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性肥胖(药理性肥胖怎么能瘦)
《柳叶刀》:这种新减肥药可使体重减轻10%,肥胖者的福音来了?
众所周知,肥胖不利于健康,它已经被世卫组织看作一种慢性病了,是全球的一个健康问题。我国有超半数的成年人存在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情况,报告显示,6-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肥胖超重率为19%,18岁及以上的男女平均体重为69.6和59千克,跟以前相比都有所增加,肥胖问题日渐突出,应当引起重视。
肥胖影响的不仅是身材,它还跟多种癌症相关
欧洲肥胖大会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它跟胆囊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肝癌等十种癌症的发生率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不管是看BMI指标,还是腰围、臀围等指标,都跟这些癌症风险的增加有关。
毋庸置疑,饮食的变化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以前能吃饱就很好了,但现在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大家的追求了,可选择的食物种类太多了,饮食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也表现出了一些不合理之处,比如动物性食品、含糖饮料等食物的消费量在显著增加,而吃太多这些食物就容易发胖。
另外,人们工作和出行方式的变化对身材也有影响,以前经常是靠两条腿出行,或者骑自行车,体力劳动也较多,但现在马路上看见的更多的是骑车,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变了,很多人每天都是长时间坐着办公,体力消耗比以前大大减少,代谢减慢了,也容易肥胖。
你知道吗?变胖也是有预兆的!体重在上升的时候,身体也是会给出信号的,比如出现乏力、便秘、口渴、睡眠质量变差等表现,有可能是你正在悄悄变胖的信号。
变胖了怎么办?减肥!很多人虽然知道管住嘴迈开腿很重要,但其中有不少人难以坚持下去,于是很多人把目光投向的药物,希望吃减肥药可以减肥。近日,有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减肥药可以让肥胖症患者的体重减轻10%以上,这是不是说明减肥药的“春天”来了呢?
《柳叶刀》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减肥药卡格列肽可使体重减轻10%以上
研究人员发现,每周注射一次这种新减肥药的人,体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可以达到10%以上,而且肥胖症患者的耐受性也比较好。这个结果支持进行进一步的临床实验,扩大受试人群。
对于部分人群来说,可能依靠饮食运动等干预方式,可以减重,但对于超重和肥胖的管理不应局限于减轻体重,对于它可能引起的并发症也需注意,改善整体的健康状况也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减肥药、减重手术也逐渐受到了欢迎。
对于上面这项研究提到的这种新减肥药,希望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它能成为肥胖症患者的福音,帮助他们把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肥胖就可以吃减肥药来减重,如果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肥胖,在用药上其实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吃减肥药单纯地解决胖的问题。
对于想要通过这个方法达到减肥目的的朋友,提醒大家不用自行服用,先要检查一下,评估自己的肥胖是单纯性还是病理性,如需用药,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服用。对于外面大肆宣传的一些减肥药,或者“网红”产品,不要盲目相信,不要觉得吃了之后体重确实下降了,就觉得它真的有效,其实里面可能加了促进排泄的成分,是否可以有效减重,并没有科学依据。
肥胖是需要长期干预的一个问题,即使有医学方法帮助改善这种状态,但建议大家还是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管理好体重,那样才是标本兼治。其实只要做出一点改变,坚持下去,就是有利于控制体重的,比如说吃东西时慢点嚼,这样就增加饱腹感,不容易吃太多东西,不仅对于预防肥胖有好处,对于肠胃、大脑等器官的健康也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研究发现这种新减肥药可以使体重减轻10%以上,或有望成为肥胖症患者的福音,但对于减肥药,大家要理性看待,可不可以用减肥药减重,也要看自己是哪种肥胖,不宜过于依赖药物,如果是跟其他疾病有关,需要针对性治疗,不是单纯地减轻体重就行的。
精神病人长期服药导致肥胖有何解?手术解救300斤超胖患者
原创文章,盗用必究
30岁的患者小莉(化名)确诊双相情感障碍已经13年了,与其他普通患者不同的是,长期服药的她体重将近有300斤。
原来,小莉高中时与同学起矛盾,怀疑同学在背后议论她、针对她,觉得有男同学喜欢她,胡言乱语说老师想侵犯她,为此感到焦虑害怕,当时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服用利培酮、齐拉西酮等药物治疗好转后出院。
出院后,小莉不规律服药导致病情复发,脾气暴躁、与家人敌对,发病时打骂家人、摔东西,说父母不是亲生父母,夸大说自己能力强、能赚大钱,挥霍乱买东西,有时又情绪低落、焦虑多疑,怀疑有人监视她,认为别人能看透她内心的想法,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再次就诊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给予喹硫平、丙戊酸钠、碳酸锂等药物治疗,疗效欠佳。
之后的岁月里,小莉先后住院治疗8次,服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对症治疗。随着病程延长,药物的疗效逐渐减弱,小莉只能不断加大药量来控制症状,但长期大剂量的服药让小莉越发肥胖,每日卧床不起,也不愿下床走动,身体每况愈下。
在门诊,小莉的父母告诉医生“她吃药导致发胖,胖了之后不想动,不动又变得更胖,长期处于恶性循环里...我们下决心带她来做手术,就是想打破这个循环,让她以后的生活能看到希望”。但术前检查发现小莉血糖异常,为了顺利完成手术计划,医生为小莉调药治疗2周,将小莉的血糖调理至正常范围,最终为小莉行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后,小莉的症状有了明显改善,她不再焦虑多疑、暴躁易怒,与父母的关系缓和,也愿意下床走动,在病房时常能看到她与母亲手挽手在走廊散步,特别是小莉的药物敏感度提升,不必再像术前那样大剂量服药,也能有较好的药物巩固效果,于术后第9天办理了出院。
像小莉这样过度肥胖、血糖异常、药物剂量大的难治性精神病人,可以通过手术消除难治症状,同时达到减重降血糖的目的。首先,手术后患者可以恢复正确的认知功能,可以认识到暴饮暴食、不运动会导致肥胖和血糖异常的危害,会更加理性地对待饮食,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此外,术后患者亲情感恢复,与家人的关系好转,在家人的关爱和引导下重新建立社交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功能的恢复和体重血糖的控制。最后,术后患者对药物的敏感度提高,药量较术前明显减少,也能够减轻药物引起的肥胖副作用,这些因素将共同左右,帮助患者减重、降糖,恢复正常的身心健康。
致广大读者:你们好,我是吴景文医生,在此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我的文章。若您有疾病向我咨询,可以通过平台“私信”方式联系我。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我会尽快解答您的疑惑。
相关阅读家有暴力冲动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家属应当如何应对?
双相情感障碍情绪两极分化 微创手术巧解“精神多变”难题
世界肥胖日|用了“司美”就能躺平减肥?医生:滥用降糖药风险极大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行动起来,防治肥胖”。近期,贾玲“16 8”的减肥餐持续引发关注,有网友调侃:“我还在拼命吃,明星却偷偷变美了。”年后,不少人将“热辣滚烫”的减肥计划提上日程。记者注意到,一款被贴上“疯狂掉秤不复胖”“一针瘦十斤”标签的“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从去年开始就在某些平台上爆火。它究竟是什么来头?真有这么神吗?记者为此采访了东部战区空军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柳岚。
“减肥神药”并不是减肥药,降糖药物被超适应症使用
“很多前来治疗肥胖的人,进门就问能不能开‘司美’。” 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柳岚说道。令她更无奈的是,在表明目前医院严格按2型糖尿病适应症开药,同时介绍了超限用药的危害和药物的副作用后,不少患者还表示,要去别的地方“再碰碰运气”。
据了解,司美格鲁肽是用于治疗成年2型糖尿病的一种降糖药,属于“GLP-1受体激动剂”,其原理是通过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同时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同时对下丘脑的摄食中枢进行抑制,延缓胃部排空,从而起到减重的效果。相关资料显示,早在2017年12月,司美格鲁肽就获批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2021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通过了司美格鲁肽在长期体重管理方面的应用,但因为欧美人与亚洲人群体的差异性,该药物2021年4月获批进入国内后,仅限在2型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使用,减肥方面的应用并未得到官方许可。
即便如此,为顺应日益增长的减肥需求,仍有自媒体平台的主播将其抑制食欲的功效过度神化,导致大众对“司美”的期待过高。打开某平台,“24小时自动瘦,不运动,躺着也能瘦。”这样高迷惑性的推荐仍能搜到,虽然掺杂着平台管理和一些“过来人”关于谨慎使用的“告诫”,然而在被神化的效用和广泛的需求前,“告诫”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图源视觉中国
盲目追捧试药,私自用药未必有效且有风险
记者走访多家医院药房及零售药店了解到,由于司美格鲁肽的减肥效果,导致此药供不应求,长期断货,那么使用后的效果真的如此神奇吗?
据有关统计,在私自使用该药物的人群中,体重在100斤左右仍努力“减肥”的女士比大基数肥胖人群更为“疯狂”。“我打了1支,只瘦了2斤,但是很容易低血糖,在办公室晕倒过一次。”“打了两针0.5的,不知为什么我不掉秤,第五天开始严重胃痛、腹泻,第七天快吐出胆汁了,恶心头晕。”小基数体重的人有诸多不良体验,事实上,大基数人群也有类似的经历,“11月时查出胰岛素抵抗,体重195,打了这个针吃不下东西,但频频低血糖,折腾两个月半斤都没瘦,长期头晕想吐拉肚子。”
此外还有不少人为追求短期效果擅自增大剂量,存在极大风险。柳岚介绍,“司美格鲁肽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呕吐、便秘、腹痛、头痛、疲劳、消化不良、头晕、腹胀、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胃胀气、胃肠炎和胃食管反流。在副作用方面首先会增加甲状腺C细胞肿瘤包括甲状腺癌的风险,有些人还会产生严重过敏反应,甚至患上急性胰腺炎或急性胆囊疾病。目前严格限制用于2型糖尿病的适应症人群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甚至1型糖尿病患者都不能使用。我们呼吁广大人群不要盲目追捧此药,因为很多真正需要用药的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正无药可用。”
理性减重,过分依赖药物不可取
目前,司美格鲁肽的价格已被炒到800元左右/支,在某些医美机构甚至飙升到两三千元,而广大人群中盲目花高价长期使用者大有人在。
关于当下司美格鲁肽被“滥用”的情形,尽管国家已经出台相关规定,各家医院也对开药进行了限制,甚至许多专业医生专门在网络发声,表明其“存在药物依赖”“停用后体重将会有反弹风险”,仍有不少人急功近利,对此药趋之若鹜。
柳岚提醒,转变大众对药物减肥的认识迫在眉睫,鉴于不同个体对该药的反应不同,减重的速度和效果因人而异,还要承受高药价带来的经济负担和药物不良反应风险,滥用降糖药并不是一个具有性价比的选择。减肥人群应保持理性,不应轻信某些宣传中的夸张效果。在选择减肥方法时,应该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首选应是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干预,坚持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运动计划。对于任何减肥药物的使用,都应在医生指导下配合日常锻炼进行,确保既有效又安全。
通讯员 王海罗 于扬子 孙金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梦航
校对 陶善工