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超过理想体重的(肥胖是指超过理想体重多少)
欧洲提出肥胖诊断新指标:腰围超过身高一半也考虑肥胖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诊断是否肥胖,光看BMI(体重指数,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是不够的。7月5日,欧洲肥胖研究协会(EASO)在权威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发表了成人肥胖症的诊断、分期和管理的新框架研究,表示腹部(内脏)脂肪堆积与发生心脏代谢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有关,明确提出了“腰高比”的测量标准,即对于BMI≥25、腰高比>0.5、存在医学、功能或心理障碍或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进行肥胖管理。
依照欧洲肥胖研究协会此前的诊断指标,BMI在25到30之间属于超重人群,尚未达到肥胖的诊断标准。
“腰高比>0.5意味着身高180厘米的人腰围超过90厘米,身高160厘米的人腰围超过80厘米,这个数据有助于普通人群进行腹部脂肪的自测。”7月9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与代谢病外科(减重中心)主任医师王存川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肥胖的诊断需要考虑多维度的复杂因素,这次纳入了腰高比、功能或心理障碍等诊断标准是为了让大众更加重视肥胖,实现早诊早治。
BMI也即体重指数,是目前普遍用于评价胖瘦程度的指标。7月9日,深圳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李强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除了体重指数外,临床的肥胖诊断中,还会考虑理想体重(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腰围(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考虑为中性肥胖)、腰臀比(男性超过0.9,女性超过0.85,考虑为中性肥胖)等,更科学的诊断需要通过CT、核磁等手段辅助诊断。
“腰高比反映的是内脏脂肪的堆积,而心血管事件的增加很大程度是内脏脂肪的堆积带来的。”李强介绍,在减重时首先考虑减少内脏脂肪,而腰高比的概念可以让大众更加简便地进行自测,如果腰围超过了身高的一半,要警惕内脏脂肪可能带来的一系列身体负担。
事实上,国内外开展的许多研究也聚焦了腹部脂肪增加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巴西与英国的研究发现,腰高比在0.45-0.50区间时,已临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阈值。我国的研究也发现,腰高比每增加0.1,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8.6%,女性增幅也达6%。
王存川表示,部分人群的BMI值未达到肥胖级别,但四肢纤细、肚子很大,意味着腰高比可能超标了,这种人群有更大的代谢疾病风险。此次肥胖诊断还纳入了心理性问题、功能性问题,如对肥胖的过度担忧、因肥胖焦虑得睡不着觉等都可以纳入肥胖诊断的考虑范畴。
王存川介绍,腹型肥胖一直是临床肥胖诊断中重要的参考指标,此次腰高比的提出让指标有了明确的数据概念,对于后续国内的肥胖标准细化也有进一步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①Souza APA, Rodrigues PRM, Muraro AP, et al. Cut-off points of anthropometric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Brazilian population: National Health Survey, 2013. Public Health Nutr. 2019;22(12):2147-2154.Cancer Nanotechnology .2021,003
②Gibson S, Ashwell M. A simple cut-off for waist-to-height ratio (0·5) can act as an indicator for cardiometabolic risk: recent data from adults in the Health Survey for England. Br J Nutr. 2020;123(6):681-690.
③Zhang S, Fu X, Du Z, etal. Is waist-to-height ratio the best predictive indicato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in hypertensive adults? A cohort study.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22;22(1):214. Published 2022 May 11. doi:10.1186/s12872-022-02646-1
④Shen S, Lu Y, Qi H, etal. Waist-to-height ratio is an effective indicator for comprehensiv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ciRep. 2017;7:43046. Published 2017 Feb 21. doi:10.1038/srep43046
责编:王真
主编:杨小明
校对:谷雨微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为什么有人看起来瘦却是肥胖?教你判断→
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公众
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2024年5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修订和完善并
发布了新版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
简称“健康素养66条”,
一起来学↓
第25条
体重关联多种疾病,要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体重与多种疾病紧密相连,维持吃动平衡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能有效预防超重与肥胖问题。理想的体重状态意味着身体处于良好的健康平衡中。体重过轻可能引发免疫力下降、骨骼脆弱及贫血等问题;而超重或肥胖则可能增加心脏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的风险。
而达到健康的体重,关键在于确保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也就是所谓的“吃动平衡”。当摄入的食物能量超过身体活动所需的能量时,多余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从而导致体重增加;相反,如果摄入的能量不足或身体活动消耗的能量过多,则可能导致体重过轻。
评估体重是否正常的普遍标准是使用体重指数(BMI),计算公式为BMI = 体重(千克)/ 身高²(米²)。对于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BMI值在18.5至23.9千克/米²范围内被视为正常体重,24至27.9千克/米²为超重,BMI≥28千克/米²则定义为肥胖,而BMI低于18.5千克/米²则表明体重过低。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适宜的BMI范围可适度放宽至20至26.9千克/米²,而对于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建议BMI保持在22至26.9千克/米²之间。
此外,腰围是衡量中心型肥胖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建议成年男性的腰围不超过85厘米,女性则不超过80厘米。
第26条
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粗细搭配,不偏食,不挑食。
食物大致可分为五大类: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奶蛋类、大豆坚果类以及烹调用油盐。为了全面满足人体对各类营养素的需求,日常饮食应包含多样化食物。推荐每日摄入超过12种食物,每周则至少达到25种。实现食物多样化的方法包括同类食材的替换、准备小份量餐食、以及合理搭配荤素、粗细与蔬菜颜色。
谷薯类食物作为传统膳食的核心,是能量摄入的主要来源。成年人每天应摄取200至300克的谷薯类食物,并注重粗细搭配,建议每日摄入50至150克的全谷物与杂豆类,以及50至100克的薯类。
动物性食物,如鱼、禽、肉、蛋,富含高质量蛋白质、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适量摄入对健康至关重要。建议成年人每天动物性食物摄入量约为120至200克,按周计算,相当于每周食用鱼类2次,总量约300至500克,蛋类约300至350克,畜禽肉类同样为300至500克。应减少肥肉、烟熏及腌制肉类、以及深加工肉品的摄入,同时食用鸡蛋时不必弃去蛋黄。
偏食或挑食可能引发营养素缺乏,导致营养不良甚至生病。维持膳食平衡,需确保食物种类多样,并遵循规律的饮食习惯,即三餐定时定量。理想的能量分配比例为:早餐占全天总能量的25%至30%,午餐占30%至40%,晚餐则占30%至35%。
第27条
膳食要清淡,要少盐、少油、少糖,食用合格碘盐。
为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国家卫生计生委曾在2017年发起“三减三健 迈向健康”的主题行动,其中的“三减”即指减盐、减油、减糖。“三健”指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长期过量摄入盐分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及胃癌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因此建议成人每日盐分摄入量不超过5克,这包括调味品和食物本身所含的盐分。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其膳食中无需额外添加盐分。此外,还需注意食物中隐藏的盐分(钠),减少腌制品、酱料等高盐食物的摄入,并在选购食品时仔细查看营养标签,尽量避免选择高盐(钠)产品。
油是人体获取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关键来源,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但过量摄入会导致肥胖增加,多种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的发病风险,建议成人每日烹调用油量为25~30克,减少油炸和反式脂肪食品,交替使用多种植物油,并多采用蒸、煮、炒的烹饪方式。
过多摄入添加糖会增加龋齿和肥胖的风险,成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应控制在25克以下。主要来源为加工食品,建议减少含糖饮料、糕点和糖果的摄入,并少用烹调用糖。
碘摄入不足可引发碘缺乏症,对健康产生广泛影响。成人缺碘可能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儿童则面临智力发育受阻的风险,严重时可导致生长迟缓、身材矮小及痴呆等问题。孕妇缺碘不仅影响胎儿大脑发育,还可能增加早产、流产及胎儿畸形的风险。因此,除高碘地区外,我国普遍建议食用碘盐以预防碘缺乏。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等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调整碘摄入。
第28条
提倡每天食用奶类、大豆类及其制品,适量食用坚果。
奶类是营养丰富、易于吸收的天然食品,含有优质蛋白质、钙质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蛋白质氨基酸构成符合人体需求,钙质丰富且易于消化,是补充钙质的优选。
此外,奶中的活性成分如乳铁蛋白等,有助于维护肠道健康和增强免疫力。建议每日摄入约300克奶或等量奶制品,高血脂及肥胖者可选择低脂或脱脂产品,乳糖不耐受者可选酸奶、奶酪等低乳糖食品,并注意适量分次饮用,避免空腹。
大豆富含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E及膳食纤维,还包含磷脂、大豆异黄酮等健康成分。适量食用大豆及其制品,既能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又能减少肉类过度摄入的不良影响,对绝经后女性预防骨质疏松和乳腺癌有益。建议每日摄入大豆15~25克或其等量制品。
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但热量较高,适量食用有益血脂健康。建议每日平均摄入坚果约10克,优选原味坚果。
编辑:李玲
资料:中国疾控中心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欧洲提出肥胖诊断新指标:腰围超过身高一半也考虑肥胖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诗瑜)诊断是否肥胖,光看BMI(体重指数,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是不够的。7月5日,欧洲肥胖研究协会(EASO)在权威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发表了成人肥胖症的诊断、分期和管理的新框架研究,表示腹部(内脏)脂肪堆积与发生心脏代谢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有关,明确提出了“腰高比”的测量标准,即对于BMI≥25、腰高比>0.5、存在医学、功能或心理障碍或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进行肥胖管理。
依照欧洲肥胖研究协会此前的诊断指标,BMI在25到30之间属于超重人群,尚未达到肥胖的诊断标准。
“腰高比>0.5意味着身高180厘米的人腰围超过90厘米,身高160厘米的人腰围超过80厘米,这个数据有助于普通人群进行腹部脂肪的自测。”7月9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与代谢病外科(减重中心)主任医师王存川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肥胖的诊断需要考虑多维度的复杂因素,这次纳入了腰高比、功能或心理障碍等诊断标准是为了让大众更加重视肥胖,实现早诊早治。
BMI也即体重指数,是目前普遍用于评价胖瘦程度的指标。7月9日,深圳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李强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除了体重指数外,临床的肥胖诊断中,还会考虑理想体重(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腰围(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考虑为中性肥胖)、腰臀比(男性超过0.9,女性超过0.85,考虑为中性肥胖)等,更科学的诊断需要通过CT、核磁等手段辅助诊断。
“腰高比反映的是内脏脂肪的堆积,而心血管事件的增加很大程度是内脏脂肪的堆积带来的。”李强介绍,在减重时首先考虑减少内脏脂肪,而腰高比的概念可以让大众更加简便地进行自测,如果腰围超过了身高的一半,要警惕内脏脂肪可能带来的一系列身体负担。
事实上,国内外开展的许多研究也聚焦了腹部脂肪增加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巴西与英国的研究发现,腰高比在0.45-0.50区间时,已临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阈值。我国的研究也发现,腰高比每增加0.1,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8.6%,女性增幅也达6%。
王存川表示,部分人群的BMI值未达到肥胖级别,但四肢纤细、肚子很大,意味着腰高比可能超标了,这种人群有更大的代谢疾病风险。此次肥胖诊断还纳入了心理性问题、功能性问题,如对肥胖的过度担忧、因肥胖焦虑得睡不着觉等都可以纳入肥胖诊断的考虑范畴。
王存川介绍,腹型肥胖一直是临床肥胖诊断中重要的参考指标,此次腰高比的提出让指标有了明确的数据概念,对于后续国内的肥胖标准细化也有进一步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Souza APA, Rodrigues PRM, Muraro AP, et al. Cut-off points of anthropometric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Brazilian population: National Health Survey, 2013. Public Health Nutr. 2019;22(12):2147-2154.Cancer Nanotechnology .2021,003
2. Gibson S, Ashwell M. A simple cut-off for waist-to-height ratio (0·5) can act as an indicator for cardiometabolic risk: recent data from adults in the Health Survey for England. Br J Nutr. 2020;123(6):681-690.
3. Zhang S, Fu X, Du Z, etal. Is waist-to-height ratio the best predictive indicato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in hypertensive adults? A cohort study.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22;22(1):214. Published 2022 May 11. doi:10.1186/s12872-022-02646-1
4. Shen S, Lu Y, Qi H, etal. Waist-to-height ratio is an effective indicator for comprehensiv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ciRep. 2017;7:43046. Published 2017 Feb 21. doi:10.1038/srep4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