4受体等。
简单来说,这些基因的某些点位一旦发生了变异,会让你经常感觉饥饿,不容易吃饱,更想吃一些高脂肪、高碳水、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从而
导致代谢紊乱,体重、BMI、腰围等指标出现异常。
图片来源:千库网
基因差异不是“摆烂”借口
当然,尽管确实存在“易胖体质”的事实,但并不能成为你“摆烂”的借口。
特定基因差异可能会诱导不健康的个人食物偏好,但并不代表肥胖基因变异者一定会变胖。
图片来源:千库网
研究显示,肥胖的遗传易感性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减弱,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可使常见肥胖的遗传易感性降低40%。此外,饮食习惯与基因相互作用也可以调节肥胖的易感性。
所以,说来说去还是那六个字:管住嘴,迈开腿。
管住嘴,这样做
1.不吃油炸食物。油炸食品脂肪含量超高。
2.不喝含糖饮料。饮料中的糖分特别容易被人体吸收,产生大量的热量。
3.不要过分控制主食摄入量。
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身体新陈代谢就会降低。成年人每天摄入的谷类食物应该在200-300克,粗细搭配。
图片来源:千库网
4.不要只吃单一的食材。饮食单一会导致身体营养素缺乏,也会影响减肥效率。
5.不要断食成瘾。轻断食可以加快瘦身速度,也会因过度饥饿导致暴饮暴食。
6.减少盐的摄入。高盐饮食可能导致身体储存过量的水分。
7.吃饭前喝水。饭前喝一杯水,可以帮助抑制食欲。(肠胃功能不佳者不建议)
图片来源:千库网
8.每天吃早餐。不吃早餐健康危害多,还会影响一天的工作生活。
9.要吃清淡的晚餐。晚餐要选择营养丰富且热量较低的食物,不要吃得太晚。
10.少吃加工食品。减重期间建议多吃不含淀粉的蔬菜、未加工的全谷物、瘦肉蛋白和健康脂肪。
迈开腿,这样做
1.不要选择单一运动项目。减肥期间的运动项目要定期调整,否则后期减肥效果就会变差。
2.不要忽视力量训练。这能刺激肌肉生长,保持旺盛的代谢水平,提高燃脂塑形速度。
图片来源:千库网
3.不要相信快速减肥。快速减肥通常是减水,减肥速度以每月2-4kg为宜。
4.不要久坐。每伏案一小时站起来活动一下,可做做伸展运动或健身操。
5.采用科学的运动模式减肥。运动建议结合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和柔韧性练习。
图片来源:千库网
6.利用上下班时间、工作间隙多走多动。减少开车、坐车、坐电梯,增加走路、骑自行车、爬楼梯的机会。
7.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激素水平改变,刺激食欲。
建议易胖体质的人群
在日常生活中
应注意饮食的均衡
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
同时加强体育锻炼
以提高身体的代谢率
【郑重提示:本文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二次转载请确认版权或更换删除。】
推荐阅读
最胖肚子的5个睡前习惯,你可能天天做!健康科普视频推荐
《广西疾控健康科普大讲堂》——
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来源 | 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文编 | 许雁
美编 | 许雁
校对 | 严桐桐 许雁 龙玉婷
内容审核 | 余宗蓉 黎因
声明 | 资料来源网络,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侵删。
健康证办理咨询:0771-2518092
门诊药房咨询:0771-2518795
艾滋病自愿咨询:0771-5327110
艾滋病治疗门诊:0771-2518326
样品检测咨询:0771-2518890
以上电话接听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上午8:00-12:00,下午15:00-18:00。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业务:我中心暂停办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需办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人员请到南宁市相关体检办理点进行体检。
疫苗接种地点:金洲路18号(琅西门诊)
疫苗接种时间:每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上午8:00-11:30,下午15:00-17:30;周六、周日:上午8:00-11:30。
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此病!“胖、懒、馋”最易中招
上楼有电梯 出门有汽车
洗衣不用手 吃饭张张口
这应该是现代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
而长期高热量饮食和缺乏运动之后
随之而来的恐怕就是各种慢性疾病了
例如代谢综合征
什么是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在临床出现的一系列疾病,例如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等。
代谢综合征目前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可能与高胰岛素血症以及机体炎症反应相关。遗传、肥胖、高热量饮食、吸烟饮酒等可能都会提高该病的发病风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代谢综合征。
诊断标准是什么?
如果患者在体重超标的基础上,另外合并高血压、高血糖或高血脂中任何一个代谢性疾病,那么就可以诊断为代谢综合征。
如何判断体重是否超标呢?有两种判断标准。第一种是根据体重指数(BMI)来判断,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如果体重指数大于24,就属于体重超标。另一种判断标准是腰围,男性腰围超过90cm,女性腰围超过85cm,就属于腹型肥胖。
杨主任特别提醒,腹型肥胖比均匀型肥胖危害更大,因为腹型肥胖人群的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是内脏脂肪过剩的表现,更易引起代谢性疾病。
代谢综合征危害极大!
据统计,2019年我国老年人死亡原因中88%是因为各类慢性疾病,而这些慢性疾病大部分都和代谢综合征相关。可以这么说,一旦患上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就已大大提高。
“胖”“懒”“馋”是发病高危因素!
现在大部分人饮食都比较精细,喜欢高油高糖食物,同时坐多动少,缺乏运动,久而久之体重超标人群越来越多。这种“胖”、“懒”、“馋”的状态也使得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所以想要远离代谢综合征,就要健康饮食、加强运动并控制住自己的体重。
杨主任特别提醒,体重超标是一种疾病状态!它所带来的危害比你想象中要大得多,肥胖人群不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大,同时大多数肥胖人群还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几率也比普通人高出很多。
警惕高胰岛素血症!
高胰岛素血症和代谢综合征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它却常常被人们忽略。大家可能经常会检查自己的血糖、血脂、血压,但是却没有检查一下自己的胰岛素分泌情况。尤其是体重超标人群,一定要定期监测胰岛素。检查方法是进行糖耐量试验:分别测量空腹、进食75g葡萄糖后60分钟和120分钟三个时间点的血糖、胰岛素、C肽。
同时杨主任还提醒,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是人人都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的。胰岛功能低下或丧失的人确实需要使用胰岛素降糖。但是对于胰岛功能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降不下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胰岛素抵抗,继续使用胰岛素只会加重病情并带来高胰岛素血症。最好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使用其它药物减弱胰岛素抵抗,并通过运动和饮食改善代谢,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断食疗法”并非人人适用!
断食疗法又称为饮食控制,它确实可以一定程度帮助我们改善代谢、降低体重,但是并非人人都适合。尤其对于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可能会加重焦虑情绪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在这里还要提醒的是,饮食控制要循序渐进,不要断食过长时间。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具体哪种饮食控制方法适合自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朱丹
摄像/ 邵逸诚
来源: 江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