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嗜睡乏力是什么原因(肥胖者嗜睡)

药师华子 0
文章目录:

腹部肥胖、饭后犯困、经常疲劳?小心被代谢综合征盯上!

肚子胖四肢瘦、血压血糖血脂异常偏高、经常感觉疲劳、饭后容易犯困、稍微运动就会气喘、皮肤粗糙容易长痘……上述症状中,如果你同时具有三种或三种以上,要小心了,你可能患上了代谢综合征!

什么是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以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腹型肥胖等多种疾病或危险因素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

生活中,大多代谢综合征患者可能并不会感到明显不适,因此即便发现体征数据出现异常,也少有引起重视。殊不知,代谢综合征是糖尿病发展前期的关键阶段,若未得到及时干预,其演变为糖尿病的风险极高。有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患者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5倍!

代谢综合征的成因

代谢综合征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摄入大量高脂高糖食物,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久坐不动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加速腹型肥胖的形成;长时间的熬夜、睡眠不足,也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促使血糖升高。此外,代谢综合征也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除遗传等因素外,代谢综合征的形成大多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这也为我们干预代谢综合征提供了思路。

如何干预代谢综合征?

鉴于代谢综合征与不良生活习惯的紧密关联,生活方式干预成为其主要防治手段之一。具体来说,可以从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进行调整。在饮食上,应坚持低脂低糖低盐的饮食原则,多吃富含维生素、升糖指数低的食物,例如新鲜蔬菜、全谷物等;在运动方面,可以通过慢跑、游泳、中华通络操等有氧运动,以及举铁、俯卧撑等抗阻运动来进行康复锻炼,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但需要长期坚持;在作息上,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尽量保持作息规律,以维护身体的生物钟稳定。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方式干预后,症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调理干预。目前常见的用药方案,包括通过服用降压、调糖类的药物改善血压、血糖水平,以及使用具有综合调理功效的中药进行干预治疗。

津力达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具有益气养阴、健脾运津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糖脂代谢紊乱、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血糖波动、促进血糖达标,帮助代谢综合征患者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JAMA·内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显示,针对腹型肥胖的糖耐量异常,同时合并其他代谢指标紊乱的人群,在干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用津力达,能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同时津力达能改善腰围、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多项代谢异常指标,这表明津力达可作为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有效干预方案。

需要再次提醒的是,代谢综合征一定要及时干预,即便目前身体未感明显不适,也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发展为糖尿病,就追悔莫及了。

肥胖、犯困、没精神、还怕冷,原来是湿气重了,中医辩证用方思路

一个男患者,三十岁,现在就是经常没精神,很犯困,四肢乏力,身材虚胖,但是少出汗、不怕热、怕冷,仔细问诊还有大便不成型、食欲差

舌脉是脉象沉迟,苔白腻,看面色的确精神欠

病机分析:

苔白腻,形体矮胖,便溏,食欲不振——脾虚湿盛的表现

湿气为阴邪,有粘滞之性,能伤阳气,患者日久,还有阳虚之态(怕冷、畏寒、不出汗、脉沉迟的阳虚表现)

这是源于湿气阻滞,清阳不升,阳气想要到他脑袋上去,结果根本上不去,被湿邪给阻滞住了,人的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到头面,很容易出现犯困、精神差、怕冷的情况

应对思路就是让清阳之气,顺利升到头面,化湿气、补阳气,健脾

用方:

苍术,厚朴,陈皮,半夏,陈胆星,石菖蒲,补骨脂,熟附块,益智仁等加减

方解:

苍术燥湿运脾,厚朴和陈皮理气消胀除湿,这三个是应对湿滞脾胃的常用药

还有陈皮和半夏,取自二陈汤,利用半夏燥湿化痰,陈皮行气化湿

胆星和石菖蒲,用于化湿醒神

补骨脂、附子块和益智仁,用于补益肾阳

这样一来湿邪、阳气都能兼顾到位,整个人的精神就好起来了

发胖、疲惫、嗜睡……可能是缺这种维生素

如果你作为肥胖人群的一员,平时已经很控制饮食,运动量也足够,但还是瘦不下来?可能是身体缺乏维生素了!

有医生指出,尤其是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人群,身体新陈代谢可能开始变得缓慢,身上脂肪变多,可以尝试着补充一些和脂肪燃烧、身体代谢相关的维生素,如维生素D。这样有助于避免脂肪堆积,加速新陈代谢,从而促进油脂和有毒物质的排出。

缺维生素D很普遍

缺维生素D分为不足和缺乏两种程度。直白点说,不足就是有点儿缺,缺乏就是缺得有点多,必须赶快补了。

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的情况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全球约30%~60%的儿童和成年人存在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欧洲国家的维生素D缺乏率为6.9%~81.8%;国外一项研究发现36%的孕妇缺乏维生素D。

根据《2015—2017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为18.6%;2015年中国≥18岁人群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为21.4%;男性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为16.1%,女性为26.8%。

维生素D是个“健康多面手”

维生素D与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健康息息相关,除了强壮骨骼、影响新陈代谢,还会给身体带来以下好处:

保护心脑

维生素D可调节血压,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脏病和脑卒中发生风险。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可使心血管病患者的早逝风险降低。

改善情绪

患有中度至重度抑郁的女性,在补充维生素D后病情有所好转,原因可能是维生素D能改善血清素水平,后者对改善睡眠、带来愉悦感非常重要。

保护母婴

怀孕期间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母亲,更易出现先兆子痫、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问题,剖腹产的概率也更高。

母亲缺乏维生素D,孩子更易患哮喘等呼吸疾病,肥胖率更高。补充维生素D可减少哮喘和呼吸道感染。

预防糖尿病

最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液里的维生素D水平越高,糖尿病风险越低,因为维生素D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胰岛素。

怎么补充维生素D?

1、最有效的方法:晒太阳

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约90%由皮肤内合成,一般来说,每天晒半个小时的太阳,就能满足人体对维生素D的需求。

晒太阳也是有要求的:

通常,春、夏和秋季11:00至15:00将面部和双上臂暴露于阳光5至30分钟,每周3次即可达到预防目的。

晒太阳时需要多让皮肤直接跟阳光接触,戴了防晒面罩、手套,打了伞效果都要打折扣。擦防晒霜也不行,Spf15的防晒霜就可以阻止皮肤99%的维生素D合成哦!

树荫下晒也行,散射的紫外线能够帮助合成维生素D,只是待的时间相应要增加。

隔着玻璃晒的太阳,无法在皮肤合成维生素D,所以基本不能补充维生素D。

2、效果有限的方法:食补

食补虽然感觉天然又健康,但是食补维生素D的效果真的非常有限。因为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非常有限,要吃够需要的维生素D量,可能总热量就严重超标了,日常食物的摄入量很难充分满足身体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

图片来源:《维生素D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

3、补充维生素D制剂

在没条件每天都能晒够太阳,食补效果又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口服维生素D补充剂,来补充或预防补充维生素D。

对于普通成年人,建议可以每天补充400IU维生素D补充剂。儿童、老年人、孕妇、肥胖人群可能需要更多的补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确定补充剂量。70岁以上老年人接受日晒后,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只有年轻人的1/4,所以年龄大的人群更建议采用维生素D制剂补充。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